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現代化的學理思考:概念、理論和框架

2023-05-12 22:07萬鵬飛劉雪萌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現代化理論

□萬鵬飛 劉雪萌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北京 100871)

現代化作為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巨大變遷,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對進步的追求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認識和理解這個過程本身就是這個民族自我反思、學習和超越的過程。理論研究的任務就是帶著全景視角,走進歷史和現實深處,通過觀察、追問和深思,汲取真實的養(yǎng)料,感悟時代的精神,構建與現代化實踐密不可分的現代化的精神領地?;诖?,本文從三個方面展開論述:一是國內對現代化研究的基本情況;二是當今世界現代化概念及理論;三是中國現代化的學理思考:概念、理論及分析框架。

一、國內對現代化研究的基本情況

現代化研究受到了我國學者長期、廣泛關注。在中國知網核心期刊數據庫中,以“現代化”為題進行檢索,可檢索到23011篇相關研究。這些研究始于20 世紀90 年代初,到90 年代中期和2014 年,研究數量分別有一定增長,黨的二十大之后,現代化研究受到了學者們的空前重視,2022 年的研究數量增長至1280篇以上。本文著重考察國內學界對現代化概念、理論和框架的研究。

(一)對現代化概念的研究

國內有學者認為,現代化含有追求進步、發(fā)展變革、文明先進之意,指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變過程[1]。他們對該概念的認識有兩個方面:一是社會過程論,認為現代化是一個社會轉型的過程,主要特點包括:(1)該過程發(fā)生在全世界,各國的現代化雖然次序不同、模式不同,但都在發(fā)生[2]。(2)該過程以工業(yè)化為發(fā)端,以經濟發(fā)展作為主要驅動力[3]。(3)該過程是整個社會的全方位變革,包括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人的現代化,等等[4]。現代化從傳統社會中產生,其目標和結果是現代社會,傳統和現代是現代化概念關注的焦點[5]。二是價值理想論,認為現代化是以民族獨立、國家富強、科學、平等、自由、共和、民主等理想為核心內容的現代化目標,是驅動中國社會持續(xù)變動的價值觀念,具有契合本土社會及文化的、非西方的本質特征[6]。

(二)對現代化理論的研究

第一,對西方經典現代化理論的梳理和反思:首先是對經典現代化理論起源的研究,該理論起源于冷戰(zhàn)時期美蘇雙方的意識形態(tài)之爭,是美國對抗蘇聯理論和制度、建構全球話語體系的重要理論工具[7]。其次是注意到了該理論的跨學科性[8],包括結構學派、過程學派、行為學派、實證學派、綜合學派、未來學派等流派[9]。內容包括傳統與現代的對立、趨同論、全球現代化的傳播和擴散等[10]。最后是對經典現代化理論的評價,該理論真實反映了西方發(fā)達國家現代化的史實,是闡述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文明革命性變化的有力理論。但它存在意識形態(tài)的“西方中心論”、理論架構中的概念簡單化[8]、實踐發(fā)展中的生態(tài)危機和人文精神缺失[11]等問題,很難解釋和指導以中國為代表的非西方不發(fā)達國家的現代化經驗[12]。

第二,對后發(fā)國家現代化理論進行考察,主要集中在依附理論上。該理論解釋了拉美國家的現代化歷程,認為發(fā)展中國家處于世界體系的邊緣,依附于處于中心的發(fā)達國家,不合理的國際分工和貿易關系阻礙了發(fā)展中國家現代化進程[13]。盡管該理論中的“中心—邊緣”二元論[14]、否認發(fā)展中國家自身的努力等悲觀色彩受到詬病[15],但對分析20世紀70年代以來南北差距日益擴大的現實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16]。

第三,對比較現代化理論進行了思考。從現代化動力角度,羅榮渠總結了現代化的內發(fā)型和外發(fā)型模式,認為內發(fā)型現代化原動力主要來自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內部,產生內部創(chuàng)新,外來影響居于次要地位;外發(fā)型現代化則是一個國家或地區(qū)在國際環(huán)境的影響下,受到外部沖擊而引起的內部變革[17]。從現代化發(fā)展順序角度,有學者提出了發(fā)達國家以經濟增長帶動國家整體現代化的“相容性假說”,后發(fā)國家原有的政治整合和秩序維持模式阻礙其現代化進程[1]的“沖突性假說”[18],等等。

第四,對西方現代化理論的批判和反思。一是傳統和現代對立統一、相互補充,傳統可以在現代化過程中發(fā)揮積極的作用[2]。二是不把西方所走的現代化道路作為唯一的發(fā)展之路,國內外的現代化經驗都可以為我國所用[19]。三是將內外動力因素結合起來,從兩者的相互作用中來考察現代化過程[20]。四是承認現代化動力的多樣性,所有推動現代化發(fā)展的因素,諸如經濟、體制、科學技術、國民性等,都對現代化發(fā)展起作用[21]。

(三)對現代化框架的研究

有學者提出了現代化的框架包括目標、過程、動力、模式、制度化和評價標準[22]。還有學者圍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政方針,總結出現代化框架包括“一個目標、兩大主軸、三大層面、四類資源、五領域協同、六大方案結構、七大體系”[23],等等。

總體來看,學術界圍繞現代化的研究取得了顯著成績:一是對現代化概念有了整體的了解和認識,嘗試提出了中國語境下的現代化概念;二是對西方現代化理論有了相對系統的認知和反思;三是嘗試構建了現代化理論框架。但是,目前的研究也顯露出一些問題:一是對現代化及相關概念研究粗放有余、精細不足,沒有提出具體、清晰、準確和系統的概念;二是對現代化理論研究介紹有余、構建不足,尤其缺乏中國經驗的總結;三是現代化的理論框架松散有余、嚴謹不足,沒有提出系統而有說服力的現代化理論分析框架。本文就現代化的概念、理論和框架開展一些基礎工作,以促進中國現代化的理論和政策研究。

二、當今世界現代化概念及理論

(一)回到基礎:現代化概念的再認識

現代化理論和現代化概念密切相聯,有的學者甚至將現代化概念等同于現代化理論[24]。當下,現代化成為每個人心目中都有各自內涵的概念。然而,對于學術和政策研究來說,弄清楚現代化的概念是基本前提。這里從兩個層面界說現代化的概念:一是語義學角度,二是學理和政策角度。

1.語義學角度。語義學角度的考察有助于回到原初,搞清楚一個概念的學理含義。在中文語境下,“現”是指現在和此刻;“現代”指現在這個時代,多指“五四”到現在的時期,或者指社會主義時代?!艾F代化”則指具有現代先進科技水平[25]。在英文語境下,“現代”(modern)指現時的或剛剛過去的,或者指最新的(圍繞技術、方法或理念)①參見《韋氏字典》“現代”條目,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odern,訪問日期:2023 年9 月10日。。“現代”來自晚期拉丁文“modernus”,該詞又來自古典拉丁語“modo”,意指就是現在(just now)或以某種方式(in a certain manner)[26]?,F代性(modernity)則是指成為現代的特質或狀態(tài)(條件),也可以指個性或風格的現代性(modernness)②參見《韋氏字典》“現代性”條目,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odernity,訪問日期:2023 年9 月10日?!,F代化(modernization)則是指現代化的行動或正在進行的現代化的狀態(tài),或者指某種現代化的東西③參見《韋氏字典》“現代化”條目,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modernization,訪問日期:2023年9月10日。。綜上所述,中西方關于現代和現代化的含義基本一致,前者都指一種當下的或剛剛過去的時間維度;后者都指一種動態(tài)的過程,一種追求新的技術、方法或理念的過程。與中文語境不同的是,西方的現代化相關詞匯相對豐富,且現代性和現代化有含義重疊之處。

2.學理和政策角度。學理性闡釋是指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等眾多學科學者對發(fā)達國家和欠發(fā)達國家發(fā)展經驗和教訓所做的概念性界定,政策性闡釋是政府明確宣示的或隱含的現代化界說。

(1)學理界定:現代化的概念出現已久,但是真正在全球范圍內流行是在二戰(zhàn)之后。其含義眾說紛紜,場景、知識結構、立場不同,現代化概念隨之不同。所謂現代化,是指國家和地區(qū)根據特定的路徑,經由一系列階段實現思想、技術、經濟和政治發(fā)展的過程[27]。從歷史來看,現代化是指一種變遷過程,即邁向17—19 世紀西歐和北美所經歷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的過程,這種過程從歐美開始,后來擴展至歐洲其他國家,到20世紀擴展至南美、亞洲和非洲大陸國家?,F代化、工業(yè)化和發(fā)展經常被互換使用,但它們卻是指不同現象。工業(yè)化比較狹義,現代化則比較廣義,發(fā)展則可以指更一般的含義。工業(yè)化是指通過物理世界動力源的使用,推動生產機械化,進而推動制造業(yè)發(fā)展、以掙工資為生的勞動力的增長、收入的增加和職業(yè)分化的加劇。工業(yè)化可能出現在政治、經濟或文化沒有實現現代化的地方。發(fā)展(像工業(yè)化)隱含了經濟成長,但并不必然經歷從初級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到制造業(yè)占主導地位的轉變,不一定會呈現現代化理論所描述的那些特點[28]。

(2)學理加政策的界定:現代化是一種全球變遷的理論,美國將其列為一項政治研究計劃。在20 世紀50—70 年代,來自不同學科的美國社會科學家提出了現代化的概念,根據其研究,現代化可以被界定為一種普遍的、歷史的進程;其間,傳統社會變成了現代社會。該研究計劃提出一種全球的、演進的模式,其中,文化價值、經濟體系、政治制度沿著一種漸進的、線性的軌跡趨向理性的經濟、自由的社會、民主的秩序,而這些結果性描述則是由一些理論家主要從美國等發(fā)達國家的發(fā)展進程概括而來。在冷戰(zhàn)的高潮時期,現代化包含了美國自由主義的最高愿望[29]?,F代化概念成為美國的意識形態(tài)武器,是美國與蘇聯爭奪第三世界、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理念[30]。

(3)泛化的政策界定:20 世紀后期,現代化概念逐漸被泛化,經常與發(fā)展等同,既包括趨向西方風格的工業(yè)化,也包括非西方風格的發(fā)展?,F代化概念經常流于非理論的歷史陳述,不為歐洲社會歷史學家所正式使用,人們也不再去做廣泛的爭執(zhí)。這一時期現代化被界定為19—20世紀非西方國家人民所經歷的基本社會變遷。此時,現代化就成為一種更廣義的社會變遷過程,在此過程中,原有的制度、理念和實踐因為不再適合時代和環(huán)境而被替代。因此,現代化已延伸至非西方國家社會的變遷過程。換句話說,現代化可以發(fā)生于世界任何時間和任何地方[31]。因為其內涵范圍廣闊,所以現代化進一步泛化,慢慢演化為一種政策宣示,用以指代政府總體的或特定的理念、政策和主張。如生態(tài)現代化是指下述信念: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能夠兼容;通過市場、政治和文化等手段,使工業(yè)經濟和自然能夠做到并行不悖;通過環(huán)境管理、環(huán)境政策、清潔技術和機構的綠色化來實現可持續(xù)的平衡[32]。再如,1997 年英國發(fā)布《現代地方政府:保持與公眾緊密聯系》白皮書①參見英國《現代地方政府:保持與公眾緊密聯系》白皮書,http://www.thaicouncil.org/publications/ModernLocal GovernmentIntouchwiththePeopleDTLR1998_id1165214.pdf,訪問日期:2023年9月10日。,提出地方政府現代化的主張:與人民保持更緊密聯系、強化參與性治理、建立地方行政機構、避免稅收和開支陷阱、在公共服務中引進競爭機制、強化與私營部門的合作等[33]。類似的情形也發(fā)生于1949 年以來中國共產黨關于現代化的歷次論述中[34]。

根據以上對現代化概念的梳理,我們發(fā)現:第一、二種概念具有明顯的歐美中心主義色彩,冷戰(zhàn)和國家利益又進一步加劇了這種色彩。一方面,歐美國家率先進入了現代化國家行列,不可避免會給后發(fā)國家?guī)順藯U效應,后者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或多或少都會受其影響。另一方面,西方在提煉現代化概念時,極大簡化甚至理想化了歐美現代化過程,受意識形態(tài)影響,現代化概念難以客觀、真實、準確地抓住社會整體變遷的本質,容易誤導別人,以此概念為基礎的現代化理論自然也存在先天缺陷。其實,歐美現代化的真相是,它們的現代化進程是在沒有任何模式可仿照的情況下進行的,是內外諸多社會因素作用下探索和實踐而成的,充滿著坎坷、血腥、暴力、侵略和殖民。因此,建立更加客觀、科學的現代化概念不僅有必要性和緊迫性,更具有特別的意義和價值。

(二)現行現代化理論

現代化理論通常是指一種社會發(fā)展理論,它起源于20 世紀60 年代的美國,其最主要的論點是所有社會都會從結構簡單的社會轉化為結構復雜的社會,最終趨向工業(yè)化目標①參見牛津在線英語大辭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現代化理論”條目,https://www.oed.com/dictionary/modernization-theory_n?tab=meaning_and_use#9936530472,訪問日期:2023年9月10日?!,F代化理論有多種分類:一是微觀和宏觀的現代化理論。前者專注于現代化的微觀評估,著重研究現代化構成要素和相互關系,如城市化、性別和收入平等、教育和技能的獲得、政治傳播和媒體的角色、官僚腐敗等;后者專注于現代化的宏觀研究,著重研究不同國家社會、政治和經濟現代化的經驗過程。二是哲學—社會學視角的現代化理論。哲學視角的現代化理論重點研究社會變遷的不可見的(非物質)因素,包括價值觀、思維方式、歷史、文化和精神遺產;社會學視角的現代化理論重點研究各種類型的社會變遷及相關問題,涉及科學、技術、經濟、政治和制度等多個維度。三是根據時間先后順序,將現代化理論分為古典現代化理論、修正版的現代化理論和當代現代化理論。這些類型的劃分帶有強烈的學者個人色彩,并不一定會得到普遍認可,如何考察并闡釋依然有創(chuàng)造和想象的空間。

1.現代化的動力?,F代化過程有多重動因,但最有可能引發(fā)變遷的是價值觀和技術[24]。一是價值觀?,F代化理論深受古典經濟學理論的影響,該理論假定所有行動者都是經濟理性人,他們通過成本收益分析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是現代化的原動力。因此,現代化理論都將經濟財富視為評估人們總體生活質量的關鍵指標[35]。與新古典經濟學不同,馬克斯·韋伯看到了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精神之間隱秘的聯系[36]23-57。托克維爾從社會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角度看到了源于基督教新教的習慣和思想的支撐和推動作用[37]。二是技術。技術引發(fā)工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塑造了現代經濟形態(tài)和人們的生活方式,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反過來又刺激了技術的發(fā)展。技術依賴于現代科學,特別是以數學和精確的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技術與科學的重視和應用又和理性的法律相關,而這兩者最終取決于人的能力和氣質[36]13-15。三是生產方式。馬克思從歷史唯物論的角度闡述現代化的動力,他認為,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及其發(fā)展是歷史前進的動力[38]。四是國家。將國家視為發(fā)展的基本對象,因而假定變革來源于自上而下。相應地,現代化的政策和項目針對的首先是國家機器。成功的改革應該是自上而下涓滴式灑落到地方社區(qū)和國家居民個體中[35]。五是現代化國家的聯結?,F代化理論假定,第三世界發(fā)展和變革的動力來源于已經現代化了的國家。只有當北半球的國家牽著南半球的國家走向發(fā)展時,經濟的進步才是有可能的,現代化需要北與南、前殖民地國家和新獨立國家之間建立緊密的聯結。六是企業(yè)家階層的培育、出現及其表現出的創(chuàng)新和管理能力。美國經濟史學家羅斯托認為,企業(yè)家階層是開啟現代化并使之持久的關鍵驅動力量。企業(yè)家重在創(chuàng)造,核心特征是積極主動、敢作敢為、以身作則,以堅定的意志、自覺的理性,打破舊傳統,開辟新道路,成就新事業(yè)[39]。七是投資。為了開啟現代化進程,落后國家需要大規(guī)模外資和私人投資,以此推動工業(yè)化,實現經濟增長[35]。

2.現代化的階段。不同學者對現代化的階段有不同的劃分,其中美國經濟史學家羅斯托的五階段理論比較有影響。該理論認為,社會合作推動了經濟增長和政治發(fā)展,也就是現代化。伴隨著經濟成長和繁榮,賦能教育以促進現代民主社會的形成。教育在培育社會和政治意識方面扮演關鍵角色(羅斯托稱之為“牛頓式”意識),并教給人們更多的現代技能。因此,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一股積極、民主的個人和社區(qū)力量。

基于上述抽象理論,羅斯托構建了一個成長五階段的歷史模型:(1)傳統的、前牛頓式社會:沒有意識到人類具有操控環(huán)境和控制命運的能力,社會只有有限的生產能力;(2)起飛的前提條件階段:牛頓式意識的逐漸蘇醒,盡管這種蘇醒只限于社會小眾群體;(3)起飛階段:牛頓式意識成為社會共識,導致快速經濟成長;(4)成熟階段:幾乎具有無限生產能力、技術得到最佳利用、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發(fā)展;(5)高度的大眾消費時代。羅斯托運用其理論框架和歷史模型提出了對外政策建議:一是美國能夠通過現代化提升自己的國家利益,保障和強化美國的生活方式。二是美國在推動現代化中扮演助推角色,但是這種推動并不總是或必然通過直接的財政援助來實現,美國試圖建立一個世界自由國家的共同體,并創(chuàng)建一種有利于現代化的國際環(huán)境。羅斯托本人先后兩次任職于美國政府,并將其理論應用于現實,但是,無論在非洲、亞洲還是拉丁美洲,美國的現代化政策結果都非常糟糕,這意味著羅斯托式現代化理論在學術和政治上的衰亡。該理論最被人詬病的有兩點:首先,該理論的普遍性概括和冷戰(zhàn)議程幾乎沒有給被理論化的第三世界國家任何文化和政治獨特性存在的空間。其次,這種理論將非現實的、千篇一律的社會經濟模式應用于根本不同的區(qū)域,給它們穿上統一的緊身夾克[30]。

3.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現代化理論經常將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的差異圖示和清單化,并視傳統社會為現代化的障礙。這些文化障礙包括:傳統、宿命論、種族中心主義、驕傲、有節(jié)制的規(guī)范;社會因素包括:對家族強烈的相互義務、對小群體的社會認同、某些個人的既得利益、傳統社會的權威結構。此外,現代化還會遇到公眾的社會心理障礙①參見《牛津現代世界百科全書》“現代化”條目,http://www.oxfordreference.com.ezproxy.cityu.edu.hk/view/10.1093/acref/9780195176322.001.0001/acref-9780195176322-e-1038?rskey=u3MJwV&result=9,訪問日期:2023 年9月13日?!,F代社會則呈現出以下一些特征:高度的世俗化、都市化,科學和技術、教育、社會流動、勞動而得來的財富、民主政府和法治、角色專業(yè)化和差異化。這些差異經常隱含著不同的心理結構:現代個人具有同情心、更偏向于成就感和流動感、對各種利益和社會情境持開放態(tài)度、擁有自我靈活性②參見《社會學詞典》,http://www.oxfordreference.com.ezproxy.cityu.edu.hk/view/10.1093/acref/978019964166 6.001.0001/acref-9780199641666-e-2355?rskey=NB69ZU&result=19,訪問日期:2023年9月10日。。這種將傳統和現代絕對對立和區(qū)分的做法即使在20 世紀50 年代也受到一些學者質疑: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并不是以后一個階段吞噬掉前一個階段為條件,傳統并不意味著落后,傳統中也有一些現代可利用的要素,傳統可能是一種資產,而不是一種負債[40]。

4.現代化模式的選擇。主要有兩種看法:第一種是以歐美為中心的單一現代化模式。認為所有國家的現代化階段和路徑將遵循歐美國家所經歷的過程,并趨向歐美國家所呈現的現代特征,后發(fā)國家可以在引進發(fā)達國家技術和制度的前提下,通過現代化的戰(zhàn)略制定來實現國家的現代化,也就是西方化,西方化是西方經濟、技術成功擴散的必然結果,代表了社會演進發(fā)展的最高階段。第二種可稱之為多重現代化模式,著眼于現代化道路多樣性。認為即使一些方面呈現趨同性,但各國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傳統,任何模式的選擇不可能拋開環(huán)境和背景因素,即使在先發(fā)國家之間,現代化的模式也不相同,更不要說發(fā)展中國家與發(fā)達國家所存在的時代差異和內外部差異。而且,人們已經很清晰地認識到,有限的自然資源和全球生態(tài)體系的特質,不可能支撐全部國家復制和實現歐洲和北美的實踐,必須另覓模式和路徑[41]。

(三)現代化理論的評價

現代化并不是前后一貫的、整體的單一理論體系,而是各種有關社會整體變遷闡釋的一種統稱。以歐美為中心的現代化理論曾經占據主導地位,但它受到廣泛批評:作為一種理論,它的基本假定帶有臆測性,經不起推敲,解釋力和說服力有限,用這種理論去指導政策,既不能解決發(fā)展中國家的貧窮,也未能實現歐美國家現代化政策預期目標。因此,擺脫歐美中心主義的現代化理論,回到差異性和多樣性的現實成為一種趨勢,積極探索本國的現代化模式逐漸成為學者共識。

盡管現行的現代化理論問題不少,能替代現代化理論的新理論并沒有出現,即使有一些,然而局限性很大,影響很小。但仍有一些值得肯定和關注的點:第一,現代化理論體現了人們將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變遷過程聯結起來的努力。第二,它滿足了人們跨越學科的渴望以及在世界范圍內傳播政治說教的要求。第三,現代化問題的解決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現代化理論仍有其影響力和存在的價值。

三、中國現代化的學理思考:概念、理論及分析框架

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現代化的探索經驗影響重大,對于豐富和發(fā)展現代化理論意義深遠。但是,目前來看,系統、完整的理論構建還不多。本文基于以下幾點嘗試進行初步構建:一是中國現代化探索的大歷史觀,時間上從1840年起始,空間上考慮國內和國際的互動,行動上整體思考上述時空范圍內的中國近現代歷史、革命史、建設史和改革開放史;二是大學習觀,充分學習、吸收、思考中國近現代學者、領袖著作和文章;三是大世界觀,即在全球視野下審視中國經驗。

(一)現代化的概念

所謂現代化,是指國家和地區(qū)在內外環(huán)境因素綜合作用下,憑借內外之力,通過艱苦的努力和摸索,找尋適合自己的路徑,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全面進步的過程。這個概念強調以下幾點:第一,在當今全球化的環(huán)境下,任何國家或地區(qū)現代化的驅動力來自外部的壓力和助力與內部發(fā)展的驅動力?,F代化作為一種全球性的變遷,反映了所有人追求進步和美好生活的愿望。第二,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現代化的路徑得靠其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找尋,對一個大國來講更是如此,靠外在的“處方”永遠不能獲得成功。第三,以歐美為中心的現代化盡管有巨大的局限性,但畢竟是人類社會的先行試驗,值得研究借鑒。第四,現代化是一種整體變遷,既要考慮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各方面相互影響,也要考慮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相互影響。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中國共產黨一直找尋適合中國具體實際的現代化道路。1979 年鄧小平首次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就是思考的集中體現。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現代化與西方發(fā)達國家有很大不同,即“西方發(fā)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發(fā)展過程,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fā)展,發(fā)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的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fā)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yè)化、信息化、城鎮(zhèn)化、農業(yè)現代化是疊加發(fā)展的”[42]33。黨的二十大報告又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作了更加具體闡述: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fā)展道路的現代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作了具體陳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fā)展,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43]。

(二)現代化的動力

從1840 年開始,中國的現代化驅動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外部驅動力:它貫穿于中國現代化進程始終。先是近代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國門、后是蘇聯和共產國際支持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再后來是日本對中國的入侵、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西方對中國的封鎖政策和中國“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西方對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支持,到目前中美貿易戰(zhàn)、高技術打壓和封鎖,外來刺激喚醒了中國人,更加體會到什么是“生于憂患”。(2)內部驅動力:先是統治者內部少數統治精英和讀書人(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再到致力于重建中國文化的知識分子(五四運動),最后到改天換地、全心全意為人民的中國共產黨人,以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所喚起的追求美好生活的人民群眾。

(三)中國現代化的模式選擇

中國現代化的模式選擇是從單一維度到多個維度的動態(tài)過程,先是根據本能、直覺和當下決定干什么,經過試錯、調適、矯正和總結教訓,不斷反思,最終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趨向綜合、平穩(wěn)、有序。從1840年開始,貫穿中國現代化歷程的模式選擇有三種:一是以歐美為中心的西方模式,包括清末洋務運動、戊戌變法、預備立憲、民國西方式民主制度的嘗試,1949 年前碎片式的其他現代化建設,改革開放后向西方的學習等。二是蘇俄模式,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共產國際對中共的領導,奪取政權的路徑以及新中國成立后以蘇為師的“一邊倒”政策。三是中國獨立自主的模式,包括革命時期擺脫蘇俄模式、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20世紀50年代中期反思蘇聯模式、探索更適合中國的發(fā)展道路。1964年中國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1975 年進一步重申,1977年寫入黨章,1978年寫入憲法。中國對內進行改革,對外實行開放[44]。1979年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發(fā)布《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黨的領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軍事、“一國兩制”等方面全面闡述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①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https://www.gov.cn/zhengce/2019-11/05/content_5449023.htm,訪問日期:2023年9月20日。。2020 年和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特征[45],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總結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的架構,包括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和基本原則。

(四)中國現代化的經驗

從1840 年至現在,中國現代化的歷程走過了183 年,中國人不斷從苦難中學習和奮起,克服阻力,戰(zhàn)勝困難,不屈不撓,前仆后繼,取得了巨大成績,值得進行總結提煉。

第一,“周邦雖舊,其命維新”的文化力。中國是文明底蘊深厚久遠的文化大國,近代以來中國所經歷的各種艱難困苦是古老中國涅槃重生和常新的催化劑,人們在古老文化與現代的撞擊中,看到了醒悟和盼望,雖深處逆境,依然懷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心、使命感和民族復興感。

第二,民族英雄自強不息、英勇奮斗的向上力。自1840 年至今,包括中國共產黨人在內的無數民族脊梁為反對外來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挺身而出,奔走呼號,乃至獻出自己的生命。

第三,中國共產黨大愛為民的感召力。黨不追求任何自己的利益,始終以人民利益、民族利益和國家利益為自己的利益,強調任何時候都要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從民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切身利益出發(fā),首要考慮的是能給予民眾什么,而不是索取什么,讓人民群眾在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到中國共產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這是中國現代化不竭的動力源頭。

第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力。中國共產黨誕生于中國苦難深重之際,內部四分五裂,外部列強欺辱,社會一盤散沙。但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的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感召力和自上而下的組織體系使中國從一個前現代國家轉化成為一個現代國家。一切行動聽指揮,步調一致得勝利,黨將中國改造成為高度有組織化的國家,社會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空前的提升,數億中國人煥發(fā)出來的力量成為戰(zhàn)勝任何苦難和敵人的底氣和基礎。正如毛澤東所言,“中國人民如果加以訓練,武裝,組織,他們也會變成不可征服的偉大力量”[46]。因此,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開放,領導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關鍵在黨,關鍵在領導核心。

第五,中國共產黨帶動下的民族信仰力。從語義學上看,“信仰”一詞的內涵一是指對責任或人(承諾)的忠誠,也可以指意圖的真誠;二是指對某種東西勿需證明的堅定信念,也可以指完全的信任①參見《韋氏詞典》“信仰”條目,https://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faith,訪問日期:2023年9月20日。。從哲學層面看,信仰既包括道德的信仰,也包括傳統文化的信仰,更包括政治信仰,三者互有交織,有時難以清晰區(qū)分,其中對政治的信仰包括對政治主義的信仰、對政府或政黨政綱政策的信仰、對政治領袖人格的信仰[47]92-97。“信仰是生存競爭的利器……沒有信仰的人,終久要被有信仰的人驅逐到墻角里去……一個真理之所以成為真理,乃是信仰造成功的。”[47]91“一個沒有共同信仰的社會,就根本無法存在,因為沒有共同的思想,就不會有共同的行動,這時雖然有人存在,但構不成社會。”[48]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是一個具有強烈信仰感的組織,其信仰的內容包括對一以貫之的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也包括對民族和國家的解放乃至全人類的解放的責任和信念,更包括對正義事業(yè)必勝的信心和對未來美好生活藍圖的憧憬和向往。這些信仰內容通過黨章、黨綱、政策、領導人講話、宣傳、口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和英雄的榜樣力量、整黨、整軍、整風、主題教育、系統思想政治工作、實際的行動等而植根于人心深處,進而影響整個民族和社會的精神面貌,成為中國近代以來邁向現代化的強大內驅力。正是基于此,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和軍隊才能在艱難中保持樂觀,在絕望中看到希望,在弱小中看到強大,以超越常人的意志和智慧戰(zhàn)勝各種人間苦難和強大的敵人,打破各種封鎖和制裁,以弱勝強,不斷壯大,邁向輝煌。

第六,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科學力和創(chuàng)新力。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國情的復雜性和區(qū)域的差異性導致沒有任何現成的理論和經驗可以拿來直接用。歷史和現實已經證明,凡是從本本主義或教條主義出發(fā)之時,中國革命和建設就會走彎路;凡是從實際出發(fā),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之時,革命和建設就會煥發(fā)活力。正是靠著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政策才有科學性和針對性,思想才有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毛澤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思想、鄧小平改革開放的思想、習近平總書記中國式現代化的思想都是依此而來。

第七,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統籌力。戰(zhàn)爭年代的集中優(yōu)勢兵力殲滅敵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集中力量攻克“兩彈一星”等,改革開放時期東西部協作扶貧、京津冀協同發(fā)展、芯片技術突破等,都是這種統籌力的生動體現。正是這種統籌力放大和優(yōu)化了我們的共通資源(common pool resources),釋放了巨大潛力,打敗了強敵,克服了巨災,攻克了科技難關,提升了效率,彰顯了制度的優(yōu)越性。

第八,激發(fā)億萬群眾智慧和力量的群眾力。近代以來,很多有識之士都意識到了喚起民眾的重要性,從梁啟超的新民說到孫中山的喚起民眾思想,再到晏陽初的開發(fā)腦礦、啟發(fā)民智的平民教育運動[49]。但是,真正喚起民眾的偉大實踐還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服務群眾、依靠群眾、發(fā)動群眾、組織群眾、體察群眾、學習群眾、幫助群眾、教育群眾、改造群眾、領袖來自群眾、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直貫穿于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史和改革開放史。群眾路線不僅是歷史觀,也是認識論,更是工作方法。很多正確的東西來自基層和群眾,黨和政府一些重大方針和政策、軍事作戰(zhàn)中一些好的戰(zhàn)術,都是綜合群眾智慧而形成的,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共產黨和人民、領袖與群眾,是魚和水的關系。因此,黨群、軍群、干群之間以民心民意相融和交織,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現代國家之路。

第九,調動各主體、階層、民族參與中國現代化事業(yè)的團結力。貫穿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事業(yè)的另一個關鍵詞是團結。大國做事,團結為重,首先要搞好領導班子的團結和全黨的團結,這是黨的領導核心力發(fā)揮的前提;其次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即對內團結各民族、各民主階級、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和一切愛國民主人士,對外團結一切和平民主的力量,前者稱之為中國人民的大團結,后者稱之為世界人民的大團結。有事大家多研究、多商量、打通思想,整齊步伐,使朋友更多,敵人更少,建立起最廣泛的統一戰(zhàn)線,凝聚人心,匯集力量。團結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一百多年來最顯著的精神標識。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才有明天。

第十,善于總結、提煉、反思的學習力。在一個大國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是一項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沒有捷徑和靈丹妙藥,唯有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中國共產黨自身的領導和治理經驗昭示,不僅要學習書本,更要向實踐學習,向專家學習,向群眾學習,向同事學習,向敵人或對手學習,向國外相關國家和地區(qū)學習,從自己所犯過的錯誤中學習,還有不同地區(qū)互學,干中學、學中干,放手發(fā)動群眾、一切經過試驗。但是學習應該以中國為中心,形成新概念,發(fā)明新理論,創(chuàng)造新東西,如此,方能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yè)①參見《中國共產黨人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學習的重要論述》,https://www.workercn.cn/c/2022-05-24/6969455.shtml,訪問日期:2023年9月20日。。總之,“中國共產黨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50]。

(五)中國現代化的分析框架

現代化作為內外環(huán)境因素驅動下的社會變遷過程,對社會方方面面或多或少、或快或慢產生各種影響。有從個體角度按時間順序和個人的感悟兩個維度,以自傳體方式去闡釋和分享一個中國人所經歷的現代化歷程[51]。有從通史角度,按照時間的階段劃分,從國際環(huán)境、政治結構、經濟結構與經濟增長、社會結構、知識和教育五個維度考察各階段中國所經歷的現代化歷程[52]。本文以現代化進程中的個體為基本分析的單元,以人為考察的中心,分析內外因素驅動帶給個人的認知,這種認知引發(fā)目標選擇(清晰的或模糊的),目標選擇決定行動路徑。物質、技術、制度和人四大環(huán)節(jié)相互交叉和重疊,只是為了方便分析才做此區(qū)分(如圖1)。

1.外部和內部因素交織下現代化目標的認知和行為選擇。自1840 年鴉片戰(zhàn)爭至今,中國人在內外因素交織影響下,對現代化目標的認知經歷了從形而下到形而上、從單一目標到多重目標、從被動到主動、從無計劃到有計劃的轉變:一是被動應激反應階段(1840 年到清朝結束),現代化的首要目標是富國強兵,重點在物質層面;其后的目標是改良統治體制和機制,涉及制度層面。二是大變動時期的共和草創(chuàng)階段(中華民國成立到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階段有三個值得關注的事情:以西方制度為藍本的中華民國初創(chuàng);民族工業(yè)的短暫春天(1912—1919 年),這與物質的現代化相關;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這涉及中西文化比較和對教育的反思,與人的現代化相關。三是戰(zhàn)亂不斷、現代化建設幾乎停滯的階段(1921—1949年),即眾所周知的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四是政治運動不斷、現代化建設有限發(fā)展時期(1949—1978 年),現代化建設呈現以下特點:第一,初步建立起相對完整的工業(yè)體系;第二,與軍事相關的“兩彈一星”取得重大突破;第三,覆蓋全國的醫(yī)療和教育體系基本構建;第四,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目標,盡管這一階段的現代化建設涉及物質、技術和人各層面,但社會的總體現代化程度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較低。五是現代化建設長期、穩(wěn)定推進時期(1978 年至今),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第一,明確國家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第二,四個現代化變成了中國特色的四個現代化,進而變成中國式現代化;第三,現代化越來越呈現主動作為、綜合發(fā)展趨勢;第四,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現代化分析框架的闡釋。這里的分析框架是對中國現代化歷史和現實的一個抽象和提煉,主要結合中國當下的實際進行闡述。

物質層面的現代化包括經濟的現代化、生態(tài)的現代化、基礎設施的現代化。經濟現代化包括全面把握新發(fā)展階段,貫徹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著力推進共同富裕,確立問題導向,增強憂患意識,構建以國內大循環(huán)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相互促進的新發(fā)展格局:(1)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2)加快科技自立自強;(3)推進農業(yè)農村現代化;(4)提高人民生活品質;(5)牢牢守住安全發(fā)展紅線。生態(tài)的現代化包括:(1)堅持的理念和目標:將生態(tài)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突出位置,實現綠色發(fā)展,建設美麗中國;(2)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fā)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提升生態(tài)系統的質量和穩(wěn)定性,推動全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A設施的現代化包括:(1)堅持的理念:尊重城市發(fā)展規(guī)律;統籌空間、規(guī)模、產業(yè)三大結構,提高城市工作的全局性;統籌規(guī)劃、建設、管理三大環(huán)節(jié),提高城市工作的系統性;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提高城市發(fā)展的持續(xù)性;統籌生產、生活、生態(tài)三大布局,提高城市發(fā)展的宜居性;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提高各方推動城市發(fā)展的積極性。(2)做好基礎設施的規(guī)劃:綜合考慮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設管理等多種因素來制定規(guī)劃;規(guī)劃編制要接地氣,邀請相關各方廣泛參與,本著便于建設、易于管理,切實照顧各方關切,增強規(guī)劃的強制性、科學性和指導性。(3)要按綠色循環(huán)低碳的理念進行規(guī)劃和建設城市交通、能源、供排水、供熱、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

技術層面的現代化包括:(1)以創(chuàng)新為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支撐;(2)加強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zhàn);(3)強化國家戰(zhàn)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整體效能;(4)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形成全面創(chuàng)新的制度;(5)構建開放創(chuàng)新生態(tài),參與全球科技治理;(6)激發(fā)各類人才創(chuàng)新活力,建設全球人才高地。

制度的現代化對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現代化意義重大,起統領和保障作用。制度現代化意味著:(1)制度問題是政治上、戰(zhàn)略上和全局上的重大問題,制度優(yōu)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yōu)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制度穩(wěn)則國家穩(wěn)。這里的制度包括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的制度。(2)認識現行制度,堅定制度自信。認識意味著超越,理解意味著征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多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豐富的實踐成果。(3)毫不動搖堅持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4)破立并行,與時俱進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即適應時代變化,改革不適應發(fā)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guī),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5)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設。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面的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國家治理的效能。

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42]58,人的現代化首先意味著:(1)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真正深入群眾,真心依靠群眾,真情關愛群眾,真誠服務群眾,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讓人民共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各方面的發(fā)展成果,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2)將人力資本開發(fā)放在首要位置,加大教育和職業(yè)培訓,提高人的能力素質,即人的知識、技能、經驗和技術熟練程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3)消除絕對貧困,鞏固脫貧成果。(4)消除精神貧困,增強貧困戶造血和自立能力。(5)發(fā)揮村規(guī)民約、家教家風作用,培育文明鄉(xiāng)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促進國民素質的整體提升。(6)健全文化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社會福利、就業(yè)、養(yǎng)老等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構建農村留守人員關愛服務體系等。

結語

本研究作為一種基礎性研究,只能算是導論性探討,至多在澄清基本概念、梳理主要理論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工作,對于中國語境下的現代化概念、理論及分析框架做了一些嘗試性思考和總結,希望能有一些有感而發(fā)的原創(chuàng)性內容。但這只能說是一個開始,有太多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即使對發(fā)達國家現代化歷程,仍有重估和再研究的必要。一百多年來波瀾壯闊的中國自身現代化歷史畫卷更是我們研究的寶庫,其中,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奮斗史更值得關注。在最近四十多年里,中國人更加集中精力、一心一意搞現代化建設,無論與我們自身比還是與發(fā)達國家比,取得的成就是驚人的,經歷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形成了很多獨特的經驗、模式和做法,亟需用中國立場、世界眼光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群策群力,匯成智慧大海,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現代化理論。中國現代化的研究任重而道遠。

猜你喜歡
現代化理論
堅持理論創(chuàng)新
邊疆治理現代化
神秘的混沌理論
理論創(chuàng)新 引領百年
相關于撓理論的Baer模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理論宣講如何答疑解惑
國內某1 700 mm熱軋廠現代化改造
中國新現代化論
武器裝備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
万荣县| 嫩江县| 泾川县| 镇宁| 麻栗坡县| 鄂尔多斯市| 天镇县| 左权县| 新晃| 宁德市| 南乐县| 兴业县| 巴彦淖尔市| 潮州市| 工布江达县| 兰西县| 汝城县| 通海县| 武胜县| 名山县| 西峡县| 婺源县| 鄂托克前旗| 通榆县| 松阳县| 西藏| 丽江市| 利川市| 时尚| 贵定县| 延寿县| 赤水市| 溧水县| 治县。| 威信县| 定襄县| 慈溪市| 桐城市| 盐城市| 普兰店市| 新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