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汝
沈陽音樂學院,遼寧 沈陽 110818
民族聲樂是以歌唱為表現形式的音樂藝術,以人聲為載體表達情感、傳遞思想。因各民族的民族風尚、生活習俗、語音語調、地理區(qū)位的不同,使得民族聲樂的情感表達、韻味情調、吐字行腔、旋律調式也有所不同,進而形成了各民族獨特的表演風格與聲樂形式。
傳統(tǒng)戲曲與民族聲樂是民族聲樂的共同體,也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擁有相通的文化內涵與底蘊。如表現民族心理結構,體現民族性格,表達民族情感,強調藝術與道德的統(tǒng)一,關注音樂寓教于樂、美育、教化等功能。譬如,傳統(tǒng)戲劇的《紅燈記》與民族聲樂作品《白發(fā)親娘》都表現了中華民族志存高遠、崇尚親情、天人合一的文化底蘊。
傳統(tǒng)戲曲與民族聲樂是以借助地域特征來表現民族風格、民族特色及民族色彩的。正如魯迅所談的“有地方特色的,最容易成為國際的”。我國是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擁有獨具特色的民歌,并且以鮮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取勝。譬如,《山丹丹花開紅艷艷》便擁有黃土高原的氣息,《大阪城的姑娘》則蘊含著維吾爾族的文化意蘊。我國戲曲作品同樣也擁有顯著的地域特征,例如,很多地方戲曲都以地區(qū)地域命名,如川劇、呂劇、晉劇、豫劇等。
傳統(tǒng)戲曲與民族聲樂在氣息應用上具備相通的原理,只是表述或表達形式有所不同。例如,在戲曲藝術中,氣息運用主要以“丹田運氣”為主,丹田氣就是“兩肩放松、全憑腰轉、頭頂虛空”。即通過擴張兩肋、松弛肩膀的方式,形成一個良好的演唱狀態(tài)?,F代民族聲樂講究胸腹式呼吸法,演唱者應在吸氣的同時慢慢擴張兩肋,保持橫膈膜的持續(xù)擴大。由此可見,我國現代民族聲樂的“胸腹式呼吸”與傳統(tǒng)戲曲的“丹田氣”啟示是一回事,都是通過控制橫膈膜的形式進行呼吸的。
傳統(tǒng)戲曲藝術與民族聲樂在藝術風格上擁有較強的統(tǒng)一性,都擁有顯著的地域特征與民族特色。例如,在音色層面,兩者都親切自然,清晰明亮。在腔體調節(jié)上聲音都靠前,聲波震動多。在語言上,兩者都追求勁兒、氣兒、味兒、字兒的統(tǒng)一,強調表、韻、情、聲的統(tǒng)一。在發(fā)聲上都能發(fā)出高亢、詳細、秀麗、靈巧的聲音。譬如,戲曲《蝶戀花》與民族聲樂《我的祖國》都擁有上述特點。
首先,推進現代民族聲樂的發(fā)展。中國民族聲樂是從戲曲、民歌中汲取營養(yǎng)發(fā)展起來的。在20 世紀40 年代,民族聲樂得到不斷的發(fā)展和壯大,形成了民族歌劇和藝術歌曲兩大類型。同時,傳統(tǒng)戲曲藝術從善于歌唱性與抒情性不斷發(fā)展為更具戲劇性與敘事性,讓戲曲音樂在民間得到廣泛的發(fā)展。一些膾炙人口的民族聲樂,如《木蘭從軍》《孟姜女》《斑竹淚》《洪湖赤衛(wèi)隊》《白毛女》等都是在戲曲發(fā)展中創(chuàng)作出來的,并且讓戲劇與歌曲完美地融合起來,讓民族聲樂作品經久不衰、深入人心??梢?,傳統(tǒng)戲曲的發(fā)展,為現代民族聲樂演唱提供了沃土,讓民族聲樂演唱更具感染力、民俗性、影響力。
其次,孕育了優(yōu)秀的民族歌唱家。我國民族歌劇是音樂性與戲劇性的有機融合,具備扎實戲曲功底的演唱家——郭蘭英,將歌曲演唱與戲曲表演巧妙地結合起來,將人物形象塑造得生動鮮明。在演唱中,她運用戲曲藝術中念、唱、表演,提升了歌曲表現的感染力。例如,在《白毛女》的選段《哭爹》中,她三聲“爹”,便是運用京劇中的“念白”,聲聲情、字字血,將觀眾帶入了悲傷的情感氛圍中。在《恨是高山仇是海》中,她運用京劇藝術中的“噴口”,一形一字一聲,滿腔怒氣,聲聲帶恨??梢?,隨著傳統(tǒng)戲曲對民族聲樂藝術的推進與影響,讓郭蘭英塑造了《白毛女》這一經典作品。在民族藝術歌曲層面,我國又涌現出李谷一、馬玉濤、程桂蘭等民族聲樂家,其中,馬玉濤在《馬兒啊,你慢些走》中就運用了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戲劇元素。而李世濟的京劇唱腔、常玉香的梆子唱腔又是多么的“動人”。他們在民族歌曲演唱中靈活運用戲曲技法、理論,讓民族聲樂作品擁有了民族、地域的特色。
其一是唱腔素材。任何劇種的作曲都不是由一個專業(yè)作曲家構思的、創(chuàng)作的,而是在民間音樂基礎上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在實踐演出中經過無數的加工與改進所形成的。因此,戲曲藝術體現著集體的智慧,體現了社會大眾的人文意蘊與審美情趣,是歷史演進、民俗傳承的精髓。不同劇種的唱腔擁有不同的風格,如秦腔豪放、粗獷、樸實,聲腔優(yōu)美動聽、婉轉清幽,晉劇風格激越但清新委婉。所以,在現代民族聲樂演唱的過程中,我國演唱家將其作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其二是潤腔形式。潤腔是傳統(tǒng)聲樂演唱風格形成的關鍵要素,是一個對唱腔進行潤色、裝飾、美化的特有技法,能夠發(fā)揮豐富音色、促進曲詞和諧、彌補情感不足的作用。戲曲藝術在對民族聲樂演唱的借鑒中,有很多獨特的表現形式與方法,如拖腔、甩腔、哭腔等能突出民族聲樂的個性化特征。例如,哭腔在《孟姜女》中的運用,能夠表現出“話到傷心處,淚忍不住流”的效果;而甩腔在《蘭花花》中的運用,可以提高演唱的穿透力,充分表達作者對蘭花花的喜愛與贊美之情;拖腔是戲曲中表達角色情感的重要手段,將其運用于歌曲演唱中,可以提高聲樂表演的情感效果。
戲曲中的快板、慢板、散板不僅能夠發(fā)揮“表現意義”“表明節(jié)拍”的作用,還能表示各自音樂結構、旋律等層面的特征。所以,在民族聲樂演唱中,演唱者應準確理解戲曲版式的基本特征。一是原板。原板擁有易于上口、曲調樸實、形式完整等優(yōu)勢,能夠作為其他板式的依據。無論是哪種劇目或劇種,運用最多的板式就是原板。作曲家可以以原板為依托,通過加強擴充、加花裝飾,使其變化為慢三眼、快三眼等板式,或者直接運用到民族聲樂演唱的敘事旋律上。譬如,在《孟姜女》中,便是運用了敘事性原板,暗示孟姜女旋律的上揚。但在演唱的過程中,演唱者應將音色上調,表達孟姜女對丈夫的思念之情。二是慢板。慢板是通過延伸、加花等方式,放慢原版的節(jié)奏所形成的板式,擁有腔多、字少特征。根據戲曲板眼的類型,我們可以將其稱為一板三眼,多用于體現舒緩或憂傷的情感,有時會融入拖腔,讓歌曲演唱更為細膩。例如,在《江河水》中,演唱者便運用拖腔和慢板的方式,抒發(fā)了哀怨與悲涼的情感。三是快板。快板在不同劇種中有不同的稱呼,在秦腔叫雙錘帶板、在豫劇中叫緊二八。但由于快板的敘事性和戲劇性較強,所以,在歌曲演唱中通常用于表達熱烈、激動的情緒。如《江姐》中,演唱者在唱“一人倒下萬人起”的時候,便是運用了快板。
一是“氣”的運用。丹田運氣是戲曲表演的基本理論之一。要求演唱者結合表演、情感、詞意、字音來調整氣息。我國京劇藝術家李紅春將京劇表演歸納為“蕩”“潑”“框”“癲”“醉”“思”“歡”“悲”“怒”“喜”等。但要表現這些情感,就需要充分靈活地控制氣息。假如氣息運用或控制得不到位,就會弱化情感的表現。在民族聲樂演唱中也是如此。一個唱段要想達到“高低婉轉”“抑揚頓挫”的效果,必須將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二是字的運用。戲曲藝術要求演唱者結合角色的情感,運用不同的收聲、歸韻、吐字等方法,表達出字的情感、意義與音色。例如,在《北京頌歌》中的“程”字,便運用了戲曲表演中的“硬收硬咬”的手法。三是“韻”。在傳統(tǒng)戲曲藝術中“韻”的運用包括語氣、語調的潤色,聲音、聲色的美化。于是在民族聲樂表演中,演唱者通常將“味”作為演唱水平、質量的衡量標準。所以,將戲曲演唱中的“韻”融入到民族聲樂演唱中擁有鮮明的意義。例如,在《洪湖赤衛(wèi)對》中,演唱者借鑒戲曲中的“急徐運腔”“頓挫運腔”讓聲樂演唱更有韻味。
戲曲藝術對現代聲樂的借鑒是自覺的,同時也是不自覺的。戲曲音樂能夠滲透并融入到民族聲樂的形成與發(fā)展中,為民族聲樂演唱的現代化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契機。從當前的民族聲樂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我國在“學院派”的影響下,擁有民族風格的人不斷減少,聲樂演唱出現“聲音雷同”“千人一腔”等現象。雖然在現代民族聲樂發(fā)展中,人們也探究過以曲藝、戲曲為主,以聲樂課程為輔的模式,但這種發(fā)展模式卻存在很多的弊端,容易導致演唱者聲音過飄、過虛,使聲樂表演變得“歌不歌”“戲不戲”。所以,在借鑒傳統(tǒng)戲曲藝術優(yōu)化民族聲樂演唱的過程中,必須厘清民族聲樂與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辯證關系。即在實踐驗證、經驗總結的基礎上,將“歌曲”與“戲曲”嚴格地區(qū)分開來,轉變傳統(tǒng)以戲曲為基礎的培養(yǎng)模式,突出“戲曲”和“音樂”的獨特性,解決當前所面臨的風格雷同問題。
借鑒并學習戲曲元素,不僅要求民族聲樂呈現出戲曲化的特征,也要保留西方美聲的成分。在提高與豐富民族聲樂表現形式、演唱方法的同時,拓寬民族聲樂的發(fā)展維度。因此,應在實踐與學習的前提下,積極推進兩者的提高、創(chuàng)造、融合,并處理好兩者創(chuàng)新、發(fā)展、繼承的關系。一方面,應繼續(xù)發(fā)揚和傳承傳統(tǒng)戲曲的表現風格、民族風格、地域風格;另一方面,要借鑒西洋的經驗與訓練方法,實現對民族聲樂演唱的優(yōu)化,以此讓民族聲樂演唱更柔和、更圓潤,更能體現本民族的風格特色。此外,要實現民族風格與科學方法的充分融合,還需要有本土韻味與特色的音樂作品作為支撐,需要演唱者的不斷追求和努力,通過不斷的實踐,讓傳統(tǒng)戲劇藝術充分運用于現代民族聲樂的表演中。
地域性、民族性特征鮮明的民族聲樂,在借鑒、運用戲曲元素時還需要提升聲樂演唱的獨特性。要在掌握傳統(tǒng)戲曲的地方特色、演唱風格、演唱方法的前提下,突出民族特質、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并明確戲曲藝術的文化底蘊,突出不同劇種的地域特征,從而讓戲曲元素在融入和滲透進民族聲樂演唱的不同環(huán)節(jié)中彰顯出真正的價值。一方面,深化情感。演唱者應從戲曲藝術的演唱技術、民族情感、表現風格等角度出發(fā),抓住戲曲藝術在民族精神、民族意識、民族特質的特征,分析其作用原理;另一方面,要契合時代特性。戲曲元素與戲曲技法的運用必須契合時代發(fā)展的特色,要適應當代大眾的審美特征,要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選取相應的戲曲技法,使民族聲樂演唱更能打動聽眾,從而更加突出自身的獨特性。
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地域遼闊、歷史悠久的多民族國家,56 個民族創(chuàng)造了風格迥異的民族文化及民族聲樂。通過分析民族聲樂與傳統(tǒng)戲曲藝術的內在聯(lián)系及啟示,我們能夠更有效地把握兩者的辯證關系,從戲曲唱腔、表現方法、演唱技巧等方面,推動戲曲藝術融入民族聲樂演唱中,彌補我國民族聲樂演唱所面臨的個性缺失、風格雷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