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挑戰(zhàn)·融合·變革:“ChatGPT與未來教育”會議綜述

2023-05-30 10:48邱燕楠李政濤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關鍵詞:未來教育

邱燕楠 李政濤

編者按:ChatGPT一經問世,就在社會各界掀起軒然大波,受到教育領域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的廣泛關注和討論。2023年3月4日,“ChatGPT與未來教育”學術研討沙龍在華東師范大學召開。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人工智能學院王鑫教授、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嚴睿副教授、《開放教育研究》雜志社徐輝富主編、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馮建軍教授、微軟(中國)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韋青、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fā)展研究院鄔志輝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李政濤教授、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吳砥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朱旭東教授、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兼《教育研究》雜志社編委張力教授、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周佳峰副總裁、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郭文革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劉寶存教授、《教育研究》雜志社鄧友超主編、上海市寶山區(qū)教育局張治局長、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雜志社楊九詮主編等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主題報告等形式,從教育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視角探討了ChatGPT與未來教育的關系及其相互影響。

摘要:作為一種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在帶給人類教育變革新機遇的同時,也對教育應用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面對這次全新的人工智能技術變革,“教育何為?”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在“ChatGPT與未來教育”沙龍上,教育研究者聯合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專家,首先從ChatGPT的基本原理、智能涌現、能力邊界以及工具價值等維度,討論了其特性與功能對于人類教育的價值與影響;然后圍繞“新一代人工智能引發(fā)的現實挑戰(zhàn)”,探討了“教育如何保存做人的尊嚴?”“教師如何絕處逢生、教以成人?”“學生最重要的能力素養(yǎng)是什么?”以及“中國教育如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等問題,提出應加強高質量數據與真實有價值知識的相互轉化、加強教師育人能力的自我更新、加強學生全方位數字素養(yǎng)的培育、加強五育融合一體化教育發(fā)展模式的設計等策略。生成式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的深度融合,將重塑人類教育與學習形態(tài)、改變教育的歷史敘事、啟發(fā)未來教育變革、影響教育科研。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預示著一種“復合教育者”的誕生,將驅動未來教育底層邏輯重塑、教育生態(tài)轉向共生以及學術生產新場景轉換。學界應基于科學理性、哲學審辯和價值清醒關注ChatGPT的教育影響。

關鍵詞:ChatGPT;未來教育;生成式人工智能;復合教育者;人機協同;會議綜述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5195(2023)03-0003-11? doi10.3969/j.issn.1009-5195.2023.03.001

基金項目:202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面向高質量教育的‘五育融合實踐路徑和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22JJD880021)。

作者簡介:邱燕楠,博士研究生,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上海 200062);李政濤,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上海 200062)。

一、引言

作為OpenAI公司開發(fā)的一種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ChatGPT在帶給人類教育變革新機遇的同時,也對教育應用提出了極大的挑戰(zhàn)。有關學者以“阿拉丁神燈”和“潘多拉魔盒”來比喻其所隱藏的潛能和可能帶來的風險(王佑鎂等,2023)。面對這次全新的人工智能技術變革,“教育何為?”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到底是迎難而上,直面ChatGPT對教育帶來的挑戰(zhàn)與沖擊?還是保持謹慎,繼續(xù)觀望ChatGPT與未來教育的關系發(fā)展態(tài)勢?在紛繁復雜的“問題叢林”中,教育研究者聯合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專家,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試圖給予基于教育研究獨特視角的回應。

2023年3月4日,由《教育研究》雜志社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聯合主辦,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理論刊物分會、中國教育學會中青年教育理論工作者分會、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上海社會科學聯合會中國教育學學術話語體系與創(chuàng)新研究基地、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研究中心、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研究院、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以及《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教育研究與實驗》《開放教育研究》等聯合協辦的“ChatGPT與未來教育”沙龍在華東師范大學順利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十幾位人工智能與未來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通過主題報告、圓桌討論和大會自由發(fā)言等形式,聚焦“技術改變教育的歷史敘事”“教育視角下的ChatGPT內涵與定位”“ChatGPT的教育應用:創(chuàng)新與局限”“誰是以及如何成為未來的教育者?”“學生使用ChatGPT是新素養(yǎng)還是新問題?”“‘計算教育學再審”以及“ChatGPT與未來教育學術寫作”等議題,從“ChatGPT與未來教育”的現實挑戰(zhàn)、深度融合與重要變革等多元視角開展了深入的學術討論,為ChatGPT與未來教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指導與價值借鑒。

二、ChatGPT的特性與功能對于人類教育意味著什么

1.ChatGPT 的基本原理及其教育影響

當人們熱議ChatGPT等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變革的重要影響時,另一個更為前提的認識問題可能被大家所忽視,即我們如何基于教育視角審視ChatGPT 的本質與影響。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人工智能學院王鑫教授以《ChatGPT原理及其對教育影響的思考》為報告主題,對這一前提性問題展開了分析。他指出,ChatGPT背后實際上有一個非常大的模型,全稱是“生成式預訓練轉換”(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GPT)模型。關于ChatGPT的研發(fā)始于2018年,2022年出現了“InstructGPT”,即我們所說的GPT-3,而ChatGPT就是基于“InstructGPT”原理生產出來的。作為一種“多頭注意力機制”,“Transformer”最早由谷歌提出。通俗地講,它需要處理文字與文字之間的全局關聯工作。所以ChatGPT的主要目的是實現GPT模型的通用,并且在人機對話里做好“對齊”,即讓GPT像人一樣去言說,模仿人類語言的思想與方式。要做好“對齊”,ChatGPT還需要經歷系列訓練流程,形成監(jiān)督學習模型、訓練獎勵模型和基于強化學習微調生成模型。這是ChatGPT的基本原理。在實踐方面,ChatGPT的應用領域也十分寬廣,包括人工智能類、咨詢/教育類、藝術/娛樂類、IT/科技類、商業(yè)/金融類、醫(yī)療/健康類,等等。從本質來看,教育視角下的ChatGPT實際上深度模仿了人類的高效學習邏輯,即通過大量的文本數據訓練實現知識輸出的流暢性、邏輯性和擬人性,并且利用指令學習和基于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進一步提升了人機交互體驗。

而從ChatGPT對教育的影響來看,其積極性與消極性并存。它的積極影響可能包括成為學生的個人學習助手,幫助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或學術研究;成為教師的教學輔助工具,減輕教師教學負擔。同時,ChatGPT也可能帶來相應的消極影響,比如對于學生來說,存在知識準確性問題、作業(yè)抄襲問題以及對機器的嚴重依賴等,這些都可能妨礙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能力培養(yǎng);對于教師來說,其教學評價難度也隨之增加。更長遠來看,ChatGPT還可能影響教育目標、教育方式和教育評估等。因此,為降低ChatGPT“作惡”的可能性,王鑫教授認為有必要考慮加強人工智能教育倫理和價值觀研究。

2.ChatGPT的智能涌現及其教育思維

與早先的人工智能技術體驗有所不同,ChatGPT憑借其強大的對話能力、變通能力等成為了一個現象級的應用。中國人民大學高瓴人工智能學院嚴睿副教授將其稱之為“ChatGPT現象”。ChatGPT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嚴睿副教授解釋到:它主要基于其超大規(guī)模語言模型,來實現自身智能的指數級上漲,這樣的現象也叫做“智能涌現”。ChatGPT實際上是對一個非常強大的基座模型進行兩周對話訓練的結果,但其最初的設計目的并不是為了對話,而是想通過對話的方式展現基座的能力。然而目前來看,模型規(guī)模擴大后的智能涌現過程和結果已經非常驚艷。從ChatGPT的訓練方式可以發(fā)現,它高度依賴情境學習模式,其是在基座模型上根據任務導向不斷地提示機器去逐步拆解、思考、推理和解決問題,從而實現機器的智能增長。嚴睿副教授認為,ChatGPT的學習方式蘊含了非常重要的教育思維,這對于人類教育來說可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例如,大家發(fā)現ChatGPT會和人一樣遇到難以一步到位解決的問題,需要將大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再實現最終解決的目的。人類教育可以借鑒ChatGPT所采用的思維鏈方式,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化解教學難點,以知識的靈活遷移與實踐運用作為教育教學的價值取向,幫助學生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從而在循序漸進和主動建構的學習過程中實現“智能涌現”的結果。

3.ChatGPT 的能力邊界及其教育應用

ChatGPT在擁有超強的信息檢索能力、邏輯推理能力、自然語言能力以及文本生成能力的同時,也存在自身的短板,即能力的邊界?!堕_放教育研究》雜志社徐輝富主編在他的主題報告《ChatGPT的教育應用:可能與反思》中首先談到了ChatGPT的邊界問題。在他看來,ChatGPT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僅僅是在文本生成和精神領域等方面,暫時還未能對人類的物質生產方式產生明顯影響。由于教育的功能是培養(yǎng)勞動者,而物質生產方式是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結合的特殊方式,那么只要當前的物質生產方式不變,教育總體上不會發(fā)生大的變革。類似于培養(yǎng)目標、專業(yè)、課程、教學內容等的逐年變化,還僅僅是教育方式變革的外圍部分,這些都難以稱之為真正的教育變革。

雖然由ChatGPT帶來的教育影響并沒有觸及教育變革的本質,但當它開始大規(guī)模應用后,人類部分的腦力和體力工作很可能被其自然替代。因為人類教育主要圍繞培養(yǎng)勞動者的能力展開,是對能力的一種訓練和培養(yǎng)過程,但是ChatGPT直接跳過了人的能力培養(yǎng)過程,呈現出最終的結果。這就可能導致我們的高等教育(特別是文科領域)變得越來越平庸。因為這意味著學生對人工智能類工具的依賴性越來越強,學術寫作變得更加容易,其洞見和智慧則愈少,傳統的以論文作為學生能力檢測工具的方法將變得“不合時宜”。但ChatGPT在教學評價與模式變革以及促進區(qū)域教育公平發(fā)展等方面的應用,將發(fā)揮巨大潛力。

4.ChatGPT 的工具價值及其教育問題

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馮建軍教授以《ChatGPT之于教育的可為與難為》為題,分享了他對ChatGPT等人工智能作用于教育領域的總體認識。馮建軍教授認為,盡管這種聊天機器人程序可能會取代人的簡單勞動和一般智能,但這并不意味著教育將不復存在。從根本上來說,人的創(chuàng)造性永遠是智能機器所不具備的,智能機器只是針對已有的文本內容進行信息分析和重組,無法像人類一樣生成自身的原創(chuàng)性思想,形成原創(chuàng)性能力,因而人永遠是機器的創(chuàng)造者。因此,機器智能只是給人提供了一個便利工具與載體,不可能超越人的主體地位。但是它可以倒逼人類探索和從事更具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倒逼人類改變原有的教育方式、學習方式,并對人類未來發(fā)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也是ChatGPT工具價值的本質。

從ChatGPT工具價值的具體體現來看,它同其他技術手段一樣,正在推動教育方式的改變,比如幫助科研人員迅速獲取信息、形成自動化文獻綜述、處理大量文本數據、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加強互動和實時反饋以及提供多語言支持,等等。但是,這些“可為”中同樣隱藏著它的諸多“難為”,如ChatGPT自身專業(yè)知識的限制,受訓數據的限制,語言理解和推理能力的限制,缺乏情感交流、專業(yè)性和深度,容易引起誤導和錯誤,以及隱私和安全問題等??傊?,人類如果過度依賴ChatGPT的工具價值,就會帶來相應的教育問題。這些問題包括偏重知識教學而忽略育人根本、過度依賴機器而缺少獨立思考能力、缺乏學術誠信引發(fā)學術作弊現象、妨礙學生的情感發(fā)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等。

三、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引發(fā)的現實挑戰(zhàn)

1.面對人工智能的強勢進化,教育如何保存做人的尊嚴

當人們沉迷于ChatGPT所呈現出的技術表象時,往往容易忽視人類自身的需求?!叭说娜蔽弧笨赡苁歉kU的事情。微軟(中國)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韋青建議,當人們談及ChatGPT時,一定要往下看,這個“下”既是指隱藏在人工智能冰山底下的GPT、技術公司、大規(guī)模語言模型、神經網絡等(ChatGPT是“冰山”露在上面的部分),也是指人才、文化、環(huán)境,以及更深層次的高質量的數據和真實有價值的知識。因為如果只看重機器能力而沒有人性制約,人很快就會被機器所異化。因此,面對人工智能的強勢進化,教育如何保存做人的尊嚴問題成為機器智能帶給人類的最大挑戰(zhàn)。韋青認為,我們不僅要關注ChatGPT作為一個知識的提煉機,在把人類的知識以具有人類主觀性特征的語言表達出來時,會觸及的教育者如何教育人類以及人類獨有的知識的挑戰(zhàn);也要考慮在已擁有諸多教育技術的同時,如何更好地將其應用于教育領域促進人的發(fā)展的問題。面對人工智能的強勢進化,我們要對“機器并非人”保持清醒和理性的認識,否則我們未來教育出的孩子可能會把機器直接當成神。

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fā)展研究院鄔志輝教授則從人的邊緣化風險視角,探討了ChatGPT等人工智能對人類教育發(fā)展產生的現實挑戰(zhàn)以及如何以教育的方式保存人類的尊嚴和優(yōu)勢的問題。鄔教授提出:首先,人工智能的優(yōu)化發(fā)展可能造成了人在職場中的邊緣化現象,ChatGPT可能讓一部分技術人員失業(yè),“讀書無用論”的問題可能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現;其次,如果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用ChatGPT替代學習,勢必引發(fā)不學習、不上進,甚至腦退化的問題,那么人類智能被人工智能邊緣化的新風險將快速逼近;再次,ChatGPT對傳統學習方式的沖擊,可能使中國教育逐漸喪失已有優(yōu)勢。為了更好地規(guī)避ChatGPT的潛在教育風險,鄔志輝教授提出要用創(chuàng)新性學習應對ChatGPT的挑戰(zhàn),比如重塑學生的學習目的,加快功利性學習向非功利性學習的轉變;重塑學生的學習方式,加快傳統性學習向創(chuàng)新性學習的轉變;重塑對學生的評價方式,加快分數性評價向能力性評價的轉變。

2.基于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機遇,教師如何絕處逢生、教以成人

當ChatGPT讓人工智能實現了新的升級換代,從分析式的機器人走向了生成式的機器人、創(chuàng)造式的機器人時,人類教育的獨特性又該如何彰顯?教師應該如何應對呢?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所李政濤教授在《直面ChatGPT,教師如何絕處逢生?》主題報告中,從關系重構與意義轉化的視角分析了教師如何應對ChatGPT帶來的教育挑戰(zhàn)。他認為,我們應該將這種挑戰(zhàn)理解為一種變革機遇,即這是一次重構人與機器關系的機遇,因為它帶來了人機關系性質的迭代升級、人機教育關系的交互轉化以及“人何以為人”的理解深化;這也是一次推動人類自我進化的機遇,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人機對話的過程向人類生命自我超越、自我進化的過程轉化將是唯一的出路;這還是一次打破替代思維,走向共生思維的機遇,由此帶來一個新目標,人機之間的對話不僅是“雙向奔赴”,還要實現“雙向超越”,同時從替代思維走向共生思維,最終形成兩大智能你追我趕的共生格局;這更是一次理解“人師”存在價值的機遇,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師是誰?”的問題預設有了新的變化,目前除“人師”外還有“機師”,因此不僅要自省如何發(fā)揮“人師”才有的才能,還要反思“人師”如何助力學生的“人之為人”;最后,這必然是一次促進教師能力重塑的機遇,教師也要實現自我能力的“更新換代”。

李政濤教授進而提問:“直面ChatGPT,教師最需要哪些本領?”他指出,第一大本領即教師要善于挖掘和轉化人機對話中的育人價值。在人機時代、ChatGPT時代,會有“生—機”“師—機”“師—機—生”“生—機—生”等多維、多元對話,但并非所有的對話都有育人價值。作為教師,就要擅長挖掘人機對話的價值。第二大本領即教師要善于選擇并且教會學生只有人師才能賦予的教學內容。有了ChatGPT之后,教師需要重新思考“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什么能力最為關鍵?”等重要問題,并將寶貴的時間和精力投放在那些人工智能無法或不能替代的知識和能力上,比如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更加注重學生價值觀的培育,這是人之為人的底線與尊嚴,以及更加注重改變思維和提升思維、更加注重情感的學習、更加注重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等。第三大本領即教師要善于與作為機師的ChatGPT協同育人。當我們的課堂變成了“人師、學生、機師”三位一體式的課堂后,教師要具備協同兩類智能、兩類主體或者說兩類人(人與機器人)融合育人的能力。但不管什么本領,都意味著人師亟需在和ChatGPT的對話中同步完成自我智能、自我生命的進化升級,如此才可能絕處逢生、教以成人。

3.隨著人工智能的深度參與,學生最重要的能力素養(yǎng)是什么

華中師范大學人工智能教育學部吳砥教授在分享他的主題報告《ChatGPT與數字素養(yǎng)發(fā)展》之前,首先拋出了一個問題:“學生使用ChatGPT是新素養(yǎng)還是新問題?”在回應該問題前,他先梳理了智能技術發(fā)展與學生學習進步之間的歷史演變關系。智能技術的發(fā)展主要經歷了從“能存會算”的自動化階段,到“能看會聽”的感知化階段,再到如今的“能理解會創(chuàng)作”的認知化階段,其應用模式從專用走向通用,應用流程從分發(fā)走向生成,應用場景從單一走向多元。處于第三階段的ChatGPT,在檢索模式、響應質量、解答范圍、理解程度、迭代能力等方面,都與前兩個階段的傳統教育機器人有較大區(qū)別,無論是在應用規(guī)模還是參與深度上,都有了質的飛躍。但同樣地,它也對學生能力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些能力中,吳砥教授認為最重要和最相關的是學生的數字素養(yǎng)。

“數字素養(yǎng)”概念最早于1997年被提出,其能力內涵表現為理解和應用信息,尤其強調以計算機檢索、管理、存儲信息為代表的數字能力。隨著ChatGPT等智能技術應用的迭代升級,學生的數字素養(yǎng)又將如何被定義?吳砥教授指出,學生的數字素養(yǎng)是指個體恰當利用信息技術來獲取、整合、管理和評價信息,并通過理解、建構和創(chuàng)造新知識,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而形成的數字意識、能力、思維及修養(yǎng)。數字素養(yǎng)包括一些核心的要素,如意識、知識技能、思維能力、學習創(chuàng)新和社會責任等。由于這些要素處于不同層面,其對培養(yǎng)學生數字素養(yǎng)起到相互補充的作用。具體來看,在意識層面,數字素養(yǎng)體現為個體對信息的敏感度和對信息價值的判斷力,包括感知意識、應用意識、安全意識等;在知識技能層面,數字素養(yǎng)體現為個體利用數字技術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數字技術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以及強調利用智能技術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思維層面,數字素養(yǎng)則體現為個體運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涉及的抽象、分解、建模、算法設計等能力;在學習創(chuàng)新層面,數字素養(yǎng)是指個體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使用合適的數字設備、平臺資源,有效管理學習過程和資源,開展探究性、創(chuàng)造性問題解決的數字能力;最后,在社會責任層面,數字素養(yǎng)表現為個體在社會中的文化修養(yǎng)、道德規(guī)范和行為自律等方面應該承擔的責任。因此,回到最初的問題,吳砥教授認為,學生使用ChatGPT既不是新素養(yǎng),也不是新問題。因為一方面,以ChatGPT為代表的通用智能技術會進一步拓展數字素養(yǎng)的內涵邊界,提升數字素養(yǎng)的重要地位,使各方更加重視數字素養(yǎng)的培育;另一方面,ChatGPT也會帶來一些問題,這些問題總體上并未突破傳統技術倫理和數據安全保護問題的視野范疇,但是它會加劇問題的復雜和嚴峻程度。鑒于此,吳砥教授呼吁,我們要充分發(fā)揮人工智能通用大模型的技術優(yōu)勢,促進人機共學、人機共育,構建更加美好的智慧教育新途徑。

4.站在人機共育的轉型節(jié)點,中國教育如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朱旭東教授基于ChatGPT與教育改革相關性的反思,從育人方式的角度,追問“中國教育如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這一重要問題。朱旭東教授認為,我們將ChatGPT作為一個專題或主題進行教育層面的討論,毫無疑問有其現實意義。但是,關于新技術的討論,一定要緊密結合中國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否則后續(xù)的教育行動可能會忽視人本身或學生本身該如何做。因此,如何在ChatGPT的幫助下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顯得非常重要。

朱旭東教授從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維度和策略兩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指導。首先,他提出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包含三個維度:第一個維度源于基本的生物基礎和自然基礎,包括營養(yǎng)、睡眠、運動、閱讀、游戲、互動等多個方面;第二個維度要兼顧批判性思維和綜合性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挑戰(zhàn)、冒險精神以及問題解決能力;第三個維度要注重“知識史的建構”,這是一種歷史想象的基礎和能力,另外還有自然體驗、生產勞動、社會實踐、動手操作以及合作解決問題等。再者,在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策略方面,需要加快構建學業(yè)一體化的教育發(fā)展模式,特別是運動與學業(yè)、藝術與學業(yè)以及五育融合的一體化設計與發(fā)展。總之,站在人機共育的轉型節(jié)點,我們需要更深入地探討中國教育如何更好地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問題,為新時代教育、科技、人才強國戰(zhàn)略服務。

四、生成式人工智能與人類未來教育的深度融合

1.人工智能浪潮重塑人類教育與學習形態(tài)

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研究》雜志社編委張力教授在他的主題報告《淺議人工智能介入教育與學習領域的影響》中提出,從石器時代到智能時代,“學習”一直是人類社會的主旋律。沒有學習,人類就無法進化至今。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范圍發(fā)生了同教育與學習相關的5次革命性變化:20世紀70年代,終身學習理念被提出;20世紀80年代,新信息通信技術革命興起;20世紀90年代,世貿組織推動教育服務貿易支付方式的變化;21世紀第一個十年,教育與學習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被大力倡導;第二個十年到現在,“互聯網+”人工智能開始重塑教育與學習環(huán)境生態(tài)。中國對教育與學習的5次革命性變化始終保持敏銳的觀察和及時的行動,重視人工智能在深度學習、跨界融合、人機協同、群智開放、自主操控等方面的特征可能對教育領域產生的新影響。面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進化與升級,中國在教育現代化總體目標的指導下,積極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構建四通八達的教育網絡式立交橋,意圖使這種泛在式的教育和學習過程能夠涵蓋人的一生。

張力教授基于傳統遠程教育、新興在線教育和移動學習等實踐經驗,預測了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工智能系統介入教育與學習領域的三階段變革性影響。第一階段,人工智能系統在現行教育與學習制度體系內運作,輔助協調虛擬網絡與實體平臺關系,變革運作模式、創(chuàng)新服務業(yè)態(tài)、革新治理方式,為在既有體系中可遷移性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學習成果的多維度精準測量與診斷提供幫助,特別是其對學習者共性和個性素養(yǎng)的高精度評估更是人類難以企及的。第二階段,人工智能系統深度介入教育與學習領域,拓展廣義的教育與學習網絡,推動形成教育與學習的新生態(tài)。也就是說,其可以向學習者提供多樣化的程序、方式、模塊等選擇,而且有可能跟人類共商、創(chuàng)新和重構知識結構及其傳承路徑。第三階段,開始形成人工智能系統與人類的共生共存狀態(tài)。

ChatGPT和其他人機對話模型的涌現,不斷加速三個階段的深層鏈接與發(fā)展。目前來看,第一階段還是“藍?!?,大量人機互動工具處于從研發(fā)到實用的關鍵階段,同時出現了ChatGPT反制平衡系統;而作為“深藍海”的第二階段可與第一階段協調推進,“跟跑、并跑、領跑”的機遇尚存,但技術與環(huán)境等條件制約因素仍不可低估。張力教授認為,總體來看,第一階段正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第二、三階段可能會對社會、政治、文化等產生更為重大的影響,其進度并非AI或AGI研制者所能完全把控,需要未雨綢繆,而這個努力的過程需全人類的共同參與和合作推動。

2.人工智能質變改變人類教育的歷史敘事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周佳峰副總裁介紹了科大訊飛自2004年以來通過人工智能變革教育形態(tài)的實踐探索及其所取得的重要成效。作為一家既做人工智能,又做教育服務的企業(yè),科大訊飛始終圍繞著教育的本質來布局技術研發(fā)。不管技術如何改變,教育促進人的發(fā)展的本質始終不變。于教育而言,與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耦合,催生的是教育形態(tài)的變化,即從工業(yè)時代大規(guī)模、標準化培養(yǎng)人才的教育形態(tài)逐漸走向智能時代人機協作、個性化培養(yǎng)人才的新教育形態(tài)。人工智能在其間所發(fā)揮的作用,是助力教育形態(tài)創(chuàng)新變革和幫助教育回歸本質。

科大訊飛在人工智能助力教育變革的過程中,已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它基于“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針對教學空間、教學過程、教育評價以及教育治理數字化等方面持續(xù)探索,通過人工智能在教育領域的合理介入,致力于教育的全要素創(chuàng)新和各環(huán)節(jié)數據暢通,助力學生在課堂教學真實狀態(tài)下的個性化學習。例如,通過智能識別和數據匯集的技術,采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等過程化教育數據,再通過認知智能技術、自然語言理解技術和知識推理技術等對學生的歷史學情進行相關分析,并根據學生能力素養(yǎng)的長處與短板規(guī)劃出相應的學習路徑,從而達到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推薦和指導的目的。周佳峰指出,在智能識別學習路徑后,更關鍵的還是要能夠精準地實現從“人找資源”到“資源找人”的轉變,幫助師生實現減負增效的教育目的。此外,除采集學業(yè)數據外,科大訊飛也致力于在自然狀態(tài)下采集學生的體育數據和心育數據,以幫助學校更好地實現全面育人目標。相關研發(fā)成果已應用于上海市長寧區(qū)的學校教育改革,通過“數據基座+學校班級+個人應用”等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實踐。

鑒于ChatGPT等人工智能系統所取得的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式發(fā)展,科大訊飛計劃在教育領域加強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包括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為年齡較大的教師提供更加智能的備課助手,在優(yōu)質資源供給、無感知過程學情采集和實時精準評估方面,發(fā)揮智能助手的關鍵價值,助力提高教師工作效率,解放精力專注“立德樹人”工作;第二,在教師的作業(yè)批改和錯因診斷等方面提供智能服務;第三,幫助學生更加自主化學習,加強個性化的學情反饋,完善人機交互式和啟發(fā)式的學習輔導??傊?,“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因材施教成就夢想”是科大訊飛永遠不變的主題。從科大訊飛19年的教育變革實踐中,不難窺見人工智能質變改變人類教育歷史敘事的縮影。

3.作為認知工具的人工智能啟發(fā)教育變革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郭文革副教授基于進化認識論的視角,分析了作為一種新型認知工具的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本質關聯以及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出現對未來教育變革帶來的重要啟發(fā)。郭教授從人類智能的兩個前提條件談起,她認為人類智能之所以能產生,一方面是由于大自然從不言明“事實”的客觀環(huán)境,另一方面也與人類非常有限的直接感知范圍有關。為了更好地生存,人類發(fā)明了語言。語言的誕生是人類智能出現巨大飛躍的一個重要起點,因為它以編碼和解碼的方式,實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經驗的“外化”。作為人類認知過程的重要技術性工具,語言變成了一個外在的知識容器,豐富了人類已有的認知途徑(從單一的直接感知到同時借助符號學習)。本質而言,人類智能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也可以解讀為在自然中嵌入了人工。而人類智能的成熟與完善,本身也成為了以計算機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產生的重要原因。這也有了二十世紀波普爾在哲學認識論層面提出的“三個世界”認知觀概念。人工智能作為“世界三”范疇的一種技術,是人類認知的至關重要的一個來源,但它也是人類感知系統所沒有的一種工具性存在。隨著電子媒介和數字媒介的迭代升級,單靠人類智能已無法獨立處理好今天所形成的復雜知識體系。因此,人工智能在某種程度上其實是一種基本的操作工具或者說一種認知工具,而ChatGPT正是這類新工具中的一種,它們可能蘊含著人類處理未來知識最重要的認知基礎。

那么,作為一種認知工具的人工智能,又將帶給未來教育何種啟發(fā)?郭教授指出,與其將關注焦點放在如何將ChatGPT等人工智能更好地應用于教育領域,不如去思考我們未來的教育如何培養(yǎng)出能創(chuàng)造這類工具的人。這對于未來教育變革來說,是更值得關注的一個命題。另外,關于ChatGPT引發(fā)的人們對學生作業(yè)造假、學者論文造假的恐慌,她認為這反而會促進教育評價方式或者說人類知識表達方式的深刻變革。我們應當關注人工智能助推未來教育變革模式下的新的知識表征和修辭手段。

4.作為研究工具的人工智能影響教育科研

北京師范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劉寶存教授重點關注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對高校教育科研的影響。他指出,盡管國外頂尖期刊(如《Science》《eLife》等)對ChatGPT在教育科研中的應用持謹慎態(tài)度,但是在工具價值層面,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術對提升研究者科研效率的影響仍值得關注,因為這可能成為未來教育研究發(fā)展的新機遇。其影響作用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它能輔助研究者快速讀取相關文獻的核心信息,以此全面掌握研究現狀;其次,它能輔助研究者進行研究設計,如和ChatGPT討論可以獲得一定的研究啟發(fā)并厘清研究思路;再者,它還能輔助研究者進行數據統計與分析,發(fā)揮作為一個多功能集成研究工具的價值;最后,它也能幫助研究者評估和優(yōu)化論文成果,比如研究者能夠利用ChatGPT對論文的語法和文字表達進行潤色,或者根據具體期刊的格式要求進行檢查和修改,甚至在思維層面為教育科研人員提供新的教育研究認知手段。

但是,劉寶存教授也提醒,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在教育科研領域的應用也可能帶來一些問題。例如,違反學術倫理道德,造成研究價值立場混淆,帶來教育數據安全風險,等等。因此,為了更好地發(fā)揮作為研究工具的ChatGPT等對教育科研的積極影響,劉寶存教授針對不同主體提出了不同的應對策略:作為研究者,應掌握并學會合理使用這些研究工具,并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素養(yǎng)與理論積累;學術機構則需嚴格審查學術誠信;而站在國家層面,還需加強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的自主研發(fā)。

五、生成式人工智能影響下未來教育的關鍵變革

1.哲學理性之眼:“復合教育者”的誕生與使命

《教育研究》雜志社鄧友超主編分享了題為《復合教育者的誕生》的主題報告。受葉瀾先生2006年在《教育概論》中提出的“復合教育主體”①概念(葉瀾,2006)的影響,鄧友超主編在報告開篇富有創(chuàng)見地提出了一個關于“復合教育者”的新概念。他認為,ChatGPT等新一代對話機器人將以更強勁的技術趨勢影響和重塑人類未來教育,尤其是促進教育活動中主體角色的迅速轉變,其變化不僅體現在不同教育角色所承擔的任務和使命上,更體現在以教師、對話機器人、學生為核心的三大主體的關系重構與角色轉型中。

鄧友超主編指出,面對人工智能對話機器人的迭代升級與教育介入,人類教育生態(tài)將變得更加復雜,教師職業(yè)將遭到強烈沖擊,教師是否會被取代的質疑、挑戰(zhàn)與危險接踵而至。面對技術的強勢來襲,我們應該用一種哲學的理性來看待,來思考。作為首當其沖的教育主體,教師應迎難而上,成為一個反思的教育者,即加強對學習本質的深刻認識,思考學習方式大變革的今天“學生怎么學”,去思考“我們?yōu)槭裁匆涛覀兯痰哪切〇|西”,成為“為思維而教、為素養(yǎng)而教”的新教育者,主動推進現代教育教學的轉型升級,真正解放學生關于“實際類知識”學習的局限性。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曾在《技術與時間》中分析了技術與人的存在問題,并將人的存在建構在技術之上,提出了人的“代具性”思想。因此,技術于人類而言并非消極的存在,而應使其成為積極的歷史建構者。在“代具性”意義上,對于教師而言,未來人工智能對話機器人將成為他們新的“代具”,直到跟過去的“代具”(如黑板、教科書等)一樣成為一種“制度性的存在”,成為學校教育的“制度性的教育者”。一旦如此,人工智能對話機器人,因其快速反應、全息全納、互動生成、拓展認知等特征,將成為一種新的教育者,成為新型嵌入式智能教育中促進因材施教和學生個性發(fā)展的了不起的“教育者”。而面對技術可能異化教育的風險,學生也應成為自我的教育者。因為任何時候,教育的終極目的都是培養(yǎng)自我人格,而成為飽滿的人始終都是自我人格教育的重要使命。

概言之,ChatGPT等新技術對教育的影響,顯著地體現在了三重教育者角色的轉型和教育生態(tài)的重建上,“反思的教育者”“制度化存在的教育者”“自我的教育者”,無不預示著未來一種“復合教育者”的誕生。

2.構建教育大腦:“教育范式轉型”重塑底層邏輯

上海市寶山區(qū)教育局張治局長圍繞《ChatGPT加速教育范式重塑的底層邏輯》這一報告主題,由ChatGPT帶來的“知識不再有用、教育工具失效、能力模型迷茫、教育信仰危機”等恐慌引出人類未來教育變革的主旋律:從“有目標的教育”轉向“有意義的學習”。張治局長認為,ChatGPT將重塑教育的底層邏輯,包括腦科學的邏輯、智慧生成的邏輯和知識表達的邏輯。首先,在腦科學的邏輯方面,已有研究發(fā)現人類大腦具有一種非常簡單的“能效模式”,也可稱為“節(jié)能模式”,即凡是它認為不重要的都不去做,大腦的這種本質意味著人類對于ChatGPT是沒有抵抗力的。為了減少熱量消耗,最高效率地處理問題,人類本能地會在思考上“節(jié)能”。其次,由于教育發(fā)展人的核心就是要在新的工具平臺上建構新智商,而ChatGPT很可能會墊高人類群體的智慧臺階,使未來人與機器的協同智商遠遠超越純生物人的智商。最后,作為一種知識表達的ChatGPT可能還會改變人類知識表達的邏輯,導致人們對知識的觀念發(fā)生扭轉,并使知識的數字化、知識的計算化變?yōu)楝F實。當人們認為知識不重要的時候,就會開始把知識當作提升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智慧高度的腳手架了。

當教育的底層邏輯被重塑后,后文明時代的教育該追求什么呢?張治局長認為應加快教育大腦的構建,促進人類思維品質的多元性和人類智慧的多樣性。因為ChatGPT體現的更多的是通用智能,而我們對教育的價值追求跟通用智能是不一致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以ChatGPT為技術基礎來構建教育大腦將會非常迫切。應用于教育領域的人工智能,在未來也將開辟出一個非常廣闊的人類發(fā)展空間?;贑hatGPT對教育范式轉型的影響,張治局長還提出了針對未來教育變革的五點建議:要重新認識人機協同智商,在新平臺重塑教育坐標;要增加實踐性課程,強調“Person in Loop”的學習活動;要多設計腳手架而不是沙袋,支撐個性化學習并提高學習效率;要回應誰的知識更重要的問題;要創(chuàng)造更多樣的學習方式,而不是學得更多。ChatGPT驅動教育底層邏輯的革命性重塑,將加速人類文明向著求真、向善、唯美、創(chuàng)新的方向前進。

3.教育生態(tài)共生:“有組織的創(chuàng)新”賦能教育轉型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楊宗凱教授在報告中指出,信息技術對于教育具有革命性的影響。作為加快教育發(fā)展的重要生產力,信息技術對教學模式、育人方式和教育生態(tài)的重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新產品的加入,將對下一輪的教育變革產生不小的沖擊,更加凸顯了技術迭代升級對于未來教育的革命性影響,而沖擊主要會發(fā)生在學習者、教學者和研究者身上。對于學習者而言,學習動機問題變得更加嚴峻,正面的動機能夠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但負面的動機可能帶來學生作弊等倫理隱患。對于教學者來說,人機混合的教學環(huán)境將有助于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教學評價的深入等,但是隨著ChatGPT的不斷進化,教師將面臨“教什么”的關鍵挑戰(zhàn)。對于研究者而言,需要研究新的教育、新的規(guī)律帶來的新契機,尤其是在新的“師—機—生”三元教育場景和環(huán)境下,推動智能教育和智能教育學的迅速發(fā)展,這也將導致教育研究范式的重要轉變。

面對人工智能發(fā)展的新“奇點”,楊宗凱教授認為我們不能簡單采用禁止方式來迎接當下的技術變革挑戰(zhàn),而要在一定范圍內進行積極的探索。對于未來教育而言,這將是一次重要的轉型機會:通過“有組織的創(chuàng)新”,推動形成學習者、教學者和研究者與人工智能教育技術共生共長的新融合態(tài)勢;通過加強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探索,更早更快地掌握智能教育與智能教育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合理引導現代教育的深層次數字化轉型,從而實現未來教育變革的“彎道超車”,為國家培養(yǎng)出數字時代的合格創(chuàng)新人才。

4.重塑學術生產:“生產場景轉換”變革教育研究

當ChatGPT以山呼海嘯之勢席卷而來時,教育研究中的知識生產也面臨著若干轉向。《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雜志社楊九詮主編聚焦“ChatGPT如何影響學術論文寫作?”這一問題,提出在人工智能新情境下教育學術生產可能出現的三類重大轉向,他也將其稱之為“學術生產新場景”的切換與轉化。這三類轉向分別是科學范式的轉向、知識學的轉向以及本體論的轉向。

伴隨三大轉向,教育學術論文生產即將步入哪些新場景呢?從“科學范式的轉向”來看,第一個場景首先是科學研究未來將步入人機交互的AI范式,目前我們還處于從第四范式(數據密集型范式)向第五范式轉變的階段中,前三個范式(經驗范式、理論范式和模擬范式)為當下的科研范式奠定了重要基礎。

再從“知識學的轉向”來看,第二個場景徐徐揭開序幕——教育學學術生產的知識開始從“信念知識”走向“信托知識”。楊九詮主編指出,我們現在總體上還處在“信念知識”的體系當中,但是因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助推,已逐步邁向作為知識生產的基本形態(tài)和重要機制的“信托知識”的新場景中。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已歷經和發(fā)展出三種知識內容形態(tài),包括“信仰知識”“信念知識”和“信托知識”。如果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三種知識學的場景變換的話,則經歷了從“信條—經書—教堂”(信仰知識)到“課程—教材—學?!保ㄐ拍钪R)的知識學轉向,并且正經歷著從“課程—教材—學?!钡健按a—引擎—社會”(信托知識)的新過渡階段。這樣的一種“信托知識”,與以神學為基礎的“信仰知識”和以科學為基礎的“信念知識”全然不同,它是以技術學驅動的、以代碼引擎為特征的后現代工業(yè)社會的普遍知識形態(tài)。

緊接著,伴隨本體論的轉向,人們開始步入第三個場景——教育學論文的生產、教育學研究對象、教育學研究所指可能都要從頭開始。ChatGPT人類世場景下,教育的敘事結構被打散,教育的敘事節(jié)奏被打斷,這對于教育研究和教育學學術論文寫作來說,就不僅僅是“另起一行”,而是“另謀新篇”。這種本體論轉向是區(qū)別于實用主義的研究方法而言的。以往的實用主義方法不是去看最先的事物、原則、“范疇”,而是去看最后的事物、收獲、效果。ChatGPT人類世場景下的教育學研究生產方式、方法與態(tài)度和實用主義截然不同,它強調要同時看到前者和后者,并且首先要看前者。

當我們的科學范式、知識學以及本體論都發(fā)生轉向后,我們如何與人工智能打交道?這是第四個場景轉換中面臨的核心挑戰(zhàn)。楊九詮主編認為,處理好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我們如何定義ChatGPT人類世場景下的學術論文。人機互動的學術生產新場景中,人與ChatGPT交互下產生的學術論文能否發(fā)表,如何確保人的真實參與,以及如何防止ChatGPT的“全權繁衍”,這些與學術論文生產有效性和歸屬性有關的學術道德倫理問題和人類價值立場問題,都值得深思。

第五個場景也是楊九詮主編所分析的最后一個場景,即ChatGPT對論文生產的影響。總結來看,其影響包括改變了教育研究和教育學術論文生產的科學研究范式、科學研究知識獲取模式、科學研究成果寫作模式、科學研究實驗設計模式以及科學倫理問題等。五大“學術生產新場景”的轉換即將推動教育研究的深刻變革,在科學范式、知識學、本體論等不同層面重塑我們的科學研究與學術生產。

六、結語:基于科學理性、哲學審辯和價值清醒關注ChatGPT的教育影響

ChatGPT一經問世,就掀起學術界的軒然大波,其影響力波及社會各行各業(yè),不僅震驚了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從業(yè)者,也對教育領域的理論研究者和實踐工作者造成不小的沖擊??梢哉f,以ChatGPT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既是人工智能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也可能成為由專用性人工智能轉向通用性人工智能的關鍵轉折點(陳永偉,2023),更將引發(fā)學校結構性變革在事實邏輯層面和實踐價值層面的持續(xù)探討(張志禎等,2023)。本次“ChatGPT與未來教育”研討沙龍成功地實現了身處技術一線且把握技術原理的人工智能專家和探討人機協同時代未來教育變革的教育專家這兩大重要研究主體的合作與對話,加深了教育研究領域對于ChatGPT與未來教育關系的理解與認識。

作為本次研討沙龍的總結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永智先生認為,這次會議的討論視角豐富,不僅站在科學理性的視角反思了ChatGPT作為一種教育技術工具和人類認知新工具的本質,也站在哲學高度上重新審辯了技術革新對人類未來教育發(fā)展的重大轉型意義,還從價值清醒的態(tài)度出發(fā),重申了技術文明新時代堅守人類價值觀主體地位的重要性。最后,李永智先生對ChatGPT在教育領域的未來發(fā)展提出了總結性倡議:第一,倡導以深入使用ChatGPT作為研究的起點和基礎;第二,倡導以科學理性把握該項技術本質特征及潛力作為相關研究的基本路徑和框架;第三,倡導對整個技術進行綜合審視和哲學思考;第四,倡導保持對技術突破發(fā)展的關注和警覺??偟膩碚f,這次研討沙龍是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應用層面的機遇挖掘、局限反思和未來展望(盧宇等,2023),它在一定程度上“開”出了中國未來教育創(chuàng)新、變革與發(fā)展的路徑、方向乃至格局。

注釋:

① 指教師與學生都是教育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承擔者,都處于主體的地位。

參考文獻:

[1]陳永偉(2023).超越ChatGPT:生成式AI的機遇、風險與挑戰(zhàn)[J/OL].[2023-03-0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7.1100.C.20230303.1549.002.html.

[2]盧宇,余京蕾,陳鵬鶴等(202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與展望——以ChatGPT系統為例[J].中國遠程教育,43(4):24-31,51.

[3]王佑鎂,王旦,梁煒怡等(2023).“阿拉丁神燈”還是“潘多拉魔盒”:ChatGPT教育應用的潛能與風險[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35(2):48-56.

[4]葉瀾(2006).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5.

[5]張志禎,張玲玲,米天伊等(2023).大型語言模型會催生學校結構性變革嗎?——基于ChatGPT的前瞻性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43(4):32-41.

收稿日期 2023-03-07 責任編輯 汪燕

Abstract: As a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ool, ChatGPT not only brings new opportunities for human educational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poses great challenges to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Faced with the new revolu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he question of “what education shall do” has become a hot topic of concern. At the salon of “ChatGPT and Future Educ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together with technical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irst discussed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ChatGPTs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n human education from the dimensions of its basic principles, intelligent emergence, capability boundaries and instrumental value. Then around the “real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new genera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y discussed “how education preserves the dignity of being a human being”, “how teachers survive and cultivate talents”, “what the most important ability and quality of students is” and “how Chinas education cultivates innovative talents” and other issues, proposing strategi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the mutual trans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data and real valuable knowledge, strengthening the self-renewal of teachersability to educate people, strengthen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ll-round digital literacy, and strengthening the design of the unifie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model of “integration education”. They 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future education will reshape the form of humans education and learning, change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education, inspire future educational changes and influence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refore, represented by ChatGPT, the impact of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ducation heralds the birth of a “compound educator”, which will drive the reshaping of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future education, the shift towards symbiosis in educational ecolog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 scenarios in academic production. Finally, the conference calls o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al impact of ChatGPT based on scientific rationality, philosophical speculation and clear value judgment.

Keywords: ChatGPT; Future Education; 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mpound Educators; Man-Machine Cooperation; Conference Review

猜你喜歡
未來教育
教育信息化時代下的個性化學習研究
追尋未來教育之路
未來教室的構建及應用探討
打造社交型高質量慕課平臺
用大數據改變未來的學習和教育
對未來教育可知與否的淺析
金华市| 卓资县| 陆丰市| 宝山区| 深泽县| 阳山县| 沽源县| 蓝山县| 都江堰市| 潮州市| 罗江县| 股票| 健康| 邢台县| 遵化市| 中西区| 五寨县| 江山市| 额济纳旗| 七台河市| 阿尔山市| 中西区| 屏山县| 崇明县| 沙湾县| 蕲春县| 河东区| 广昌县| 简阳市| 巴林右旗| 永登县| 平遥县| 四平市| 永修县| 竹溪县| 湘乡市| 云阳县| 钦州市| 新宁县| 林甸县| 西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