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慧
[摘要] 傳統(tǒng)的寫作教學以傳授寫作知識為主,這些寫作知識往往是概念性的、去情境的、公共性的,很難直接轉化為每個學生的寫作能力。體驗式寫作教學,教師系統(tǒng)設計、實施體驗活動,生成寫作內容,學生在寫作過程中體悟寫作技巧,內化寫作經驗,形成寫作能力?!靶睦砻鑼懪c神態(tài)描寫”正是體驗式寫作指導一次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 體驗式;心理描寫;神態(tài)描寫;寫作指導
部編版初中語文教材安排了三次寫人的寫作訓練,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作模塊“寫人要抓住特點”指出,描寫外貌,可寫人物的五官、頭發(fā)與胡須,也可寫臉色、神情,尤其是眼睛。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寫作模塊“寫出人物的精神”強調,寫人有一些常見的方法,如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神態(tài)描寫等。通過這些描寫,可以窮形盡相,盡顯人物之形;還可以以形寫神,使人物之神躍然紙上。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寫作模塊“抓住細節(jié)”則指出,抓住細節(jié)要注意抓典型,細節(jié)貴在精而不在多,要善于抓住最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細節(jié)來寫。教材雖然涉及了大量心理描寫與神態(tài)描寫的話題,但其中的習作指導相對缺乏程序性知識的表述,而這正是本文研究的出發(fā)點。
分析習作文本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掌握的心理描寫方法相對單一,皆為“內心獨白”;神態(tài)描寫較為單薄,呈現(xiàn)的往往是概括性詞語,如“憤怒”“喜悅”等。筆者搜集到的相關習作教學案例,基本上都以傳授陳述性知識為主,如介紹概念、指出作用、歸納方法、提出要求等,這就導致了很多學生雖然在習作課堂上聽得頭頭是道,但在實際練習中仍然知而不會?;诖?,筆者在執(zhí)教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抓住細節(jié)”寫作課教學中,運用體驗式方法指導,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
一、設計體驗活動,生成寫作內容
【教學片段一】
師:每天一枚雞蛋,給你帶來“從頭到腳”的健康。請問:雞蛋里有骨頭嗎?(學生嘰嘰咕咕,都在揣測老師提問的用意)
生1:俗話說,雞蛋里面挑骨頭,就是指有意找茬。老師,您這是什么問題啊?
生2:我天天吃雞蛋,從沒吃過有骨頭的雞蛋?。塾袑W生小聲嘀咕“南京六合活珠子(注:孵化出胚胎的毛雞蛋)里面有骨頭”,教師此時則不予理會]
師:雞蛋里真的有骨頭嗎?(學生遲疑沉默)
師:(提高嗓音)雞蛋里到底有沒有骨頭?
生3:我在酒席上吃過活珠子,里面有骨頭。
師:請你上臺打開雞蛋,驗證一下。請大家睜大眼睛,見證這個神奇的時刻。(學生3上臺打開一枚雞蛋,倒進玻璃杯里)
生4:(尷尬)只有蛋清和蛋黃,沒有骨頭。
師:好,謝謝你上臺驗證,請回座位。(面對全班學生)老師發(fā)問時,自己是怎么想的?老師追問時,自己是怎么想的?老師再次追問時,自己是怎么想的?同學打開雞蛋后,又是怎么想的?請同學們寫一段話,真實地描寫出自己剛才的心理活動。
這里對于“神態(tài)描寫”訓練的設計,問題基本相同,第一次追問改成“雞蛋里真的沒有骨頭嗎”,用來驗證是否知曉其他同學所說的“活珠子”。
體驗式寫作教學是指通過設計一系列的寫作活動,激發(fā)寫作興趣,生成寫作內容,感受寫作過程,體驗寫作經歷,感悟寫作規(guī)律,最終讓學生獲得寫作經驗和技能的教學。學生怕寫作文的原因之一是擔心無話可寫,也就是寫作所需的認知資源超過認知主體所具備的認知資源總量,這樣就會引起認知主體調用資源乏力,進而導致認知超載。本環(huán)節(jié)設計的活動意在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形成心理變化的體驗,從而自然地生成心理描寫的寫作內容。
光有話可寫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會寫。從學生課堂寫作的文本看,很多學生運用心理描寫的技巧單一,皆為內心獨白。支架理論認為,采用工作樣例策略可以節(jié)省時間和認知資源。為了符合學生的寫作規(guī)律,教師應提供范文支持,以此提高學生的仿寫能力。這個環(huán)節(jié)中的樣例是筆者親自示范的下水之作。比如,心理描寫中的幻覺,老師一聲咆哮:“雞蛋里到底有沒有骨頭?。俊蔽液孟衤犚娨宦暲坐Q,又好像看見從老師的眼里射出一道閃電向我刺來,讓我渾身起了一層雞皮疙瘩。我仿佛遇到了嗥鳴的野狼,又像是遇到了嘶吼的猛虎。
從話語分析的角度看,問題中的“雞蛋”既可以指所有的雞蛋總體,又可以指特定的雞蛋群體或個體,完全由接受者基于自身已有經驗來確定。該問題沒有唯一的答案,這點其實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的心理反應,此活動主要解決學生寫作中素材貧乏的問題,所以筆者并沒有在“有沒有骨頭”上糾纏。從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來看,“雞蛋里有骨頭嗎”這個提問加兩次追問,違背了學生的習慣認知,因而使學生產生了復雜的心理反應,而這恰好為課堂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
二、展示習作范例,體悟寫作技巧
【教學片段二】
師:請各小組分別推薦一份最優(yōu)秀的習作,與全班同學分享。
投影小戚同學習作:小史同學終于有了露臉的機會,他笑得合不攏嘴,頭一伸一縮地下了座位,身子一搖一晃地走上講臺,一把奪過雞蛋。我們疑慮的目光集中在這個怪蛋上,一個個都瞪大了眼睛。
師:小戚同學寫的是小史同學上臺的過程。請找出這個片段中描寫神態(tài)的句子。
師:請大家思考,這個片段是通過刻畫哪些部位的變化來描寫神態(tài)的?
生4:嘴、頭、身子、眼睛。(教師根據(jù)學生發(fā)言,圈出“嘴”“頭”“身子”“眼睛”)
師:我們來提煉一下,一方面是臉部的細微變化,另一方面是肢體的細微變化。
投影小朱同學習作:小史同學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扶著杯子,另一只手拿著雞蛋,對著杯口輕輕磕,可能是沒有經驗,磕了兩次后雞蛋似乎還是沒有完全磕開,看上去他手還有點在顫抖,讓人感覺有點緊張不安,臉色通紅,汗水直接從他腦門上順著臉頰往下流。
師:咱們來探究一下,這個片段分別是從哪些部位的細微變化來描寫神態(tài)的?
生5:小朱同學寫的是小史打開雞蛋的過程。這個片段依次從手、臉色、汗水等方面描寫了小史同學的神態(tài),分別是肢體的細微變化、臉部的細微變化、動作的細微變化。
師:你先是找出具體細節(jié),再作層層深入提煉,非常準確,條理也非常清晰。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在體驗寫作過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究寫作技巧,促成學生實現(xiàn)從自發(fā)到自覺的轉換。其價值在于激活學生自覺體驗寫作過程,反思寫作過程的意識,共享寫作體驗的資源,并且總結寫作規(guī)律。
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會逐漸體悟出寫作經驗。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積累了足夠的數(shù)量,如果感性的性質不變,就不會自動成為理性的寫作知識。要想升華為寫作知識,實現(xiàn)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飛躍,關鍵是“反省抽象”。因此,教師的幫助不僅是提供必要的范文,還要提供抽象化的支架。筆者借用草根研究的方法,按照“具體概念→低層次抽象化→高層次抽象化”的路徑,先由教師引導學生提煉,再讓學生自主提煉,最終完成知識的構建。
用于探究的資源,應當盡可能貼近學生,一般而言有以下三種:一是選自教材中的課文,學生容易消化吸收;二是選自同伴習作,學生更愿意接近,更容易形成“頂峰經驗”;三是教師的下水文,針對性強,容易讓學生實現(xiàn)遷移。筆者在巡視中,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習作很出色,就放棄了預設時從課文里選取的范例。所以,教師在習作教學中也應靈活選擇資源種類。
三、引領深度感悟,提升思維品質
【教學片段三】
師:咱們訓練了心理描寫和神態(tài)描寫,也體悟了一些寫作技巧,但是這還不夠。本節(jié)課能給我們很多學習方面和人生方面的啟迪。那么,你產生了什么樣的感悟?
生6:我第一次覺得沒有骨頭,但有人說有骨頭,我就動搖了。所以,要堅持自己的判斷,不能人云亦云。
師:你的感悟很有價值!但自己的判斷就是真相嗎?(學生搖頭)我建議改為“堅持獨立思考”。另外,在沒有充分掌握信息的情況下,不要急著下結論。
生7:有骨頭的雞蛋和沒有骨頭的雞蛋,表面上區(qū)別不出來,只有打開才可以。所以,要想認清事物的本質,不能只看表面,還要深入內部了解。
師:在不破壞雞蛋的前提下,如何辨別雞蛋有沒有骨頭呢?
生8:用透視技術。
師:這樣做當然很精確。實際上還有兩種簡易的方法,一是放在溫水里面看雞蛋是否晃動,二是放在燈光前面看雞蛋里面是否有陰影。所以啊,要想了解事物內部的真相,就需要選擇適合的工具。
生9:雞蛋在一定的溫度、濕度和時間里,會孵化出小雞,所以我覺得環(huán)境也會影響人的成長。
生10:不是所有的雞蛋都能孵出小雞,只有產生胚胎的雞蛋才可以,還要沒給蚊蟲叮咬過。由此,我受到的啟發(fā)是,內在條件是發(fā)展變化的根本因素,聯(lián)想到自己,主觀愿望是我們成長的根本動力。
師:你倆的感悟很深刻,已經上升到哲學的高度了。課后,請大家以“雞蛋里有骨頭嗎”為題,寫一篇作文,記述這堂課的學習過程,注意在文中要有細節(jié)描寫和深刻感悟。
語文課程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就是以言語為對象的人性智慧教育。這個環(huán)節(jié)的目的,是訓練學生的分析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評判能力和發(fā)現(xiàn)、生成能力。學生分別從認識雞蛋(認識論)的角度和雞蛋變化(事物發(fā)展)的角度,展開思辨、聯(lián)想和分析,最終形成自己的感悟。這些感悟在今后將會成為學生的人生智慧。
分析后續(xù)寫作的文本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表達感悟的文字還存在一些弊?。海?)認知膚淺,只是簡單陳述事實,如“雞蛋里真有骨頭??!我這么多年算是白活了?!边@類習作篇數(shù)占比28%。(2)觀點片面不客觀,如“這次的活動我明白了,只要堅持自己的觀點,就無須擔心對錯?!背霈F(xiàn)此類表述的習作篇數(shù)占比18%。(3)語言冗長,語意模糊,如“老師用兩枚雞蛋,把我耍得像猴似的。但從中也讓我悟出了一個道理:生活中的很多事,包括人,都具有欺騙性,都有不為人知的一面,不能只看外表,要認清本質,與人交往順從其人,聽其言觀其行。事實上,你所見的不一定是你以為的??偠灾嗔魝€心眼,坦誠做事,坦誠做人,且行且珍惜吧!”這些現(xiàn)象提醒我們,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任重而道遠,行百里者半九十。
這節(jié)寫作體驗課,學生既收獲了寫作內容,又感受了寫作過程。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形成了寫作經驗,通過反省抽象的技巧有效地構建了寫作知識,再經由后續(xù)寫作內化為寫作技能。活動設計的靈感來源于上海師范大學胡東芳教授的一場講座,他用“雞蛋里有骨頭嗎”引入教育科研的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和研究方法。筆者認為,把這個問題設計成心理描寫和神態(tài)描寫的寫作體驗課是非常巧妙的,也是具有思維訓練價值的。課后調查顯示,有96%的學生喜歡從課堂中學習寫作技巧,有88%的學生希望老師在課堂中講評自己的習作,有98%的學生覺得課上得有意思,有96%的學生認為這節(jié)課對提高作文水平有幫助,有78%的學生愿意課后按照老師的要求寫作??梢?,體驗式寫作指導經不斷實踐、總結與優(yōu)化,達到了理想的習作育人效果。
[參考文獻]
[1]朱曉斌.寫作教學心理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2]薛城.作文課需要趣教趣學[J].新作文(中學作文教學研究),2020(03).
[3]黃厚江.作文教學,我們教什么[J].中學語文教學,2010(11).
趙 慧?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大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