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安秀(成都東部新區(qū)三岔湖小學校/四川省成都市)
語文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真正落實實踐教學的預期目標,逐步提高教育教學的實踐效果,認真落實德育的指導原則。在現階段,教師要真正關注小學語文學科當中德育的重要性,從而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以及教學資料,不斷促進學生的快速發(fā)展,并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質,完成新課程標準的教學改革目標。
在當前階段,隨著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逐漸發(fā)展,立德樹人任務的提出,能夠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提出更加明確的指導目標。需要教師在教授學科內容之余,積極將德育方面的思想政治元素與課堂活動相結合,從而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之上,通過構建完善的教學活動,以真正提高教育教學的實踐質量,幫助學生健康發(fā)展,不斷達到教育事業(yè)的預期目標。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其年齡以及閱歷仍舊處于較為低級的階段,對社會層面以及周邊事物存在較為片面的看法,如此容易影響學生的主觀反應,并對其未來的成長與發(fā)展造成一定影響。而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重要科目,能夠以詩歌、文言文等多種形式,與現當代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文化傳統(tǒng)建立密切聯(lián)系。由此可以應用充足的文化知識,不斷借助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展現思想道德方面的引導作用。有利于教師帶領學生從語文學習當中提煉人生道理,不斷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努力為自己的未來發(fā)展提供重要幫助。因此,從該角度來看,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滲透德育內容具有一定必要性??梢杂行Х婪秾W生產生錯誤的思想觀念,并影響自己日常的行為表現。與此同時,在滲透德育內容的同時,還可以努力發(fā)揮語文學科本身的實際作用,不斷通過學科教師完善的教學與指導,努力提高德育的實施效率。
眾所周知,語文學科作為人文社科當中的重要內容,能夠對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以及綜合素質產生重要的引導作用。但老舊的語文學科教學內容,容易引起學生的倦怠,不利于教學質量的提升。而在語文課堂進行德育的過程當中,通過貼合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促使教師構建更加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也相當于是為語文學科的教學工作提供了一個創(chuàng)新方向,可以讓學生提升自己,并真正掌握語文學習的具體要求,不斷為其今后的成長和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盡管小學語文教學滲透德育是一項基本的教學方向,很多教師也同樣關注該方面的教學發(fā)展,并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明確小學語文教學與德育之間的相互關系。但是在實際的教學實踐當中卻往往存在著較多不足和問題,引發(fā)人們的思考與討論?,F階段,由于教師受到傳統(tǒng)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導致實際的語文教學工作當中,仍舊存在諸多問題,影響學生的德育學習效果,并阻礙其達到預期的目標。許多語文教師對現有的德育教學不夠重視,習慣以關注學生的語文學習成績?yōu)橹?,忽視學生在課堂當中的實際表現。從而很少完成課堂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導致德育工作無法正常開展。其次,許多教師習慣運用單一的教學模式,以輸送主要的學科知識為主,并沒有發(fā)揮課堂互動在語文教育或德育當中的實際作用,由此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其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養(yǎng)成正確的道德觀念以及思想意識。此外,在與部分學生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時,他們同樣也沒有真正對德育方面的教育工作產生關注,從而導致學生受到影響,很難產生有關德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并影響小學語文學科本身的教育實踐效果。
盡管在現階段,無論是國家相關部門還是社會各界,都開始對小學階段的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與目標,需要各中小學積極將其提上日程,并能夠通過正確的引導以及幫助,進而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學觀念。由此踐行國家有關義務教育階段青少年群體的教育目標,在青少年階段就對學生進行正向的引導,從而幫助他們適應社會發(fā)展的最新趨勢,并能夠在多種類型的學習資源與內容當中,不斷豐富自身的認知和見解,由此形成正確的行為觀念,不斷為其今后的發(fā)展與提高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在實際的教學當中,教師還是應當認真學習國家相關部門的指導要求,并在自身的提升與發(fā)展進程當中,逐步提高個人的教育能力與水平。能夠接觸德育相關的內容,并在教授語文學科知識的同時真正感悟德育的重要價值。由此明確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基本要求,逐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不斷完成小學語文的教學目標以及實踐要求。
首先,教師應當帶領學生正確看待德育的思想觀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從而可以深度落實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等各項基本要求。以此通過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進而不斷促進學生自身的全面成長與發(fā)展。其次,教師應當以新課程標準為改革要求,了解學生的自身需求。由此可以幫助學生展現自己的各項發(fā)展指標,不斷要求教師落實學生的發(fā)展需求,進而通過組織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完美人格。通過適應學生的成長需求,不斷引領其產生正確的生活態(tài)度以及人生導向。最后,教師還要設定相關的評價指標,能夠以學生自評、同學互評、教師評價等多種方式為主體,真正對德育融入小學語文教學工作的發(fā)展現狀進行一定的評價和分析,從而強調德育學習的重要性,并帶領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此外,該項工作還能夠幫助教師及時發(fā)現自己教學過程當中的不足與問題,從而設計更加完善的教學計劃,以調整當前的教學活動,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實踐水平。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課堂是最為重要并且常見的學習場所,能夠對學生參與小學語文以及德育的相關工作提供有效機會。因此,教師需要積極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展現德育的基本要求,努力對學生開展全面綜合的引導以及幫助。在該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在原本的文章基礎之上,進行可視化操作與創(chuàng)新,能夠將原本的文字內容以多元化的表現形式展現出來,從而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設備,不斷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氛圍。以此可以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并能夠真正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與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青山處處埋忠骨》時,教師可以在講述課文的同時,播放豪情壯志的愛國歌曲作為背景音樂。由此能夠讓學生在背景音樂的影響之下,萌生愛國的思想感情。有利于教師在教學當中,帶領學生真正樹立忠誠于國家、忠誠于人民的正確價值觀,真正可以通過環(huán)境氛圍的影響,不斷完善德育的基本目標。再如學生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教師為了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并促使學生帶著正確的思想以及價值觀念,學習相關的文章內容??梢栽谑谡n之前,為學生播放與圓明園相關的視頻動畫,讓學生對圓明園的毀滅產生具體認識,有利于在相關的課堂氛圍當中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產生深入的思考。
現階段,素質教育的思想觀念較為盛行,能夠引導教師產生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并合理安排自己在課堂當中的角色。在該過程當中,教師必須要充分發(fā)揮以身作則的基本要求,能夠以自身的行為表現影響學生,從而對學生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幫助學生朝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其中,教師應當擺脫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束縛,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能夠采用指導或引導的方式,讓學生在語文課堂當中,實現自主的研究與思考。由此真正達到德育的滲透目標,通過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努力完善現有的語文教學工作。由此可以逐步提高現階段的教學水平,真正落實立德樹人以及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課堂學習過程當中,教師可以以導學案的方式,將文章結構的段落層次以及重要內容展示出來,并通過問題導向法和任務導向法的應用,讓學生在新型的學習模式當中發(fā)展自我,從而能夠擺脫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局限性,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并能夠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當中。例如,在學習古詩詞時,教師可以提出有關思想感情以及人文精神的問題,并詢問學生在詩詞閱讀當中的感悟,之后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回答,使其在課堂當中展示自己的想法,并給予學生自主表現的實踐機會。此外,教師在朗讀詩詞時,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親身示范,讓學生明確關鍵點,并能夠在自己閱讀時產生聲調、語調以及重音的變化,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目標,并能夠在字里行間穿插德育的重要內容。
為了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應當突破原有的教學局限性,不斷采用多種多樣的活動形式,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幫助學生充分挖掘語文課堂當中的閃光點。而在該過程當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選擇游戲化的教學方法寓教于樂,不斷在活動當中帶領學生掌握重要的知識內容,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既定目標。因此,教師可以采用創(chuàng)新化的教育理念,真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更多的課堂時間交給學生,從而真正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不斷投入到對語文課程的學習當中。
例如,在學習《祖父的園子》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分角色朗讀的形式,完成對課文內容的復述,然后讓扮演不同角色的學生分別發(fā)表自己的角色感言,從而能夠將其與德育內容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努力展現語文教學的有效性,不斷為學生未來的成長和發(fā)展提供重要幫助。除此之外,在學習成語“濫竽充數”時,教師可以隨意挑選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對該成語的認識與解釋,從而表達學生的主觀想法,并鍛煉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列舉生活當中他所觀察到的濫竽充數現象,并闡述從中學習到的人生道理,在回答問題的過程當中,學生會逐步明確自己后續(xù)的行為動向。
通常來說,課本當中的教育素材較為有限,而教師應當在課本之余,逐步增加更多豐富的教育素材,從而真正實現對小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以及良好品質。特別是在新時代的發(fā)展進程當中,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應用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界限,努力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多豐富的教學資源,由此可以推動小學語文與德育的相互聯(lián)系,不斷通過具體的案例素材,彰顯德育的基本內容。以此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提供德育指導,并不斷促使其處理語文與德育之間的融合關系。
例如在學習到《從軍行》這篇古詩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有關愛國主義情懷的古詩,讓學生在原有基礎之上,不斷開闊自己的視野,從而可以了解更多與愛國主義相關的文學內容,能夠在該過程當中,真正提升自己的價值觀念。此外,教師還可以以影片、視頻的形式,為學生融入多種形式的媒體資源,從而讓學生在課堂當中掌握到更多相關的知識內容。在學習《從軍行》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與《從軍行》同題材的木蘭從軍話劇或者是影片資料,讓學生能夠在課堂當中觀看相關的影片,并在觀看之后書寫觀后感,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并能夠在影片資料當中學習英雄人物不畏艱險與困難的英雄氣概,從而將其與自己的生活相聯(lián)系,并在書寫讀后感時再一次加深自己的情感導向,在鍛煉語文學習能力之余,培養(yǎng)更多德育相關的正確觀念,達到一舉兩得的良好效果。
隨著我國語文教學目標的提出以及應用,對學生的學習以及發(fā)展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對課程知識的學習,更需要讓學生在現有的階段,積極掌握更多元化的重要知識,這樣有利于深化個人的專業(yè)發(fā)展,并積極通過有效的組織手段,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從實際的教學現狀來看,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工作的內容存在較多問題和不足,需要教師以及學生在后續(xù)的摸索當中予以改善,通過提出可行性的設計規(guī)劃,有效改善當前存在的不足和問題。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具備一定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教師要遵循社會各界提出的教學要求,不斷采用多元化的實踐策略,努力吸收豐富的德育素材,真正在小學階段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積極通過構建良好的課堂氛圍,進而提高語文學科的教學效率,不斷落實學生道德素質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目標。通過不斷創(chuàng)新與改革,深度彰顯語文教學的預期目標,不斷實現學生在多個方面的綜合發(fā)展與提高,真正為其今后的學習與成長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