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瑩
廣州市城市規(guī)劃勘測設計研究院 廣東 廣州 510060
瑜園位于今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余蔭山房東南隅,是一座兩層的廣府庭園建筑,為余蔭山房園主鄔彬的第四代孫鄔仲瑜所建,因而名為“瑜園”。瑜園修建于1922年,比余蔭山房晚建55年,初為鄔仲瑜讀書及宴客之處,后用作鄔氏女眷居住。瑜園常被視作余蔭山房的附園及組成部分。相比以庭院空間為主體的余蔭山房,瑜園更多以建筑空間為主,其布局手法、空間特色都較余蔭山房有所不同。瑜園有獨立的對外出入口及空間流線,與余蔭山房僅通過一處圓洞門相通,且瑜園建造時間與余蔭山房已相隔半個世紀,在空間上、時間上都與余蔭山房相對獨立。本文嘗試以瑜園作為獨立研究對象,對瑜園的營造特色進行探析。
圖1 瑜園及余蔭山房鳥瞰
瑜園位于余蔭山房東南隅,坐北朝南,其西面、北面緊貼余蔭山房,南面臨街,設有兩處園門。瑜園與余蔭山房之間主要以建筑外墻或庭院圍墻相隔,僅在東北角通過楊柳樓臺的圓洞門與余蔭山房的玲瓏水榭庭院相通,與余蔭山房相對獨立。瑜園占地面積約450m2,雖面積不大,但園中廳堂、船廳、樓閣、臺、亭、廊、橋、庭院、水池、山石、花木一應俱全,且分合有度,布局得宜,使園中未有擠迫閉塞之感[2]。
瑜園的平面可分為3個部分。入口門廳位于西南角,為三間廳堂形式,高聳莊重,與余蔭山房門廳相鄰。穿過門廳正對一處平庭,三面環(huán)繞柱廊,正對面以景墻與余蔭山房相隔。由平庭向東為一座兩層的船廳,分前后兩艙,門窗通透,雕飾精致,為全園的中心[3]。船廳南側(cè)為一處水庭,為園中最大的庭院,水庭中靠船廳外墻挖有一方形水池,池中養(yǎng)鯉,池岸堆石置花,池上砌拱橋與船廳相對。過橋為瑜園的另一處園門,修筑為依墻半亭的形式,含蓄而饒有趣味,與余蔭山房的來熏亭有相似之妙。船廳、水庭的東側(cè)則為幾間書齋、廂房、楊柳樓臺及兩處天井,布局相對較為零碎。整體上,瑜園以船廳為中心,大小庭院、天井散置各側(cè),幾座樓閣環(huán)庭院錯落相連,建筑與庭院穿插間套,通過廊、門、窗、洞連通滲透,層層疊疊,有庭院深深、院外有院之感。
有別于余蔭山房建筑以單層為主,瑜園的主要建筑多采用兩層樓房的形式,且緊臨余蔭山房而建,得以相互因借,從余蔭山房的玲瓏水榭庭院仰望瑜園,只見樓閣參差,青竹掩映,似別有天地;而從瑜園樓閣俯瞰,余蔭山房的佳樹美池、名花怪石盡收眼底。
圖2 瑜園首層平面圖
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間組織、細部處理等,都必須遵循建筑的客觀適應性原理,即對自然的氣候條件、地理環(huán)境的適應。建筑的設計建造,一方面要滿足人的實用和審美的雙重需要,一方面要根據(jù)當?shù)氐臍夂蛱攸c、地形地勢來考慮建筑的布局和造型。
瑜園位于嶺南地區(qū),嶺南地處南嶺之南,南海之北,丘陵起伏,河涌縱橫,在氣候分區(qū)上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嶺南地區(qū)的氣候特點主要是潮濕、炎熱、多臺風,嶺南建筑的客觀適應性即首先體現(xiàn)在解決通風、隔熱、防潮等需求上。如瑜園內(nèi)的大小四處庭院、天井,相當于在建筑組群中分散插入了四處通風口,在太陽輻射下,室內(nèi)外不同空間受熱不同而產(chǎn)生的溫度差使空氣在熱壓驅(qū)動下在室內(nèi)室外之間流動,從而產(chǎn)生熱壓通風效應,起到自然通風的效果[4]。如瑜園首層、二層的多處開敞柱廊,作為室內(nèi)室外的過渡空間,起到遮陽隔熱及避雨的作用,還有助于引導組織自然通風。又如對石礎的使用,瑜園的木柱柱腳均以石材為基礎,利用石材的不透水特性阻隔地下濕氣的向上滲透,以保護承重木構(gòu)件的耐久使用,瑜園中的石柱礎多為束腰形或花瓶形,在視覺上消除了石材本身的沉重感而顯得輕巧精致。
瑜園用地有限,建筑布局便呈現(xiàn)出集約化及豎向發(fā)展的特點,形成高建筑密度的連房廣廈式的樓房組群。為了減輕高密度布局帶來的擠迫閉塞感,除了以分散置入的庭院、天井打破建筑體塊,增加建筑界面,瑜園首層的房間多作開敞式處理,門窗通透,視線通達,使室內(nèi)空間有連續(xù)不盡之感。
瑜園中船廳及水庭的布局設計便體現(xiàn)出造園者在小面積庭院中“以小見大”的巧妙智慧。在中國園林建筑中,船廳一般單獨設置在水邊,有較大范圍的水景,建筑的平面、造型模仿船艙,使游人坐于船廳之中有似在船中又非在船中之感。瑜園用地有限,造園者便僅取“船頭”的構(gòu)圖表現(xiàn)“船”的意境。船廳只一側(cè)靠水,但水池緊依墻外,開窗便是粼粼水光映入;船廳二層較首層挑伸出約1.5m凌空于水池之上,如“船頭探水”之形,“是‘意到筆不到’手法的妙用”;水池上的小拱橋與船廳隔池相對,橋影倒映水中,隨波蕩漾,幾條赤鯉穿游其間,池邊還設有一處小埠頭,使“船”的意境更加鮮明了。
建筑的人文藝術品格反映在通過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間組織、細部處理等要素所表現(xiàn)出的文化精神、審美情趣、思想哲理等。
瑜園原為園主鄔仲瑜的私人書齋,園中的多處襯聯(lián)、題額呈現(xiàn)出濃厚的文人意趣,既以文學氣息與美術表現(xiàn)裝飾了建筑空間,又通過文字的具象化作用為有限的建筑空間賦上了無限的意境空間。
如瑜園船廳東側(cè)的天井內(nèi),在灰塑壁畫的兩側(cè)以畫卷造型為襯底塑出襯聯(lián)一副:“紫曲迷香綠窗夢月,玉壺貯暖金谷移春?!鄙戏絼t以芭蕉葉造型為襯底塑出題額“綠肥”。襯聯(lián)的上聯(lián)出自宋朝李彭老的《踏莎行·題草窗十擬后》:“紫曲迷香,綠窗夢月?!毕侣?lián)則出自宋朝張樞的“金谷移春,玉壺貯暖?!眱陕?lián)合寫了一副清麗動人的春日光景[5]。而題額“綠肥”則出自宋朝李清照的《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為綠葉繁茂之意,烘托出生機蓬勃的春日意境。
又如瑜園水庭中拱橋邊的園墻上以芭蕉葉造型為襯底塑出的襯聯(lián):“為愛鳥聲多種竹,欲知魚樂且添池?!奔群魬髓@中的竹、池景物,又通過引用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典故,為這村屋環(huán)繞的一方小庭院增添了浪漫逍遙、清靜淡泊的隱逸氛圍。
明清時期的嶺南建筑裝飾深受“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吉祥文化的影響,瑜園的建筑裝飾也多采用具有吉祥含義的圖案,寄寓了求取福壽美滿的世俗祈愿。如船廳首層的彩色玻璃滿洲窗,窗面為萬壽菊圖案,四角點綴蝙蝠木花,寓意“福壽雙全”、“增福添壽”,又被稱為“福壽窗”[6]。又如瑜園東北角楊柳樓臺的山墻灰塑裝飾,正中為寓意“?!钡尿疸晵煸⒁狻案毁F平安”的花瓶,兩側(cè)排列以玉蘭、石榴、桃等多種花果,都是常見的吉祥寓意圖案。
開放融通性是嶺南文化承續(xù)千年的重要特質(zhì),嶺南文化的形成過程便是一段交融、凝匯的過程,特別是嶺南近代文化,在融匯中外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創(chuàng)造性的文化轉(zhuǎn)換和文化重構(gòu)。嶺南文化的開放融通性在瑜園等各種嶺南建筑中得到鮮明的呈現(xiàn)。
瑜園“連房廣廈”式的樓房組群布局,為嶺南近代園林的顯著特色,在北方園林、江南園林中都為罕見,“很可能是受到外來的影響[7]”。瑜園的建筑裝飾也呈現(xiàn)出受外來文化影響滲透的審美偏好,如園中的多處建筑門窗都使用了西番蓮紋樣的白色拱形楣飾[8],搭配半圓形的灰塑飾畫或花窗,中西裝飾元素和諧地融匯一體,顯得新穎獨特。
瑜園面積雖小,但布局緊湊,分合得宜,呈現(xiàn)出玲瓏精巧的建筑與庭院空間,在對嶺南獨特濕熱氣候及有限用地條件的適應與利用中,展現(xiàn)出嶺南近代造園者在小面積庭園建筑營造中的成熟技藝及巧妙智慧,也通過對布局、造型、細部等的處理表現(xiàn)出以文飾園的文人意趣、求取吉祥的世俗審美及融匯中外的開放品格。本文以期為瑜園、余蔭山房等嶺南近代庭園建筑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吸引更多關注與參與,為當下地域性建筑的設計與創(chuàng)新提供啟發(fā)與借鑒。
表1 瑜園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