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
北宋元豐五年,蘇軾被貶至黃州,這是他一生中最困難的時期。在此期間,他創(chuàng)作出了《赤壁賦》,通過記錄與朋友在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表達出吊古傷今之情。在文章中,蘇軾的主觀感受是文章的線索,其情感變化比較明顯。考慮到這一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關鍵字來解讀文本,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變化。
一、引導學生圍繞“樂”解讀文本
《赤壁賦》第一自然段寫的是作者“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景象。這時,作者和友人盡情地投入大自然的懷抱。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讓他們感到賞心悅目。他此時的心情是舒暢的。在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寫道:“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边@里出現(xiàn)了一個極其重要的字。它可以準確地概括出作者此時的心情,那就是“樂”。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圍繞這個“樂”字帶領學生一起去探尋作者“樂在何處”。
通過閱讀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赤壁的景色美不勝收。當時正是“壬戌之秋”,是欣賞滿月的好時機。他與好友一起泛舟吟詩,把酒言歡,自然高興。接下來,教師可以為他們介紹一下《赤壁賦》的創(chuàng)作背景:當時,蘇軾被貶到黃州,名義上雖然是擔任團練副使,但實際上已經沒有任何權力了,只是被監(jiān)管的人員,而且不能隨意離開這個地方。這樣的生活對蘇軾來說是痛苦的,但是他并沒有因此而放棄生活。在沉淪了一段時間后,他便開始自我反省,積極調整心態(tài)。既然不能離開黃州,那干脆就在這里快樂地生活吧!于是,蘇軾開始在這里農耕,探尋美食、美景,常常和友人一起飲酒賦詩。被貶黃州這件事情給他帶來了痛苦,但是他卻能將痛苦轉化為快樂,使自己在黃州的經歷變得有意義。這段經歷也讓他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官場上的名利得失,對他而言已經不再重要。結合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學生感受到了蘇軾的樂觀與自信,明白了“只要有一顆強大的心,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就一定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的道理。
正是因為有了痛苦的經歷,作者才會更加珍惜大自然的饋贈。在講解《赤壁賦》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抓住“樂”字,引導學生閱讀文本,讓他們更好地了解作者,感受其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學習其在經歷磨難之后豁達、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二、引導學生圍繞“悲”解讀文本
興盡悲來,是非常正常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比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先描寫了蘭亭聚會的盛況以及當?shù)孛利惖娘L景,抒寫了自己當時快樂、舒暢的心情。然而當他意識到“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不禁發(fā)出“時間易逝,人生無?!钡母锌?。蘇軾亦是如此。在《赤壁賦》中,他與友人暢游赤壁,本來很快樂,但慢慢地,他的情緒開始發(fā)生變化,由“樂”轉向“悲”。這時,教師就需引導學生圍繞第二個關鍵字“悲”來解讀文本。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閱讀《赤壁賦》,從中找出那些流露出“悲”情的語句。有的學生找到了“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船上傳來“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這陣簫聲不僅表達了客人的悲傷之情,而且引出作者的愁緒。像曹孟德這樣一生有無數(shù)豐功偉績的英雄也會漸漸被歷史的長河淹沒,更何況是無法施展自己才華的普通人呢?在這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客人感到悲傷的原因。學生們總結出以下原因:
(一)長江和明月可以永存于世,但是人的生命卻是有限的。
任何歡愉的時光都會過去,人們無法永遠停留在快樂的這一刻。
(二)作為一代梟雄,曹孟德尚且未能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更何況平庸之輩呢?客的所悲何嘗不是蘇軾的所悲呢?聽到客人的簫聲,作者也陷入了迷茫和苦悶的情緒中。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如今被貶至黃州,年事已高的他已經難再有建功立業(yè)的機會了;在生活上,他孤身一人在黃州,沒有家人的陪伴,只有無盡的孤寂和愁苦。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悲”這個關鍵字,體會作者對時光易逝、心愿難以實現(xiàn)的悲傷之情。
三、引導學生圍繞“喜”解讀文本
在《赤壁賦》的第四自然段,作者開始表達自己的見解。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情緒再次發(fā)生了變化。他選擇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思考生命的意義,情緒轉悲為喜。在教學的過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喜”字來解讀文本。
客曾“羨長江之無窮”,愿“抱明月而長終”,作者就此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的觀點。他同樣以江水和明月為例來勸解客人。如果從變化的角度看,江水一直在流逝,明月也會殘缺;但如果從不變的角度看,江水與明月雖然在變化,但它們一直都在那里,從沒有消失過。人類對于世界而言是渺小的,但是對于自身而言,卻可以產生無盡的可能。所以,他勸客人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饋贈。蘇軾即使身處逆境,依然能夠快速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他認為,天地萬物都各有其主,也需各司其職。雖然大自然不屬于人類,但是人們在有生之年是可以無償且無窮地去享用大自然的恩澤的。這時,再去看那江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客人也會感受到安寧。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蘇軾的眼界與心胸都非常開闊,領悟了“知足常樂”的道理。
總而言之,在講解《赤壁賦》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關鍵字來解讀文本,感受作者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健康的人生觀。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