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甘肅土司始于何時

2023-04-17 16:36李世愉
青海民族研究 2023年4期
關鍵詞:世襲百戶土官

李世愉

(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 100101)

本組共選取6 篇文章。 李世愉一文從中央政府頒定的基本典籍中得出結論,局部解決了土司時間起點問題。 李然、嚴冬一文在“中間圈”疊加處及中央和土司權力需求、當地民眾慕義向化間觀察播州土司,發(fā)現土司表達認同的方式關乎身份轉變與地方秩序穩(wěn)定。 顏丙震、崔曉莉一文旨在討論土流關系存在的三種形式,以及它在主從區(qū)分、利益訴求中呈現出協作與博弈狀態(tài)。 曹景文、夏薇一文透過康熙朝“田舜年案”審理來觀察政策的謀劃、設計、實施與效果,認為政策中廢土、土流過渡、設流三環(huán)節(jié)條理分明,推進了“大一統”事業(yè)。 汪益民、成臻銘一文在動態(tài)考察中指出元明時期土司承襲由中央把控,而清代則改由地方控制,造成了土司的消失及清代辦法的民國沿用。 廖鈺、李良品一文認為土司“制度治理”分為制度四環(huán)節(jié)和治理五方面,該治理在治理模式轉變中最后被淘汰。

盡管這些嘗試參差不齊,但從史料價值、行家信息、問題意識和寫作章法來看,均為有益探索,相信這有利于推進土司學研究的深入。

說起土司, 人們很快會想到元明清政府在西南各省所設之世襲地方官。 特別是魏源的 《圣武記》一書中有《雍正西南夷改流記》(上下),似乎更加深了人們對土司存在于西南的印象。 實際上,西北地區(qū)也有土司,即“甘肅土司”。 《清史稿·土司傳》共有六卷,即從卷512 至517,分別記湖廣、四川、云南、貴州、廣西、甘肅六省土司。[1]顯然,清代是將甘肅原衛(wèi)所的世襲官視為土司的。

那么,甘肅土司始于何時呢? 應該說,這是撰寫《中國土司制度通史》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我們認為,甘肅推行土司制度,始于清朝,理由如下。

我們先看看《清史稿·甘肅土司》的說法:“甘肅,明時屬于陜西。 西番諸衛(wèi)、河州、洮州、岷州番族土官,《明史》歸《西域傳》,不入《土司傳》。實則指揮同知、宣慰司、土千戶、土百戶,皆予世襲,均土司也。清改甘肅為省,各土司仍其舊。”[2]照此說法,甘肅土司始于清代,明代并未將甘肅衛(wèi)所官納入土司系列。 但作者認為甘肅衛(wèi)所官同于土司的原因在于“實則指揮同知、宣慰司、土千戶、土百戶,皆予世襲”,所以認為他們“均土司也”。 也就是說,衛(wèi)所官與土司系列的官都是世襲的地方官,所以應該均屬土司。 這種說法欠準確,且不符合明代的實際情況。 其實這兩者是有區(qū)別的,在明代,衛(wèi)所官雖然也是世襲的,甚至也有由少數民族首領擔任的, 如東北奴兒干都司下的衛(wèi)所官,包括甘肅的衛(wèi)所官,但他們仍屬于衛(wèi)所系列,而不屬于土司系列。 只有西南夷來歸者定為土司,既有武職,如宣慰使司系列,亦有文職,如土府州縣系列。 再看《明史》,其《土司傳》自卷310至319,共10 卷,分別記湖廣、四川、云南、貴州、廣西五省土司,其中四川土司2 卷,云南、廣西各3 卷, 湖廣、 貴州各1 卷。 這是明政府認定的土司。 因此在這10 卷中及反復出現“土司”“土官”的用法,如“宣德八年,以土官刀景項弟景辦法繼兄職”[3]。 “洪武初,諸土司長官來降者,皆予原官”[4],而《明史》卷330《西域傳》專記西番諸衛(wèi),則無一例“土官”或“土司”之用法。 顯然,二者的區(qū)別是明顯的。

我們再來看一看明代的土司職銜,是否包括了衛(wèi)所官。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元代初創(chuàng)土司制度時,并沒有專為土司設立的職銜,凡是由土人擔任的地方官即為土官。 而明代是土司制度發(fā)展成熟的時期, 一個重要標志是設立了土司職銜。據《明史》載:“其土官名號,曰宣慰司,曰宣撫司,曰招討司,曰安撫司,曰長官司。 以勞績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 而府州縣之名亦往往有之。 ”[5]顯然,明代土司職銜分為文武兩大系列,文職即土知府、土同知、土通判、土推官、土知事、土知州、土州同、土州判、土吏目、土知縣、土縣丞、土主簿、土典史、土巡檢、土驛丞等。 武職即宣慰使司宣慰使、同知、副使、僉事,宣撫使司宣撫使、同知、副使、僉事,安撫使司安撫使、同知、副使、僉事,招討使司招討使、副招討,長官司及蠻夷長官司長官、副長官。 “凡土官承襲,國初皆本部掌行。洪武三十年(1397年),以宣慰、宣撫、安撫、長官等司職掌土兵,改隸兵部,其府、州、縣、巡檢、驛傳土官,仍屬本部”[6]。顯然,在明代的土司職銜中并沒有衛(wèi)所官,衛(wèi)所官歸入土司是在清代。 據嘉慶《大清會典》卷37《兵部·武選清吏司》載,原明代衛(wèi)所指揮使司系列得以保留者 (主要在西北)均歸入了土司系列, 具體指揮使司分為七等:指揮使、指揮同知、指揮僉事、千戶(一般文獻多作“土千戶”)、副千戶(一般文獻多作“土副千戶”)、百戶(一般文獻多作“土百戶”)、百長。 這在清代第一部《會典》中可以看出,其專記“陜西土官三十一員”,其中包括西寧衛(wèi)、莊浪衛(wèi)指揮使,還有指揮同知、指揮僉事、正千戶、副千戶、百戶等職。[7]此外, 清代還增加了土屯官及仿綠營設立的土弁,如土守備、土千總、土把總等,主要是適應了新的形勢,便于統一管理,更廣泛地籠絡各地的少數民族上層人物。 這樣,就將保留下來的原衛(wèi)所官(主要是西北)納入了土司系列,畢竟都是少數民族首領擔任的世襲地方官。 當然,清政府并非只把甘肅指揮使系列的官列入了土司系列,凡未裁撤者均為土司,青海、云南等省亦有之,也包括了湖廣地區(qū)未裁撤的衛(wèi)所官,如在康熙《大清會典》記“湖廣土官五十八員”,其中就有“容美副總兵官掌備征千戶一員”“興寧縣雷連峒傜千戶一員”“容美備征千戶所百戶一員”“麻寮千戶一員”“添平所走避隘百戶一員”“麻寮所曲溪隘副千戶一員”“麻寮所九女隘百戶一員”[8]。 這些衛(wèi)所官在《明會典》的土司系列中是不見蹤影的,顯然是清代新增加的,是與甘肅衛(wèi)所官同時劃歸為土司系列的。

應該明確一點, 明代之所以未將甘肅衛(wèi)所官列入土司系列, 原因在于明政府是嚴格區(qū)分土官與夷官的。[9]明代所謂的土官(即土司)是指在云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廣五省原由元代授職的土官歸順后,“即以原官授之”[10]者,是為明代之土司,且在這五省還有許多新設的土司。 而明政府對東北、西北歸順的少數民族首領授官者則為“夷官”。 他們并非在元代授職,而是在明初招撫后授職者。如“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定陜西,即遣官赍詔招諭……四年正月設河州衛(wèi)……設千戶所八、百戶所七,皆命其酋長為之”[11]。 其后,洮州、岷州均設衛(wèi),而這兩種官的歸屬、管理是不同的,試舉數例說明。

例一:

“凡九年考滿官員,永樂四年奏準:各部司衛(wèi)所、布政司、按察司、行太仆寺、鹽運司、鹽課提舉司、煎鹽提舉司、茶馬司,考覈俱從繁例;宣慰、宣撫、安撫、招討、長官司俱系土官衙門,從簡例。 ”[12]

從這里可以看得很清楚,宣慰、宣撫等五司為土官衙門,而“各都司衛(wèi)所”則不同。 顯然,明代西北的衛(wèi)所官不屬于土官(土司)系列。 土官與夷官可謂涇渭分明。

例二:

“土官資格,從三品,宣慰使;正四品,宣慰使同知;從四品,宣慰司副使、宣撫司宣撫;正五品,宣慰司僉事、宣撫司同知;從五品,招討司招討、宣撫司副使、安撫司安撫;正六品,副招討、宣撫司僉事、安撫司同知;從六品,安撫司副使、長官司長官;正七品,安撫司僉事、蠻夷長官司長官;正七品,蠻夷長官司副長官。 ”[13]

這里講的是兵部的內容, 故只列土司之武職,而未及文職。 甘肅衛(wèi)所官當然是武職,卻不在“土官”之列。在“吏部”之中談土官承襲,亦稱“其湖廣、四川、云南、廣西土官承襲,務要本司委官體勘,別無爭襲之人,明白取具宗支圖本、具官吏人等結狀,呈部具奏,照例承襲”[14]。 這里同樣不及甘肅衛(wèi)所各官, 可見土官與夷官的區(qū)別是明顯的。 顯然,明政府并未把衛(wèi)所官列入土司系列。

同樣的內容在萬歷《明會典》中表述不同,但實質是一樣的。

“土官額數及資格(舊屬吏部文選司,洪武三十年改屬兵部)。

宣慰使司宣慰使一員(從三品)、同知一員(正四品)、副使一員(從四品)、僉事一員(正五品);

宣撫司宣撫一員(從四品)、同知一員(正五品)、副使一員(從五品)、僉事一員(正六品);

安撫司安撫一員(從五品)、同知一員(正六品)、副使一員(從六品)、僉事一員(正七品);

招討司招討(從五品)、副招討(正六品);

長官司長官(正六品)、副長官(從七品)。

蠻夷官、苗民官、千夫長、副千夫長、土官頭目原無專職品級。武官原無七八品,土官有從七品,亦不支俸。 ”[15]

這里比正德《明會典》增加了苗民官、千夫長、土官中頭目等,但仍無甘肅衛(wèi)所官。 順便說一點,正德年間的 《土官底簿》,“所載云南百五十一家、廣西百六十七家、四川二十四家、貴州一十五家、湖廣五家、廣東一家,共三百六十三家”[16],也無甘肅衛(wèi)所官。

例三:

前引《清史稿·甘肅土司》稱:“甘肅,明時屬于陜西。 西番諸衛(wèi)、河州、洮州、岷州番族土官,《明史》歸《西域傳》,不入《土司傳》。 ”我們在《明史·西域傳》 中果然看到了專講 “西番之土官”,實際上是衛(wèi)所官。在《明史·兵志》中講衛(wèi)所制度部分,關于明初設立“陜西都司”中即包括了 “莊浪衛(wèi)”“岷州軍民指揮使司”“洮州衛(wèi)”“河州軍民指揮使司”等[17]。 其后,“定天下都司衛(wèi)所共計都司二十一, 留守司二, 內外衛(wèi)四百九十三,守御屯田群牧千戶所三百五十九,儀衛(wèi)司三十三,宣慰使司二,招討使司二,宣撫司六,安撫司十六,長官司七十(原五十九),番邊都司衛(wèi)所等四百七(后作四百六十三)”[18]。 其中,“陜西都司”下記“臨洮衛(wèi)”“岷州衛(wèi)(舊軍民指揮使司)”“河州衛(wèi)”“洮州衛(wèi)”。 顯然,在明朝,衛(wèi)所系列與土司系列是不一樣的。二者是互有區(qū)別的。我們注意到,還是在《明史·兵志》中,由于云貴等省的有些武職土司歸都司或衛(wèi)所管轄,因此在“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云南都司”“貴州都司”下均有“土官”一項,所記土官,合計起來即前文所引之“宣慰使司二,招討使司二,宣撫司六,安撫司十六,長官司七十”。 這里無廣西,因廣西土官均為土知州、土知縣等文職,沒有歸都司所管者。 甘肅各衛(wèi)所之官均為武職,但在“陜西都司”“陜西行都司”項下均無“土官”一項,與云貴、四川等省截然不同,這恰恰又可證明,清代甘肅之土司在明代屬于都司衛(wèi)所系統, 不列入土司系列,管理方式等各不相同。

西南地區(qū)的土司及甘肅的衛(wèi)所官都是少數民族首領所擔任的世襲地方官。 在《明會典》中,對少數民族世襲地方官的承襲制度有具體的規(guī)定,但分為《土夷襲替》和《夷人襲替》。 《土夷襲替》專講“土官”承襲事,其文開宗明義,講“凡土官襲替”,所指為云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廣五省土司,而“夷人襲替”則講述其他非土司之夷人襲替事。[19]

清代甘肅之土司,在明代為衛(wèi)所官。 這些衛(wèi)所官與內地漢人充任衛(wèi)所官者不同, 他們是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所以在《明實錄》中有時也會被稱為“土官”,但這些“土官”并不是土司制度中的土官,只是由土人擔任的衛(wèi)所官而已, 與西南的土司不同。 這些“土軍官”的世襲程序,至少在形式上與內地漢人擔任的衛(wèi)所官是一致的。 如,正統十年(1445年),“令故會川伯趙安子英襲為臨洮衛(wèi)指揮使,仍率土軍操備。 安,初以指揮同知累功封流伯,不世襲。至是,英例襲指揮同知。上以安在邊年久,故命為指揮使”[20]。 “萬歷四年題準:莊浪食糧土軍七百人,族類多至二萬,協守土官不能鈐束,令五族地方各添設防守土官一員, 聽督撫官于土官內選委, 聽該道填注賢否, 與漢官一體考察。 ”[21]顯然,這里盡管稱“土官”,實與西南之土官(土司)不同,它們不屬同一體系。 而明代的衛(wèi)所官,則不論土人還是漢人,承襲是一樣的,管理也是一樣的??傊?,他們都是衛(wèi)所官,不是土司。

可以肯定地說, 在清代屬于土司的甘肅各衛(wèi)所官,在明代并沒有被明政府列入土司系列。 我們研究歷史,應該是尊重歷史,還原歷史。 因此,書寫《中國土司制度通史》只應在清代部分專述甘肅土司。 當然,在談到甘肅土司時,可以追述明初授衛(wèi)所官的情況,乃至賜姓等情況。①在元明部分則沒有必要書寫,畢竟在元代尚未襲職,而明代尚未納入土司系列。

注釋:

①關于明朝政府對甘肅衛(wèi)所官賜姓的額情況,如洮州衛(wèi)卓泥司之先人,在明正德間賜姓楊。 至清末,楊氏土司“自以為楊業(yè)之裔,明正德賜姓之事,則已茫如矣”。 參見《清史稿》卷517《甘肅土司》,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4307頁。

猜你喜歡
世襲百戶土官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格蘭的郡區(qū)制與早期地方治理
國家統計局:十年間農村居民基本生活家電擁有量較快增加
瑕瑜互見的《土官底簿》
從明清時期土官與流官的權力變替過程看蒙化地區(qū)的改土歸流
《巴林王公世襲》中記載的固倫淑慧公主四子質疑
毒癮也“世襲”?雄性大鼠毒癮遺傳給后代
明代南丹土官莫禎的政治智慧初探
祿豐土官鎮(zhèn)創(chuàng)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qū)的嘗試與實踐
打破美歐金融“世襲”,需更多人才
陇川县| 温宿县| 柳江县| 卓尼县| 开远市| 田东县| 洞头县| 沾益县| 湖南省| 卓尼县| 南开区| 邹平县| 安顺市| 集安市| 灵宝市| 永宁县| 灌云县| 汝州市| 荆州市| 卢氏县| 闸北区| 射阳县| 渝北区| 楚雄市| 岱山县| 新源县| 雷州市| 阿拉善左旗| 周宁县| 长白| 北海市| 都安| 广东省| 兴国县| 永德县| 玉龙| 永修县| 炉霍县| 海晏县| 德格县| 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