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克 許心怡
中國古典詩詞是我國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富有雋永的藝術美感。當下隨著音樂藝術的不斷發(fā)展,許多古典詩詞內容融合在現(xiàn)代音樂藝術中,形成了一類新的聲樂形式。利用當代流行音樂方式演繹與詮釋古代詩詞,既能起到保護、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作用,又能幫助國人樹立文化自信。演唱古典詩詞藝術歌曲需著眼詩詞自身的美學特征,通過結合詩詞美與演唱美,給受眾帶來更好的藝術體驗。
古詩詞藝術歌曲由古詩詞及當代音樂兩者融合而成,其中古詩詞是核心內容,音樂則是進行古詩詞表達的基本方式,古詩詞的寓意承載了音樂的本質表達,音樂特質則體現(xiàn)在演唱過程中。古詩詞藝術歌曲之所以能在當代音樂市場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原因便在于其兼具詩歌內涵與音樂的多樣表現(xiàn)形式,一方面承載了國人對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追求,另一方面滿足了當代人的音樂需求,傳承下來的優(yōu)秀古詩詞大都情緒深刻、脈絡清晰,具備大多數(shù)當代詩歌所無法達到的表現(xiàn)力,以適宜的音樂形式對古代詩歌進行再創(chuàng)作與演繹,可達成獨到的音樂美感與藝術美感。古詩詞藝術歌曲隨著中國現(xiàn)當代歌曲藝術的發(fā)展而不斷展現(xiàn)出新的生命力。20世紀初,五四運動及各類愛國運動興起時,便已經有人開始結合傳統(tǒng)詩詞藝術進行音樂再創(chuàng)作,部分從西方留學回來的音樂人以西方音樂表現(xiàn)形式融合中國詩詞文化內容,并基于中國藝術特質展開創(chuàng)作嘗試。劉雪庵、黃自等作曲家都從古詩詞中取材,融合中國古代、現(xiàn)代和西方音樂形式,形成新技術條件下對古典詩詞的新演繹,《長相思》《大江東去》《花非花》等作品的誕生將中國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推向了新的節(jié)點[1]。
演唱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時,要提升演唱質量和美學效果,需要具體了解此類型歌曲的演唱特征。詩詞歌曲有著如下三大主要特征。第一,演唱時需展現(xiàn)出作品本身的音律之美,中國古典詩詞在創(chuàng)作時便講究合轍押韻,對文字形式上的音韻美十分重視,音律美也是大部分現(xiàn)存古典詩詞的共同特征。這要求基于古典詩詞進行歌曲創(chuàng)作時需將歌曲節(jié)奏同詩詞本身的韻律相結合,協(xié)同一致呈現(xiàn)更美好的旋律。第二,演唱時需對詩詞具備的意境美予以呈現(xiàn)。古典詩詞呈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的所見所憶所念所感所言,是作者個人思緒與其所處環(huán)境的整體呈現(xiàn),作品體現(xiàn)了創(chuàng)作者個人鮮明的情緒意味,演唱者應盡量與詩詞本身的創(chuàng)作情緒相協(xié)調,以達到音樂及詩詞共同具備的“共情”效果。第三,演唱者應在充分尊重、理解原作的前提下,將自身理解融入演唱中,當代音樂的發(fā)展使得表現(xiàn)音樂的技術形式在不斷發(fā)生變化,但其中的情緒內核是鮮明且貫穿古今的。對有實質內容的古典詩詞再創(chuàng)作時,創(chuàng)作者及演唱者應以嚴謹視角基于詞曲的時代特征盡可能把握其中的情緒內核,并基于當代社會公眾的情感體驗尋找古今共通處,做到對情緒內核、意境細節(jié)、詩詞旋律與音樂表達方式上的雙軌并進[2]。
中國古典詩詞具有多元美學特征,在演唱時首先要注重詩詞本身的韻律美。韻律美是古詩詞的典型特質,不論絕句還是律詩,都十分講究詞語間的平整和詩詞的整體押韻。韻味一定程度上構成了詩詞的靈魂,音樂則是一類流動性的情緒表達方式,作曲家通過調試樂曲,確保節(jié)奏、和聲、曲式等音樂要素的合理分布,并以旋律變化及聲音變化展開演唱[3]。中國古詩詞的韻味美不單體現(xiàn)在具體內容中,在詞牌、平仄押韻上也都有體現(xiàn)。這種韻律特質是基于漢字的中國詩詞所獨有。當代流行音樂重視節(jié)奏感,與古詩詞結合后,能夠展現(xiàn)更強的韻律效果。如,古詩詞內容是表現(xiàn)悲傷情緒時,配以相對低沉的節(jié)奏;詩詞內容表現(xiàn)豪邁、積極向上的情感時,則多以輕盈歡快的音樂展開演唱。兩者的協(xié)調使詩詞韻律美更為凸顯。我國著名作曲家青主創(chuàng)作的歌曲《大江東去》,將現(xiàn)代音樂同古詩詞結合,是近現(xiàn)代音樂史上第一首古典詩詞藝術歌曲。前半段“亂石穿空”的豪邁部分以激昂方式推動,后半段主要描述當前場景,則以平緩方式進行。歌詞進入蓄勢階段后,演唱時速度隨之放緩、旋律也更為自然舒緩。為主旋律配上和弦,促進了敘事效果的強化。三連音節(jié)奏則對水流狀態(tài)進行模仿,進一步強化了時光滄桑的旋律美。
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時語言咬字的行腔美同樣是歌曲表達要點,相比于現(xiàn)當代漢語的文法語序,古代詩詞在語言咬字上更為復雜,并具備很強的文學性,咬字及行腔作為歌曲演唱的基礎要素,在古詩詞演唱中有著更高的要求,因為詩詞語言描述精簡凝練的“跳躍性”特征,創(chuàng)作者往往以兩三個字便可帶過一個事件,字的讀音不同時相應的表述含義也并不相同。故而,演唱者演唱時應明了清晰地注重咬字及行腔,以減少演唱過程中的失誤,更好展現(xiàn)詩詞及音樂的融合性,這一過程中應注重表達時張弛有度,演唱者需注重唇、舌尖、牙尖的彼此配合,規(guī)避演唱時喉嚨過度用力的情況發(fā)生。
情感美是所有藝術作品的核心部分。藝術品中只有具備某種情感特質并通過藝術形式向觀眾傳遞并引發(fā)同群眾的共情,這類作品才可能成為藝術品。古代作品情感婉轉、表達含蓄,如李清照“紅藕香殘玉簟秋”“花自飄零水自流”等語便是這一特質的體現(xiàn)。古詩詞作為優(yōu)秀藝術作品,其藝術地位一方面由韻律及文字本身奠定,一方面與古詩詞內蘊的情感美密切相關,進行情感傳遞是藝術作品的基礎職能,通過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藝術作品可為受眾帶去不同的情感體驗。古詩詞作品在表達情感時往往較為含蓄,在表達方式上也通常較為平和,與現(xiàn)當代作品的直白表述存在較大不同,同時在用字上也較為凝練。這便要求在詩詞演唱時應充分注重表現(xiàn)詩詞內蘊的情感美,對個別凝練作者評析、態(tài)度的單字或字組,應以旋律延長或配以和弦方式著重詮釋。
表演美同樣是演唱的重要特質。表演者通過外在裝束、舞臺表演等方式呈現(xiàn)表演美,借助表演塑造情景,提升整體演唱效果?,F(xiàn)當代歌曲主要以平鋪直白的方式來進行情感傳遞,以表演營造氛圍較為容易。但古代詩詞的情感表現(xiàn)則較為細膩、含蓄,意蘊較為深遠,對舞臺表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古代詩詞搭配舞臺、舞蹈時,如搭配內容同詩詞已經不相吻合,則會使整體詩詞歌曲表達效果大減。因此,表演者表演時除重視歌曲韻律美、情感美、行腔美外,還應具備足夠的表演美,通過舞臺設計、服裝設計、動作設計,達到更為立體的音樂美呈現(xiàn)效果。
美學視角下演唱中國古典詩詞藝術時,演唱者應準確把握作品本身具備的風格。中國傳統(tǒng)詩詞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作者不同時期的作品也有不同的情感色彩,代表了作者不同的感慨和想法。針對這種情況,演唱者應在提升基本功上下功夫。首先對詩詞歌曲進行深入分析,了解歌詞內容及情感,并通過不斷的練習及實踐,加深情感體會和表現(xiàn)。演唱者學習新作品時,需要整體把握作品風格、曲調,同時借鑒對同曲目作品的演唱方式,確認適宜作品演繹的音色、共鳴腔技法、藝術處理方式。同時,要準確把握詩詞歌曲本身的歌詞及旋律,明確聲音力度及氣息強弱,使觀眾既能感受到詩詞本身的美感,也能看到演唱者對詩詞的理解與演繹,實現(xiàn)詩詞與演唱“在存在上分明,在演繹上交融”的目的。
基于美學視角來看,如果演唱者不能準確理解曲目內涵,是沒有可能向觀眾呈現(xiàn)詩詞中蘊含的“美”。美學視角下的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演唱需演唱者有扎實的基本功,才能完成對詩詞意境的呈現(xiàn)。演唱之前的生活日常及演唱準備過程中,演唱者應注重培養(yǎng)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大量閱讀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及現(xiàn)當代優(yōu)秀文學作品,以博觀、博覽提升文化素養(yǎng),保證在拿到古詩詞演唱曲目的第一時間,即能對詩詞創(chuàng)作者的想法略知一二,并與詩詞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體驗進行交融呼應。在歌曲的演唱過程中,演唱者通過各種音樂技法呈現(xiàn)作品演繹的完整性,而演唱者的文化素養(yǎng)則決定了作品呈現(xiàn)效果的深度。這正是美學視角下古典詩詞藝術演唱的理想方式。
中國古典詩詞往往言簡意賅,但其意境通常雋永深遠。演唱者除大量閱讀古籍經典,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外,還應反復琢磨和細致分析作品,體會意外之意、韻外之境。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語,包含著濃烈的愛國熱情和對戰(zhàn)亂中社稷苦難的悲傷之情,演唱者在演繹這一詩詞或類似詩詞時,應先通過閱讀文獻了解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與作者共情,以此以情寓于歌,達到更好地傳遞情感信息的效果。美學視角下的古典詩詞藝術歌曲演唱對演唱者圍繞作品所做的準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字、詩歌、音樂都有明確的信息傳播作用,各類詩歌更是先賢作者的情感體現(xiàn)。
當代歌者進行再演繹過程中實質承擔了“信息、情感中繼站”的作用,演唱者應盡可能做到腦中有作品、胸中有情景,情發(fā)之而后成聲,繼而再考慮節(jié)奏、旋律、和聲等技法方面的因素。兩者次序如發(fā)生顛倒,就會導致演唱徒有其形、流于空洞,這是當今大部分古典詩詞演唱的通病。我國古典詩詞藝術歌曲在創(chuàng)新性演唱及譜曲過程中,日漸朝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吟唱方式較為簡約,有民間戲曲、現(xiàn)代音樂搭配古代詩詞等多類方式,同時當代多元化的音樂流派也豐富了古代詩詞演唱的“工具庫”。如《水調歌頭》,有基于民俗的演藝版本,也有現(xiàn)代音樂的演藝方式,不同的演唱者對同一首詩詞的演唱給人以不同感覺,這與演唱者本身的氣質和對詩詞的理解密切相關。同時也說明演唱者自身的美學積累、沉淀,對古詩詞演唱的必要性。
以古典詩詞作為歌詞的歌曲,本身便具備經歲月淘洗的獨有韻味,當下隨著網絡音樂的興起,部分演唱者在演唱詩詞音樂作品時唱法單一、演唱與詩文情感和內容分離、對基本的吐字及歸韻不加重視,致使歌曲有形無實,失去了古代詩詞歌曲具備的精練深遠意味,為解決這一問題,演唱者應基于“情前聲后”的基本原則,在情感飽滿的前提下注意潤腔,以達到“字正腔圓”的要求,對因詩詞情感變化導致的歌唱過程中運字輕重、緩和、剛柔、頓挫的不同變化,準確加以把握,確保古典詩詞文本內容同旋律伴奏相協(xié)相洽,重點把握詩詞主要物象及作者基于物象、經歷而抒發(fā)的情感內容、情感強度,盡可能使詞、情、聲、意“四位一體”統(tǒng)合化表達。
古典詩詞作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在中國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各個詩詞作品呈現(xiàn)了當時的時代風貌。以歌曲形式對古詩詞進行當代化演唱時,演唱者應把握好詩詞的韻律美、情境美、表演美等特征。同時,要注重日常的文化積累,提升自身文化素養(yǎng),更好地理解詩詞內容,更飽滿地呈現(xiàn)詩詞中的情感表達。使古典詩詞的人文性通過當代流行音樂的多類技法得到更突出的呈現(xiàn),給受眾帶去更好的藝術體驗。
注釋:
[1]牛藝添:《古詩詞歌曲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與推廣》,《音樂生活》2021年第7期,第51—54頁。
[2]曾良秀:《古典詩詞藝術歌曲的多維度創(chuàng)作與演繹——以作曲家敖昌群、李硯所作〈青玉案·元夕〉為例》,《藝術評鑒》2022年第10期,第182—184頁。
[3]董兵:《論傳統(tǒng)聲樂理論對古典詩詞歌曲演唱的啟示》,《音樂探索》2016年第3期,第100—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