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自古以來就以獨特的藝術(shù)特色和豐富的藝術(shù)手法著稱于世,獨立于世界繪畫藝術(shù)之林,其主要特點在于立意、造型、構(gòu)圖、意境這四個方面。在這些特點中,首重立意,也就是說在開筆之前就要先做到“胸中有畫”,不管是畫山水、畫人物、畫花鳥都會以立意為先。意在筆先,立意之后再以線造型、以型傳神,從勾線畫出其形態(tài)、構(gòu)想及其畫面感。
中國的國畫沉淀了眾多線型,從而可以巧妙地畫出各式各樣的形象?!耙孕螌懮瘛笔俏覈鴷x代畫家顧愷之的名言之一,以此確定了國畫“神在于形之上”的審美觀。換言之,畫人不僅要形似,更要神似,不止于畫出人的精神狀態(tài),不拘泥于外部的模擬形態(tài),更不限于大自然的真實范疇。
在構(gòu)圖方面多點透視,“計白當(dāng)黑”是中國畫的構(gòu)圖法則。不僅會用焦點透視法,更能用散點的透視方法,這樣既嚴守畫面真實空間和留有空白,也有所打破按照構(gòu)圖所需而平列的布白及空間,這就能使物象在畫面中再次出現(xiàn),還能按照畫面上的藝術(shù)之所需進行縮短和延伸,進而改變其形象、更換其位置。
中國的國畫中更為明顯較抽象的方面就是意境,中國畫的意境真正地做到了情景相生、氣韻生動。在意境方面要求筆與墨合、情與景合。現(xiàn)實生活中無限豐富的自然社會鏡像讓畫者有了較強的形象感染性,在作畫時能夠根據(jù)這樣的靈感進行創(chuàng)作,將其情景相生地復(fù)現(xiàn),使此景此情融合起來,氣韻生動,表現(xiàn)富有生氣的、詩一般的韻味,讓觀者心馳神往、遐想無限。
正因如此,自古以來,我國歷朝歷代涌現(xiàn)了無數(shù)著名畫家,他們以其精湛的畫技給后人留下了無數(shù)藝術(shù)瑰寶。在燦若星辰的美術(shù)名家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明末清初有兩位畫家,畫風(fēng)獨特、畫技高超,是我們后學(xué)者不可忽視的楷模,他們就是古河?xùn)|畫家王含光、張積素。
明末清初的山西畫家中,較為重要的是山西蒲州府猗氏的一對師徒:王含光和張積素,二人在繪畫上的造詣頗高,給后人留下了不少經(jīng)典作品。本文就太原市博物館所藏王含光及張積素臨摹的王含光的幾幅作品作一淺析。
王含光(1606年—1681年),字表樸,一字鶴山,號似鶴,自署鶴道人,猗氏(今臨猗縣)人。明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進士,清順治年間薦授員外郎,官至河南按察使。王含光工七言近體詩,又善繪事,山水筆墨簡渾,煙云流潤,書法仿晉人。
王含光,一位自稱王維后裔的詩人,明末清初的詩壇俊彥,“居官清慎,終始如一”。《山西通志》卷一百三十九《蒲州府志》人物欄中,對王含光的記載如下:“王含光,字表樸,號似鶴,猗氏人。春楨子幼孤,受教于祖珍吾前,辛未進士,初授行人,詣闕陳母節(jié)恩建坊,自珍吾至含光進士,三世行人,亦三世云,順治中,以按部者薦授儀制司員,外歷考功文選司郎,中轉(zhuǎn)河南按察使,居官清慎,終始如一,工詩七言,近體擅名,一時又工畫?!薄镀阎莞尽肪碇膶W(xué)欄中載:“王含光,猗氏人,明崇禎辛未進士,仕國朝官終河南按察使,含光于詩工七言近體,又善繪事,亦稱工于時?!蓖鹾饧抑腥蓝际沁M士,他自己是明代崇禎辛未進士,做官于清朝,累官至河南按察使,頗有政聲,為官清廉謹慎,且始終如一。不僅精于七言詩,還善于繪事,聞名于一時。
清朝張庚在《國朝畫征錄》中寫道:“國朝士大夫多好筆墨,或山水、或花草、或蘭竹、各隨其所好,而專精之,其宗法或宋、或元、或沈董,用筆有枯秀、有掩潤,亦各隨其性而自成一風(fēng),裁以余所見者……王含光字鶴山,官參政……共十有二人略紀其姓字,以俟訪觀?!贝硕卧挿从沉藝看蠓蚨嗪霉P墨,且能自成一家,有各自的畫風(fēng)和格調(diào)。就張庚所見,王含光的筆墨中也帶有獨特的個性,屬于文人畫家,畫中文人氣息濃郁。清道光刻本的《國朝畫識》卷一中寫道:“王含光,字鶴山,山西人,崇禎辛未進士,仕國朝官至參政,善山水,脫略冠晃,寓興筆墨?!薄肚瀹嫾沂吩姟分袑懫洌骸吧剿P墨簡渾,煙云流潤,近吳仲圭,書仿晉人”。王含光善畫山水,他的繪畫筆墨簡逸,渾然一體,煙云流潤,毫無媚世之氣,且寄情于筆墨,畫外之意頗濃,其畫風(fēng)近似于元代元稹,簡淡飄逸而荒遠孤寂。書法則有晉人之風(fēng)。王含光的畫,據(jù)說還得清世祖賞識,曾賜其御筆山水畫一軸,由此可見其畫格之高。
我館所收藏的作品《云山泉石圖》(圖1),近3米長軸,云、山、泉相依,虛實交替,一氣呵成,給人無限遐想。近景左側(cè)山石,大小不同,形態(tài)各異,右邊留白似云似水,兩棵松樹挺拔高聳。蜿蜒小路,林木成行成對,斜排而上,抵達左岸崖邊一座涼亭。中景,泉石交錯,相互映襯,分別有三股溪水流泉,左邊那股是從石后復(fù)出,寬闊而下,通往山間。右邊兩股從石間流出,而后被泉石細分成幾股,跌落而下。遠景高山聳立云間,又有數(shù)石突出,巍然高聳,飽含期盼。整幅畫作表現(xiàn)了畫者對大自然和山川的無限熱愛及向往。畫左上方題:“癸卯中秋畫于似園之遂初堂為嵋翁詞語”,落款“含光”。
作品《墨筆山水圖》(圖2)是約2米長的畫作。近景,一棵松樹從懸崖邊伸出,松樹所作生動形象,虬干曲枝,尤其是樹葉,畫得根根可數(shù),可見其功力深厚。山峰層層遞進、密密麻麻、高低不等、形態(tài)各異。中間是懸崖峭壁,以山脊為分界線,左側(cè)有幾間屋舍,右面泉水從山石間跌落,布置合理,層次分明。遠處隱隱可以看到重巒疊嶂、層林盡染。也不知是不是有人在下面傾聽水流的聲音?一路蜿蜒而上的山脊直至頂峰,綿延曲折,孤寂肅穆。山峰層疊,筆法熟練,線條自如,優(yōu)美流暢,水墨淡雅,平淡恬靜中顯示了寧靜高雅、超然脫塵的境界,充滿悠閑自在、遠離煙火的意趣。
王含光的作品筆墨簡逸,毫無媚世之氣,著重描繪山川景色的超逸流潤,很少運用干筆焦墨,給人以清幽寂寥的感覺。
王含光的徒弟張積素在繪畫上同樣優(yōu)秀,甚至超越了他的老師。張積素,猗氏(今臨猗縣)人。年少嗜好繪畫,師王含光,嘗臨摹王維《輞川圖》數(shù)卷,技藝大進,所畫山水結(jié)構(gòu)精微,意境幽深,筆墨工細,雋永靈秀,格韻頗高。所畫花木禽蟲,生動有趣,多呈野逸之態(tài)。
《蒲州府志》卷之十四《方伎》中記載:“張積素,猗氏人,少嗜畫,師其鄉(xiāng)賢王含光,遂深悟畫訣,作山水殊勝,為輞川圖及太行圖卷,尤為見者所稱。積素既好畫,老且不倦,時時為人作之,其山水格韻頗高,又以余暇為水墨、花草、禽蟲,悉生動,多野逸態(tài)。初見積素父幡然所居住在鄉(xiāng)下,以謹愿敦厚稱壽,踰九十乃歿,積素卒也,年八十一,謂其世有隱德焉。”張積素年少時就喜畫畫,他師從王含光,得以深深領(lǐng)悟作山水畫的要訣,他畫的《輞川圖》和《太行圖卷》,最為觀者稱贊。張積素喜愛畫畫,山水格韻頗高,又在閑暇之余畫水墨、花草、禽蟲,個個形態(tài)生動。張積素八十一歲去世,人們稱頌他們家族的品德。
《臨猗縣志》記載:明末清初,王鑒村張幡然、張積素父子,在河?xùn)|有很大名氣,曾經(jīng)到過清廷畫畫,并在京師享有盛譽。積素最初學(xué)山水,年老時便漸漸轉(zhuǎn)向了水墨花鳥。這表明他在繪畫題材上開始嘗試一些新的內(nèi)容。張積素的《輞川圖》至今還能看到,在日本人古原宏伸主編的《文人畫粹編·王維》卷中有張積素的《臨王維輞川圖》(有三件完全相同的《輞川圖》,一件藏于美國加州景元齋,一件被收入美國邁阿密大學(xué)博物館,一件被日本私人收藏,古原書中為景元齋本),在中國目前還看不到藏本。高居翰在《山外山》一書中,也對此圖進行了詳盡描述,在此我不多做描述。誠如高居翰先生所寫:“也許因為張積素所在的地理區(qū)域,遠離了江南繪畫重鎮(zhèn),如此,約莫也就使他得以在風(fēng)格的運用上,免受董其昌一派人馬的指使,也因此,他得以畫出這一類不刻意賣弄風(fēng)格的最高之作。”
張積素的畫作我館現(xiàn)收藏兩幅,分別名為《云峰高閣圖》(圖3),《設(shè)色山水軸》(圖4),是張積素仿王含光筆意而作的山水畫。畫面風(fēng)格清新淡雅,用筆著墨疏簡秀雅,整幅畫面蒼潤而沉郁,色彩均勻而溫和,頗有沈周之風(fēng)骨。
通過對上述幾幅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兩位大師在創(chuàng)作中非常嫻熟地運用了開篇所述的國畫四大藝術(shù)特點,其作品在現(xiàn)代有較高的藝術(shù)及收藏價值。王含光和張積素,這對師徒是我國近代繪畫史上舉足輕重的歷史人物,也是我們山西人的驕傲,在此,我們可以通過他們的繪畫作品來領(lǐng)略其風(fēng)格思想和藝術(shù)魅力。
作者簡介:于沁(1986年— ),女,太原市博物館,文博館員,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