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科教研缺位、課堂低位運行、作業(yè)管理耗時低效等現象,導致薄弱學校數學學科教學質量日益下滑。協作教研以學科教學資源建設為載體,驅動教師群體進行自我管理、自我建設,使數學學科教研生態(tài)得以良性發(fā)展,讓學生學業(yè)水平實現層級跨越。
[關鍵詞] 薄弱學校;協作教研;實踐探索
一、問題提出
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qū)位于沿海地區(qū),濱江臨海,人口流動大。為了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多年來區(qū)內部分學校堅持無條件接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隨著人們對教育重視程度的提高,一些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通過購房等途徑,使其子女到優(yōu)質學校就讀,導致這部分學校本就有限的優(yōu)質生源和師資不斷流失。這部分學校逐漸變成純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小規(guī)模薄弱學校,成為制約區(qū)域基礎教育發(fā)展的“瓶頸”。
在2022年1月的崇川區(qū)調研測試中,薄弱學校學生的學業(yè)水平比區(qū)平均水平低18個百分點,創(chuàng)下了歷史新低。為了遏制薄弱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繼續(xù)下滑的勢頭,從2022年2月起,由區(qū)教師發(fā)展中心發(fā)起,將8所小規(guī)模薄弱學校納入教研協作體,同時分年級組建教研協作組,通過實地調研、方案設計、整體實施的方式推動校際協作教研和加大教研部門對其幫扶的力度。一年來,作為教研協作體的各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得以明顯改善。
二、現狀調研
在課題調研前期,通過蹲點的方式對8所學校五年級的數學學科教研、數學教師的課堂表現、數學作業(yè)管理等方面進行沉浸式調研。調研發(fā)現,薄弱學校數學學科教學的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科教研缺位
8所學校教師人數偏少,學科教研缺位,在辦公場所很少見到教師開展教學研討活動的場景。在上級部門的教學管理檢查中,學校用來備查的資料基本是流于形式的書面材料,學校并未開展實質性的校本學科教研活動。教師接受的培訓多是區(qū)、市級等層面的教學觀摩、專家講座以及網絡培訓等,很少有基于薄弱學校現狀所開展的公開課指導或培訓。五年來執(zhí)教過公開課或參與過教學研討的教師僅占全體教師人數的六分之一,觀摩者、旁聽者的角色使得教師長期游離于教學研究之外。
(二)課堂運行低位
五年級教研協作組共有數學教師23人。根據教師的課堂教學情況,將其進行分類,整體情況如表1所示。
甲類型的教師多是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新教師群體,他們對教學有熱情,能積極使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但對教材缺乏較好的理解與合理的使用。比如,教學“3.4-2.65”,甲類型的教師在課中花大量的時間用來強調“3.4的百分位上要用0補足,豎式中小數點對齊才可以計算”,但對于“3.4的百分位為什么要用0補足,為什么可以用0補足”等算理缺乏深層次的思考。這一群體占教師總數的26%,占比較少。
乙類型的教師群體有著較豐富的教學經驗,敢于嘗試新型的教學手段,教學能力較強,是學校的中堅力量,占教師總數的22%。乙類型的教師中,有3人是分管教學的行政人員,有2人是區(qū)級骨干教師。
丙類型的教師群體已有一定的工作年限,對專業(yè)成長已無追求,呈“躺平”狀態(tài)。他們的課堂以講為主,很少與學生交流、互動,枯燥的教學使得課堂索然無味。丙類型的教師群體占52%,超過總數的一半,其中45歲以上的教師居多。
從教案使用情況來看,除新教師手寫教案外,其他教師都使用電子通案。通案是學校在若干年前研發(fā)出來的校本電子教案,在歷年的使用中缺乏更新,內容陳舊,對現在的教學沒有支撐價值,對新教師也沒有指導價值??梢园l(fā)現,缺乏適用的教學資源和躺平的工作狀態(tài),使得課堂教學低位運行。
(三)作業(yè)管理低效耗時
調研中,筆者選定兩個青年教師及所在班級為統(tǒng)計對象,一位是來自中等生源學校的小劉老師,全班學生有46人;一位是來自薄弱學校的小趙老師,全班學生有42人。在同一份作業(yè)的批改和訂正講評中,兩位教師所花的時間相差懸殊(如圖1)。小趙老師班上學生的作業(yè)錯誤多,批改進度慢;訂正講評時,需要單個輔導、面批的中下等生達半數以上,繁重的訂正量使得小趙老師只得將講評時間分布在課堂、午休、課間、延時服務的各時間段(如圖2),導致拖課、辦公室滯留學生等現象嚴重。即使這樣,小趙老師也不能保證所有學生的錯誤都能訂正,而且少數學生在反復訂正后還是沒能真正搞懂。小趙老師在作業(yè)批改、訂正中的表現是薄弱學校教師整體的一個縮影。由于全區(qū)使用的是相同的配套練習,導致薄弱學校教師在作業(yè)管理上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要遠遠多于區(qū)內其他學校的教師。
學科教研缺位、課堂低位運行、作業(yè)管理低效耗時等因素使得新教師成長緩慢,老教師出現職業(yè)倦怠的現象,教學質量日益下滑。這是8所學校所面臨的共同困境,也是協作教研所要解決的問題的關鍵和方向。
三、路徑設計與實施
(一)組織架構
協作教研組由區(qū)學科教研員領銜,各成員學校教研組長擔任委員,負責活動的組織、協調和溝通。組員為協作體學校五年級的全體數學教師,教研主題、內容、形式根據全體成員的現狀、需求、反饋后進行決策制定。研究主體為每一位成員,賦予其“主人翁”的角色定位;集中教研由成員組分別承辦,賦予其“東道主”的角色擔當。通過全員卷入和浸潤式教研,驅動組內成員實現自我管理、自我建設、內源發(fā)展,形成“共創(chuàng)、共贏”的教研生態(tài)圈。
(二)路徑設計
基于薄弱學校群體的共性問題,從“教·學”根本點出發(fā),以教學資源研發(fā)為載體,以“資源共編、資源共磨、資源使用后共評”為教研主線,通過日常研究、集體備課、教學研討等行動,幫助薄弱學校從根本上解決“教什么、學什么”“怎么教、怎么學”的問題,同時發(fā)揮“教得怎么樣、學得怎么樣”的評價、診斷和跟進功能,開辟出“教、學、評”一體化推進的教研協作新路徑(如圖3)。
(三)具體實施
1. 共編——解決“教什么、學什么”
調研顯示,課堂乏味、作業(yè)低效的根源在于缺乏合適的教學資源。因此,編寫適用薄弱學校使用的教學資源,能解決“教什么、學什么”的問題。
從薄弱學校的教學現狀和現實需求考慮,編寫內容分別為課堂教學設計、同步的教學PPT以及與之匹配的作業(yè)設計。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設計重點為緊扣重點板塊,細化教學環(huán)節(jié);習題設計要控制難度,減少難題的題量,同時對典型題、種子題進行變式設計。
比如,在“圓的周長”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將“圓周長的測量”細化為通過“用線繞圓片一周,在尺子上量線的長度”“把圓片(盒蓋、硬幣等)放在直尺上滾動一周,在尺上量出長度”等實際操作,讓學生一步一步地找周長、量周長和記錄周長;同時在PPT制作中有相應的動畫支撐,幫助學生在操作的基礎上再對周長進行直觀、整體的感受,從而擺脫對“C=πd”這一周長計算公式認識的淺表化。在習題設計中,筆者將“用一根繩子繞樹的樹干10圈,量得繩長是12.56米,求這棵樹橫截面的直徑”這類聚焦核心概念的題目進行改編,通過變式練習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從而扭轉流水式講題的現象。
資源研發(fā)者為協作組全體成員,人人編寫,人人研究。根據甲、乙、丙三類教師的不同特征以及人數比例,將甲類型教師群體和丙類型教師群體組成“1+2”結對幫扶,乙類型教師群體負責研發(fā)樣例,分別承擔相應量的編寫任務。在結對幫扶中,甲類型教師群體可以發(fā)揮接受新事物快、信息技術強的優(yōu)勢,丙類型教師群體可以將多年的教學經驗傳授給甲類型教師群體,實現優(yōu)勢互補。不管是結對幫扶,還是樣例研發(fā),都會倒逼其研究教材、更新理念、拓寬視野。
2. 共磨——解決“怎么教、怎么學”
從“備好每一節(jié)課”到“上好每一節(jié)課”,需要有理解和內化的過程。教師只有充分認識編寫意圖,做好教學預設,才能在課堂中處理好“怎么教、怎么學”,將前期編寫的教學資源再“共同打磨”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共同磨課以集體備課的形式進行:活動前,將編寫初稿分發(fā)給組員;活動中,由編寫者結合PPT演示,分別對內容及設計意圖進行闡述,組員手持文本逐項聽取并下水解題;主講完畢后,組員聚焦關鍵問題進行討論。
比如“圓的周長”一課的探討中,協作組教師從“如何組織學生量周長”“學生量得的數據如何記錄、整理”“如何引導學生從具體的數據得到公式”等方面,共同討論“如何教”“如何學”,通過對教學現場的模擬演習將文本設計向課堂實施轉化。同時編寫者根據研討中發(fā)現的問題,將初稿進行調整和優(yōu)化,形成團隊成果并修訂后下發(fā)給各校共享。每次磨課安排一周左右的課時,確保磨課、改課、教學的順利銜接。
3. 共評——跟進“教得怎么樣、學得怎么樣”
通過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以及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評價分析,可以對課堂教學和教學資源質量進行診斷,為后期的教學改進及教學資源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依據。
四、成效
(一)校際聯動,教研生態(tài)良性發(fā)展
協作教研推進后,每一位教師都走上了教學研究舞臺的中央。在資源建設中,協作組教師既是編寫者、審核者,又是使用者、評價者;在活動研討中,協作組教師既是主持者、主講者,又是研討者、活動報道者。一年來,正常、有序的教研運行有效破解了原來各校無組織、無管理的教研缺位現象,教師的工作時間分布發(fā)生了結構性的改變(如圖4)。
從對比圖可以看出,教師用于作業(yè)批改與訂正的時間大幅減少。協作組教師從繁雜、低效的作業(yè)管理中解放出來,更多的時間用于教師新理念的學習、教材與作業(yè)的研究。不久前,小趙老師關于百分數教學的論文投稿發(fā)表了,小劉老師在區(qū)優(yōu)課評比中獲得一等獎,在團隊的滋養(yǎng)下,年輕的甲類型教師群體愈發(fā)朝氣、向上。
(二)全員卷入,教學行為自覺轉變
浸潤式的教研使得教師“研”綿不斷,協作組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悄然發(fā)生變化。一位葛姓的老教師,他所在的小組一共編寫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的12課時。在編寫過程中,葛老師學會了簡單的PPT制作和使用,消除了對信息技術的陌生和畏懼心理。有了信息技術的輔助,葛老師的課堂逐漸開始有了活力。在教學“長方體、正方體的展開圖”一課中,葛老師發(fā)現有了動態(tài)的畫面演示,學生對六個面的位置關系一目了然,比之前靜態(tài)的圖形觀察效果要好得多。為了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刻,葛老師不但布置學生準備學具,他還親自制作了多個長方體、正方體的教具,并給不同的面涂了不同的顏色。教具、學具的介入,使得學生動起來、活起來,課堂有趣起來。
根據課堂觀察紀錄、問卷調查等顯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協作組各班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表現呈積極方向發(fā)展(如圖5、圖6)。
圖5、圖6分別是調整前、調整后指向學生“學習方式——探究學習”的問卷作答情況。對比發(fā)現,經過一年的調整,教師在對學生觀察、思考、交流等方面的積極引導指數明顯升高,學生在主動發(fā)現、積極探索、學會表達等能力的發(fā)展指數也明顯升高。
(三)“教、學、評”一體化推進,學業(yè)水平層級跨越
一年來,教研協作組共研發(fā)了160余個“教學設計+PPT+作業(yè)設計”教學資源包,基本涵蓋了一學年的每一課時。資源包投入教學使用后,使得“每一位教師能做到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課”。以協作組所有班級的學生成績?yōu)槿珮颖鹃_展調研,把測試后的成績按水平層次分為四層,分別為A(優(yōu)秀)、B(良好)、C(中等)、D(待提高)。將跨度一年的兩次區(qū)調研測試成績進行比對(如圖7),可以發(fā)現:D水平人數大幅度減少,60%的后進生跨入中等水平,65%的中等生邁上良好水平,優(yōu)秀人數提高了37.5%,原B、C、D水平逐層向高一級邁進,學生的整體學業(yè)水平實現了層級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區(qū)252個班級中,23個班級學生的位次均得到上升。在50歲以上的教師所執(zhí)教的5個班級中,有3個班級的位次上升了10個。其中,幅度最大的班級上升了29個。
一年來,通過對薄弱學校協作教研的積極探索和實踐,有效地遏制了薄弱學校教學質量的下滑勢頭。但由于教研轉型還處于起步階段,其廣度、深度還需進一步挖掘。課題組將繼續(xù)扎根教學實踐,積極尋求薄弱學校協作教研路徑的新發(fā)展、新突破,以期推動我區(qū)教育教學質量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讓每名學生都能享受公平和有質量的教育。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學研究“基于測試分析的跟進式改革”重點資助課題“基于監(jiān)測數據提升區(qū)域薄弱學校數學學科教研方式轉型實踐探索”(2021JY14-CSFX-ZA11)。
作者簡介:居海霞(1978—),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qū)小學數學專職教研員,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