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耕
防騙三部曲:一看——要求直接把錢給他,或者微信、支付寶轉賬的,肯定是騙子;二查——登錄保險公司官網(wǎng)、官微,不管是假代理人還是假保單,一查一個準兒;三防——承諾高回報高收益,大概率是騙子。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風險保障意識的提升,保險產(chǎn)品的功能和價值逐漸被消費者接受,成為很多家庭分散人身、疾病與財產(chǎn)風險,或進行資產(chǎn)配置的重要金融工具。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卻利用險企的“公信力”拉大旗扯虎皮,假借保險公司名義,通過偽造保單、偽造印章等手段,欺騙、迷惑消費者以謀取私利。
2022年11月15日,河北省保險行業(yè)協(xié)會官微就曝光了一起典型的保險合同詐騙案件,犯罪嫌疑人邢某涉嫌詐騙的涉案額高達220萬余元,累計有十余名群眾被騙。針對這一惡劣的欺詐行為,邢某被當?shù)胤ㄔ号刑?0年有期徒刑,20萬元以下罰款。
這樣的保險詐騙案件不僅嚴重侵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保險公司的聲譽,影響保險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面對騙子設下的重重陷阱,消費者該如何及時防范與識別?保險行業(yè)又該如何應聲反擊?
“假保單”案層出不窮
2022年3月,受害人張某到公安局報警稱,此前經(jīng)熟人介紹認識了犯罪嫌疑人邢某,然后通過電話渠道,在邢某處購買了一份5萬元的分紅保險產(chǎn)品。然而,這份分紅險在到期后卻沒有兌現(xiàn)收益,張某遂聯(lián)系邢某,但彼時邢某已消失得無影無蹤,意識到恐被騙后,張某選擇了報警。
經(jīng)過當?shù)毓矙C關經(jīng)偵大隊調查,張某所持的某保險公司保單系邢某偽造,被邢某詐騙的不止張某,還有其他十幾名群眾均反映從邢某處購買了分紅險。
2022年9月,公安機關成功抓獲邢某。邢某如實供述了其主要通過偽造保險單,詐騙他人錢財?shù)姆缸锸聦崱kS后,警方也在邢某的住處查獲假保險合同、假公章、假房產(chǎn)本及購房合同等偽造材料,并搜查出邢某制作假保險單的模板。
2022年8月,上海也抓了倆保險騙子。陳某、袁某是某保險公司的離職員工,離職后兩人仍以保險公司員工名義誘騙多位老人購買假保險。為了獲取老年人信任,兩人又是帶老年人旅游又是送禮品。只騙了4個老人就騙到手176萬余元。
所謂保險合同詐騙類欺詐行為,主要包括:銷售非法設立的保險公司保單、假冒保險公司名義制造銷售假保單、偽造或變造保險公司印章或單證等材料欺騙消費者,以及利用保險單證,以高息為誘餌進行非法集資等行為。
為防止假冒行徑,不少險企也紛紛通過發(fā)布警示或金融知識普及來提示消費者,謹防上當受騙。
例如,合眾人壽就在其官微發(fā)布了《只知道保險金欺詐?案例帶你了解保險合同欺詐和非法經(jīng)營保險業(yè)務欺詐》一文中,對保險合同類欺詐案例進行詳解。
文章所列案例為:不法分子張某利用保險公司保險代理人身份,以到期返回本金并支付高額回報為誘餌,虛構險種,私刻公司印章制作假保險單證,欺騙被害人,收取“保險費”2000多萬元。騙取款項除用于支付被害人到期的高額利息外,其余部分被用于個人揮霍。至案發(fā)時止,張某尚有集資款400多萬元無法歸還。最終,張某被判有期徒刑12年,并判處罰金10萬元。
2022年4月,人保健康也在其官網(wǎng)發(fā)布《關于防范不法分子通過制售假保單從事集資詐騙活動的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警惕不法分子通過偽造保險公司印章,制售假保單、假“保單服務批單”,承諾給予購買人利息收益的方式,從事集資詐騙的違法犯罪活動。
識別欺詐套路:看、查、防
針對不斷涌現(xiàn)的“假保單”事件,多年前保險業(yè)就進行過嚴厲整治。
2009年,保險監(jiān)管部門發(fā)布《關于嚴厲打擊制售假保單等違法行為的通知》,要求各監(jiān)管局嚴肅處理偽造和銷售假保單的違法行為,及時向社會公眾提示風險。在監(jiān)管的推動下,雖然在一段時間內(nèi),利用“假保單”進行詐騙的行為有所減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法分子騙術花招的增多,此類欺詐行為難以完全消除。
若要更好防范保險合同類欺詐,一方面需要多方機構做好宣傳警示和犯罪打擊工作;另一方面,對于消費者而言,也要了解熟悉保險產(chǎn)品的投保流程,鑒別真假保單的方式,并學會識別欺詐套路,讓不法分子無可乘之機。
從以上案例看,保險合同詐騙行為基本具備三個特征,即:
● 利用保險代理人身份獲取信任
● 以高額回報作為誘餌
● 私刻印章制作假保單
為避免上當受騙,消費者應做到“看”、“查”、“防”三步。
具體來講,“看”就是要仔細核對保費收款賬戶是否為保險公司?,F(xiàn)在,保險公司不允許現(xiàn)金交保費,也不許業(yè)務員代收保費。所以,如果是讓你直接把錢給他的,或者微信、支付寶轉賬的,肯定是騙子。而且,通常保險公司所開設的企業(yè)賬戶有“xx保險公司”等字樣,若消費者發(fā)現(xiàn)收款賬戶與簽發(fā)保單的保險機構不一致,尤其是收款賬戶名稱為銷售人員或其他個人時,堅決不能劃轉保費。
“查”,就是要核實保單的真實性。投保后可以通過登錄保險公司官方網(wǎng)站、撥打保險公司全國統(tǒng)一客戶服務電話,或直接前往保險公司所屬營業(yè)場所柜面,查詢保單的真實性與準確性。
“防”,就是不要盲目相信銷售人員承諾的高收益率和高額回扣,這是不法分子屢試不爽慣用的套路,一旦深信便會落入騙局。
不得不說的是,從社會治理和保險業(yè)提升反欺詐能力維度看,保險合同類詐騙案的層出不窮,也與當前老百姓的個人信息隱私缺乏有效保護息息相關,未來相關部門和機構在此方面的工作也有待進一步完善。
當然,社會的進步、行業(yè)的完善,也離不開每一個消費者的監(jiān)督和推動,若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此類欺詐行為,也可以及時進行舉報,以免更多人受害。監(jiān)管部門和行業(yè)協(xié)會提示,若發(fā)現(xiàn)有機構或個人以保險公司或以保險公司工作人員名義進行非保險金融產(chǎn)品銷售、宣傳等違法違規(guī)活動,可及時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