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博一
(河北大學 歷史學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近代以降,中國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下日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如何救亡圖存,不同的時代背景下興起了不同的思潮。其中教育救國占據了近代中國思潮的很大一部分。為傳播教育,培養(yǎng)人才,中央和地方都相繼成立了各種各樣的教育組織和團體。學界對此有所研究,孫廣勇的《社會轉型中的中國近代教育會研究》是第一部比較系統(tǒng)地梳理中國近代中央和地方教育會的專著。作者認為近代中國的新型教育是教會教育和中國自辦教育構成的“雙體”體系,研究傳教士教育家群體和中國教育界新知識分子各自依托教育會組織實現“合群”,從而推動了中國近現代教育發(fā)展的歷程。(1)孫廣勇:《社會轉型中的中國近代教育會研究》,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頁。此外學界關于中央和地方各省教育組織和團體已有許多精深研究(2)相關論著主要有孟彭興:《中國教育會與愛國學社——近代教育救國方案的初步實踐及其意義》,《史林》,1991年第2期;蔣梅:《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蘇教育總會》,碩士學位論文,揚州:揚州大學,2002年;盧浩:《中華教育改進社》,碩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劉登秀:《清末教育會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成都:四川大學,2004年;王章峰:《民國前期教育團體研究(1912—1927)》,碩士學位論文,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06年;肖朗、楊衛(wèi)明:《教育學會與近代中國教育學術的研究和傳播》,《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年第3期;卜春鶴:《民初教育團體與1922年學制改革》,碩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王蓉:《全國教育會聯合會研究(1915—1926)》,碩士學位論文,保定:河北大學,2016年;蔡晨欣:《民國時期云南省教育會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21年。,但大多都著重研究教育組織、團體與國家和地方政府之間的互動關系。這些組織與團體盡管被賦予“教育”二字,但功能不僅僅限于教育作用,更延伸至政治和經濟改革,從國家層面探討其存在的意義。盡管無可厚非,但筆者認為教育組織和團體成立的根本目的在于教育,在于優(yōu)化師資隊伍,提高其專業(yè)知識和道德素養(yǎng),以更好地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為國家服務,教育講習會便是如此。
所謂教育講習會,依筆者愚見,應為教師或教員進行講授和學習的組織和會議。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們濟濟一堂,共同學習專業(yè)課程,互相傳授教學經驗,以在教學理論和實踐層面都獲得明顯提高為舉辦教育講習會的主要目的。由于小學教育在國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小學教育講習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學教育講習會作為時代下的特殊產物,是小學教育和教育組織、團體的有效結合,但是學界一直缺乏充分的探討。(1)關于小學教育和教育會的結合研究見張洪萍:《專業(yè)學會與小學卓越教師的培養(yǎng)研究——近代教育會對小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推動及其啟示》,《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李琳:《陜西小學教育研究(1927—1937)》,碩士學位論文,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9年。膠澳地區(qū)(今青島市)作為開放時間較早、教育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城市,缺乏關于小學教育講習會的專題研究。(2)黃陽陽:《膠澳商埠時期青島公立小學教育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青島:青島大學,2020年。僅涉及夏期第二屆小學教育講習會的情況,并未涉及第一屆及其舉辦的社會背景。針對此種狀況,筆者對近代以來尤其是民國時期的教育與小學教育講習會發(fā)展的背景進行了梳理,重點討論了膠澳地區(qū)第一屆夏期小學教育講習會的具體狀況,以圖為今天的教育講習會乃至教育提供新的思考。
教育是象征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一環(huán),是培養(yǎng)人才的主要來源。鴉片戰(zhàn)爭后,面對這一“三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為挽救民族危亡,推動中國走向近代化,加大社會變革成為時人的重要選擇,在這種觀念影響下,教育也隨之展開改革(3)高琪:《清末中國小學教育的艱難探索》,《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受西方教育思潮的影響,其教育體制逐漸被引入中國,但是多為半官方和民間辦學的重要考量。而在“清末新政”中,由張百熙與張之洞推行的《奏定學堂章程》中修訂的學制,稱為“癸卯學制”,這一學制“是近代中國第一部以政府名義頒布并在全國實施的近代學制,從此結束了中國新式學堂無章可循的歷史”(4)吳洪成:《中國小學教育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51頁。。初等教育既是該學制體系中的第一個階段,也是基礎階段,主要辦學機構稱為小學堂,分為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兩個等級。
進入民國后,新式的小學教育體制替代過去的小學堂,成為主要的教育方式,但依舊分為兩個等級。由于小學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礎,而對小學教師的培養(yǎng)是提高小學教育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故成為近代以來主張教育的人士所關注的重點。時人為此感嘆道:“立國根本端在教育,教育之基礎立于小學,小學教師為處理基礎教育之人”。為了提升小學教師的教育水平,時人認為應該“利用課余之暇以從事于教育之研究”(5)尚德:《言論:假期教育講習會之必要》,《教育周報》,1911年第119期;尚德:《假期教育講習會之必要》,《教育周報》(杭州),1916年第119期。。固在假期這種“課余之暇”舉辦小學教育講習會成為培養(yǎng)師資、優(yōu)化師資隊伍的重要舉措。而在20世紀20年代的政府學制制訂中,充分顯示了教育團體(如教育講習會)在其中的主導作用,顯示出教育家這一群體在充分組織起來之后所蘊含的影響力已經轉化成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權力,在有關教育事業(yè)的重大問題上已經具有與國家教育行政系統(tǒng)相抗衡的實力。(6)卜春鶴:《民初教育團體與1922年學制改革》,碩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第6頁。
而教育講習會并非在民國時期才出現。早在1906年,在進行教育改革時,時人就注意到學堂中所學到的內容無法適應當時社會環(huán)境狀況。如何提高師資,加強其教學水平,時人認為在假期中進行培訓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況且“暑假年假原為學生休息而設至,經理學務人員固無休息之必要”。同時深處國家的危局之中,“世界之大勢又如彼從事于教育者猶有樂逍遙之閑情,避寒暑之窳習乎”。由于國家形勢和教師本身性質的雙重原因,時人認為在假期舉辦教育講習會已成必要。在講習會中聘用“深明教育之理且熱心于開通風氣者”的教員進行講授,并互相交流切磋,對提升教師的學識有重要作用。況且當時“學務者十中未必有一二,若不及時研究教育,則雖初等小學堂立于窮鄉(xiāng)僻壤,而學堂中之內容與夫學堂社會之關系吾將有不忍言者”(7)《言論:強迫教育私議》,《大公報》(天津版)1906年12月21日。。而教育講習會的出現,實際上已經反映了“民間群體對教育的關注和參與意識的覺醒以及清政府將原由國家嚴密控制的一部分教育管理權逐步下移到民間的歷史過程”(8)蔣梅:《辛亥革命前后的江蘇教育總會》,碩士學位論文,揚州:揚州大學,2002年,第5頁。。民國之后,隨著對教育的日益重視,時人也多倡導舉辦教育講習會,認為“假期講習會為介紹教育上新知識之良法,他國行之多著成效”(1)《咨各省、區(qū)請?zhí)岢倨谥v習會文》,《教育公報》,1919年第6期。。而且當時“因教育思潮變化,各小學校教員,時時研究新知識者,為數不少”(2)《議辦教育講習會》,《新聞報》1922年4月29日。,在小學教育中,小學教師“責任尤重”,而“東西各國往往于假期內開設各種教育講習會,聚集小學校師共同討論以補充其學識”(3)《籌辦小學教員講習會》,《民國日報》1918年7月24日。。正是在這股風潮之下,教育講習會逐漸興起。
此后教育講習會在各省日益推行,政府也加入了其中,宣傳假期講習會的同時,要求各省“每屆假期內辦理講習會處所及會務概況方案呈報”(4)《局令:訓令:第九五號:令京師公私立各中等學校:轉令公私立各小等學校舉辦假期講習會》,《京師學務局教育行政月刊》,1920年第3期。。除了北京“設立之京師小學教員講習會……利用暑假時期延聘專員分科講授”(5)《局令:訓令:第二○號:令京師公、私立各女子小學及附設國民、各女子高小學校校》,《京師學務局教育行政月刊》,1920年第9期。之外,福建、吉林、江西、奉天、山西、天津等省也相繼舉辦小學教育講習會。1923年,黃公覺感嘆道:“假期講習會自身的利益多得很,輸入文化提倡學術,利用閑暇時間去做有益的事”。經過考察,黃氏認為在各地舉辦的教育講習會中“保定講習會辦的比較完善,可作為各地舉辦講習會的參考”,并對其課程簡單地進行了介紹,其教授的科目分為“(甲)教育行政(乙)教授(丙)國語”(6)黃公覺:《刊這專號的幾點意思》,《北京高師教育叢刊》,1923年第5期。三個部分。為響應當時舉辦教育講習會的潮流,膠澳地區(qū)(即如今的青島)也于同時期舉辦了小學教育講習會,并獲得了成功。
膠澳商埠時期大致是從1922年至1929年(7)具體定義詳見黃陽陽:《膠澳商埠時期青島公立小學教育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青島:青島大學,2020年,第6頁。,由于當時青島的最高行政機構是膠澳商埠督辦公署,故以此得名。膠澳的教育事業(yè)在未開租界以前“文化事業(yè)殊少”,雖然先后經過德國與日本的侵占,小學教育事業(yè)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但是始終“束縛于外人殖民政策之下聽其支配而已”(8)沈云龍主編、袁榮叟輯:《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31輯),《膠澳志》,臺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版,第983頁。。于是在1922年青島交還的過程中時,時人就如何開展青島的教育認為:“自今以往,吾愿吾國政治家、教育家其深思之,青島主權交還之說不將成為事實耶?名義雖云改易,勢力豈易取銷,果欲使此一塊已失之土地,真正為我所有,則對于教育一端是亦不容稍緩者矣”(9)《青島教育之近況》,《申報》1922年2月20日。,從中體現了開展青島教育的緊迫性。同年,時任民國大總統(tǒng)黎元洪通過了《學校系統(tǒng)改革案》,俗稱“壬戌學制”?!叭尚鐚W制”的頒布在中國近代學制改革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它是中國教育界注意博采中外教育成果、明辨擇善、力求創(chuàng)立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學制系統(tǒng)的重要標志。(10)李華興:《民國教育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51頁,轉引自黃陽陽:《膠澳商埠時期青島公立小學教育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青島:青島大學,2020年,第17頁。各地政府依照新學制,開始推行教育改革,青島市政府也不例外。膠澳商埠督辦公署開始加強青島的小學教育改革。而舉辦小學教育講習會的行動也很快提上了日程。
1923年6月膠澳商埠局政務課開始就舉辦夏期小學教育講習會編制經費預算,并發(fā)送給總務課和財政局。
講習會設會長一人(由本埠所屬機關單位兼充),教務主任一人,庶務兼會計主任一人,講師九人,書記一人,各種雜項的費用,大致的經費是800元。其后通過了審批,確定“本會經費定為800元,由財政局領支”(11)《膠澳商埠夏期小學教育講習會章程》(1923年7月25日),青島市檔案館館藏資料:《膠澳商埠現行法令匯纂》,轉引自青島市檔案館:《膠澳商埠檔案史料選編》(五),青島:青島出版社,2018年版,第65頁;《膠澳商埠督辦公署訓令:第一一四五號:令財政局》,《膠澳公報》,1923年第51期。。
在獲得經費、經過政務會議議決通過后,便開始進行講習會的籌備并公布講習會章程。章程主要分為以下十點:
(1)講習地點最初設立在青島大學,之后暫時設置在青島北京街公立青島兩級小學校內,隸屬于商埠督辦公署,舉辦的主要目的是增進小學教員學識。
(2)講習會設立會長一人,由督、坐辦委任。
(3)設教務主任一人、庶務兼會計一人、講師若干人、書記一人,會長主要擔任聘用工作,其中的成員凡是由膠澳公署及各隸屬機關職員兼充的,原則上都不應支付薪津,但外聘者及本埠人員如果需要補助的話,可以酌情給予役夫與車馬的費用。
(4)本埠公立小學校的教職員為本會的講習員,不是有特別事故的話,申請并得到批準的人員都應參加講習會。本會的講師、私立小學的教職員,愿意旁聽的可以進行旁聽。
(5)講習會的時間暫定為40日,自本年7月25日起,至8月31日止。如果有變更另行通知。
(6)此次講習會不收學費、講義費,但飲食和住宿等費用,需要講習員承擔。
(7)講習員需要在本會開課前十天,向政務課學務股報名以便編訂班次。
(8)講習員學業(yè)成績需要進過講師核定后,再由會長復核,最后才能呈請督辦發(fā)給證書。
(9)如果講習會中的事項需要開會進行討論決定的話,需要由會長召集相關的職教員開教授會議進行決議。
(10)講習會的經費定為800元,由財政局撥款。(1)《夏期小學教育講習會紀事》(1923年),青島市檔案館館藏資料:《膠澳商埠教育匯刊》,轉引自青島市檔案館:《膠澳商埠檔案史料選編》(五),青島:青島出版社,2018年版,第216-217頁;《膠澳商埠夏期小學教育講習會章程》(1923年7月25日),青島市檔案館館藏資料:《膠澳商埠現行法令匯纂》,轉引自青島市檔案館:《膠澳商埠檔案史料選編》(五),青島:青島出版社,2018年版,第64-65頁;《青島創(chuàng)設夏期小學教育講習會》,《新聞報》1923年7月24日。
1923年7月21日上午九時,小學教育講習會在青島大學禮堂舉行開會典禮。除了各公立小學校與私立各校職教人員報到聽講的人員之外,還有青島主要行政機關代表、講師、來賓等,有一百多人,整個會場“濟濟一堂,殊極整肅”。在經過奏軍樂、唱國歌、進行鞠躬禮,各位代表、講師、來賓等的演講、訓詞等流程之后順利閉會。
在開幕式上,膠澳商埠督辦熊炳琦發(fā)表訓詞,他要求小學教員不要看輕自己,認為教員們是“啟迪后進之要素,乃地方興廢之所關”,而小學教育更是“為一種最高尚最純潔之精神事業(yè),權利輕而義務重”,所以希望各位小學教員應“百般挫折,矢志不移”地從事小學教育工作。此后,又談到了目前中國教育的形勢,認為“晚近以來,教育之研究,日益進步,教學之方法,日益改良”,正是在這股教育思潮的影響下,希望在之后的培訓過程中“教授與訓練并重,將使青年學子養(yǎng)成優(yōu)美高尚之人格,非陶冶其品性,矯正其習慣,消納諸規(guī)范之中”(2)《膠澳商埠督辦熊炳琦在夏期小學教育講習會開幕式上的訓詞》(1923年7月),青島市檔案館館藏資料:《膠澳商埠教育匯刊》,轉引自青島市檔案館:《膠澳商埠檔案史料選編》(五),青島:青島出版社,2018年版,第203-204頁。,從而進一步推動膠澳教育日益鞏固,日益發(fā)展。此外在講習會的演講中,袁榮叟也希望各位小學教員“不但是對于學生要盡心去教授指導,就是對于社會上一般人民,亦要因時制宜,隨地設教,補給國民所不足之知識,引起國民教育的觀感”(3)《袁榮叟在青島夏期小學教育講習會上的演講》(1923年8月),青島市檔案館館藏資料:《膠澳商埠教育匯刊》,轉引自青島市檔案館:《膠澳商埠檔案史料選編》(五),青島:青島出版社,2018年版,第207-208頁。,借以培養(yǎng)教員的責任感與使命感。無疑,舉辦小學教育講習會寄托著時人面對陷入民族危亡的中國,希望通過教育,提高國民素質以振興中華的拳拳愛國之情,頗為人所動容。
在7月25日至8月31日長達40天的小學教育講習會中,最重要的就是講授課程,主要課程如表1所示。(4)《膠澳商埠第一屆夏令教育講習會課程表》(1923年7月),青島市檔案館:B22-1-334。
盡管安排的課程相對比較豐富,但是限于資金的緊缺,擬定的科目主要有小學各科教授法、小學測驗法、國語、算術、勞動教育論、教育學概要、體育概要。(1)此外還有一種說法:主要科目有小學各科教授法、小學測驗法、國語、算數、公民教育論、教育概論等,見《青島創(chuàng)設夏期小學教育講習會》,《新聞報》1923年7月24日。實際上,第一期的夏期小學教育講習會本計劃課程結束后送全體教員前往內地各省小學發(fā)達地方參觀一次,但此做法“經濟上亦辦不到”,所以就此作罷。為彌補這次的遺憾,次年第二期小學教育講習會除了盛況空前,新增課程包括教育行政、教育管理、教育方法和教學常識等各方面之外(2)黃陽陽:《膠澳商埠時期青島公立小學教育研究》,碩士學位論文,青島:青島大學,2020年,第45頁。,在講習會結束以后,膠澳商埠督辦公署還組織優(yōu)秀學員赴外地參觀學習。(3)青島市史志辦公室:《青島市志·教育志》,北京:新華出版社,1994年版,第99頁。這不僅可以使膠澳地區(qū)的小學教員接觸到更加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而且有利于開拓視野,增長其專業(yè)知識,提高專業(yè)素養(yǎng)。
總之,民國時期膠澳地區(qū)夏期小學教育講習會作為青島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膠澳商埠督辦公署在小學教育改革進程中的重要步驟。正是在小學教育講習會的學習和指導下,小學教師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素養(yǎng)都獲得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樹立了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深刻的體會到了其所擔負的提高國民素質教育的任務,更好地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為祖國服務,使得中國擺脫落后的危亡境地,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獨立。
此后,小學教育講習會接踵興趣舉辦,且盛況空前。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第一,教育潮流日新月異,正是在這一股教育救國的思潮下,政府開始推進教育改革,而教育講習會就是其中的重要一步。第二,教育講習會可以輸入文化,提倡學術。時人正是注意到了教育講習會在“他國行之多著成效”,所以才推進教育講習會的舉辦。第三,利用假期舉辦教育講習會可以打破守舊習慣及誤謬觀念。正如傅斯年所說:“中國人從發(fā)明世界以后,這覺悟是一串的:第一層是國力的覺悟,第二層是政治的覺悟,現在是文化的覺悟,將來是社會的覺悟。”(4)傅斯年:《時代與曙光與危機》(約1919年),臺北史語所藏傅斯年檔案,轉引自羅志田:《多重的復調:五四的特異性與多歧性》,《天津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而傅氏所說的“文化的覺悟”正是在20世紀的一二十年代新文化運動推行至全國后所帶來的打破舊觀念、舊文化的新思潮,而教育講習會的舉辦正是這個充滿矛盾與緊張時代下的產物。
盡管小學教育講習會有非常多的優(yōu)勢,但是在舉辦的過程中也出現了許多不合理之處,王鴻霖就注意到“講師將預定材料講完,即行閉會……學員實地練習者,亦不過了草塞責,敷衍了事。無精詳的教案及合理的教學過程。此以往所辦講習會之最普通的現象也”(5)王鴻霖:《改善假期講習會問題》,《遼寧教育月刊》,1929年第2期。。而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使得“今日地方教師之資格非但不齊而其力量亦甚薄弱”(6)徐宗愷:《對于小學教員暑期講習會之討論》,《小學教育月刊》,1926年第10期。,并無什么顯著的成就。在這種常規(guī)做法下,王氏指出了目前小學教育講習會的兩大弊端:第一,偏于理論。在講習的過程中,并沒有配以實踐和訓練,而“大都紙上談兵,講些空洞的玄高理論”。第二,不合需要?!坝性S多地方舉辦講習會,事先并不研究本地一般施教者之急需為何,于是多仿照他例?!笔聦嵣?,講習會人員早已深知其弊端,但最終“限于教育公共或其他方面之命令,不敢不然爾”(7)王鴻霖:《改善假期講習會問題》,《遼寧教育月刊》,1929年第2期。。
余英時先生曾說:“歷史研究并不是從史料中搜尋字面的證據以證成一己的假說,而是運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在以凝固的文字中,窺測當時曾貫注于其間的生命躍動,包括個體的和集體的?!?8)羅志田:《飛鳥之影:淺議歷史研究中的以靜觀動》,《文史哲》,2016年第6期。在泛黃的紙張、模糊的文字中,我們無不窺探出面對積貧積弱的中國,懷揣教育救國的時人,在挫折中前行,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舉辦了一個又一個小學教育講習會。而通過教育講習會使得小學教師提高專業(yè)知識和道德素養(yǎng),才能夠在潛移默化下培養(yǎng)新國民,以更好地挽救危亡的中國。盡管因為時代的局限,教育講習會存在著各種問題,但這都是推進中國近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