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凌寒
摘 要:黃宗羲手稿《敕封鄭母施恭人六十壽序》(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寫于康熙十三年,是黃宗羲為其門人鄭梁之母六十壽誕而作,1975 年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是黃宗羲存世不多的手稿之一。本文擬從壽序的寫作緣起、黃宗羲與鄭氏家族的關系、壽序的文本內(nèi)涵等多方面揭示此件文物的價值。
關鍵詞:黃宗羲 鄭梁 半浦鄭氏 壽序
黃宗羲(1610 ~ 1695),浙江余姚人,字太沖,號南雷,世稱“梨洲先生”,明“東林七君子”之一黃尊素的長子。黃宗羲是明末清初大儒,學問博洽,在經(jīng)學、史學、地理學、天文歷算等方面均有建樹。十六至十九歲的青少年黃宗羲最刻骨的經(jīng)歷,是父親深陷黨爭,在獄中受酷刑而逝,他袖長錐,懷奏疏,入京替父訴訟,最終使其沉冤得雪。經(jīng)此一役,黃宗羲被明思宗嘆為“忠臣孤子”。父親冤情得雪后,宗羲遵父遺訓,師從劉宗周,得蕺山之學;同時參加復社活動,組織“世忠營”,起兵抗清。明亡后,專注于著書講學??滴醵辏?663)至十八年(1679),于多地設館,開創(chuàng)浙東學派,后學有萬斯同、萬斯大、全祖望、章學誠、邵晉涵、仇兆鰲等。終生不仕,著述宏富,多至50 余種,最為重要的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等。
一、四百余年前的祝壽文:壽序之現(xiàn)狀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黃宗羲《敕封鄭母施恭人六十壽序》,國家一級文物,行書,紙本墨跡,烏絲欄,計兩葉,每葉十八行,行二十至二十六字不等,字跡凡三十行。內(nèi)有墨筆涂改、圈點,朱筆涂抹,應是這篇壽序在行文過程中的修改稿。
這篇壽序?qū)懹诳滴跏辏?674),黃宗羲時年六十五歲。壽序內(nèi)容收錄于《南雷文案· 外卷》,題為《施恭人六十壽序》,文字有多處出入,可校史料之缺?!赌侠孜陌浮肥强滴跏拍辏?680)黃宗羲自選所作而成,壽序別為外集。由門人鄭梁1 作序,萬斯大2 ??备犊?。
壽序內(nèi)容釋文如下:
敕封鄭母施恭人3 六十壽序自摯仲洽撰《文章流別集》,其中諸體唯序為最寡,見之《文選》者止九篇耳。唐宋而下,序集、序書,加之以4 送行、宴集,稍稍煩矣,未有因壽年而作者也。至元程雪樓、5 柳道傳、6 陳眾仲、7虞伯生、8 歐陽原功、9 俞希魯10 之11 集皆有壽序,亦文體之一變也。歸震川12 所作壽序不下百篇,然終以其變體不古,置之外集。近日古文道熄,而應酬之所不能免者,大概有三,則皆序也。其一升遷賀序,假時貴之官階,多門客為之。其一時文序,則經(jīng)生為之。其一壽序,所謂橫目二足之徒,皆可為之。蓋今之號為古文者,未有多于序者也。序之多,亦未有多于壽序者也。其多之所以至于如此者,求文之家不識古文詞為何物,無所差擇,不過以為夸多斗靡之資,又何怪其然乎?13 南州李太虛14 云:“吾大索海內(nèi),但15 得四君子之言,為吾親壽,于愿足矣。其人則華亭陳仲醇、16 山陰王季重、17 閩中18 曹能始、19 竟陵譚友夏20 也?!彼娜苏?,余得交仲醇、季重。仲醇頗似陸魯望,21 而傷于纖巧。能始博而雜,故22當以其人重。友夏輕浮而似深遠。23 余嘗與萬履安24游山,25 不數(shù)里而困,余戲之曰:“當罰讀季重26《游喚》一過?!?7 然則28 太虛之所差擇者,29 豈知言之選乎? 30 且其文茍足傳,即一人已足,又何必至于四哉!去歲老母八旬,交游之作,喜得范陽孫鐘原31一言,然亦以其人足重。而余先時之所注意者,在吾友鄭子禹梅之文。禹梅薄游在外,未32 果作,余方惓惓。33 今八月初六日,禹梅之母施恭人六十誕辰,以其序見屬。余文豈能過禹梅?而禹梅之注意則與余同。
恭人為永從縣令之孫女,總?cè)侄A公之侄孫女,其姑即總?cè)种?。婦姑之慈孝,著聞郡邑,當平子先生風波之際,恭人耆定震驚,卒34 家室宴然,以為故國之命婦,當世之文母。如恭人之賢,即使橫目二足之徒,交口誦之,亦為實錄,余故不辭而序之。
收藏?。褐煳姆接 帮L雨樓”“秋枚沈精寓賞”( 圖1)。此件(圖2)曾是鄧實風雨樓藏品,后歸故宮博物院,1958 年調(diào)撥至中國國家博物館。兩方藏印均屬鄧實。鄧實(1877 ~ 1951),字秋枚,廣東順德人。早年師從簡朝亮,1901 年于上海創(chuàng)神州國光社,1902 年創(chuàng)辦《政藝通報》,任主編;1905 年與黃節(jié)、章太炎、劉師培等組織國學保存會,并在會內(nèi)設公共藏書樓,藏書達十五萬冊,供學子查閱。曾大規(guī)模從事古籍校勘工作,編輯出版《國粹叢書》《國粹叢編》《神州國光集》《神州大觀》《美術叢書》等。平生致力于古籍收藏,有藏書處“風雨樓”,工詩善畫,晚年寓居上海,以書畫自娛。
二、黃宗羲與鄭家四代:壽序之緣起
此文為“壽序”,古文體的一種,用于祝壽,明中葉以后開始盛行。這篇壽序究竟因何而作?撥開迷霧,我們看到的是與黃宗羲關系密切的半浦鄭氏家族。
(一)黃宗羲與鄭溱:同學蕺山,少年情誼
“施恭人”是黃宗羲門人鄭梁的母親。鄭梁出自灌浦(半浦)鄭氏,灌浦鄭氏是浙江慈溪著名的文化世家,仕宦顯達,且以詩文見長。其父鄭溱(1612 ~ 1697),字平子,號蘭皋,別號秦川。鄭溱是黃宗羲好友,兩人年少時曾同學于劉宗周,得蕺山之學。崇禎十三年(1640)中鄉(xiāng)試副榜,曾在南明任按察使副使,并參與明末與清軍的錢塘“劃江之役”。明亡時,欲自殺殉國,被父親鄭啟勸止。入清后不仕,閉門授課,耕讀傳家,五十余年不入城市?!笆来Ω?,始決計幽處其中。課種二十畝以為養(yǎng),不足則設塾代耕?!?5 對仕清的故舊,一概不見,成了明遺民。鄭溱氣節(jié)卓犖,以經(jīng)學見長,晚年以著述自娛,壽八十六。著有《易象大旨》《三墳衍義》《詩經(jīng)萃雅》《正統(tǒng)萃華》《書帶草堂文集》等。
其子鄭梁中進士后,曾任高州知州,鄭溱不愿享用鄭梁仕清的俸祿。兩年后,鄭梁計劃辭官歸鄉(xiāng)盡孝,然而尚未啟行,即得到鄭溱過世的消息。鄭梁萬里奔喪,喪事完畢,昏死病倒,從此半身癱瘓,改名鄭風。
(二)黃宗羲與鄭梁:焚稿拜師,一生追隨
明亡后,鄭溱閉門授課,與黃宗羲中斷了往來。余姚至慈溪約四十公里,康熙六年(1667),黃宗羲來甬上講學,恢復其師劉宗周講學的“證人書院”。本年五月十三日,三十一歲的鄭梁第一次見到黃宗羲,遂效仿江西詩派陳師道于三十一歲見黃庭堅之舉,盡焚舊稿,追隨黃宗羲,將此后詩文稿定名為《見黃稿》。
五月十三日,始見姚江黃梨洲先生,先生手授《子劉子學言》《圣學宗要》諸書。36
慈邑鄭禹梅始見公,公授以《子劉子學言》《圣學宗要》諸書,禹梅聞公之論,自焚其稿,不留一字,而名是年后之稿曰《見黃稿》。37至此,鄭梁正式接受黃宗羲的思想,成為黃氏的門生。而黃宗羲對這位學生也是十分滿意的,初見鄭梁之文甚喜。康熙七年(1668),萬言38 拜謁黃宗羲歸,臨別送行之際,黃宗羲立在江邊向舟中大喊:“貞一(萬言)為我寄語,鄭禹梅讀書自愛,他日不患不為浙東一作者也。”39 本年,黃宗羲講學于甬上廣濟橋、延慶寺等地,鄭梁服膺黃宗羲學問,“往復質(zhì)問,無虛日” 。40 四月,鄭梁以所著古文謁黃氏于祝橋,黃宗羲有“斯文絕續(xù)在子一人”之囑。
隨著黃宗羲甬上講學的頻次漸多,以及鄭梁的拜師,鄭黃兩家也恢復了日常的交往??滴跏辏?671)十月十八日,鄭溱六十壽誕,黃宗羲不但撰寫壽序,且攜其子黃百家親至祝賀?!岸率巳?,秦川公(鄭溱)六十壽旦,黃梨洲先生為文,羨其蕭然自得隱居之樂,且率其嗣君主一(黃百家)及萬君允誠過祝公?!?1 次年正月,鄭溱攜鄭梁至黃竹浦回訪還禮?!罢鲁醢巳?,隨秦川公謁梨洲先生于續(xù)鈔堂?!?2“鄭子禹梅隨父秦川先生謁公于續(xù)鈔堂?!?3 康熙十三年(1674),鄭溱之妻,鄭梁之母六十壽誕,鄭梁求文于黃宗羲,黃宗羲慨然應允,于是有了本文這篇壽序。鄭梁年譜中有此記載:“八月初六日,施太恭人六十壽,黃梨洲先生為文稱祝?!?4
在鄭溱七十、八十歲壽誕時,黃宗羲均有壽序祝賀。康熙二十年(1681),“九月,公與慈邑劉仁規(guī),訪鄭子禹梅于黃過草堂,以箑(扇子)書壽序,祝其父秦川先生七十”,45“黃梨洲先生與同邑劉仁規(guī)先生過訪草堂,黃先生出一箑文縷縷,蓋祝秦川公七十壽序也” 。46 康熙三十年(1691),“十八日,秦川公在家八十壽辰,黃先生又為文以?!?。47
已過古稀之年的鄭溱和黃宗羲,此時的感情更多地是曾肝膽相照的彼此懂得;文獻記錄下的交往,是普通人間的溫情脈脈。比如康熙二十四年(1685),“梨洲先生以芋頭四十枚贈秦川公,報以左紫牡丹(名品牡丹的一種)兩本”,48 康熙二十五年(1686)“春,梨洲先生復以黃獨(中藥材的名稱)贈秦川公” 。時間的車輪繼續(xù)向前,康熙三十四年(1695),黃宗羲逝世于鄭梁赴任高州知州的路上,消息傳來,鄭梁行至武林,于是“便道過家”,“至墓上,絮酒哭之慟,心喪擬于所生” 。49
此時的鄭梁,已經(jīng)有為父親鄭溱和恩師黃宗羲修建藏書閣的想法?!皣L謂南溪公(鄭梁之子鄭性)曰:‘吾異日欲建二老閣奉黃先生及汝祖,侍吾于旁,以表吾志?!?0康熙三十六年(1697)十二月二十九日,鄭溱于家中病逝,次年四月,訃告至高州,康熙三十八年(1699)鄭梁安排好高州政事后辭官歸家奔喪,喪事未畢,忽中風不起。
黃宗羲和鄭溱相繼去世后,鄭黃兩家之交,徹底轉(zhuǎn)至下一代,也將延續(xù)至下下一代。鄭梁病倒后,“黃竹農(nóng)主一(黃百家)至半浦省問公(鄭梁)疾” 。51 鄭梁隨黃宗羲治學,在黃宗羲的眾多弟子中,文學成就堪稱首屈一指,被黃宗羲推崇??滴跏拍辏?680),黃宗羲將自選文集《南雷文案》的序言交給鄭梁題寫,即可見一斑。“其壙前片石,平時嘗求鄭高州為文勒之,高州卒,未及成文?!?2黃宗羲和鄭溱去世時,鄭梁均宦游在外,未能于床前侍奉片刻,然黃宗羲將碑文托付,足見其對這位高足的信任。鄭梁逝世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本年黃家大火,藏書損失嚴重。八年后鄭性尊父命,開始籌建二老閣。
(三)黃宗羲與鄭性:二老閣成,斯文再傳
鄭性(1665 ~ 1743),鄭梁之子,字義門,號南溪,終身不仕??滴趿辏?721),遵父遺囑,在所居之東南隅,筑“二老閣”藏書,以紀念黃宗羲及鄭溱、鄭梁。一生致力于黃宗羲學術的傳承與發(fā)展,著有《南溪偶存》《二老閣書目》等。鄭性出生于康熙四年(1665),其父遇黃宗羲,焚稿拜師時,他還是個兩歲的幼童。不難想象,他是在黃宗羲的影響下長大的,耳濡目染了黃宗羲的學術思想,以及祖父兩代與黃宗羲的深厚情感。鄭梁去世八年后,二老閣在鄭性的主持下動工,至雍正元年(1723)竣工。而早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黃宗羲的藏書已由鄭性運回。黃宗羲一生致力于藏書,藏書處名續(xù)鈔堂,建于康熙四年(1665),續(xù)鈔堂藏書量當在十萬卷以上。室中藏書除其父黃尊素留下的部分書籍外,更多的是他訪求購買,抄寫著述而來。他對藏書的熱愛,可以從他所寫《天一閣藏書記》中窺見一斑。關于黃氏藏書,后人有記載:
既盡發(fā)家藏書讀之,不足則抄之同里世學樓鈕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則千頃齋黃氏,絳云樓錢氏,且建續(xù)鈔堂于南雷,以承東發(fā)(黃震)之緒。53
然而這批宏富的藏書,轉(zhuǎn)歸鄭性時,僅余三萬余卷。全祖望在《二老閣藏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
太沖先生最喜收書,其搜羅大江以南諸家殆遍,所得最多者前則澹生堂祁氏,后則傳是樓徐氏,然未及編次為目也。垂老,遭大水,卷軸盡壞,身后一火,失去大半。吾友鄭丈南溪(鄭性)理而岀之,其散亂者復整,其破損者復完,尚可得三萬卷。54
據(jù)全祖望記載,黃氏藏書有兩次大的災難,一次是在黃宗羲生前,康熙二十九年(1690),余姚大水,黃竹浦瀕臨姚江,幾乎泡在水中,書籍損失不少,黃宗羲有《姚沈記》記此次大水。一次是在黃宗羲身后,康熙五十二年(1713),黃家大火,劫后藏書僅存五分之一。五年后,鄭性將劫后藏書,整理裝船,由水路運至半浦鄭家。并有詩文記錄此事:
康熙癸巳,先生家火,遺書僅存五分之一,丁酉(1717)悉歸余。55
載梨洲先生遺書劫后殘編四五千,辭黃歸鄭上江船??蓱z手澤消逾半,敢道心香紹得全。往似今朝從我載,來知異日倩誰傳。中間做個郵亭卒,一站程挑一站肩。56二老閣建成后,自然成為了藏書閣。閣樓建在鄭宅東首,坐北朝南,閣前有明堂,閣后有池塘。樓上中間供奉黃宗羲、鄭溱、鄭梁神位,黃宗羲居中,鄭溱居右,鄭梁在鄭溱之側(cè),左右兩間藏黃氏遺書三萬卷,樓下貯鄭氏遺書兩萬卷。至此,鄭性成了鄭黃兩家藏書的守護者,也成了黃宗羲學術的整理和弘揚者。
(四)黃宗羲與鄭氏后代:薪火相傳,堅守初心
二老閣建成后,“春秋仲丁祭以少牢,黃氏諸孫及同社子弟皆邀之與祭,使知香火之未墜也” 。57 除了定期攜鄭家子孫祭祀以外,鄭性還主持編刻出版了《二老閣書目》及梨州先生遺稿數(shù)種。因鄭氏對黃宗羲學術成果的保存與整理,二老閣成為了學者尋訪黃氏之學的重地。此后訪求黃氏之學者,不去黃竹浦而轉(zhuǎn)來半浦二老閣。全祖望《鮚埼亭集》云:
四方學者或訪求南雷之學,不之黃氏而之鸛浦,即黃氏諸孫訪求簿錄,亦反以先生為大宗,蓋其報本之勤而篤也。58
鄭性去世后,二老閣藏書歸其長子鄭大節(jié)管理。鄭大節(jié)(1705 ~ ?),字臨之,號籜垞,善繪山水,著有《四明詩匯》《籜垞遺稿》等。鄭大節(jié)在繼承藏書閣時,懼怕善本丟失,故將宋元珍本和稀見抄本取出別放。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開館,鄭大節(jié)精選二老閣藏書九十四種進獻,其中有“四十七種二百九十卷著錄于《總目》,其中三十三種入《存目》” 。59 而這批藏書均未領回。乾隆五十一年(1786),鄭家大火之際,藏書遭劫,僅余十之一二。至咸豐十一年(1861),二老閣在經(jīng)歷了一百三十八個春秋以后,棟宇傾塌。此后雖經(jīng)鄭性的五世孫鄭觀海重修,然僅是樓閣復舊,其中藏書已大不復前。至民國時,藏書剩一萬余卷,被鄭氏后裔賣給上海書商,后由上海書商轉(zhuǎn)賣給慈溪沈德壽“抱經(jīng)樓”。
三、壽序的主人翁及內(nèi)容
(一)壽序的主人翁:施太恭人
施太恭人(1615 ~ 1699)是鄭溱的夫人,鄭梁的母親,出自鄞縣管江施氏。按《先寒村公年譜》所載:“太恭人生于前乙卯閏八月六日”,60“八月,施太恭人逝世” 。61 可知鄭梁母親施氏生于明萬歷四十三年,卒于康熙四十一年,享年八十五歲。鄭梁的祖母施氏是施翰的女兒,“施氏,滇沅總兵二華施公諱翰之女也?!?2 施翰,字季鷹,一字二華。博通文史,能詩善書,曾任云南參將,官至神機營都督僉事,后以疾歸,家居二十年。著有《清風閣集》《二華詩》。母親亦出自鄞縣管江施氏,“妣施氏,貴陽郡司馬廣莫公諱承芳之孫女,鄞學生虞卿公諱宗龍之女。初封孺人,再封恭人?!?3 鄭啟和鄭溱的夫人均出自管江施氏,鄭啟的夫人是施翰的女兒,鄭溱的夫人是施翰兄長施承芳的孫女、施宗龍的女兒,兩人是姑侄關系。管江施氏在明末反清的戰(zhàn)役中,也同鄭氏、黃氏的立場一樣。施翰的兒子施邦玠,在反清復明的戰(zhàn)役中犧牲,被譽為“管江三烈士”。全祖望在《明施公子墓碣銘》中這樣描述:
管江彈丸地,然山谷巖險,遂得負嵎。三日力竭,公子拔先世所遺佩刀自刎,曰:“吾不負此刀也!”公子死而無子,都督遂絕。
慈溪鄭副使平子,都督婿也,密遣人取其尸,葬之都督大墓旁,命子孫世祀之。副使之子高州太守梁,太守子、貢生性,至今弗替。予過鄭氏,見壁上懸寶刀,性曰:“此公子所殉也,吾以白金從老兵贖之。”言未既,流涕泛濫,因乞予表其墓。64
施邦玠于順治四年(1647)離世,膝下無子,鄭溱命子孫世代祭祀,這在當時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其中不僅有出于姻親的情分,更有對忠魂的敬仰,可見鄭、施兩家除了姻親關系以外,尚有讓人動容的國之大義。世代祭祀的誓言,是靠行動維護的。據(jù)鄭梁年譜記載,康熙二十三年(1684):
十月十二日,驚知東湖甑底山施二華公墓,為其侄孫施文謨貪賣磚石,發(fā)掘兩棺,棄置石碶祖墓邊,暴露不葬,秦川公率公過葬之,并訟之官。65施翰墓地被施氏侄孫盜掘,鄭溱攜鄭梁重葬以后,訴訟于官,姻親勝于血親,這在宗法制度下的古代中國是很難得的。
(二)壽序的內(nèi)容:文以載道
壽序一般都是受人請托而作,本篇即是受門人鄭梁所托而作。前文論述了黃宗羲與鄭家?guī)状年P系,以及施氏的家族,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與黃宗羲有共同的民族信仰。在明清之際,他們都屬遺民群體,是氣節(jié)可敬的少數(shù)人。也正是因為鄭氏、施氏和黃宗羲對家國大義的一致認同,才有了黃宗羲筆下的這篇壽序。
序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論序文體的淵源,這也是黃宗羲壽序文的一大特色,即將壽序文學術化。壽序在明清之際泛濫,它作為應酬文體的一種,因是受人請托所寫,所以難免有溢美不實之詞。姚鼐認為其體之卑在八股文之下,顧炎武甚至直接拒絕壽序的寫作,“顧亭林恒不為人作壽序” 。66 所以在結(jié)集出版之時,壽序一般被置于別集。因祝壽之風的盛行,也確如黃宗羲所言,凡人皆可為,所謂“凡橫目二足之徒,皆可為也” 。67 既然不可推辭,又不愿虛詞溢美,所以黃宗羲在寫作此類壽序文時,喜談學術。此文就從梳理“序”體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始,從西晉至明代,序體的外延逐漸拓展。黃宗羲認為壽序文體起源于元明之際,元代文學家程鉅夫、柳貫、陳旅、虞集、歐陽玄、俞希魯文集中均有壽序,而至明代歸有光集大成,是寫作壽序最多且對壽序文體影響最大的古文家。但終因壽序體卑不是古文正統(tǒng),只能存于別集。
第二部分,論序文體的核心價值。這部分分析了晚明重要的古文作家陳繼儒、王思任、曹學佺、譚元春四人的寫作風格。并提出了壽序文的核心價值:“且其文茍足傳,即一人已足,又何以至于四哉!”“以其人足重”,即重在作序之人的學識德行是否可取。并援引其母八十大壽,得孫奇逢所撰壽序為幸之事。這件事發(fā)生在康熙十二年(1673),在《黃宗羲年譜》中有記載:
太夫人八十壽辰,孫征君夏峰先生寄到《理學宗傳》一部,并壽詩一章;李征君映碧先生寄所著《鶴齡錄》為壽;巢孝廉端明亦為文以祝;公有《謝祝壽諸君子詩》。68
考孫奇逢之壽序文已不存,黃宗羲當時收到的壽序也不止一篇,但尤為重視孫序,即是因為他重視的是孫奇逢的德行學識。
第三部分以稱贊鄭梁的學識始,側(cè)面突出施恭人持家教子有方,最終給出“故國之命婦,當世之文母”的至高評價,可謂有理有據(jù)有節(jié)。其中“故國之命婦”,言施恭人不但是前朝有封號的婦人,且有國之大義。鄭溱在明清易代之際的氣節(jié)離不開施恭人這位賢妻的支持和成全,是以黃宗羲文中言“當平子先生風波之際,恭人耆定震驚,卒家室宴然”。“當世之文母”,主要言施恭人教子有方。前文提到鄭梁以文學著名,冠絕一時,這更離不開母親施恭人的教誨。所以“故國之命婦,當世之文母”這句評價背后,結(jié)合黃宗羲的一生,也可窺見這位大儒的家國觀。
祝壽一般是晚輩向長輩表達孝的方式,“人子之壽其父母,大約在六十以后” 。69 壽序文在寫成以后,一般會請書法高手繕寫在壽屏上,裝裱后于壽宴當天懸掛于中堂之上?!皦垠墼O中堂,老人居正位,親朋列陪,謂之拱壽……中堂懸壽軸,張壽屏,其詩文字畫皆取壽意?!?0 黃宗羲的壽序文獨具特色,首先是學術化的內(nèi)容,其次是所寫對象幾乎皆是共學之友,以序交情。這點黃宗羲在《張母李夫人六十壽序》中亦有闡明:
應酬之文,知文者所不為也。頌禱之詞,此應酬之尤者。然震川于壽序,雖置之外集而竟不能廢者,何也?顧壽序如震川,而可以應酬目之乎?余文豈敢望震川,而不欲為應酬之文,年來刻啟征文,填門排戶,不異零丁榜道,余未嘗應之。一二共學之友,松欣柏悅,豈得無情?一年之中,壽序恒居二三,蓋即藉以序交情,論學術,與今所應征啟文詞不類。茍非吾共學之友,顧何當于華堂之黼黻而命之乎? 71
四、國博所藏壽序的價值
將學術見解融入壽序?qū)懽?,是黃宗羲對壽序私人化的改造。上承歸有光文學化的壽序,下啟曾國藩理學化之壽序,在壽序文的發(fā)展史上至關重要。從黃氏文中所言“一年之中,壽序恒居二三”可知,黃宗羲壽序的寫作數(shù)量不少,然《全集》現(xiàn)存僅有十六篇,可知其中絕大多數(shù)已不見載,這其中除歲月的自然淘汰以外,更重要的是黃宗羲主動的摒棄。前文提到國博藏壽序內(nèi)容收錄于黃宗羲自定的《南雷文案· 外集》,可知此文是作者的得意之作。且國博所藏又是壽序的修改稿,可以看出作者的修改過程,更是彌足珍貴。
作為明末士人,黃宗羲前半生為光復故國,孜孜不倦,九死一生,然而這種愿望終究還是落空了?!懊鞔臏S亡已經(jīng)是無法挽回的事實,保存學術,維系道統(tǒng),成了遺民最后的文化堅守,這一文化層面的堅守,表現(xiàn)在壽序的發(fā)展上,就促成了學術化壽序的誕生。”72
四百年前的云煙散去,如今再凝視這件承載著歷史的手稿,我們仿佛能看到當年的遺民們對氣節(jié)和文化的堅守,那份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孤勇,那份保存文脈、維系道統(tǒng)的決然,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傳承。
1 鄭梁(1637 ~ 1713), 字禹梅, 號寒村, 浙江慈溪人。黃宗羲弟子,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累官至廣東高州知府。其父鄭溱為黃宗羲摯友。鄭梁在浙東學派中以詩文著稱。藏書宏富,有“二老閣”,專門收藏鄭氏及黃宗羲著作,與天一閣相埒。兼善書畫,著有《寒村詩文集》等。
2 萬斯大(1633 ~ 1683),字充宗,自號跛翁,浙江鄞縣(今寧波)人。與其弟萬斯同俱師事黃宗羲,清初著名經(jīng)學家。其父萬泰是黃宗羲摯友。斯大精研經(jīng)學,尤邃于《三禮》《春秋》,是浙東學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學禮質(zhì)疑》《禮記偶箋》《經(jīng)學五書》等。
3 古時命婦封號之一,明清四品官員之妻的封號。
4 《黃宗羲全集》缺“以”。以下稱《全集》。
5 程鉅夫(1249 ~ 1318),名文海,號雪樓,建昌軍(今江西南城)人。元朝名臣、文學家。
6 柳貫(1270 ~ 1342),字道傳,號烏蜀山人,婺州浦江(今浙江省蘭溪)人。元朝文學家、書畫家。
7 陳旅(1288 ~ 1343),字眾仲,福建莆田人,元朝文學家。
8 虞集(1272 ~ 1348),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元中期最負盛名的詩人,元詩四大家之一。
9 歐陽玄(1283 ~ 1358),字原功,號圭齋。元朝史學家、文學家、書法家,元四學士之一。
10 俞希魯,字用中,丹徒(今鎮(zhèn)江)人,元朝文學家。
11 《全集》缺“之”。
12 歸有光(1507 ~ 1571),字熙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世稱“震川先生”,蘇州府昆山縣(今江蘇省昆山市)人。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與唐順之、王慎中并稱為“嘉靖三大家”。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吳水利錄》等。
13 《全集》缺“又何怪其然乎”,多“即相如、子云之作,豈能與李、蔡、劉、屈牦爭其輕重乎”。
14 李明睿(1585 ~ 1671),字太虛,江西南昌人,明末著名詩人、史學家、社會活動家。
15 “但”,《全集》為“每”。
16 陳繼儒(1558 ~ 1639),字仲醇,號眉公,松江府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文學家、畫家。
17 王思任(1575 ~ 1646),字季重,號遂東,浙江山陰(今紹興)人。明代文學家。
18 《全集》缺“中”。
19 曹學佺(1574 ~ 1646),字能始,號雁澤,福建福州人,明代文學家、藏書家。
20 譚元春(1586 ~ 1637), 字友夏, 號鵠灣, 別號蓑翁。湖廣竟陵(今湖北天門市)人,明代文學家,“竟陵派”創(chuàng)始人。
21 陸龜蒙(? ~約881),字魯望,號天隨子、江湖散人、甫里先生等,長洲(今江蘇省蘇州)人,唐代文學家。
22 “故”,《全集》為“要”。
23 《全集》缺“輕浮而似深遠”,多“雕刻粗淺;季重諧而俗”。
24 萬泰(1598 ~ 1657),字履安,浙江鄞縣人。明崇禎舉人,曾參加復社,黃宗羲好友,其子萬斯同、萬斯大皆從黃宗羲問學。
25 《全集》多“行”。
26 《全集》缺“季重”。
27 《全集》多“故錢牧齋之評四君子,皆有貶辭,雖不無過當,大抵非古文之正派也”。
28 《全集》缺“然則”。
29 “太虛之所差擇者”,《全集》為“太虛有意于差擇矣”。
30 “豈知言之選乎”,《全集》為“而其失復如此”。
31 孫奇逢(1584 ~ 1675),字啟泰,號鐘元,明亡后,屢召不仕,人稱孫征君。與李颙、黃宗羲齊名,合稱明末清初三大儒。晚年講學于河南輝縣夏峰村二十余年,從者眾多,世稱夏峰先生。著有《理學宗傳》《圣學錄》《北學編》《洛學編》《四書近指》等。
32 “未”,《全集》為“不”。
33 《全集》缺“余方惓惓”。
34 《全集》多“使”。
35 (清)楊泰亨:《慈溪縣志》卷四十四,清光緒二十五年刻本,第3629 頁。
36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清嘉慶刻本,第23 頁。
37 (清)黃炳垕撰,王政堯點校:《黃宗羲年譜》,中華書局,1993 年,第34 頁。
38 萬言(1637 ~ 1705), 字貞一, 號管村, 浙江鄞縣人。萬泰之孫,萬斯年之子,少從黃宗羲學,深得器重,以古文名世,清康熙十四年舉人,康熙十八年入史局撰修《明史》,遂以七品俸在史局任翰林院纂修達十年。著有《尚書說》《明史舉要》《管村集》。
39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25 頁。
40 同注39。
41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16 頁。
42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30 頁。
43 (清)黃炳垕撰,王政堯點校:《黃宗羲年譜》,第38 頁。
44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34 頁。
45 (清)黃炳垕撰,王政堯點校:《黃宗羲年譜》,第43 頁。
46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44 頁。
47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56 頁。
48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50 頁。
49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62 頁。
50 同上。
51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73 頁。
52 (清)黃炳垕撰,王政堯點校:《黃宗羲年譜》,第50 頁。
53 (清)李元度輯:《國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七,同治刻本,第2407 頁。
54 (清)楊泰亨:《光緒慈溪縣志》卷四十四,第3695 頁。
55 (清)鄭性:《南溪偶刊》,乾隆七年刻本,第662 頁。
56 (清)鄭性:《南溪偶刊》,第176 頁。
57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卷二十一,《四部叢刊》影印清刻姚江借樹山房本,第863 頁。
58 同注57。
59 鄭偉章:《文獻家通考》第三冊,中華書局,1999 年,第246 頁。
60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43 頁。
61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74 頁。
62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9 頁。
63 同注62。
64 (清)全祖望:《鮚埼亭集· 外編》卷六,清嘉慶十六年刻本,第298 頁。
65 (清)鄭勛:《先寒村公年譜》,第48 頁。
66 吳孟復、蔣立甫主編:《古文辭類纂》中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年,第972 頁。
67 (明)歸有光著,周本淳校點:《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第334 ~ 335 頁。
68 (清)黃炳垕撰,王政堯點校:《黃宗羲年譜》,第38 頁。
69 吳光主編:《黃宗羲全集》第十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年,第165 頁。
70 (清)孔尚任:《節(jié)序同風錄》,清抄本,第201 頁。
71 吳光主編:《黃宗羲全集》第十冊,第686 頁。
72 趙永剛:《黃宗羲與清初文壇》,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1年,第230 頁。
(責任編輯:田紅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