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鳳
內(nèi)容摘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高校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如何上好該課程是專業(yè)老師值得努力思考的課題。隨著“新文科”理念的傳播與扎根,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和學生的需求,在網(wǎng)絡時代充斥的今天,如果我們的教學還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教科書來傳授基礎理論知識,如果我們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學生自己在網(wǎng)上就可以自學得到,那么我們的課堂存在的意義在哪里呢?我們必須打開思路,不斷給自己充電,做知識的收集整理綜合并將其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的工作,我們應該扮演領路者、知識導游的角色。那么該如何豐富我們的課堂?這是本文著重想探討的問題。
關(guān)鍵詞:中國古代文學 大學課堂 蘇軾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漢語國際教育本科專業(yè)的核心課程。本課程旨在使學生學習各個時期文學的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并對之有比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啟發(fā)和輔導學生學習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學習中國古代文學,正確對待祖國豐富的文學遺產(chǎn),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作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學生,身上自然也擔負著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的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如果能將本國文化切實地和自己的生活融為一體便是最好不過了。總而言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對該專業(yè)有著重要的建構(gòu)作用,該如何讓學生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并愛上這門課程是值得我們專業(yè)老師好好琢磨的問題。下面,我想就自己近幾年的教學實踐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課堂教學打開的多種可能方式。由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所囊括的內(nèi)容太多,所以本文僅以對蘇軾的講解為例展開探討。
一.傳統(tǒng)開講方式
上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老師基本上應該都有從傳統(tǒng)方式授課的經(jīng)驗。當我們講解某個時代的某位文人時,他的生平是我們必講的,往往我們也會直接用該文人的人生經(jīng)歷作為我們講課的導入部分。但就是傳統(tǒng)這種從生平開始講解的打開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
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我們大抵可以從他比較重要的四個時期進行講解:第一個時期,初入仕途,初陳政見。這個時期正是北宋政治與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大夫們改革呼聲高漲的時代,蘇軾也是其中的一份子。第二個時期,烏臺詩案,貶謫黃州。這個時期對于蘇軾來說是他人生低谷的開始,新黨得勢,舊黨人士均遭厄運。新舊黨派的爭斗使他的人生浮浮沉沉,他后來的人生軌跡亦是如此。此時的蘇軾,除了儒家思想的積極入世,老莊和佛禪的思想與他人生中日漸滲透,使得他徜徉于山水,在自然中被治愈。第三個時期,重回中央,不茍合于司馬。蘇軾的“不合時宜”與自我堅守在這個時期表現(xiàn)得格外突出,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受性剛褊,黑白太明,難以處眾”。舊黨得勢,他依舊處于被猜忌,被攻擊的不利處境。第四個時期,新黨復起,再遭貶謫。這一次,蘇軾一貶再貶,最后被貶到嶺南,海南島。人生走到如此絕境,四處都能嗅到絕望的氣息,可是,你看蘇軾卻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常作嶺南人”。蘇軾在多年的流放漂泊中,已漸漸建構(gòu)了自己的心靈故鄉(xiāng)。當然,講解他人生的這四個時期時可以平均用力,也可以突出其某一個時期,突出其身上的某種精神,這也要與老師的整個備課重點相一致。在講解了蘇軾的這四個較為關(guān)鍵的人生時期后,再來給學生講解作品就會容易得多。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從蘇軾的多才多藝作為導入點。蘇軾除了在音樂方面的造詣不夠突出外,其它方面可謂是全才。其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其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其書法名列北宋書法四大家之一;其畫則開創(chuàng)了湖州畫派。以這種介紹方式打開,會讓學生很快進入到好奇的氛圍,那么走進蘇軾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期待。
由上可知,傳統(tǒng)的導入方式由于切入點不同也可以多種多樣。
二.用作品導入的方式
除了傳統(tǒng)以作家生平的方式導入新課外,我們還可以嘗試用其作品直接導入。我們先不要整體講述作家的相關(guān)人生經(jīng)歷以及歷史文化背景,而是用其作品直接導入。因此,作品的選擇就變得格外重要,因為只有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和最有嚼頭的作品才具有吸引學生眼球的可能性,這個作品應該是可以一下子就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讓他們或驚異,或驚喜,或享受……。由于蘇軾幾乎在文學的各大題材都有所建樹,我們可以選擇的空間比較大,我們可以從他的詩詞入手,也可以從他的賦入手,但是這些選擇的原則追根究底還是要圍繞其應該具有足夠的代表性。
1.從其詩詞意象開講
關(guān)于蘇軾的研究,在日積月累的時間里總是層出不窮。其中,為其做傳的較為有名的有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據(jù)說先是用英文寫作而成,該書對蘇東坡的文學生涯、政治生活以及其非凡的才能進行了講述。后來,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李一冰先生寫的《蘇東坡新傳》,可能因為李一冰先生是在獄中寫成的該書,其寫作境遇與東坡相似,大有借寫東坡澆心中塊壘。余秋雨先生就曾評價該書“是文字較為典雅的學術(shù)著作,大抵讓蘇軾以其詩文來自道生平,作者的歸結(jié)甚有見地”。該書從蘇軾的少年寫起,直至其去世,引證了大量的歷史史實和蘇軾自己的詩詞文賦,真如余秋雨先生所稱讓蘇軾用他自己的文學作品來述說自己的生平。近來,我又讀到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朱剛先生所寫的《蘇軾十講》,他的寫法很有意思,用了十個主題串聯(lián)蘇軾的整個生命歷程,將蘇軾放置于具體的歷史與文化的洪流之中,再佐之其相關(guān)作品,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個較為立體的蘇軾。楊治宜的《“自然”之辯:蘇軾的有限與不朽》從“自然”的哲學思維展開了對蘇軾的解讀,“他的美學、時代以及在有限的肉身與無限的自由之間的掙扎”。
可以說,我講課的一些靈感就來自閱讀以上研究蘇軾書籍的感受,我嘗試打破傳統(tǒng)的作者生平講解導入,而是選擇了用其詩詞里最常見最為有說服力,又與其人生經(jīng)歷息息相關(guān)的意象入手蘇軾詩詞里的意象自然是很多的,但是如果著眼于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再結(jié)合他的詩詞,不難發(fā)現(xiàn)有幾個很為重要的意象或反復出現(xiàn),或在他不同人生階段變化出現(xiàn),也就是說這些意象會被他常常運用到其詩詞中和他的人生際遇、感受是不可分割的。比如蘇軾詩詞對“鴻”意象的書寫。鴻“意象初次出現(xiàn)是在他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后來蘇軾被貶黃州,寫詞《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誰見幽人獨往來,飄渺孤鴻影”。這是列舉的他比較著名也為人熟知的兩篇作品,其它的作品里也還有不少涉及到“鴻”的意象。另外,也可以從“磨牛”“月”等重要的意象入手,但有一點很重要,這些意象并不是單純地出現(xiàn)在蘇軾不同的人生階段和他相應的詩詞里,這些意象都是有各自喻意的。比如“鴻”,由最初的“人生如一寄”的偶然性喻意,到精神上遭遇流落的象喻,再到“南來飛燕北歸鴻”的釋然的喻意,串起來講,其實也把他的人生軌跡解讀得很清楚了。我在課堂上嘗試用這種方法打開蘇軾,實踐證明,我看到了學生們眼里的新鮮和好奇,整個課堂的氛圍很好,學生們始終跟隨我的講課節(jié)奏,甚至我把自己也給講激動了,好像我和學生很容易就進入到蘇軾的人生旅途里被他牽著鼻子走,被這位“不合時宜”但始終有自己堅守的知識分子的人格力量深深感染著。
楊治宜的《“自然”之辯:蘇軾的有限與不朽》也提供了一種從“追和”詩打開蘇軾的可能,蘇軾寫了大量的和陶詩,其動力,楊治宜將其歸納為兩點:一是陶潛詩歌本身具有的文學價值,二是蘇軾對陶潛詩歌人格的仰慕與認同。并且蘇軾對陶潛的“性格弱點”也感同身受,即所謂“性剛才拙、與物多杵?!币蕴K軾的“和陶”詩作為一個突破口展開對蘇軾的研究講解也是不錯的打開方式。
2.從其賦開講
我們知道,蘇軾被貶黃州,寫下了不少較為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早已家喻戶曉,著名的《赤壁賦》和《后赤壁賦》更是成為賦中名篇,至今仍傳誦不斷。
《赤壁賦》被成為是宋代“文賦”的代表作之一,顯示了蘇軾極高的文學成就。被貶黃州,對蘇軾來說無疑是他人生的低潮。貶謫的痛苦以及如何超脫這種痛苦在他的這兩篇賦里都有所體現(xiàn),使我們得以洞見他堅定又豁達的人生觀和世界觀。《赤壁賦》沿用了傳統(tǒng)賦主客問答的形式展開的,所探討的主題也依舊是人們常常思考和探究的,人生短暫和宇宙無窮的矛盾時時困擾著我們,當我們的欲望不能得以滿足而感到痛苦時我們該怎么辦?這些問題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會遇見,它會引我們思考,所以我們?nèi)绻脝栴}導入的形式開始我們的新課,通過簡單解讀《赤壁賦》去試著解決這些問題,蘇軾給了我們答案:“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蓖ㄟ^這樣結(jié)合作品的探討,學生們也會激起對學習蘇軾的熱情,課后若能輔之蘇軾其它相關(guān)作品讓學生閱讀,比如讓學生自己讀《后赤壁賦》,將兩賦比較學習,效果會更好。
三.其他開講方式
以上是我們從傳統(tǒng)人物生平和蘇軾作品里尋找打開他的方式,其實只要我們做足了對蘇軾的閱讀和研究工作,就會發(fā)現(xiàn)打開他的方式有很多。每個人閱讀蘇軾都會有屬于自己的閱讀感受,得到的觸發(fā)點都有可能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想知道學生們心目里理想地打開蘇軾的方法,我們最好還是求諸于學生本身,我們可以以布置預習作業(yè)的形式讓大家自己預習閱讀蘇軾的作品,然后給出一個自己希望打開蘇軾的方式,并鼓勵其講講這樣建議的原因。我想,這樣的群策群力也會為我們提供許多超出我們想想的打開方式,老師的學問固然比學生累計得多一些,但就思維和學習新事物的能力上我們常常會有點望塵莫及,教學本來是有道理的。下面是我與學生課下閱讀交流時相互一起得到一些打開蘇軾的方式。
我們還可以從建構(gòu)“心靈故鄉(xiāng)”這個思路來開打開蘇軾。得益于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得知蘇軾詩詞中“歸”字出現(xiàn)的次數(shù)達一千多次,“歸去”二字出現(xiàn)了九十二次。學生說,她對蘇軾歸去何處產(chǎn)生興趣,他為何如此渴望歸去。他想歸去何處,是否只是歸去故鄉(xiāng)?這的確是一個很好的打開方式。故鄉(xiāng)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有它特別的意義,蘇軾當然也不例外。蘇軾的故鄉(xiāng)是眉州眉山縣,據(jù)說眉州為中國貢獻了許多文化名人,三蘇就在其中。蘇軾仕宦生涯開啟之后,從他出仕鳳翔起,他都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思念故鄉(xiāng),而他坎坷的仕宦之途讓他無法歸鄉(xiāng),蘇軾自二十一歲出蜀,除去兩次奔喪,即使思鄉(xiāng)心切也從未能歸鄉(xiāng),最后安葬之地也是河南郟縣,不是故鄉(xiāng)眉州。當“家”的觀念在蘇軾這里逐漸轉(zhuǎn)換后,具體的“家”和“故鄉(xiāng)”已經(jīng)開始變得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更為廣闊的精神家園或者“心靈故鄉(xiāng)”。循著蘇軾兜兜轉(zhuǎn)轉(zhuǎn)的人生經(jīng)歷和細讀他相關(guān)的文學作品,我們可以帶著學生在課堂上展開對蘇軾“心靈故鄉(xiāng)”建構(gòu)的研究和學習,我想這樣的打開方式也是很好的。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美食來打開蘇軾。的確,蘇軾對于飲食是很講究的,他自己甚至自稱是老饕。蘇軾被貶黃州的途中,面對滔滔江水,便開始“算計”他將來的口食:“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碧K軾亦喜飲茶,還作了《漱茶說》,認為飲茶有益于健康。關(guān)于東坡飲饌的故事很多,比如說他做的東坡羹很有名,他甚至還專門寫了《東坡羹頌》傳授做法;他從楊世昌道士那里求得釀蜜酒的方自己私釀蜜酒,酒成,作《蜜酒歌》。至于東坡肘子,東坡吃河豚的軼事……所以,從飲食打開蘇軾也不失為一種有趣的方式,畢竟“民以食為天”。
前面提過,蘇軾的多才多藝讓我們不妨可以從他的書畫作為一種打開方式。就書法而言,蘇軾與黃庭堅、米芾和蔡襄被稱為“宋初四大書法家”。林語堂在他的《蘇東坡傳》里提到,“蘇東坡不僅創(chuàng)了他有名的墨竹,他也創(chuàng)造了中國的文人畫”。同時林語堂還指出書畫在中國是同源的,“因為中國南派畫之始祖,蘇東坡是其一,都是在中國詩的精神中涵養(yǎng)有素的,并且在運用筆墨的技巧都已通其奧妙,而且對中國書法的結(jié)構(gòu)與氣勢的原理都已窺其真詮”。蘇東坡論自己的書畫時說:“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痹跂|坡那里,無論詩文辭賦還是書畫都深深烙上了他自己獨特的烙印,是他自己個性的呈現(xiàn)。所以,我們?nèi)羰菑乃臅嬜鳛榇蜷_他的方式也沒有什么不好,仿佛不管從哪種途徑走近他,都會有殊途同歸的效果,他的樂觀、灑脫與曠達始終吸引和影響著我們,讓我們很想進一步走近他,有時走近他的同時,其實也是我們通往自身的一個途經(jīng)。
我想,打開蘇軾的方式應該還會有很多種可能,正如我們常說的“有一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遇見蘇軾的方式都可能不一樣。然而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嘗試著每次都用不一樣的方式打開蘇軾,企圖讓這個我們喜歡的文人變得立體起來,也奢望在電子產(chǎn)品如此豐富的今天,我的課堂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為此,我將總是努力在認真的閱讀之中,永遠保有一顆學習探究的心。
參考文獻
1.《高校中文專業(yè)教育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陳利群,劉曉文編,華中示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教育學》王道俊,郭文安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3.《蘇軾詞編年校注》鄒童慶,王宗堂著,中華書局2002.
4.《“自然”之辯:蘇軾的有限與不朽》楊治宜著,三聯(lián)書店2018.
5.《蘇軾十講》朱剛,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20.
本文體現(xiàn)在所研究的項目中:2021JY04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理念下的漢教專業(yè)建設與改革研究。
(作者單位:四川文化藝術(sh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