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靜
【摘 要】《司馬光》一文是小學階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文短,但教學起來很難。文言文的起步學習,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本文將闡述如何抓住“讀出‘韻味,聚焦‘趣味,浸潤‘生活味,融入‘探究味”四個關(guān)鍵點來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從而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關(guān)鍵詞】文言文 “韻味” “趣味” “生活味” “探究味”
文言文距離學生的生活年代久遠,學生不容易讀懂,文言文教學也比較枯燥。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深受大家的喜愛,因為它有著豐富的味道,有鄉(xiāng)味、有情味,更有時代的“新”味。那么,文言文教學能否借鑒《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經(jīng)驗,讓文言文課堂變成學生喜愛的一道“美味佳肴”呢?對此,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嘗試。
一、讀出“韻味”,擦亮文言文教學底色
語文新課標指出,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有較為豐富的積累和良好的語感,注重情感體驗,發(fā)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因此,筆者認為文言文教學要重視“讀”。
(一)給予支架,讀準節(jié)奏
《司馬光》一文作為學習文言文的啟蒙篇,學生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文言文斷句,也就是讀準節(jié)奏。怎樣把課文讀好呢?一般的模式是跟著教師讀、跟著節(jié)奏讀、指名讀、齊讀。讀的形式看似多樣,但是如果換一篇文言文,學生往往又不會停頓了。教師不妨在學生讀對文字的基礎(chǔ)上,給他們提供一個朗讀的支架。
師:文言文除了標點的停頓,還有語義的停頓,剛才同學們在“一兒”的后面停頓比較長,也就是“人物”后面停頓久一些。在預(yù)習單中我發(fā)現(xiàn)好多同學覺得這句話很難讀(出示“光持石擊甕破之”)。
師:誰會讀?找一找這句話中表示人物的詞語。
生交流。
師:“光”就是司馬光,讀時“人物”后面要停頓久一些。
(師點名讀)
師:要讀好這句話,還要理解它的意思,找一找這句話里的動詞。
生畫出動詞“持”“擊”“破”,自主嘗試解讀這句話的意思。
師:根據(jù)意思,你會停頓了嗎?
生畫停頓線,并朗讀。
師指導(dǎo)生朗讀:三個動作一氣呵成,節(jié)奏要緊湊。
師:我們現(xiàn)在知道,表示人物的詞語后面停頓時間要長一些,接下來請同學們找一找課文中表示人物的詞,圈出來。
生輪流出示:“群兒”“一兒”“眾”“光”“兒”,并進一步理解人物。
生自己畫停頓線,并自由讀。
……
筆者把節(jié)奏停頓的方法教給學生,如在表示人物的詞語后面停頓、根據(jù)詞句意思來停頓,這樣朗讀會使斷句更加自然。學生在這一課中學到了這樣的經(jīng)驗,在今后學習其他文言文時,就會自然地在表示人物的詞語后面進行停頓或者根據(jù)句子意思來停頓,從“學一篇”到“帶一類”,這樣學生的文言文語感就可以逐漸提高。
(二)形式多樣,讀出韻味
在學生讀通、讀順,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礎(chǔ)上,針對文言文誦讀的停頓、重音與“聲斷意連”的特點,筆者通過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范讀,讀出了文言文的味道,讓學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
師:出示沒有標點的《司馬光》一文。瞧,最初文言文都是這樣沒有標點的,但仍能讀出節(jié)奏感,你們會讀嗎?
生根據(jù)大屏幕出示的文章自由讀。
師:讀文言文時標點可以藏在自己的心中。
師出示豎版的《司馬光》一文。
生自由讀。
師依次出示隸書字體的《司馬光》一文,繁體字的《司馬光》一文,讓生一一誦讀。
生學著古人搖頭晃腦地表演讀,讀出了節(jié)奏。
學生在不同的情境中用不同的方式讀,就能感受到文言文文字凝練、意蘊豐富的特色,自然朗朗上口,讀出文言文獨特的韻味,進而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二、聚焦“趣味”,增添文言文教學特色
小學生主要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好奇、好動、記憶力好。教小學生學習文言文,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特點,不能機械地、一詞一句地解讀。倘若教師以“遇見”作為文言文教學的靈魂,引導(dǎo)學生了解和感受古人的生活世界,“看到”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嘗試進入古人的心靈世界,那么這樣的課堂必然是意趣盎然的。
(一)了解·傳承,由一篇文愛上文言文
這節(jié)課一開始筆者就用師生相互自我介紹的方式,設(shè)置導(dǎo)入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師:誰來介紹一下自己?
生用白話文介紹自己。
師:想了解一下老師嗎?(出示:吾姓朱,名靜。大新人也,好讀書)
師:看了老師的介紹,你對老師有了哪些了解?
生1:我知道了老師的名字。
生2:我還知道老師愛讀書。
……
筆者用古文版的自我介紹,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言文的距離,為學生學習文言文版的《司馬光》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穿越·遇見,由一篇文看見背后的人
三年級學生和課文中司馬光的年齡相仿,《司馬光》一文所體現(xiàn)出的美好品質(zhì),同樣會感染學生。在學生充分朗讀、默讀和理解課文意思的基礎(chǔ)上,教師還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來讓學生理解人物的美好品質(zhì)。
師:“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甭?lián)系生活實際,如果你是那個跌入甕中的孩子,想一想當時你是怎樣的一種狀態(tài)。
生1:我害怕極了,想大聲呼救。
生2:我會在水里掙扎,很想從甕里出來。
師:如果你是其他的孩子,你會怎么做呢?
生1:我害怕得不敢吱聲。
生2:我可能會爬上去拉他。
生3:我會轉(zhuǎn)頭就走,去尋求大人的幫助。
師:我們看看文中的“群兒”是怎么做的。(出示“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來,大家想想,司馬光為什么選擇“持石擊甕破之”的方法。
生1:因為當時情況緊急,只有這樣,才能救出這個小孩。
生2:我看出了司馬光的聰明機智。
……
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美好的品質(zhì)”,在本課教學中讓學生理解人物的美好品質(zhì)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在學習時,筆者引導(dǎo)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在表演中補白人物的形象與內(nèi)心世界。司馬光是一個富有愛心、遇事沉著冷靜、敢于突破常規(guī)的人,對于他的這些特點,學生在有趣的表演中可以自然領(lǐng)悟。
三、浸潤“生活味”,彰顯文言文教學本色
語文課程具有實踐性、人文性、工具性相統(tǒng)一的特點。文言文蘊藏著中華民族古老而深厚的文化?!端抉R光》正是這樣一篇語言簡潔卻寓意深遠的文言文,借由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傳承古代文化。在誦讀過程中,通過對文言文音質(zhì)、節(jié)奏的感受,加之對漢字根源的解構(gòu),學生對這樣一篇短小的文言故事的感受就逐漸豐盈起來。
(一)回歸生活,訓練語感
“群兒戲于庭”按我們現(xiàn)代語法結(jié)構(gòu)會說“群兒于庭戲”。在文言中“于”字的用法頗為復(fù)雜,此處只要設(shè)計一些簡單的語感訓練即可。
師:“群兒”除了“戲于庭”,還可能“戲于何處?”
生:“群兒戲于塘”“群兒戲于院”……
師:“群兒”除了“戲于庭”,還可能在“庭”中做何事?
生:“群兒書于庭”“群兒誦于庭”……
這樣的交流,既喚醒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又可以輔助其理解文本內(nèi)容,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語感訓練是愉悅而有效的。
(二)回歸文本,習得方法
在課堂尾聲,筆者說:“這件事發(fā)生得突然,結(jié)束得也很快。但這件事在當時一定引發(fā)了轟動。請同學們想象一下,‘得活之兒會怎樣說?‘棄去之眾又會怎樣說?等?!蓖瑫r,筆者讓學生回歸文本,用“眾皆歸來,”的方式說話。學生在筆者的引導(dǎo)下,用文言文的方式來表達:“眾皆歸來,贊!”“眾皆歸來,夸之!”學生在學習表達的過程中,已經(jīng)開始烙印下文言文的語言特性。
在整堂課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dǎo)學生嘗試用文言文表達。當學生說白話文時,教師可以及時轉(zhuǎn)換為文言文。學生學了就用,在練習中鞏固。
四、融入“探究味”,凸顯文言文教學亮色
讓課堂“更有探究味”有各種途徑方式,但是無論何種途徑方式,都離不開教師對學生認知、思維起點的準確把握,離不開教師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精心設(shè)計,教師要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想象、比較、思考”等來完成對知識的探究,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思維品質(zhì)”。
(一)“探究味”從“開放設(shè)計”中來
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需要開放性的教學設(shè)計。
師:如果你的好朋友掉進甕里被水淹沒了,你會怎么做?
生1:我可能會跳進去救他。
生2:我會找人來把甕推倒。
生3:我會扔繩子把他拉出來。
……
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引導(dǎo)學生比較“跳進去救”“找人把甕推倒”“扔繩子拉出來”等方法和司馬光“持石擊甕破之”方法的優(yōu)劣,感受司馬光沉著、機智、友愛等優(yōu)秀品質(zhì)。特別是著重引導(dǎo)學生體會司馬光“讓水離人”的獨特逆向思維方式,能夠幫助學生突破思維定式,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二)“探究味”從“拓展積累”中來
“司馬光與其他孩子相比,為什么與眾不同?”這是一個有利于學生發(fā)展高階思維的問題。課堂尾聲處,筆者還拓展了“宋史”的相關(guān)內(nèi)容,可以讓學生更加全面、立體地認識司馬光,同時也拓展了閱讀,實現(xiàn)閱讀教學的“1+1”,可謂一舉兩得。課后筆者讓學生拓展閱讀《小學生小古文100篇》,認識更多像司馬光一樣的人,從而走向“一群人”的探究。這也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課堂最好的滲透方式之一。
本單元“語文園地”中“日積月累”部分的內(nèi)容,對于學生的成長具有一定的指導(dǎo)作用。筆者在教學時將“日積月累”中的諸子觀點與司馬光的故事緊密結(jié)合,如“愛人若愛其身”,只有愛別人 ,才會急中生智救別人;“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要有仁愛之心。這樣的探究鏈接,將諸子的思想形象化,將司馬光的智慧提升了一個高度,使課堂教學大于“文本教學”。
小學階段的文言文大多生動有趣、富有故事性,倘若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傳承創(chuàng)新、獨辟蹊徑、大膽探索,就能帶著學生穿越時空,在文言文的世界里遇見一個個美好的形象,感受獨具中國魅力的傳統(tǒng)文化,相信學生學習文言文也一定會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