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中
(安定區(qū)南鷹學校,甘肅定西 743021)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一種語言都是一定的人群在生產生活中長期使用和不斷發(fā)展的結果,在語言使用者進行信息傳遞和思想交流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了反映使用者群體獨特思維方式、表達方式和精神認同的詞匯與語句,成為語言使用人群文化的獨特印記,這表現(xiàn)在語言使用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反映在語言的所有要素中。日常用語指的是在人的交流與互動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詞匯與語句,它們構成了語言交流中的大致對話框架,任何交流中人們大致都會遵守對話與交流形式,這些日常用語與具體的信息關系不大,但它們最直接地反映了一種語言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獨特思維方式和人際交流邏輯,是文化與思維方式最集中的反映。
日常用語因其簡單性、常用性往往不會對語言學習者造成任何困難,也正是由于這種特點,日常用語對一個人的文化認識和思維習慣影響最為隱秘且重大,它不僅影響著母語使用者,也顯著影響著外語學習者。在跨語言交際和外語學習中,日常用語是最早學習、最能熟練運用也是最重要的內容。在外語學習和跨語言交際中,更加清晰地認識語言背后的文化信息,特別是日常用語背后的文化信息,是提高語言學習者和語言使用者文化意識、提高文化認知能力和傳承能力的有效措施。該文列舉一些簡單常用語進行探討。
中英文的日常用語是兩種文化在不斷的歷史積累中形成的語言表達形式,中英語言背后有完全不同的文化,因此,中英文日常用語的文化信息存在著明顯的差異[1]。無論是在日常交際中還是在語言學習中,問候與答謝語是使用非常普遍的語言,外語學習者往往對問候語可以熟練掌握,但很少思考其背后的文化信息[2]。英語中常見的問候語有“hi、hello、good morning、nice to see you、how are you”等。中國人常見的問候語有“最近好嗎? ”“吃過了沒有? ”“好久不見!”“冷不冷?”“熱不熱?”近年來,在一些場合也會出現(xiàn)“早上好! ”“下午好! ”“先生,你好! ”這樣的問候語,然而,這些問候語多多少少是受到了西方文化影響的結果。比較傳統(tǒng)的漢語、英語問候語,可以看到英語問候語更加直接,問候的內容也比較簡單,在中國人看來,這些問候語僅僅是為了凸顯問候人浮夸的禮貌,顯得過于敷衍,缺少了真誠的交流和溫暖的關懷,漢語中的問候則體現(xiàn)了更多更深的人文關懷。漢語的問候語,也更能夠引起一段充滿關懷和深度交流的對話,凸顯了人與人之間的互相信任與重視。當然漢語問候語直接翻譯成英語,會讓英國人覺得對方關注了他們的太多隱私。
在日常交流中比較普遍的還有答謝英語,英國人常常將“Thank you”掛在嘴邊,無論是陌生人之間互相幫忙、做出退讓或者是朋友,甚至家人之間,互相幫忙都會說一聲“Thank you!”,所以,“Thank you,Mom”“Thank you,Dad! ”是英國人常見的表達,但在漢語中,如果向父母直接說謝謝,則會讓父母感到不悅,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是很見外的表現(xiàn)。對于朋友的幫忙,更多時候以感恩的心態(tài)銘記,并在適當?shù)臅r候以同樣的友好態(tài)度和行為予以回報。中國人最客氣的話,往往存在于非常陌生的人之間。我們教育孩子使用禮貌用語則是讓他們能在面對第一次見面的人或陌生人時表現(xiàn)出乖巧機靈的可愛形象,一旦他們成長到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具備了自己的朋友圈,他們便更傾向于以實際行動來表達對對方的關懷和感激,而不是將這種關懷與感激掛在嘴上。
不同語言之間有很多相似或者相通之處,這便是我們可以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基礎,不同文化、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也會隨著交流的增加,變得互相融通和更加類似[3]。在跨文化交際中充分了解各語言之間的不同,也認識各語言之間的相似與相同之處是實現(xiàn)有效跨語言交際和跨文化交際的基本要求[4]。
結識陌生人是一個人擴大交際圈的基本形式,這對于所有人都很重要,特別是對于成長中的學生與年輕的奮斗者。在人物介紹方面中英文有著大致類似的表達方式,英語有“My name is Thomas.Could you introduce me to her?”“Just call me Tom.”“This is Tom.He’s my classmate.”。漢語有“介紹一下”“我是羅浩”“請問,這位是?”等。這些句式之所以類似,主要是因為這些對話大致都發(fā)生在生活節(jié)奏較快的商業(yè)圈或者其他類似領域,中國人在這一領域發(fā)展較晚,深受西方語言文化的影響。但需要指出的是,英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一個最熟悉的句子“What’s your name?”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往往經過反復的訓練,也是各種應試過程中所見到的人物介紹時常見的句子,但這個句子在實際應用中并不多,只在面試、信息、注冊等方面才會有這樣的語句。其實與漢語一樣,當我們碰見一個人,如果直接問“你叫什么名字?”這樣的問題顯得沒有禮貌。中國人常常會問:“您貴姓? 怎么稱呼? ”在信息注冊或類似場合時則直接問:“姓名?”英語中,要知道對方姓名,也應該用比較委婉的說法以顯得比較禮貌。比如“Could I have your name? 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your name?”。
另外有一些日常用語,漢語與英語的表達方式不同,但意義基本一樣[5]。比如中國有個成語叫“敝帚自珍”,這句話用較為白話的方式說,有這樣的意思,即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而在英語中有著“East or west,home is best.”;漢語有“力壯如?!?,英語有“As strong as a horse.”。這些都反映出:由于使用人群在生產生活中所面臨的環(huán)境等因素存在著差異,英語和漢語因此產生了不同表達,但是人類的思維有著一定程度的共同性,因此不同的表達,卻表達出了類似的意思[6]。而這種相通性正是人類實現(xiàn)跨語言交際和跨文化交際的基礎[7]。
中英文日常用語差異的原因是復雜的,有其文化原因、歷史原因、生活習慣的原因,也有認識不同和思維不同的原因[8]。比如漢語和英語在問候與感謝的語言使用上的不同差異,不難找出其根源。中國人互相關注,互相關心,家庭成員之間、朋友之間重視真誠的情感和長久的互動,中國人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任何關聯(lián)都是一種難得的機緣,中國人稱之為“緣分”,是應該珍惜的,因此朋友、親戚或者家人,我們應該互相珍惜,互相支持,互相幫助,這是天經地義的,別人提供的幫助與支持對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但作為被幫助人,也應該欣然接受,真誠感恩,并應以同樣的友好態(tài)度和作為予以回應。所以中國人在表達問候時,往往在言語之間有了更多的關懷;在表達感謝時,則更多以實際行動來表示,而不是“謝謝”這兩個字[9]。因為,在朋友之間、親人之間,這兩個字顯得生疏和見外,或者顯得極為不真誠。而對于陌生人的幫助,或者一部分人對整個社會的特別貢獻,我們的感謝則要大聲說出來,比如,對于革命先烈的犧牲與貢獻、教師對教育的貢獻、在疫情期間的志愿者和醫(yī)護人員所做的特別貢獻,我們要通過各種形式表達感謝,包括大聲說出謝謝、編寫文學作品或者歌曲等[10]。中英文問候與感謝語句的差異反映著兩種文化在歷史發(fā)展中形成的不同思維和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就是中國人與英國人對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認識差異所導致的,中國人更加看重整體利益,更加看重個人為整體利益做出的努力與服務,而英國人則更加注重個人的權利,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分際,所以英國人在互相問候時盡可能避免問及他人過細過多的信息,以此來尊重對方的隱私,而中國人則更多地關心他人的生活與細節(jié),來體現(xiàn)出對對方的關愛,英國人更愿意表達口頭的thank you,而中國人則更看重一個人真誠的感激。這些都是由于認識與思維習慣不同導致的。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East or west,home is best.”“力壯如?!薄癆s strong as a horse.”等詞句之間表述差異則是因兩種語言背后的人群在生產生活中所面對的環(huán)境不同而導致的,再比如,中國人有句話叫“喝西北風”,就表述了在中國經常吹西北風的事實,而英語的各種表述中或者作品中,都有west wind 這樣的表述。這都是環(huán)境不同而導致的表述差異。在跨文化跨語言交際和語言學習中,我們必須認識到語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差異,才能更加準確地理解和更加正確地運用相關的用語[11-15]。
語言是經過人們在生產生活中經過歷史的積累逐漸演化而來的,自然與使用者的文化,思維方式,以及生活習慣等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在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中,將語言和文化割裂開來是不現(xiàn)實的。在語言應用中,我們不僅要掌握語言的基本結構,更要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信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語言表達背后的文化內涵,從而更加準確有效地應用相關的語言進行信息和思想交流,真正有效實現(xiàn)跨語言跨文化交際,達到預期的交流效果。同時在語言學習中,具備必要的文化意識,才能夠全面了解外國語言文化并吸收其中積極的部分,更加客觀地認識各文化之間的差異,提高對中華民族文化優(yōu)越性的認識,在對照中全面認識中華文化,真正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