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王紅霞
【摘? ?要】課程思政指的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xié)同起來,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學校應通過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喚醒學生的意志,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在“長征主題課程”教學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語文教師與體育教師共同“梳理內容,拓展課程內涵,把握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育人價值;協(xié)同學科,統(tǒng)籌設計活動,提升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巧借支架,聚焦過程評價,發(fā)揮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評價功能;依托活動,延伸課后實踐,拓寬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以此強化學生的理論基礎,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從而達到協(xié)同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跨學科融合;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長征主題課程
課程思政指的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協(xié)同起來,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除了思政課程以外,其他的國家基礎性課程中也包含著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學校應堅持有機融合和春風化雨的原則,有意識地開展課程思政教育實踐,實現(xiàn)理論傳播、思想引領、價值引導、精神塑造和情感激發(fā)的目標。學校應通過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喚醒學生的意志,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筆者所在學校以“長征主題課程”為例,嘗試跨學科聯(lián)合備課,將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從多角度挖掘各學科中蘊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強化學生的理論基礎,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yǎng),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全的人格,從而達到協(xié)同育人的目標。
一、梳理內容,拓展課程內涵,把握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育人價值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建設的意見》中提出:“提高課程思政水平?!浞职l(fā)揮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課主陣地作用,深入挖掘語文、歷史和其他學科蘊含的思政資源,強化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德育功能,準確把握各門學科育人目標,將課程思政有機融入各類課程教學,深入實施跨學科綜合育人。”由此可見,全學科思政育人,勢在必行。
(一)橫向融合內容,挖掘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切入點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薄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和認識,全面提升核心素養(yǎng)?!薄读x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 :“體育與健康是實現(xiàn)青少年兒童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對于促進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養(yǎng)成健康生活方式、健全人格品質,提升國民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和長遠意義?!币罁@些課程標準,教師可采用“同主題融合式教學”,以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導引,整合課程內容,充分挖掘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切入點。
“長征主題課程”將道德與法治、語文、體育3門學科進行融合,結合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要求,以“長征精神”作為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切入點,開展彰顯主題精神的整合教學,具體教學思路如表1所示。
教師可以結合學科內涵,挖掘思政元素,打破學科壁壘,采用“學習任務群”等形式,精準把握課程思政理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二)縱向設定目標,深化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內涵
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將核心素養(yǎng)目標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設定教學目標。
“長征主題課程”中的思政教育切入點為“長征精神”,3門學科均結合核心素養(yǎng)培育目標,圍繞“長征之路”進行了教學目標的設計,深化了課程思政的內涵,如表2所示。道德與法治學科側重于“政治認同”,語文學科側重于“文化自信”,體育學科側重于“體育品德”。
教師要有意識地提煉各個學科中蘊含的思政育人價值,將其融入教學目標,充分發(fā)揮學科的育人功能。在跨學科融合的學習過程中,抽象的概念有了具象的表達,課程有了正確的價值引領,思政的內涵得到了深化,育人目標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實現(xiàn)。
二、協(xié)同學科,統(tǒng)籌設計活動,提升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育人效果
課程思政不是一句口號和一個標簽。教師應結合學科特色,圍繞相同的思政教育主題,根據學科教學內容、課程標準,精準定位教學目標,整體設計教學活動,在活動中落實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
(一)聯(lián)動教研,搭建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載體
實踐中,道德與法治教師聯(lián)合語文教師、體育教師,共同開發(fā)“長征主題課程”。不同學科的教師以《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黨》為藍本,圍繞第3課時“紅軍不怕遠征難”中的長征這一革命壯舉開展教學設計。長征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之間的時空距離較遠,如何讓學生切身體會長征精神的內涵是教學設計中的難點。研討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闡釋了長征的背景,語文教師結合學科特色,重點研究了著名詩歌《七律·長征》的教學方案,體育教師設計了“重走長征路”的活動,具體如表3所示。3位教師開展聯(lián)動教研,并先后在一個班進行授課,通過實際教學落實課程思政理念。
(二)探尋教學方法,體現(xiàn)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
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聯(lián)動教研旨在尋求多種教學方法,結合學科特色與課型要求,讓學生在參與式學習中,強化學習體驗。如“長征主題課程”中,道德與法治教師通過問題“長征難在哪里”,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講述和演繹長征故事。語文教師引導學生以多種形式朗讀《七律·長征》,在理解中分析詩句,并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探究“暖、寒”體現(xiàn)在哪里。體育教師帶領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展開學習,讓學生重走長征路,沉浸式體驗長征的艱辛。
不同學科的教師在共同教研的基礎上統(tǒng)籌設計契合學生年段特點的教學活動。這些活動指向同一主題,既有學科的專業(yè)特點,又兼顧主題課程的整體性,避免了片面化的教學。在頂層設計的教學框架中,學生的學習呈螺旋上升的趨勢,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真正實現(xiàn)了有機融合,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的育人價值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三、巧借支架,聚焦過程評價,發(fā)揮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評價功能
學校借區(qū)域小學生綜合評價改革的東風,將愛祖國、擔責任、守規(guī)則納入了指向品德發(fā)展的評價中,將學習態(tài)度、認知水平、實踐能力等過程性評價要素納入了學生評價指標。為了高效開展過程性評價,各學科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了課前預學單、課中評價單、課后項目學習單等學習支架,使評價落到實處。
(一)利用課前預學單,奠定課堂教學基礎
課前預習單能夠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預學,初步了解學習內容,喚醒自身的已有經驗,并在課中積極參與討論,提高學習質量?!伴L征主題課程”課前預學單如下。
“長征主題課程”課前預學單
班級:? ? ? ? ? ?姓名:
道德與法治
1.掃描二維碼,閱讀資料。
2.開展長征故事分享會。
搜集長征故事,選擇一個感興趣的故事并記錄下來,在課上與同學們分享。寫一寫從這個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故事名稱:
故事內容:
我的感受:
語文
1.讀一讀:正確、流利、大聲地朗讀《七律·長征》至少3遍。
2.看一看:掃描二維碼,欣賞《七律·長征》朗誦視頻。
體育
掃描二維碼,觀看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視頻。
通過“長征主題課程”預學,學生對于長征的歷史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為課堂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利用課中評價單,推動“教—學—評”一體化
在“長征主題課程”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有參與感,教師聚焦過程性評價,推動“教—學—評”一體化,實現(xiàn)以評促教的目標。如在道德與法治課上的故事分享環(huán)節(jié)中,學生是主體,負責講述故事,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互動,師生一同感受長征精神。獨特的學習體會為接下來的語文教學打下了情感基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理解詩意,生發(fā)情感。體育課上,學生順利進入“重走長征路”的情境中,積極開展活動?!伴L征主題課程”課中評價單如表4所示。
學習過程中,教師量化記錄學生的表現(xiàn),圍繞每門學科的教學目標,考查學生的目標達成情況。同時,教師用描述性語言點評學生的表現(xiàn),聚焦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關鍵點。
(三)利用課后項目學習單,激活持續(xù)學習的生長點
課后項目學習單能為學生有效地開展課后的項目化學習提供腳手架。設計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巧用生活素材,在驅動性任務的指引下進行深度探究?!伴L征主題課程”課后項目學習單如下。
“長征主題課程”課后項目學習單
小組名稱:
驅動性問題:新時代長征精神在哪里?
活動探究過程:
1.啟動階段:
2.小組分工:
3.實施過程:
[階段 目標 成果 ]
4.成果展示:
5.評價標準:
教學中,教師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注重即時評價與反饋,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進行分項等級記錄,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激活學生持續(xù)學習的生長點。
四、依托活動,延伸課后實踐,拓寬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思政課堂不僅包括學校課堂,還包括社會課堂。教師要緊扣思政課的社會屬性,將課堂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具體而言,教師可帶領學生通過大隊活動、社團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等形式,支持學生積極參與思政實踐,增強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
圍繞“長征主題課程”,教師帶領學生開展了以“少年強? ?中國強”為主題的走讀活動。教師為學生提供菜單式學習活動,如紅色研學活動,研學場館包括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等。在觀影周,教師組織學生觀看電影《長征》,并帶領學生演繹講述長征故事的皮影戲。這些活動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情境,引發(fā)了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親身體驗,學生厚植了愛國情懷,提升了政治素養(yǎng)。
綜上所述,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要求教師融合各學科力量,統(tǒng)籌教學資源,發(fā)揮聯(lián)動教研效能。實踐中,教師積極開展豐富的活動,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教育校本化,加強協(xié)同育人,從課前、課中、課后各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全面發(fā)揮跨學科融合的課程思政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政課程建設的意見[EB/OL].(2022-11-08)[2023-06-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211/t20221110_983146.html?eqid=98bd583800021367000000036449dc82.
(杭州師范大學東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