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
[摘 要]教學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不但要考慮教什么,更要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充分研究怎樣教?!敖堑某醪秸J識”一課,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捕捉學生數學認知的動態(tài)生成,以適切的情境引入概念,以豐富的體驗促進學生認識概念,以自主探索拓展概念內涵,以特殊素材深化學生對概念的認知。
[關鍵詞]角的初步認識;選擇;悅納;順應;捕捉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2-0081-03
“角的初步認識”是蘇教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起始課,旨在幫助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能正確識別角和直觀判斷角的大小。教學目標定位于“初步”,以“識別”和“直觀判斷”加以描述,常給人錯覺“這節(jié)課不難上”。其實,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而數學上的角卻是對實際物體形狀抽象和概括的結果,兩者之間的矛盾決定了教學的難度。
近期,一位青年教師在執(zhí)教這節(jié)課時就遇到了幾個問題。其一,教師以“你在生活中見過角嗎?”導入新課,學生列舉出的桌角、墻角與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角內涵不同,難以利用這些素材引入新知。其二,學生需要借助指角、做角等活動感知角的特點,但兩次學習活動都不順利:指角環(huán)節(jié),教師多次示范指角的方法后學生仍頻頻出錯,學生學習熱情大大降低;做角環(huán)節(jié),學生只顧玩角,不按要求參與探究,教師教學很被動。
怎樣引入概念更有效?“指角”本是認識角的途徑,為何成為阻礙?“做角”環(huán)節(jié)如何兼顧教學需要和學生需要?
一、選擇性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以適切的情境引入概念
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幾何經驗,這對他們認識和理解圖形的特征和性質具有重要的意義。但經驗不是萬能的,有的經驗對新知學習有正向幫助,有的經驗則會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學生知道的羊角、牛角在數學上并不能稱為角;桌角、墻角與現階段要研究的平面角內涵不同。因此,從現實情境中引出角必須十分謹慎,避免生活中的一些“角”干擾學生對數學上角的表象的形成。
仔細研讀教材會發(fā)現,教材提供的主題圖是兩位學生做手工的場景,圖中的三角尺、紙工袋、不同形狀和顏色的紙片都是比較薄的物品,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研究其面上的特點,進而發(fā)現和認識角。作為教師,就要用好這樣的主題情境,而不宜盲目地從廣泛的生活題材切入,避免給學生帶來不必要的素材干擾。
【教學片段1】
師(出示教材圖,圖略):小菲和小軒是好朋友,今天他們一起來做手工。在這幅圖上,你看到了什么?(學生回答略)
師:這幅圖里藏著今天我們要認識一個圖形朋友,就是角。仔細觀察,哪些物品的面上有角?
在情境圖中,學生容易發(fā)現許多物體面上都有角,自然地抽象出這節(jié)課要研究的平面上的角。這些角有大有小、形態(tài)各異,為學生提煉角的本質特征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相比從生活中的例子導入,這樣的設計更具有針對性。在例題教學后,也不宜組織學生匆忙回到實際生活中指認角,因為生活中的角多樣而復雜,學生尚不具備足夠的認知和分析能力來做出清晰的判定。如果要遵循“生活—數學—生活”的路徑,可以對角的素材做出限定,如仿照主題情境,為學生準備一些面上有角而厚度小的實際物品,如紅領巾、信封、快遞袋等,便于學生利用現有的認識做出辨析,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二、悅納學生的原有認知,以豐富的體驗促進概念形成
建構主義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個體數學認知結構的組織和再組織的過程,是從不完善走向完善,從模糊走向清晰的自主建構的過程。利用主題圖展開教學時,學生能很快發(fā)現許多物體的面上都有角,但“指角”時,有的學生只指角的頂點,有的學生只指兩條邊之間的區(qū)域。這表明,學生對角的認識是模糊的。以此為生長點,許多教師會采用示范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先學會指角,再將數學角抽象出來,但這種處理方式可能會大大消減學生對角的興趣。
“指角”的方法實則反映了角的靜態(tài)定義。角是由有公共頂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幾何對象。“指角”時,一般先指兩條射線的公共頂點,再從頂點出發(fā)依次指出兩條射線。這種表達比較復雜,蘊含順序與方向,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掌握,勢必形成緊張的學習心理。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需要,放慢教學的腳步,以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心向,以活動促進學生的感知與發(fā)現,建構正確的空間形式和關系。
【教學片段2】
師:大家剛才指的地方確實都有角??芍附堑臅r候,很多人指的都是一個點,角就是一個點嗎?
生1:角不是一個點。
生2:指角的時候,還要指出這兩條線。(學生指出了某一個角的兩條邊)
生3(一邊說,一邊在兩邊之間畫上一條弧線):角在這里。
師:這些同學說的對不對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進一步認識角。
1.摸角
師:拿出你的三角尺,我們先來摸一個角。先摸摸這兒,什么感覺?再順著摸,什么感覺?(學生答略)
2.指角
師:指角的時候,不但要指出這個尖尖的地方,還要從這個尖尖的地方向外順著指。(課件動態(tài)演示)
師:你帶來的物品的面上有角嗎?指給大家看。
3.描角
師:要把角從物體的表面上“請”下來,該怎么辦?
生4:把角剪下來。
生5:把角描下來。
師:注意觀察老師是怎樣描角的。
師:請你從剛才找到的角中選取一個,在學習單上描出這個角。
4.提煉特征
師(展示學生描出的角):這些角有的開口朝左,有的開口朝右,形狀也不完全相同,可為什么它們都叫作角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6:它們都有一個尖尖的地方。
生7:它們都有兩條邊。
生8:兩條邊都是直直的。
師:同學們太善于觀察了。原來,這些圖形都有共同之處,請同學們借助學習單進行自學。
生9:尖尖的地方在數學上稱為頂點,兩條直直的線稱為角的邊。
師: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在圖形的認識的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動手操作,感知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特點以及這兩類圖形的關聯(lián),引導學生經歷圖形的抽象過程,積累觀察物體的經驗,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在抽象角的過程中,教師安排了多次操作活動,有力促進了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通過“摸角”,學生獲得了“尖尖的”“直直的”的物理感受,為揭示頂點和邊的抽象概念奠定感性基礎;通過觀察教師“指角”、多媒體演示、生生互相“指角”的方式,學生了解了角的基本結構;“描角”,啟發(fā)學生將生活中的角抽象成數學角,親身經歷將圖形從實物上抽離的過程;最后,比較這些圖形的共同特點,使學生的視角都集中在角的形狀和結構上,從而形成對角的概括性認識。
三、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以自主探索豐富概念內涵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容易被活動的、鮮艷的、新穎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作為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順應學生的心理需求,合理地呈現學習素材和安排教學活動。
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時,學生不但需要通過“摸角”“指角”等活動感知角的靜態(tài)特征,還要通過制作活動角獲得對角的“動態(tài)”體驗。很多教師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都是先放手讓學生“做角”,再帶領學生研究“怎樣把手中的角變大或變小?能做一個比這個角(固定一個角)更大或更小的角嗎?”。結果發(fā)現,剛做出來的活動角讓學生覺得很新奇,許多學生都在玩角,根本沒有認真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因此,兼顧教學需要和兒童的心理需求是十分有必要的。
【教學片段3】
師:用2根硬紙條和1個圖釘,想辦法做一個角。做完角的同學可以先玩一玩這個角,看看有什么發(fā)現。
師:想一想,兩根硬紙條相當于角的什么?圖釘呢?
生1:兩根硬紙條相當于角的兩條邊,圖釘相當于角的頂點。
師:在玩角的時候,你有什么發(fā)現?
生2:我發(fā)現我做的角可以動。
生3:角可以變大,也可以變小。
師:怎樣將角變大?
生4:把兩根硬紙條往外拉。
生5:兩邊打開,角就大了。
師:怎樣將角變???
生6:把兩根硬紙條往里面收,角就變小了。
師:角是有大有小的。開口大,角就大;開口小,角就小。
教師給足空間讓學生自己做角、玩角,借助問題“可以先玩一玩這個角,看看有什么發(fā)現?”促使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自己去發(fā)現,而不是由教師“牽著走”。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又使學生在從“玩”中自然地產生新的認識,可謂一舉兩得。在制作活動角的過程中,教師走近學生,聽到學生的聲音“我的角可以變大變小”“這樣拉,角就可以變大了”……可見,學生對活動角的好奇心和現有的認知能力足以指引他們自主發(fā)現。順應學生的心理需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才是破解教學被動局面的有效方式。
四、捕捉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以特殊素材深化概念認知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他們帶著各自的經驗、知識、思維能力、思考習慣走入課堂,這決定了他們所參與的學習活動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教師要善于捕捉這些來自學生的信息,積極回應學生出現的問題,使課堂生成成為新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的深度學習服務。
在玩活動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將兩邊的開口拉得比較大,就可能出現平角。因為平角“長相特殊”,學生常常“不識廬山真面目”,認為它不是一個角。對此,有的教師采取回避態(tài)度,認為平角是以后要學習的概念,現在認識它還太早。其實,概念雖超前,但“這個角是不是角?”卻是這節(jié)課可以回答的問題,而且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素材。通過對平角的辨析,能夠更鮮明地揭示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加深學生對概念本質的理解。
【教學片段4】
師(出示一個固定角):你能變出比這個角更大的角嗎?
生1:一條邊不動,另一條邊向外打開。
生2:兩條邊都向外打開。
師(出示一個周角):有同學變出了一個這樣的角,有同學說它不是角,你認為呢?
生3:這不是一個角,它只是一條線。
生4:它是一個角,它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師:它的頂點和邊在哪里,你能指一指嗎?
師:現在大家怎么想?它是一個角嗎?
生5:它是一個角,它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
生6:它是個特別的角,它的兩條邊在一起了(同一條直線上了)。
師:它是一個角,(邊指邊說)這是角的頂點,這是角的一條邊,這是角的另一條邊,角就在這里。只不過它比較特殊,兩條邊在同一條直線上,以后大家就會知道,這樣的角叫“平角”。
“平角”的出現,打破了學生的認知平衡。最初,有不少學生認為這個圖形不是角,因為形狀和之前看到的角不同。但很快就有學生借助剛剛學過的角的特征進行理性思辨,認識到“雖然兩根硬紙條的位置很特殊,但它們作為兩條邊,也是直直的,而且有一個公共的頂點,符合角的特征,因此它就是一個角”。在質疑、討論中,學生對角的表象有了更為豐富的感知,對角的本質屬性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通過邏輯推理、語言表達實現了思維進階,進一步發(fā)展了空間觀念。
綜上,教學不能僅從教的角度來設計,還應該從學生學的角度去思考。教師只有對學情有了充分的了解,才懂得要選擇性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才發(fā)現源自學生的富有價值的動態(tài)生成,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促使學生愿學、樂學、會學。
數學課堂是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的,作為教師,了解學生是我們的必修課。就像成尚榮先生說的那樣,“教學是一個研究的過程,研究的核心應該是兒童。教師不能只研究教學,也不能只研究技術,而應該研究兒童,研究兒童怎樣學習?!北羞@樣的理念,我們會繼續(xù)前行,在兒童的教育之路上不斷探索,努力為學生奉獻更多適合他們的數學課堂!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