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作為事件的愛

2022-11-30 19:24:56汪民安
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1期
關(guān)鍵詞:巴迪歐弗洛姆黑格爾

汪民安

(清華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系, 北京 100084)

弗洛姆認為愛是一種結(jié)合,但是這種結(jié)合是克服孤獨的方式。對于弗洛姆來說,孤獨不是一種非人狀態(tài),孤獨是人不完美的心理狀態(tài)。人有一種擺脫孤獨的本能。擺脫孤獨是人的完善。為了擺脫孤獨,人需要去結(jié)合。有幾種結(jié)合方式。一種是狂歡式的結(jié)合。這種結(jié)合是瞬間爆發(fā)式的,但又是周期性重復的結(jié)合,如吞食藥物、狂野性愛和宗教儀式的結(jié)合等等,這種結(jié)合伴隨著身體的尖銳體驗和激情。此刻,世界被遺忘在腦后,孤獨在狂歡中被克服了,但是,這樣的結(jié)合一旦完成和結(jié)束之后,孤獨感又很快地襲來,于是又要開始,又要周期性重復,這就是宗教儀式和狂歡節(jié)要反復地進行的原因。這是酒神式的結(jié)合。第二種結(jié)合是同群體相結(jié)合。這就是要遵從大多數(shù)的意見和制度、法規(guī),讓自己融入所謂的社會,做一個規(guī)范人和正常人。這實際上是強制性的從而是虛偽的結(jié)合。第三種結(jié)合是創(chuàng)造性的結(jié)合,就像藝術(shù)家創(chuàng)造出一個作品那樣。但是,這樣的結(jié)合,是創(chuàng)造者和創(chuàng)造對象結(jié)合在一起,而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心理結(jié)合。這幾種類型的結(jié)合不是根本性的,而“生存問題的全部或完善的答案則在于用愛達到人與人之間的結(jié)合以及用愛達到同另一個人的結(jié)合。這種人與人之間結(jié)合在一起的愿望是人類進步的最強大的驅(qū)動力。它是最基本的情感,是把人類、種族、社會、家庭維系在一起的力量”[1]15。愛,在此不單純是人的承認和尊嚴的實現(xiàn),而是一種克服孤獨的積極的最根本的結(jié)合,在弗洛姆看來,這種結(jié)合是人類進步的強大驅(qū)動力。

但愛是如何來結(jié)合的呢?黑格爾講的結(jié)合是兩個人都把個性消除掉,消除了獨特性才結(jié)合在一起。結(jié)合是兩個人的完全覆蓋和重疊。而弗洛姆講的結(jié)合是通過給予的方式來完成的。他說:“愛是人類的一種積極力量?!盵1]17戀愛是積極的、主動的活動,戀愛雙方都是主動地進入彼此的活動,而不是盲目的情感。什么是主動的結(jié)合呢?弗洛姆認為,主動是給予而不是接納,愛實際上是一種給予,給予對方力量,兩個相愛的人是要彼此給予對方力量。所謂給予,就意味著你要有很多能力、很多能量,你的一切外在或內(nèi)在的能量,包括你的智慧和德性。而要擁有這些,戀愛中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學習和成長。你要能夠給予,就要積累自己的能量,讓自己變得生機勃勃,讓自己包蘊著無限的豐富性,讓自己內(nèi)在碩果累累。愛因此是一個學習、積累、發(fā)育和成熟進而獲取各種能力的過程。在這個積累的過程中,你才能不斷給予對方愛,不斷地把自己收獲和積累的果實賜予對方,這是一個雙向的賜予的過程,也是一個雙向的發(fā)育和成熟的過程,最終,愛是一種動態(tài)的結(jié)合和增長過程?!皭鄣膶ο蟮陌l(fā)展,同愛的能力的發(fā)展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盵1]36這樣反復地、無限地、不間斷地積累、學習和給予,才能讓愛變得更加充實、更加持久和堅固,更具有進步性。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動態(tài)的進步性,沒有強化力量,沒有快樂,沒有知識,沒有興趣,你本身一直軟弱無能,一直呆滯、空洞和欠缺,你是產(chǎn)生不了愛的,因為你沒有什么可以給予的。馬克思也這樣說:“如果你在戀愛,但沒有引起對方的反應,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愛作為愛沒有引起對方的愛,如果你作為戀愛者通過你的生命表現(xiàn)沒有使你成為被愛的人,那么你的愛就是無力的,就是不幸?!盵2]“愛是一種能產(chǎn)生愛的力量;軟弱無能是難于產(chǎn)生愛的。”[1]21你的虛空打動不了對方,而給予意味著“把自己身上存在的東西給予別人,……把他身上存在的所有東西的表情和表現(xiàn)給予別人。在他把自己的生命給予別人的時候,他也增加了別人的生命價值,豐富了別人的生活”[1]20-21。在這個意義上,給予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和生產(chǎn),就是在創(chuàng)造和生產(chǎn)中產(chǎn)生快樂?!敖o予是潛能的最高表現(xiàn)。正是在給予的行動中,我體驗到我的力量,我的財富和我的潛能。這種增加生氣和潛能的經(jīng)驗,使我感到無比快樂。因此,我自己精力充沛地、生機勃勃地體驗生活,就象我快樂地體驗生活一樣。給予要比索取和接納快樂?!盵1]19我們看到,結(jié)合,給予,彼此強化和充滿、溢出的快樂,動態(tài)的進步,這就是克服孤獨的愛的全過程。對于先天性地處在孤獨狀態(tài)的人和人類的完善而言,愛是最佳良藥。

我們看到弗洛姆和黑格爾的愛的結(jié)合方式完全不一樣。弗洛姆不是讓兩人完全結(jié)合達成平等的重疊和承認,而是讓兩個愛的結(jié)合者相互激發(fā),讓它們動態(tài)地盤旋式地上升,無限地上升,這樣的結(jié)合甚至是沒有終點的,或者說,愛的結(jié)合永遠向一個更好的結(jié)合點進發(fā)。愛克服孤獨而導向進步。愛意味著比翼齊飛。愛是一個歷史過程,是生命過程。而黑格爾式的結(jié)合是自我否定式的結(jié)合,是非個性化的結(jié)合,是靜態(tài)式的結(jié)合,一旦重疊在一起,一旦達成了平等,一旦相互承認,結(jié)合就趨向結(jié)束。這種結(jié)合不是強化自身而是犧牲自身來完成的。而弗洛姆的動態(tài)結(jié)合,積累、增長性和強化自身的結(jié)合,不可能犧牲個性,甚至是不斷地強化個性,滋長個性。“成熟的愛是在保持一個人的完滿性和一個人的個性的條件下的結(jié)合。愛是人類的一種積極力量?!瓙墼试S人有自己的個性,允許人保持自己的完滿性。在愛中會出現(xiàn)兩個人變成一個人而仍是兩個人的風趣之談。”[1]17這已經(jīng)無限遠離黑格爾的否定而奔向尼采的肯定的權(quán)力意志了。

在《會飲》的阿里斯托芬那里,愛也是一種結(jié)合,這是比黑格爾和弗洛姆更早的更經(jīng)典的愛的結(jié)合。在阿里斯托芬看來,人開始有三種性別:男人、女人、男女合體。但不管是誰,人都是圓的。他有四只手、四只腳、四個耳朵、一對生殖器。這樣的圓形之人,非常強壯,也非常狂妄,他們要和奧林匹斯山上的神一比高低。宙斯為了懲罰他們,劈開了他們的圓形身體,使之一分為二。這就是現(xiàn)在的人們所呈現(xiàn)的分裂狀態(tài)。于是,這些被劈裂的人,人人都在尋找自己的另一半,女人尋找她的另一半,這就是女同性戀;男人尋找他的另一半,這是男同性戀。男女同體的人,各自尋找他們另一半的異性,這就是男女異性之愛。“同所愛的人熔為一體、兩人變成一個,早就求之不得。個中原因就在于,我們先前的自然本性如此,我們本來是完整的??释妥非竽峭暾褪撬^愛欲。”[3]這就是回歸自己原本的自然?!拔腋械奖蝗绱藦娏业匚?,并相信我希望永遠愛下去,因為這是我失掉的另一半?!盵4]73“人在本質(zhì)上是不完整的存在物,并完全意識到自己的不完整,這對人性來說是第一要務,也是人對完整或整全的探求的基礎?!覀儛圩约菏サ哪且徊糠帧N覀儛畚覀冏约??!盵4]75-76愛,最終是對自身的愛,所以愛無需解釋。

對阿里斯托芬來說,人本應該是圓的,是圓滿的,是完整的。之所以需要愛,是因為人是殘缺的。人為什么不完整?就是因為人過于自大,居然想挑戰(zhàn)神。在基督教那里,人是違反了上帝的禁令而被罰到人間,從此永遠背上了罪名,他們于是只有通過愛上帝才能在死后被上帝救回天國。在基督教那里,人是罪人。但是,對于阿里斯托芬來說,人是因為挑釁天神而被劈成兩半,他因此變得殘缺,從根本上來說,他是殘疾人。單個個體都是殘疾人?;浇淌峭ㄟ^對上帝之愛來洗刷自己的罪,而阿里斯托芬則認為殘缺的人是通過愛來恢復自己的健康。他只能以愛的方式去恢復,去尋覓,通過愛去找到自己的另一半,被劈掉的另一半來恢復自己的健康,來讓自己重新回到圓滿和完整狀態(tài)。愛是對自己自大犯錯的補償。如果我們撇開阿里斯托芬講的這個神話背景的話,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為個體的人從根本上來說是不完整的,他是殘缺的、破碎的、分裂的、斷片的,因此也是孤立和孤單的。我們說,一個沒有愛的人,或者說,一個沒有愛人的人,從根本上來說是殘缺和孤單的人。何謂殘缺和孤單?就是愛的缺乏。愛因此既能克服一個人的孤單,也能補償一個人的欠缺,人的殘缺必然需要填補。去愛就是去尋求飽滿,尋求完滿。只有通過去愛,通過和另一個人相愛,通過兩個人的結(jié)合,一個人才能感受到豐盈、充實、完整、統(tǒng)一。他的孤獨感和殘缺感才能被克服。一個沒有愛人的人,似乎總是分裂的人生、殘缺的人生、孤單的人生、不完整和不完美的人生。因此,愛是對此不完美人生的補償、修正和克服——這就是阿里斯托芬給予我們的關(guān)于愛的教訓。

這就是愛的必要性,他必須去尋找一個人來克服他的殘缺。但他不是盲目尋找,不是隨便愛上一個人。這個愛的對象是你的另外一半,它是注定和必然的,甚至是唯一的,你所愛的那個人是最適合你、最匹配你的人。因此,所謂的完美的婚姻和愛情無不涉及匹配的問題:人們總是用匹配作為愛的權(quán)衡標準。人們會說兩個匹配的人男才女貌,門當戶對,金童玉女——這是完美之愛,匹配之愛。只有匹配,才能無縫隙地達成圓滿,才能合二為一。這樣,我們也可以推論,你愛上了一個什么樣的人就決定和體現(xiàn)了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反過來,你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就看你愛的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們看到一個人就可以大致地了解他(她)不在場的伴侶。同樣是因為匹配,每個人的愛的經(jīng)驗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在測量自己的飽滿和完整性。就此,我們也可以說,愛是人的個體化標志之一。

盡管都是追求“一”,阿里斯托芬所講的結(jié)合方式卻和黑格爾講的非常不一樣。黑格爾認為男女之愛要達到“一”,彼此就要否定掉自己的特異性,要完整地重疊在一起,是你和我達到了絕對的統(tǒng)一,代價就是把個性清除。但是對于阿里斯托芬來說,愛也是要達到統(tǒng)一,但不是要清除自己,而是把自己原來丟失的那部分找回來,縫合在一起,愛就是縫合、補充和拼貼,就像把打碎的瓶子再修補完整一樣。這樣的結(jié)合和弗洛姆也不一樣,弗洛姆認為結(jié)合是互相給予對方,互相充實,愛促使這種結(jié)合處在不斷互動和變化的過程中,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結(jié)合,是一個始終面向?qū)淼慕Y(jié)合。這是三種不同類型的結(jié)合。盡管方式不一樣,這三種結(jié)合方式都使得愛戀雙方獲得了某種緊密的紐帶。

雖然結(jié)合的方式和手段不一樣,但結(jié)合的目的卻很接近。在黑格爾那里,愛的結(jié)合是達成相互承認,通過愛的承認來實現(xiàn)人性。在弗洛姆這里,愛的雙方相互給予對方某種能量,為此努力地積累能量,努力地贈予能量,就在這種能量的積累和贈予中,作為個體的人的潛能得以充分地挖掘和施展。黑格爾認為人是要求被承認的,但對于弗洛姆來說,人應該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潛能,人要讓自己永遠向完美的方向迸發(fā),愛就是這樣的手段。我們也可以說,在弗洛姆這里,愛同樣也是讓人性得到最完善的實現(xiàn)和滿足。對阿里斯托芬來說,愛就是讓人回到最初的、最圓滿的、最完善的、最純潔的狀態(tài),因為現(xiàn)在的人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都變成殘缺的、破碎的了,我們只有通過愛來恢復某種最開端、最美好的人的狀況。對于阿里斯托芬來說,最好的人性或者說人最好的形象,都在人的最開端。盧梭和本雅明等不少人都相信,文化的最佳狀態(tài)就是最開始的狀態(tài),最美的、最完善的就是最開端的,后來的歷史都是對美和善的污染與退化。阿里斯托芬也是要通過愛的尋找來完善人性,但是這種人性既不同于黑格爾那種要求被承認的人性,也不同于弗洛姆那種潛能被充分實施的人性,對于他來說,最好的人性是沒有被污染過的,是最初的類似于伊甸園中那干凈、純潔和圓滿的人性,是一種消失了的人性。這和黑格爾幾乎是對立的,對于黑格爾來說,開端是殘忍的爭斗、奴役和征服,人性的實現(xiàn)只是在歷史的終結(jié)之處。歷史的終結(jié)也就是人性的實現(xiàn)。一旦人性實現(xiàn)了,一旦互相承認了,歷史就停滯了。而弗洛姆則相信,人性的完善似乎總是一個過程,潛能不可能徹底地發(fā)揮出來,它和愛相互刺激,只要愛還在,潛能就可以一直發(fā)揮,因此,這樣的發(fā)揮潛能的人性從未有明確的終點,或者說,它總是通向未來的。人性的實現(xiàn),對于阿里斯托芬而言,是在開端;對于黑格爾而言,是在他的此時此刻,是在歷史的終結(jié)之處;對于弗洛姆而言,是在看不見的永無盡頭的未來——這是他們的歷史差異。但是,對他們而言,愛,都是人性的最美好、最充分的完成和實現(xiàn)手段。沒有愛,人就是殘缺的,就是野獸,就是沒有潛能的孤寂和呆滯。

這是愛的功能和目標。我們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愛的結(jié)合傳統(tǒng),偏離了蘇格拉底、奧古斯丁和薄伽丘對愛的討論。盡管他們對愛有完全迥異的理解,但是,他們都強調(diào)愛的主要功能是為了回避死亡和對抗死亡,愛是為了讓生命永恒地存在和延續(xù)下去,愛通過生育而延續(xù)生命(蘇格拉底),通過進入天國而延續(xù)生命(奧古斯丁),通過忘卻死亡而延續(xù)生命(薄伽丘),愛是死亡的強硬對手。但是,在阿里斯托芬、黑格爾、弗洛姆這里,愛不是在對抗和回避死亡,不是和死亡一決高低。愛是人性的實現(xiàn)和滿足。正是因為愛的結(jié)合,人才成為人,人的本質(zhì)才能體現(xiàn)出來,也正是因為愛,人才會成為最完善、最完美的人。大體上來說,有兩種對于愛的不同理解,一種把愛和死對立起來,愛是讓生命永恒;另外一種認為愛是人性的完美的實現(xiàn),如果生命不可能永恒的話,那就需要讓有限的生命變得完善,而愛則是完善生命的手段:潛能得以發(fā)揮,缺陷得以彌補,人性得以實現(xiàn)。

關(guān)于愛的結(jié)合的問題,巴迪歐做了新的論述。他也是講愛是兩個人的相遇和結(jié)合。但是他說的結(jié)合跟前面講的三種結(jié)合都不太一樣。如果說,阿里斯托芬、黑格爾、弗洛姆講的結(jié)合都有大致相似的觀點,即結(jié)合是合二為一,是讓愛的雙方達成同一性,愛的雙方能夠逐漸地趨近的話,那么,巴迪歐恰恰反對這樣的觀點,對于他來說,愛不是達成完整性和同一性。愛不僅不是合二為一,而是相反,它恰恰是一分為二,在愛當中,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二”。愛不是完滿的“一”的終點,不是一個安逸、團圓和美妙的句號,而恰好是生命中的一個事件,一個爆裂性的事件,一個正在發(fā)生的激進事件,一個具有開端意味的事件。相遇是愛的事件。愛為什么是事件呢?到底何謂事件?在什么意義上,這個一分為二意味著事件呢?

事件是突發(fā)的,事件發(fā)生之前都有一個局勢(situation),何謂局勢呢?局勢就是把各種各樣的雜多納入到“一”中來,世界本來是雜多的,但是,人們想象出世界有一個根源,有一個“一”,就是要把多樣性歸納為“一”。實際上世界本來沒有“一”,這個“一”是人為操作出來的,這就是巴迪歐所說的計數(shù)為“一”,也就是把不同的異質(zhì)性的東西,把各種各樣的雜多之物,通過操作納入到“一”中來。人們相信存在著一個“一”,如果沒有在這個“一”之中,如果是這個“一”之外的例外、斷裂、不連貫,那么,這些斷裂和例外的雜多,就不被人們認識,就被人們故意視作不存在而遭到棄置。但是,這些雜多,這些異質(zhì)性,它們實際上是存在的。在某個時刻,這些被“一”所強行納入的異質(zhì)性要素,這些無法被歸納的雜多,這些和“一”之間所存在的裂縫、剩余、斷裂和異質(zhì)之物,突然在某個時刻會爆發(fā),會從“一”之中溢出,從而引發(fā)“一”的破裂,打破既有的局勢,和原有情景一刀兩斷,這就是事件的誕生。事件,就是剩余之物的溢出,就是異質(zhì)性對同質(zhì)性的突然打破,就是同先前局勢全面徹底的決裂。

我們看到,這是巴迪歐的事件的發(fā)生。事件發(fā)生了就意味著一次重大的斷裂。只有引發(fā)斷裂的事情才稱得上事件。這種斷裂是激進的,它意味著事件之前和之后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現(xiàn)在和過去一刀兩斷。這是事件最明顯的特征。巴迪歐特別強調(diào)內(nèi)部的爆裂,內(nèi)部各種各樣的異質(zhì)性和雜多的爆裂。但是,也許還有另外一種事件的發(fā)生機制,事件不是從內(nèi)部無法囊括的異質(zhì)性的內(nèi)爆而引發(fā),還有一種外在的要素導致了“一”的破裂。外在的要素和既有的“一”相觸及,就能將既有的局勢打破,使得既有的“一”的整個局勢內(nèi)爆,導致了整一性自身的斷裂。斷裂性的事件機制,就此有兩種模式。內(nèi)部的內(nèi)爆模式和外部的刺激模式。我們的例子是19世紀末期的中國。農(nóng)民起義導致的改朝換代不是斷裂,它不過是一種王朝取代另一種王朝。它只是重復性的替代,因此,農(nóng)民起義都稱不上是事件,起義沒有導致朝代和朝代之間出現(xiàn)真正的差異。稱得上事件的是辛亥革命。正是這個革命導致清朝的崩潰,幾千年的帝制突然崩潰,突然斷裂。在它之后,再也無法回到一個王朝的狀態(tài)。也就是說,辛亥革命之后,中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只有這樣絕對斷裂的革命,才可以稱為事件。這個斷裂的原因,一直以來有兩種不同的分析,一種是費正清的刺激-回應說,是因為西方的入侵打破了封閉的中國的統(tǒng)一,是外部要素打破了先前的“一”;還有一種是柯文的說法,中國內(nèi)部開始出現(xiàn)的各種異質(zhì)性要素再也無法被計數(shù)為“一”,這各種各樣的雜多導致了“一”的崩潰,導致最后的王朝的崩潰。

但是,因為這種事件是全新的,是突發(fā)的,是決裂的,人們完全無法理解它(德里達說,事件就是超過了我的理解之物),它尚沒有被計算為可以理解的“一”。①那如何面對這種突發(fā)性的事件呢?這個事件令人震驚,令人無法回避,它迫使人們回應它——哲學就是應該思考和回應這個事件。那如何回應這個突發(fā)的決裂性的事件?巴迪歐提出了主體的概念,主體是什么呢?主體是對事件的應對和操作。主體無法操縱和預測事件何時來臨,但是,當事件突然來臨的時候,主體就必須認真地對待它。事件無法自身描述,事件無法獲得自明性,無法自我把握,事件本身處在一種破裂和混沌之中。它需要主體來描述,來操作,來闡釋——如果沒有被描述和闡釋的話,事件就轉(zhuǎn)瞬即過毫無意義。真正的主體極其罕見,他是那種目光銳利、遠見卓識、富有勇氣的人,是能夠肯定事件的決裂并發(fā)現(xiàn)其意義的人。也就是說,他是那種能夠忠實于事件的人。他面對事件,面對事件的斷裂,宣稱這不可描述的事件為真理,并將事件的斷裂宣布為一個新的真理的開端,他將事件生產(chǎn)為真理——真理是被宣稱的,是被制作出來的,主體就是忠實地面對事件,并將事件宣稱和制作為真理的人。事件、主體和真理就是巴迪歐哲學的三位一體。②

愛在什么意義上是斷裂性的事件呢?對巴迪歐而言,事件在科學、政治、藝術(shù)和愛中都是以類似的機制來發(fā)揮作用。如果你真正地經(jīng)歷了愛,對于你的生命而言,就出現(xiàn)了一個重要的斷裂。簡單的心動或者艷遇不能稱為愛,真正稱為愛的事件會對你的生命產(chǎn)生劇烈的改變。在愛之前和愛之后,你是迥然不同的兩個人。這是巴迪歐所講的作為事件的愛。因為愛是突發(fā)的,是兩個人相遇時突發(fā)的,當愛的感覺來臨,現(xiàn)在的我和過去的我就會迥然不同,現(xiàn)在的我就和過去的我發(fā)生了一次激烈的斷裂。如果過去的我是一個整體,是個“一”的話,那么一旦愛出現(xiàn)了,愛作為一個事件降臨了,我先前的這個整體,這個“一”就被打破了,愛這一事件導致了我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我,我出現(xiàn)了自我崩裂,我的既有局勢和處境就被摧毀了:

如果我突然和你相遇,我會/說不出話來——我的舌頭/僵硬了;火焰在我皮膚下面/流動;我什么也看不見了/我只聽見我自己的耳鼓/在隆隆作響,渾身汗?jié)?我的身體在發(fā)抖/我比枯萎的草/還要蒼白,那時/我已和死相近[5]

不可抗拒的/又苦又甜的/使我的四肢/松弛無力的/愛,象一條蛇/使我倒下[6]

愛的相遇,使得一個過去的我倒下了。愛使得自我發(fā)生了斷裂。愛的出現(xiàn)意味著兩個人都改變了自己。這聽起來有點像黑格爾的自我否定,黑格爾認為相愛的兩個人為了達成同一性、達成共識和重疊,他們把以前的特異性都抹掉了。他們彼此吸納和吞噬對方。巴迪歐講的相愛的兩個人也都發(fā)生了變化,但是他們發(fā)生變化的結(jié)果不是要和相愛的人達成統(tǒng)一。兩個相愛的人不是要重疊和重復,他們肯定這種斷裂,但是也肯定彼此之間的差異,他們不是被“一”所束縛,而是對多的肯定。巴迪歐也不是像阿里斯托芬那樣,讓兩個殘缺的人兩個破碎的人縫補成一個完整的人。對他來說,兩個人相愛意味著要保持各自的獨立性。愛,除了是打破自己以前的“一”之外,還要警惕和相愛的另一個對象達成“一”。只要是達成“一”,不管是縫合式的“一”,還是重疊式的“一”,對于巴迪歐來說都不是愛,這恰恰是愛的災難。愛不是自我否定,也不是和對方進行適應匹配。實際上,真正的愛不是試圖獲得同一性,納入到“一”中的愛最終會摧毀愛。對于巴迪歐來說,愛恰恰是要肯定差異性,而不是抹去差異性,愛就是要強調(diào)和激發(fā)愛的雙方的特異性,愛讓自己變得更多樣,讓自己擴充,讓自己繁殖。愛上一個人,不是讓自己縮小,而是讓自己擴大。也就是說,愛應該讓自己一分為二。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來理解愛的一分為二。首先,愛是一種綻出,愛會讓你的靈魂、你的目光、你的激情脫離你自身。因為另外一個人進入到你的視野中,占領(lǐng)了你的全部目光和激情,奪走了你的魂魄,從而使你自我分裂,使你和你的過去決裂。你從原先的“一”中脫離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魂不守舍,這是你的內(nèi)在分裂。也就是說,一旦你愛的時候,你內(nèi)部的自主性和同一性被打破了,先前自律的生活被攪亂了,先前穩(wěn)定的步伐被打亂了,你穩(wěn)定的肉身和靈魂的結(jié)合就會一分為二。在愛的激發(fā)下你會變成另一個自己,你會過另一種生活。在這個意義上,愛作為事件就是打破了自己的過去的“一”,愛讓自己變得分裂。不僅如此,在愛發(fā)生之前,你不但將靈魂和肉體保持統(tǒng)一,你還將你的認知和肉體保持統(tǒng)一,你在你自己的范疇內(nèi)認識和體驗世界。但是當愛發(fā)生之后,當你們親密接觸和你的對象融為一體的時候,你不會去壓抑對方的體驗和激情,不會把這些激情收納到你的控制之中,不會強迫對方和你保持同一性。相反,你也用對方的視角去看待和體驗世界,你超出了自己狹隘的視角,去體驗對方的體驗,你會用對方的體驗和激情去看待世界,因為你們都愛著對方之所愛,就像對方愛著自己的父母一樣,你如果愛對方的話你也會愛對方的父母。就此,一個人會用兩個人的方式、兩個人的視角去體驗去愛這個世界,你會加倍地愛加倍地去體驗,你會將對方的目光擴展為你的目光,將對方的知識擴展為你的知識。因此,真正的愛,是讓你的視野成倍地擴大,讓你繁殖為兩個人,讓你獲得多元的不一樣的真理。愛不是達成“一”的狹隘整合,愛恰恰是一個多樣性的“二”的共同體。

就此,愛是維護差異和肯定差異,也是讓你去體驗差異,讓你用“二”的目光、“二”的經(jīng)驗,讓你用多樣化的視角去重新看待世界。巴迪歐說:“所有的愛都提供了一種嶄新的關(guān)于真理的體驗,即關(guān)于‘二’而不是關(guān)于‘一’的真理。”③[7]72比如旅行,你一個人去旅行只會看你喜歡看的東西,如果你和你的愛人一起去旅行,愛人要看什么東西,你就會和他(她)一起去看。這樣的話,以前你從來不注意的,你毫無興趣的沉默的知識和真理也在你面前展開了。這就是巴迪歐所講的關(guān)于“二”的真理,也是關(guān)于“二”的共同體。巴迪歐說:“世界可以通過一種不同于孤獨的個體意識的另一種方式來遭遇和體驗,這就是任何一種愛都可能給予我們的新體驗。”[7]72

巴迪歐所講的愛導致的結(jié)果,和阿里斯托芬和黑格爾完全相反,這不是合二為一,而是一分為二。這樣的兩人之愛就建立了一種新的不同于先前的一個人的生活,這是“二”的生活,是對先前的單一生活的爆破和決裂。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將愛理解為自我身上所發(fā)生的斷裂性的事件。作為事件的愛就是斷裂,愛作為一個事件徹底改變了你本身。但是,當愛的事件發(fā)生了,當斷裂發(fā)生了,當劇烈的震蕩開始晃動你撕裂你的時候,你要勇敢地抓住愛,要對這愛進行清晰的敘事和厘定,也就是說,你要站出來做愛的主體,要將此刻的愛的事件敘述和宣稱為你的真理,要忠誠這一愛的事件,要忠誠這一真理,要做愛的忠誠主體。在愛這一事件中,主體、忠誠和真理都必不可少。它們是愛的全部程序,也是事件的一般程序。

這種愛的生活,實際上也是最小的公共生活。巴迪歐認為,這樣的生活就是共產(chǎn)主義生活,愛的生活就是最小的共產(chǎn)主義生活,愛實現(xiàn)了最小的共產(chǎn)主義。在這個共產(chǎn)主義中,愛既讓自己永遠活著,愛的主體也讓自己作為一個人有尊嚴地活著。和黑格爾一樣,巴迪歐同樣將愛和政治結(jié)合在一起。黑格爾認為,人有尊嚴地活著是因為人和人之間彼此承認,但是這種彼此承認就是達成同一、達成平等,在同一性和平等中我們是相互承認的。巴迪歐的最小共產(chǎn)主義同樣強調(diào)愛之間的承認和平等,但是,兩個人不是以等同的方式互相承認,而是以差異的方式來相互承認。黑格爾為了打破主奴關(guān)系、宰制關(guān)系和戰(zhàn)爭關(guān)系,是要兩個人達成同一性,而巴迪歐要打破這種關(guān)系,是要肯定和接受相愛雙方的差異性。對黑格爾來說,差異性一定意味著高低和等級之分,差異性就是高低的差異;但對巴迪歐來說,差異性是平等的差異。他們對愛的目標期許一樣,但他們的方案和途徑不一樣。對于黑格爾來說,愛的政治,就是要在絕對精神中實現(xiàn);對于巴迪歐來說,愛的政治,是要在共產(chǎn)主義中完成。巴迪歐的共產(chǎn)主義當然是馬克思主義的傳統(tǒng)。但是,馬克思的共產(chǎn)主義,難道不是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一個更加物質(zhì)性的版本嗎?對黑格爾和巴迪歐來說,愛,都是歷史的終結(jié)。只不過在這個終結(jié)中,人和人要么是完全一致的,要么是相反地都保持著各自的特異性。

愛提供了多樣化和差異性的目光,提供了嶄新的關(guān)于真理的體驗?!爱斎藗儛鄣臅r候,人們愛的是真理,哪怕他們并不知道這一點?!盵7]72巴迪歐在這里還是回到了蘇格拉底的真理之愛,愛都是對真理的生產(chǎn)和激發(fā)。但是,和蘇格拉底不太一樣的是,巴迪歐的這種真理之愛并不帶有教育和傳授的成分。對于蘇格拉底來說,真理之愛是不對等之愛,是一個智慧的成年男性對一個純潔的少年男性的單向的知識啟蒙。可以更具體地說,真理之愛是真理引導之愛。而巴迪歐消除了這種真理之愛的不平等,這是差異性的但是對等的愛,是相互平等地激發(fā)真理的愛。愛一發(fā)生,關(guān)于世界的多元真理就會發(fā)生。巴迪歐和蘇格拉底真理之愛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在于,后者是傳授真理,真理一旦傳播和獲得,就可以戰(zhàn)勝死亡而獲得永恒。

但是,對于巴迪歐來說,真理并不意味著永恒,真理對個人來說就是對世界的隱蔽的一面的打開。愛不斷地激發(fā)對真理的追求,但真理并不是永恒的?;蛘?,我們更準確地說,愛是在不斷地激發(fā)思想。愛可以讓思想變得神奇和無限。思想不是對愛和激情的摒棄,它不是沿著客觀中性的道路順利滑行,恰恰相反,思想需要愛的偶然性,需要愛的神秘來推動,愛可以讓人把思想引致出人意料的極限狀況。德勒茲在《什么是哲學》中說:“成為概念性人物或者從事思維所必須的一種條件以后——或者說變成情人以后,朋友的含義是什么?情人的說法難道不是更為準確嗎?我們曾以為他者是被排除在純思維以外的,朋友難道不是將一種跟他者之間的關(guān)鍵性聯(lián)系再次引入思維嗎?”[8]情人、友誼和愛,難道不能促進我們的思考嗎?情人的關(guān)系難道不是一種充滿活力的思考關(guān)系嗎?“真正的思考會隨著愛欲一起升華。必須做一個好朋友、好情人,才能有思考的能力。沒有愛欲,思考就喪失了活力,失去了不安,變得重復和被動。愛欲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獨一無二的他者’?!盵9]海德格爾也說了同樣的意思。他曾在給妻子的信中表示,他對她的愛是同他的思想密不可分的東西,他說:“其余那些和我對你的愛,以及和我的思想以某種方式密不可分的東西,很難說清道明。我稱之為厄洛斯,巴門尼德給最古老的神之一的愛神的稱呼。……每當我在思想上面臨關(guān)鍵的一步,在邁與不邁之間猶豫不決的時候,厄洛斯神都會振翅觸動我。”[10]這就是說,每當他的思想在前所未有的地方探索的時候,都有妻子的愛欲在神秘地助力。

愛有助于哲學的思考,但不僅僅是在哲學領(lǐng)域。在藝術(shù)家那里這點可能更廣為人知。對畢加索、培根(Francis Bacon)這樣的人來說,愛對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畢加索的每一段愛情都改變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他把他的愛人都畫到布面上。每一次畫都是用不同的風格,每一種不同的激情都讓他產(chǎn)生新的創(chuàng)造。也可以說,畢加索的一生都在女人和愛欲中穿越,這些女人激發(fā)他、牽引他、改造他和創(chuàng)造他,有時候是折磨他、揉碎他、詆毀他和背叛他。但所有這些愛欲的糾纏都變成了巨大的創(chuàng)造動力。畢加索把這些激情狂亂地傾瀉在畫布上,他的多變風格和他的多變情欲緊密相關(guān)。哲學家和藝術(shù)家,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本身是和愛緊密相關(guān)的。還有畫家培根的故事,他的所愛自殺逝去之后,他的風格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④

愛是思想和創(chuàng)作的動力,它激發(fā)、促進、強化思考和創(chuàng)作。但是還有另一種愛和思考的關(guān)系,即思考和創(chuàng)作就是為了愛,為了贏得愛。為什么去思考?為什么去寫作和創(chuàng)作?恰恰就是為了愛。沒有愛這一目標,就不會去思想和寫作。如果說相愛著的人,愛欲本身能夠激發(fā)思考和創(chuàng)造的話,那么,同樣地,一個人為了獲得另一個人的愛也會不停地去思考和寫作。愛就是思想和創(chuàng)造想去贏得想去獲取的東西。對于缺乏愛的人,寫作和思想可能就會成為尋找愛的途徑。這樣,愛既可能是寫作的刺激和助力,也可能是寫作的目標和歸宿。阿倫特是海德格爾的學生,在給老師的一封信中她同時表達了上面的雙重意思。對海德格爾的愛激發(fā)了她的思考,同時,她積極地去思考也是為了贏得海德格爾的愛,思想和寫作的目標就是獲取愛:“我如同當初那樣地愛你——這是你知道的,也是我早已知道的,即使是在這次再見之前。你指引給我的道路比我所想的更加漫長和艱難。它需要一次整全的、漫長的生命。這條道路的孤寂是我自選的,而且是擺在我面前的唯一的生命可能性。……如果我失去了對你的愛,那么我就會失去我對生活的權(quán)利,但是如果我逃避它逼迫給我的使命的話,那么我就會失去這愛和它的實在性?!?,如果有上帝,那么,死后我會更好地愛你’?!盵11]海德格爾指引阿倫特的道路,也即是阿倫特視作的使命,就是走一條思想的道路。思想之路使得她愛上了海德格爾,反過來,她的一生所以走向哲學走向思想這條路,也是憑借她對海德格爾的愛。愛促使她去思想,愛是她思想的起源和動機。同時,這條思想之路也是為了獲取愛完成愛這一目標。思想和愛相互貫穿,互為動機,它們的關(guān)系糾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沒有愛就沒有思想也沒有生命。這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愛是思想的助力這一層面了。對海德格爾來說,愛促進了思想,深化了思想,最終將思想推進到一個不可預料的境地,不過,沒有愛思想仍舊是可能的。但是,對阿倫特來說,沒有愛思想是不可能的。而一旦思想不可能,生活(命)也是不可能的。愛、思想和生命融為一體。

思想(考)和寫作就是為了贏得愛,這也是尼采、??潞桶吞卦诓煌膱龊媳硎鲞^的觀點。巴特解釋他為什么要寫作呢?寫作就是為了被愛,就是為了獲得一個陌生人的愛,就是為了尋覓到一個遙遠的、完全不知道的地方的陌生人的愛。??禄仡櫵贻p時用功的原因時說,他在巴黎高師拼命地讀書,目的不是別的,就是為了贏得班上一位漂亮男生的愛。尼采也說過這樣的話。寫作是什么?寫作是一個誘餌,寫出一篇文章一本書,就像拋出一個誘餌,等著人來上鉤,等著人來愛上這個誘餌。對他們來說,寫作的目標之一就是為了贏得愛。不過有些人說寫作是為了介入和批判,薩特在《什么是文學》中說,文學的目的就是介入現(xiàn)實、干預社會,進行批判性地改造社會,就是為了傳達和完成現(xiàn)實的真理。但是,與薩特有深入糾纏的加繆呢?桑塔格在紀念加繆的文章中說,加繆和其他作家非常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寫作目的和效果的差異。她這樣寫道:“卡夫卡喚起的是憐憫和恐懼,喬伊斯喚起的是欽佩,普魯斯特和紀德喚起的是敬意,但除了加繆以外,我想不起還有其他現(xiàn)代作家能喚起愛”,她還說加繆是“當代文學的理想丈夫”,激起讀者廣泛的愛。[12]加繆之死,讓所有的人都覺得痛失我愛。

這就是愛和思想的兩種關(guān)系:一種是,當兩個人相遇相愛了,其中一個人也許會激發(fā)另一個人思想和寫作的創(chuàng)造性;另一種是,當一個人還缺乏愛、或者還沒有徹底地滿足愛、還渴求愛的時候,他試圖通過寫作和思考去贏得愛和獲得愛。

這種愛和思想的二重關(guān)系,同蘇格拉底的真理之愛和思想之愛有什么相關(guān)性呢?在德勒茲和海德格爾的論述中,愛刺激了思想,思想一旦受到愛的刺激,兩個人的愛會變得更加濃烈。愛和思想相伴生、相混淆、相糾纏、相激發(fā),它們在同一個層面運作。但是,對蘇格拉底來說,思想和智慧雖然以愛欲為根基但毫無疑問超越了愛欲,也可以說,思想之愛和身體之愛并不對立,但也絕不混淆在一起,這是不同層面的愛?;蛘哒f,只有克服了身體這一較低級的愛才能抵達思想這一高級的愛。思想之愛可以擺脫和剔除身體之愛。思想之愛可以是抽象的愛。愛可以苦苦地圍繞著一個并不具體的知識而糾纏不休。而培根和畢加索則表明了身體之愛深深地卷入到思想和智慧之中,思想和智慧不可能剔除身體之愛,它不可避免地遭到身體的污染和激發(fā)。而巴特和尼采那樣的將愛作為思想和寫作的目標,恰好也是蘇格拉底的反面。對于蘇格拉底來說,思想、知識和寫作從來不是為了去獲取愛,它不可能臣服于世俗之愛,不可能將愛作為目標。智慧之愛——也就是哲學——只是意味著思想和知識本身是最高的目標,愛,只能是去愛思想,只能是去獲取思想,愛只能通向思想這一最高目標。愛不是思想和智慧的目標,思想和智慧才是愛的目標,也只有思想之愛和真理之愛才是最高的愛。思想和真理之所以值得愛,之所以成為最愛之物,就是因為它的普遍性,它的不朽性,就是因為這種普遍性和不朽性可以抵制令人憎恨的死亡。

愛與思想和創(chuàng)造的關(guān)系也并不是弗洛伊德所說的升華。對弗洛伊德而言,文化產(chǎn)品都是人類的性的升華的結(jié)果。因為人類的性沒法直接滿足,就只能通過變形的、曲折的、掩飾的方式,簡單來說以升華的方式表達出來。也就是說,藝術(shù)作品不過是性能量改頭換面的曲折表達。對于弗洛伊德來說,每一件藝術(shù)作品里都有不可見的性的成分,沒有性的隱秘的能量沖動就不可能有這一切?!熬穹治鲅芯勘砻鳎羞@些傾向都是同一類本能沖動的表現(xiàn)。在兩性關(guān)系中,這些沖動竭力要求達到性的結(jié)合。但在其他場合,它們的這個目的被轉(zhuǎn)移了,或者其實現(xiàn)受到阻礙。不過它們始終保存著自己原來的本性,足以使自己的身份可以被辨認(例如像渴求親近和獻身的特征)?!盵13]99畢加索和培根的作品的確包含著性的成分,但是,他們并不掩飾,他們并不屈從超我的壓力而曲折地暗示。他們是自我的坦率表達,與其說他們是無意識的隱秘升華,不如說他們是有意識地直接面對和處理性的問題。這是反升華的創(chuàng)造,或者說是創(chuàng)造的反升華。對于弗洛伊德來說,愛的主要內(nèi)容就是性?!傲Ρ榷嗍菑那榫w理論中借用來的一個語詞。我們用它來稱呼那些與包含在‘愛’這個名詞下的所有東西有關(guān)的本能的能量。我們是從量的大小來考慮這個能量的(雖說目前實際上還不能對它進行測量)。我們所說的愛的核心內(nèi)容自然主要指以性結(jié)合為目的的性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愛以及詩人們吟誦的愛)?!雹輀13]99但是,在我們的愛與思想的討論中,愛并不是一個單純的性和性能量的問題,他們是由意義寬泛得多的愛欲和激情來激發(fā)的。性并不等同于愛欲和激情。就像海德格爾、德勒茲和阿倫特這樣的哲學家一樣,是具體的愛,是對一個人的愛,是一個偶然產(chǎn)生的獨一無二的無可替代的愛在悄然地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抽象的性不重要,性并不通向創(chuàng)造,它反而將人束縛在身體的內(nèi)在領(lǐng)域。性的結(jié)局是終結(jié)和停滯,是沉寂和熄滅。只有特定的愛欲和特定的性,只有屬于兩個人之間的秘密的愛,只有兩人之間特殊的愛的應答、撩撥、刺激和招惹,才會讓思想創(chuàng)造充滿生機,才會讓這創(chuàng)造沖出肉體的束縛而產(chǎn)生額外的豐碩果實。

【注釋】

① 事件的誕生顯然是同過去的局勢的決裂,但是,決裂時刻決裂的原因不明,我們不能從事件發(fā)生之前的局勢中推論出事件發(fā)生的原因,我們只能從事件發(fā)生之后去回溯性地解釋事件發(fā)生之前的局勢。因為正是事件的爆發(fā)才揭示了原有局勢的特征,才揭示了原有局勢的過剩、斷裂、壓制,只有通過后果來揭示和暴露事件之前的原因。事件展現(xiàn)的是跟之前的局勢的徹底決裂,只有通過決裂才能建構(gòu)出原有的局勢來。

② 我們看到,巴迪歐這樣的斷裂和??碌臄嗔巡灰粯?。福柯的斷裂是知識型的斷裂,是認知方式的斷裂;斷裂沒有原因,同巴迪歐的斷裂的原因不一樣,斷裂是無名的,這個斷裂和主體無關(guān),它不需要主體來對它保持忠誠,或者說,它內(nèi)在地排斥主體,同時,它也無所謂真理,它是突變,是斷裂,但并不產(chǎn)生高人一等的真理。

③ 譯本原文中為:“即關(guān)于‘兩’而不是關(guān)于‘一’的真理。”

④ 培根在巴黎的大皇宮準備大型個展的前夜,他的愛人喬治·戴爾自殺了,培根非常痛苦。但第二天,他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還是去舉行了開幕式,并在酒會上還頻頻舉杯,好像完全沒事一樣。但是在開幕式結(jié)束之后,培根陷入失去喬治的巨大痛苦中,從此他的繪畫風格發(fā)生了變化,喬治·戴爾在他的畫作中出現(xiàn)得越來越密集,而且死亡的意象大量出現(xiàn),和喬治之死有關(guān)的主題尤其明顯,可以說這些構(gòu)成了培根畫作中最精彩的、最杰出的部分。

⑤ 弗洛伊德將愛和性等同起來招致了包括榮格在內(nèi)的大量的批評。他自己也承認這點,但是他也在不斷地做出辯解:“當精神分析理論作出這一決定時,著實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就好像它因為作出了一個殘暴的發(fā)明而犯下了罪孽一樣。然而從這種‘廣泛的意義’上來解釋愛這個詞,并不是什么創(chuàng)新的見解。哲學家柏拉圖使用的‘愛的本能’一詞,從它的起源、作用和與性愛的關(guān)系方面看,與‘愛力’(Love-force)概念,即與精神分析的力比多概念是完全相符合的。納赫曼佐恩(Naohmansohn)(1915年)和普菲斯特爾(Pfister)(1921年)已經(jīng)十分詳盡地指出過這一點。而當使徒保羅在他著名的《哥林多書》中對愛贊頌備至、奉它為至高無上的東西時,他肯定也是從同樣‘廣泛的’意義上來理解愛的?!盵13]99-100

猜你喜歡
巴迪歐弗洛姆黑格爾
《尼采》
工會博覽(2022年36期)2023-01-15 18:53:18
絕對者何以作為實存者?——從后期謝林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來看
弗洛姆人本主義精神分析的啟蒙價值*
心理學報(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論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三大層次
真理的存在方式:阿蘭·巴迪歐電影哲學思考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10:46
《忠實于事件本身:巴迪歐哲學思想導論》
文藝研究(2019年10期)2019-12-21 13:36:42
淺談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與人的孤獨——對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叔本華與黑格爾的情理之爭及現(xiàn)代啟示
不樂多冤
伴侶(2016年12期)2016-12-07 13:32:23
阿蘭·巴迪歐的事件、真理、主體的方法論特質(zhì)
文化學刊(2015年7期)2015-03-20 15:59:30
汝城县| 天镇县| 弋阳县| 枣庄市| 呼伦贝尔市| 琼中| 西安市| 巴彦淖尔市| 遵义市| 民和| 安阳县| 廊坊市| 连云港市| 沂水县| 奉新县| 济阳县| 高安市| 图们市| 新乡县| 庆云县| 鹿泉市| 湄潭县| 福州市| 墨江| 马山县| 天镇县| 普定县| 浦城县| 鲁甸县| 鄱阳县| 页游| 郎溪县| 当雄县| 潞城市| 永安市| 紫金县| 神农架林区| 丹江口市| 宁化县| 凤山市| 孝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