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偉,苑廷剛,韓鵬鵬,侯金寶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北京 100061)
400 m 欄是在平跑基礎上連續(xù)跨越10 個欄架的速度耐力項目,對運動員的速度素質、耐力素質和專項技術都有相當高的要求[1]。在東京奧運會上,挪威選手Kaesten WARHOLKM 以45.94 s 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并奪得冠軍,成為首位跑進46 s 的運動員。據(jù)統(tǒng)計,2000 年后有4 名運動員、累計9 次跑進47 s,可見該項目整體水平呈快速提升趨勢。
以世界田聯(lián)官網公布的2000 年后跑進47 s 的4名頂尖運動員(9 段比賽錄像) 和東京奧運會成績在48.50 s~50.00 s 的8 名優(yōu)秀運動員為研究對象,對其17 段比賽錄像進行分析(表1)。
表1 研究對象信息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世界田聯(lián)官網和東京奧運會官網獲取研究所需的比賽錄像,通過中國知網及Web of Science 網站收集相關文獻。本文將分欄時間定義為過欄后擺動腿著地(或起跑發(fā)令后)至運動員跨越下一欄身體重心通過欄架的時間;欄間用時定義為過欄后擺動腿著地瞬間(或起跑發(fā)令后)到運動員在跨越下一欄起跨腿離地瞬間(或到達終點線)的時間[2]。
1.2.2 視頻解析法
運用運動Coach eyes 2.0 及Dartfish 10.0 進行視頻解析,獲取運動員的運動學參數(shù)。
1.2.3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 23.0 對數(shù)據(jù)進行匯總和統(tǒng)計學分析。獨立樣本檢驗中:F檢驗P>0.05,則方差無顯著差異;t檢驗P<0.05,則數(shù)據(jù)有顯著差異性;相關性分析中,0.4 ≤|r| <0.6 為中等相關,0.6 ≤|r| <0.8 為強相關,0.8 ≤|r| <1.0 為極強相關,P≤0.05 呈顯著性差異,P≤0.01 呈非常顯著性差異。
1.2.4 對比分析法
將2 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明確優(yōu)秀運動員與世界頂尖運動員的差距,為我國400 m 欄運動員的訓練提供數(shù)據(jù)對照。同時對世界紀錄保持者Warholkm 進行個案分析,并與其他3 名跑進47 s 運動員的最好跑次(Benjamin 為46.17 s、Dossantos為46.72 s、Samba為46.98 s)展開比較,進一步探索其技術特點與優(yōu)勢。
2.1.1 全程階段劃分
從表2 可看出,A、B 2 組呈現(xiàn)相同的速度變化趨勢:起點到第1 欄為第一階段,速度快速增長,稱為加速階段;第1~5 欄為第二階段,第2 欄速度達到最大后小幅下降,稱為速度保持階段;第5~6 欄為第三階段,速度呈較大幅度降低,稱為調整階段;第6~10 欄為第四階段,速度持續(xù)下降,稱為速度衰減階段;第10 欄到終點為第五階段,速度下降率有所減少,稱為沖刺階段。
表2 2 組運動員分欄速度數(shù)據(jù) m/s
對比2 組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A 組5 個分段速度均快于B 組:第一階段A組平均速度達8.00 m/s以上,B組約為7.80 m/s;第二階段A 組平均速度為9.70 m/s、B 組約9.40 m/s,但A 組(16.06%)在第1~2 欄處加速幅度小于B 組 (17.18%),在后續(xù)的第2~5 欄A 組速度下降幅度較B 組更小,B 組早期加速幅度過大導致體能儲備和能量供應不足,無法有效保持較高的速度水平[3];第三階段A 組速度下降率(4.78%)小于B 組(5.76%);第四階段第6~7 欄在速度降低率方面,A 組(-2.43%)較B 組(-2.64%)更?。坏谖咫A段A 組沖刺加速更明顯,終點處的速度較第10 欄下降少(A 組下降1.45%,B 組下降2.31%)。
綜上所述,A 組較B 組全程速度分配合理、高強度速度耐力出色、無氧和有氧能量供應更加充沛。
2.1.2 5個階段速度對比
速度變異系數(shù)(標準差/ 平均值)能體現(xiàn)運動員在不同速度下的穩(wěn)定程度,變異系數(shù)越低,表示速度變化越平穩(wěn)[4]。2 組的共性特征在于第二階段速度變異系數(shù)均小于第四階段,說明運動員前200 m 的速度變化較后200 m 小。
從表3 可看出:A 組第二階段和全程速度變異系數(shù)小于B 組,但B 組在第四階段的速度變異系數(shù)優(yōu)于A 組,反映A 組速度大幅波動出現(xiàn)在比賽后半段,全程速度較為平穩(wěn);B 組在比賽前半段速度大幅波動,影響全程速度的保持。此外,與B 組相比,A 組最大速度快0.32 m/s、最小速度快0.43 m/s,在極值速度差方面A 組較B 組少0.11 m/s,并且A組保持90%最大速度的分欄數(shù)多于B 組,說明A 組能達到更高的速度水平并維持更長時間,且全程速度的變化幅度小。
表3 2 組運動員分段速度變異系數(shù)與極值分欄速度
相關性分析發(fā)現(xiàn),最大和最小分欄速度與成績呈非常顯著的負相關,在相關程度上,最小分欄速度>最大分欄速度,說明穩(wěn)定的速度變化和欄間速度保持能力對成績至關重要。綜上所述,A 組前200 m 速度浮動較小,保持最大速度能力較強,全程速度變化平穩(wěn)。
2.2.1 5個階段時間對比
從表4 可看出,全程5 個階段用時與成績呈正向強相關性,按照相關程度排列為階段四>階段一>階段三>階段二>階段五。前5 欄和后5 欄用時與成績呈顯著中等程度正相關,前5 欄相關程度大于后5 欄,說明運動員的平跑能力和過欄技術要兼顧發(fā)展,在提高跑動速度縮短跑動時間的同時,發(fā)展跑跨連貫銜接技術對取得優(yōu)異成績至關重要[5]。
表4 2 組運動員分段時間數(shù)據(jù) s
對比2 組數(shù)據(jù)可看出,B 組與A 組分段時間相差最大的是第四階段(1.05 s),說明A 組在比賽后半程的速度耐力較強,能減少比賽后程的用時。在階段用時占比上,B組在第一、二階段用時占比小于A 組,第三階段2 組占比相同,A 組在第四、五階段用時占比小于B 組,說明A 組全程時間分配更為均衡,后程減速幅度小。此外,A 組前5欄的過欄時間比B 組快0.074 s、后5 欄的過欄時間比B 組快0.147 s,說明A 組過欄用時少、過欄技術穩(wěn)定。
綜上所述,A 組能避免因比賽前程大幅度提升速度而影響全程速度的合理分配,在保證全程速度平穩(wěn)的同時縮短各分段用時,此外,具備良好的跑跨結合技術,過欄速度波動小。
2.2.2 欄間用時對比
從表5 可看出,A組僅在第9~10欄間用時達到4 s以上,B 組第7~8 欄間用時就已達到4 s 以上,共有3 個欄間用時在4 s 以上。此外,平均欄間用時差值方面,A 組為0.109 s,B組為0.121 s,2組在第6~7欄(0.233 s)和第7~8欄(0.265 s)的欄間用時及最后沖刺用時(0.363 s) 差值較大。
表5 2 組運動員欄間用時數(shù)據(jù) s
從表6 可看出,最大和最小欄間用時與成績呈顯著正向強相關,并且最小欄間用時與成績的顯著性高于最大欄間用時。2 組在這2 項指標上均呈顯著性差異,A 組的最大欄間用時比B 組短0.208 s、最小欄間用時比B 組短0.108 s,在兩極值用時的差值上A 組比B 組短0.101 s。這說明提高欄間速度、縮短欄間用時對成績的提升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表6 2 組運動員極值用時數(shù)據(jù)
此外,A 組在第二、三階段的欄間用時差異為0.267 s、第三、四階段為0.300 s, B 組分別為0.310 s 和 0.358 s。相關性檢驗發(fā)現(xiàn),第二、三、四階段平均欄間用時與成績呈非常顯著正向強相關,按相關程度排列為階段四>階段二>階段三。對比發(fā)現(xiàn),B 組在階段欄間平均用時上與A組差距從大到小依次為階段四(0.231 s)>階段三(0.174 s)>階段二(0.131 s)。這說明第四階段欄間用時對成績至關重要,B 組與A 組第四階段欄間用時差異最大。
綜上所述,A 組能在全程9 個欄間保持較高速度和較為穩(wěn)定的欄間跑動節(jié)奏,在第四階段仍能維持較短的欄間用時是其與B 組拉開較大差距的關鍵所在。
從表7 可看出:第一階段A 組平均欄間步數(shù)為20 步,B 組為21 步;第二階段,2 組欄間步數(shù)均為13 步;第三階段,A 組平均欄間步數(shù)為13 步,B 組為14 步;第四階段,A 組平均欄間步數(shù)在第9~10 欄由13 步增加至14 步,B 組在第7~10 欄處由14 步增加至15 步;第五階段A 組平均欄間步數(shù)為17.3 步,B 組為18.1 步??梢娫诘谝浑A段,A 組較B組表現(xiàn)出更卓越的短距離加速能力。在9 個欄間節(jié)奏上,2組均出現(xiàn)步數(shù)的變化,說明熟練掌握左右腿起跨技術對全程節(jié)奏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對比發(fā)現(xiàn):A 組平均步數(shù)僅在第9~10 欄發(fā)生一次變化、呈現(xiàn)“單—雙”節(jié)奏;B 組則在第5~6 欄和第7~8 欄處發(fā)生2 次變化、呈現(xiàn)“單—雙—單”節(jié)奏,反映A 組在欄間跑動過程中具有更穩(wěn)定的步幅和節(jié)奏。第五階段,A 組平均步數(shù)比B 組少,體現(xiàn)出更好的耐乳酸能力和有氧供能能力。
表7 2 組運動員全程步數(shù)數(shù)據(jù) 步
綜上所述,A 組擁有更好的短距離加速能力,欄間步幅大,能達到13 步,欄間步數(shù)節(jié)奏穩(wěn)定,僅出現(xiàn)一次變化,呈現(xiàn)“單—雙”節(jié)奏,沖刺階段擁有更好的體能儲備和速度耐力。
2.4.1 分欄時間與速度
從Warholkm 分欄時間與速度來看,全程11 個分欄除第10欄至終點的速度較慢、用時較長外,其他分欄速度平均領先另外3 名運動員0.16 m/s,其中第1~5 欄領先幅度最大,分別領先0.31 m/s、0.21 m/s、0.26 m/s 和0.29 m/s。因此,Warholkm 在第1~2 分欄處能達到更高的速度,并在第2~5 分欄處保持較高的跑動速度。
從表8 可以看出,Warholkm 在最大(9.95 m/s)和平均(8.80 m/s)分欄速度上均領先于其他3 名運動員,說明其速度素質優(yōu)于其他3 人。在95%和90%最大速度分欄數(shù)量上,Warholkm 均為4 個,其他3 名運動員的90%最大速度分欄數(shù)均多于95%最大速度分欄數(shù),并且Warholkm的全程速度變異系數(shù)最大(9.20),說明其全程速度波動較大。
表8 運動員分欄速度數(shù)據(jù) m/s
綜上所述,Warholkm 擁有出色的最大速度跑動能力,能在第1~5 分欄處達到更大速度并保持,但全程速度變化浮動較大,第10 欄至終點速度小于其他3 名運動員。
2.4.2 欄間用時、步數(shù)與步頻
統(tǒng)計顯示,Benjamin 是4 名運動員中唯一全程保持欄間13 步節(jié)奏的運動員,Santos 是4 名運動員中唯一在欄間節(jié)奏出現(xiàn)12 步的運動員,Samba 則在起點至第1 欄使用了21 步、在第7~10 欄間由13 步過渡為14 步,Warholkm 在第9~10 欄由13 步轉為15 步,并且在第10 欄至終點的步數(shù)最多。
從全程用時與步頻可看出,Warholkm 全程11 個分欄用時均短于4 名運動員的平均水平,在第1~7 欄和第9 欄至終點總計8 個分欄的步頻高于平均水平。在欄間用時上,Warholkm 領先較多的2 個分欄段分別是第2~3 欄(0.12 s)和第4~5 欄(0.11 s)。結合全程步數(shù)節(jié)奏來看,Warholkm雖然在第9 欄至終點2 個分欄段的步數(shù)最多,但步頻領先平均值也較多,在最后約75 m 仍能通過提高步頻來提升速度,說明其擁有極強的耐乳酸能力和后程加速能力[6]。
2.4.3 過欄時間
從表9 可看出,Benjamin 和Santos 的過欄時間較穩(wěn)定;Warholkm 的過欄時間波動幅度最大(變異系數(shù)為0.106)且整體呈增長趨勢,但其7 個過欄用時小于0.4 s,這一數(shù)量也多于其他3 名運動員。綜上所述,Warholkm 的過欄技術與過欄速度優(yōu)于其他3 名運動員,但欄間用時整體波動幅度較大。
表9 過欄時間數(shù)據(jù)
Warholkm 擁有出色的速度素質、速度耐力、跑跨結合能力和過欄技術,但其全程速度波動較大,可能是其更高的最大速度所致,同時其欄間跑動節(jié)奏有13 步轉為15 步的情況,反映世界頂尖運動員所具備的個體差異性和獨特的運動技術特點。
400 m 欄全程可分為第一階段(加速階段)、第二階段(速度保持階段)、第三階段(調整階段)、第四階段(速度衰減階段)和第五階段(沖刺階段)。5 個階段用時與成績呈非常顯著的正向強相關性,按相關程度排列為階段四>階段一>階段三>階段二>階段五。3 個欄間用時與成績呈非常顯著正向強相關,按相關程度排列為階段四>階段二>階段三。前5 欄和后5 欄的過欄用時與成績呈顯著中等程度正向相關,按相關程度排列為前5 欄>后5 欄。最大和最小分欄速度與成績呈非常顯著負相關,按相關程度排列為最小分欄速度>最大分欄速度。
世界頂尖400 m 欄運動員短距離加速能力強,前200 m速度浮動小且達到最高速度后保持速度的能力強,最后沖刺階段速度耐力和沖刺加速能力強,全程速度分配合理且速度變化平穩(wěn),具備優(yōu)良的全程跑動節(jié)奏和跑跨結合技術,過欄速度變化波動小且9 個欄間的跑動速度能保持較高水平,具備更加穩(wěn)定的欄間13 步跑動節(jié)奏,全程跑動節(jié)奏平穩(wěn)。
Warholkm 在體能上有出色的速度素質和速度耐力,在技術上有出色的跑跨結合能力和過欄技術,但其全程速度波動較大,欄間跑動節(jié)奏存在由13 步轉為15 步的情況。
運動員應重視平跑能力練習,提高最大速度的保持能力和后程速度耐力,以便長時間將速度維持在較高水平并減緩速度波動情況,兼顧發(fā)展短距離加速能力以縮短加速階段用時,全程速度分配須符合生理學能量供應系統(tǒng)客觀情況、項目競技發(fā)展規(guī)律和自身競技能力水平。重視跑動節(jié)奏,在保證跑動速度和技術動作不產生消極變化的情況下,將全程步數(shù)趨于起跑至第1欄為20~21步、欄間為13步、第10 欄至終點為16~18 步。加強欄上技術和跑跨結合能力訓練,提高過欄速度,穩(wěn)固欄間跑動節(jié)奏,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平跑能力。高水平運動員的體能訓練要兼顧短距離速度能力和高強度速度耐力,技術訓練要提高針對性和個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