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陳師曾美育思想研究

2023-08-31 21:22:16宮富鄭瑩
浙江理工大學學報 2023年2期
關鍵詞:陳師曾感受力觀察力

宮富 鄭瑩

摘 要: 陳師曾是我國近代著名藝術理論家與教育家。當前學界對陳師曾的交友活動與文人畫研究頗多,而關于其美育思想的研究不多。文章以陳師曾對傳統(tǒng)文人畫價值的闡發(fā)為例來探究其所蘊含的美育思想。文人畫是陳師曾美育思想的基點,他認為對文人畫的研習可以接受美感教育,在技能上可以培養(yǎng)人們敏銳的觀察力與感受力,而且在精神上可以培養(yǎng)人們高尚的人格。這是陳師曾美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美育思想的價值所在。挖掘陳師曾的美育思想,對古往今來當下的美育教育不乏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陳師曾;美育;文人畫;觀察力;感受力;高尚人格

中圖分類號: J0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673-3851 (2023) 02-0055-06

Research on Chen Shizeng′s thought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aking the value of literati painting as an example

GONG? Fua, ZHENG? Yingb

(a.Shi Liangcai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b.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China)

Abstract: ?Chen Shizeng was a famous art theorist and educator in modern China. At present, there are a lot of studies on Chen Shizeng′s friendship activities and literati painting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but there are few studies on his thoughts on aesthetic education. This article takes Chen Shizeng′s elucidation of the value of traditional literati painting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contained in it. Through research, this article believes that literati painting is the basis of Chen Shizeng′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especially he believes that the study of literati painting can receive aesthetic education. It can not only cultivate people′s keen observation and sensibility in terms of skills, but also cultivate people′s noble personality in spirit. This is the core of Chen Shizeng′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and it is also the value of hi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xcavate Chen Shizeng′s aesthetic education thought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throughout the ages.in the current.

Key words: Chen Shizeng; aesthetic education; literati painting; ability to observe; ability to feel; noble personality

陳師曾,又名衡恪,為我國近代著名藝術理論家與教育家。他早年留學日本,攻讀博物學科;歸國后,專事美術教育工作,且著述頗豐,尤以《文人畫之價值》一文影響深遠。《文人畫之價值》以現(xiàn)代視角闡發(fā)了傳統(tǒng)文人畫的價值,陳師曾認為文人畫不專注于形似,且含有文人的高尚品格,故而是有價值的,而他的美育思想的核心正是要培養(yǎng)高尚思想之人格,這與其文人畫思想是相通的。當前學界對陳師曾的研究集中在其生平、交友、文人畫等,而對其美育思想研究較少;以美育的視角來研究陳師曾,既可以豐富他的學術理念,也為當下美育發(fā)展提供可資借鑒的思路。故本文從陳師曾的文人畫思想入手,探析其美育思想。

一、美育思想的基點:文人精神

中國傳統(tǒng)文人畫的發(fā)展源遠流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歷史積淀。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隨著西學的強勢傳入,特別是五四運動的爆發(fā),動搖了長久以來傳統(tǒng)文人畫的地位。“而五四時期‘中國畫的價值危機正是在這種整體性的反思與重建思潮中發(fā)生的?!保?]一些人將目光轉向了西方,認為西方科學的寫實精神是先進的,以此來批判中國畫的不求形似,企圖以西方藝術技法來改革中國傳統(tǒng)繪畫。其中,以康有為、陳獨秀為代表的“改革派”,就對明清以來的文人畫進行了全盤的否定,認為文人畫不追求形似的寫意性,相較西方的科學寫實性是極其落后的??涤袨檎J為:“中國畫學至國朝而衰弊極矣,豈止衰弊,至今群邑無聞畫人者。其遺余二三明宿,摹寫四王,二石之糟粕,枯筆如草,味同嚼蠟,豈復能傳后,以與今歐美、日本競勝哉?”[2]21在他看來,中國畫追求的寫意性是衰敗的,是無法比肩歐美的,尤其對清初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祈以來的文人畫進行批判,認為其是糟粕,毫無價值的。陳獨秀更為激進地指出:“若想把中國畫改良,首要革王畫的命。因為要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采用洋畫的寫實精神?!保?]26陳獨秀所要“革”的正是與倪黃文沈一脈相承的文人畫,陳獨秀的觀點把文人畫推向了輿論的制高點。其實,無論是康有為還是陳獨秀,其目標主要是針對當時中國整個社會文化現(xiàn)狀的改革,他們并不是以美術家的身份,而是以實業(yè)家、政治家的身份來談論對于中國畫的改革,傳統(tǒng)文人畫于救國于實業(yè)而言,毫無實用之用?!案母锱伞闭J為西方先進、科學的理論是值得學習的,主張以西方的寫實主義來改革文人畫的不求形似,可以說是當時一種普遍的現(xiàn)實主義態(tài)度。平心而論,文人畫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髓之一,不求形似恰是其寫意性的表現(xiàn),有著特別的意趣與審美韻味,倘若以西方繪畫寫實的精神來重構文人畫的意趣,勢必會失去文人畫的精神內核。

其實就在當時,也有人堅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維護文人畫的地位,認為文人畫的不追求形似正是其精神核心所在。陳師曾正是這樣一位“國粹派”的代表人物,他在中西文化交流碰撞中始終維護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陳師曾留學日本八年,系統(tǒng)地學習了西方的博物學科,對西方的藝術理論多有涉獵。但是,在面對波濤洶涌的西學潮流時,陳師曾并沒有以自卑心態(tài)看待西方文化,而是以不卑不亢的平常心來看待中西方繪畫的不同。“西人之畫,目中之畫也,中國人之畫,意中之畫也,先入于目而會于意,發(fā)于意而現(xiàn)于目。因具體而得其抽象,因抽象而完其具體,此其所以妙也。然行萬里路,又必須讀萬卷書者,正以培養(yǎng)精神,融洽于客體,以生畫外之韻味也?!保?]98他指出:“所謂不求形似者,其精神不專注于形似,如畫工之鉤心斗角,惟形之是求耳。”[4]170而且,陳師曾對文人畫尤其推崇,特著文《文人畫之價值》來捍衛(wèi)文人畫的地位?!昂沃^文人畫?既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之功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保?]167依他之見,文人畫特質的凸顯不在于藝術技巧與形式上考究,而重在體味浸透在畫中畫家(文人)的精神、意趣、主觀品味與個人哲思??梢哉f,陳師曾的《文人畫之價值》對當時抨擊文人畫的主流聲浪做出了擲地有聲地回擊,有力地捍衛(wèi)了傳統(tǒng)文人畫的文化價值和地位。陳師曾始終堅守文化自信,以溫和的言辭來回擊革新派,彰顯了文人知識分子的氣度與涵養(yǎng),彰顯了文人的高尚精神。

陳師曾以前瞻性的眼光對未來理想社會進行展望,將文人畫賦予了美育的理念,將文人精神寓于美育之中,這離不開他自身文人知識分子的身份。陳師曾從文人畫的內部挖掘新的生命力,意圖重構文人畫的現(xiàn)代價值,使其承擔起美育的功能。陳師曾所探討的文人畫不再是簡單地被賦予傳統(tǒng)意義,而是將其價值回歸到傳統(tǒng)大家身上人文知識分子精神觀照上,令其承擔起喚起美感教育的重任,在社會意義方面,也成為了啟蒙國民思想的一種手段。

陳師曾關于文人畫的理論認識正是其美育思想的基點。他在《對于普通教授圖畫科意見》中指出:“圖畫科的意義有兩點,一是培養(yǎng)精神上美感教育,養(yǎng)成高尚思想之人格、二是技能之練習,目觀手摹,以練技能,不特圖畫可以進步,即人之觀察力亦當趨于靈敏?!保?]148也就是說,在陳師曾看來,通過對圖畫的學習可以在精神上對人們進行美感教育,培養(yǎng)高尚品格,在技能上培養(yǎng)人們觀察力與感受力。他還認為“文人又其個性優(yōu)美、感想高尚者也。其平日之所修養(yǎng)品格,迥出于庸眾之上。”[4]167從陳師曾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文人精神已經變成了一種美學上的度量衡,文人將不同于庸眾的品格情操注入到其藝術作品之中,韻味體匿且性存。因此,他認為文人畫是中國文人高尚精神的寄托載體,更是其人格鶴立于大眾的物化憑證。故此欣賞并學習文人畫,長期沉浸在文人隱匿于畫中的雅致品味,可以在精神上對人們進行美感教育,能夠感動于文人畫隱于內而形于外的高尚情操,從而培養(yǎng)塑造學習者的崇高人格。正是深諳文人畫這種獨特的價值,陳師曾不僅維護文人畫的價值地位,更是不遺余力地以實施美育的方式將文人畫的精神傳承并發(fā)揚光大,也是當時知識分子精神救國、改造國民性的真實寫照和有力武器。陳師曾在日本攻讀完博物學科歸國后,積極投身于教育工作中,有關文人畫的美育思想也貫穿了他整個教育活動之中,并且在具體的教育活動中,將培養(yǎng)學生的文人氣質放在首位。由此可見可以說,文人畫理論是陳師曾美育思想的基點。

二、技能上之審美能力的訓練

陳師曾在《對于普通教授圖畫科意見》中談到中西方都有圖畫科教授的原因在于:“技能之練習。目觀手摹,以練技能,不特圖畫可以進步,即人之觀察力亦當趨于靈敏?!保?]148在他看來,圖畫練習,不僅可以提高繪畫的技能,而且可以使人的觀察力和感知外界的意識和能力更加敏銳,進而逐漸培養(yǎng)起一種迥異于他人的善于觀察發(fā)現(xiàn)事物獨特之美的眼光、感覺,也就發(fā)展了人的審美感知力。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保?]審美能力對藝術創(chuàng)作、藝術欣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不斷提升人們對事物的感受力,才能夠提高對美的感知力。審美的感知力愈靈敏,接受美的能力也就愈強。而藝術教育作為美育的核心,它的任務正是要“培養(yǎng)人們敏銳的感知力,豐富的想象力和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6]。所以,陳思曾提出教授圖畫科,不只為提高學生的繪畫技巧,更重要的是在技巧的學習中提高學生對于美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接受的是美感訓練,傳授的是一種審美教育,將他看作我國近代較早開展美育的開路先鋒者之一,毫不為過。正是從這種教育理念出發(fā),他對學生的技能以及對于美的觀察力、感受力的培養(yǎng)非常重視。

因此可以說,陳師曾踐行其美育思想的原點是從習畫開始的,習畫教學有助于審美能力的訓練,喚起美感。因此他要求學生首先要掌握繪畫的技能,打好基本功。同是在《對于普通教授圖畫科意見》中,他提出:“畫法主要有三種,臨畫(仿范本)、寫生(對實物)、記憶畫(作畫時,目前不置一物,而將平日所曾臨者、所寫者、所見者,任筆揮灑寫出之謂也)?!保?]149陳師曾主張通過臨摹、寫生、記憶畫三種畫法,以層層遞進的方式來培養(yǎng)人們的感知力與觀察力。陳師曾所提出的臨畫與寫生這兩種畫法,對于初學者來說尤為重要,而記憶畫則是在掌握了一定的藝術技巧的基礎上,能夠脫離物的實用束縛,從而達到陳師曾所推崇的“發(fā)揮自由之情致”的自由狀態(tài)。

首先,陳師曾認為,只有通過對古畫臨摹的學習,才能夠掌握繪畫技巧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臨畫是臨摹傳統(tǒng)古人的畫法,如何用筆,用色,經營位置,進而體會畫中所含古人之氣韻,從而喚起人們的美感精神,訓練人們的審美能力。在對弟子江南蘋的教授過程中,他要求學生對古畫細心臨摹,領會特點。陳師曾也親自示范作畫,便于她在旁觀摩老師如何構思、布局、用筆、設色,習得一些繪畫技巧。臨摹的目的并不僅僅是學習高超的技法,而是要讓學生體會古人作畫時的胸襟,培養(yǎng)人們體會古畫中氣韻美的感知力,為之后的寫生做準備。同樣大力推行美育的蔡元培在這一點上持不同的主張,“我們現(xiàn)在除了文字界稍微有點新機外沒別的還有什么?書畫是我們的國粹,都是模仿古人的?!保?]可以看出,蔡元培是反對模仿古人的,他主張以科學入畫,舍棄傳統(tǒng)繪畫。但陳師曾意圖重構古畫的現(xiàn)代意義,將古畫,尤其是文人畫賦予了美育的理念,具有一種喚起人們美感精神的價值功能。

其次,陳師曾也提倡對景寫生,主張走進自然。寫生是面對實物、實景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是動態(tài)的過程,正是需要在臨摹習得古人的繪畫技法的基礎上進行。相較于臨摹,寫生更需要一定的繪畫功底與對外界的觀察力與感知力,才能進行繪畫寫生的創(chuàng)作。同時,在進行寫生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也是在不斷地體察、感受外物之美。陳師曾在藝術理論與藝術創(chuàng)作中十分重視寫生,如庭院寫生作品《淺絳山水圖》《園林小景》,開創(chuàng)了實景入畫的先河。蔡元培曾邀請陳師曾任北大畫法研究會導師,正是看重了陳師曾博物學科的教育背景與提倡寫生的主張。在這一點上,陳師曾與蔡元培有著極為相同的理念。蔡元培在《對于新教育的意見》中,將博物學、手工等教育方式作為實施美育的方式,提倡科學寫生?!懂嫹ㄑ芯繒占o要》也記載:“陳君(陳師曾)說花卉畫進行次第,先習寫生,須有植物學知識,這樣才能寫出各種花卉之特征。次學寫意,足以見表見個人性靈,與植物標本有別。”[7]可見,陳師曾認為,寫生這種訓練方式有助于興美感,是實施美育體系中的一種重要技術手段。

陳師曾不是頑固的守舊派,而是主張“采人之長,博采眾長”。陳師曾主張寫生,是看到了中國畫不比西方真確精似,從而提出的改良舉措。陳師曾在北京各大美術學校從事教育工作時,認真嚴謹?shù)貙Υ龂嫷慕虒W,主張從自然中來,到創(chuàng)作中去。在技藝上、思維模式的精神性上來教育學生。江南蘋談到:“師曾山水畫的造詣是很深的。他在國內和日本,足跡遍歷名山大川,眼界寬闊,豐富了他山水畫的創(chuàng)作題材和內容。他認為:山水畫的章法要好,必須多看真實景色,培養(yǎng)觀察能力,分析棄取,選其精粹,然后傳移摹寫,才能既真實又傳神?!保?]可以看出,陳師曾對待國畫的教學嚴謹,強調師法自然,注重通過寫生來達到技能上的訓練,培養(yǎng)觀察力與感受力,從而達到訓練審美能力的目的??梢?,陳師曾的美育思想是通過對古畫的臨摹來增進繪畫能力,在對景寫生的過程中來體察外物,以達到訓練審美能力的目的。

最后,記憶畫是更高層次的學習過程,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寫意畫,是在臨摹與寫生的基礎之上,不求其形而求其神,抒寫胸中意氣,是更高的藝術境界??梢哉f,記憶畫是脫離了物體的外在束縛,融入畫家的品格,由實用性的圖轉化為觀賞性的畫。陳師曾認為:“此種畫法最為有益,一可比較前日臨畫時曾留意否,一可練習記憶力與理會力,補助畫法進步,收斂不鮮。要之此皆所謂自在畫也?!保?]149也就是說,記憶畫不僅可以提升自己對事物的觀察力,也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記憶力,增進畫法的進步,是自在畫。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繪畫技法,在寫生體察外物的基礎之上才能夠進行記憶畫的創(chuàng)作,從而達到“發(fā)揮自由之情致”的狀態(tài)。記憶畫是融合了畫家的想象來進行創(chuàng)造的,一氣呵成,融入了畫家的修養(yǎng)和學問,更接近文人畫的本質,更能夠體現(xiàn)藝術家的高尚品格。可以說,記憶畫是陳師曾所提倡的文人畫,即高雅之畫。陳師曾就畫的雅俗之分曾發(fā)表過這樣的看法:“所欲請諸會員注意,畫有雅俗之別,所謂雅者,謂志趣高尚,胸襟瀟灑,則落筆自殊凡俗,非謂不循規(guī)蹈矩,隨意涂抹,即足以標異于庸俗也?!保?]可見,記憶畫能夠反映出畫家是否具有傳統(tǒng)文人修養(yǎng)與知識分子的學問,是否能夠脫離束縛達到“發(fā)揮自由之情致”的狀態(tài)。因此,記憶畫在美育的實施過程中也尤為重要,對記憶畫的學習能夠在提升審美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達到美育的核心,即精神上涵養(yǎng)高尚人格。

陳師曾談到的對文人畫學習的這三種畫法,其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提升人們學習繪畫的技巧,更是為了讓人們能夠提升對于事物的感知力,擁有欣賞繪畫優(yōu)劣的能力。陳師曾認為,文人畫是“專門高尚之畫”,蘊含了文人的人品、學問、才情、思想,故而是中國藝術的精髓。只有通過學習欣賞文人畫這類高尚藝術,體會文人的胸襟與高尚品格,才能提升自己的審美品味。

三、精神上之高尚人格的涵養(yǎng)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西方文化思想與藝術作品傳入中國,科學、寫實精神占據(jù)了彼時中國藝術領域的主流。然而國內流傳的西洋畫并不多,國人對于西洋美術也并不了解。如果不分優(yōu)劣將之的藝術作品而全盤接受,這不僅不利于中國畫的現(xiàn)代發(fā)展,對人們精神境界的培養(yǎng)也是不利的。陳師曾認為“因情感而引起美感,無論何人均有之。何況人為高等動物,故美感尤富。但因知識之相差,文明之美感與野蠻者當又不同。惟教育可以變化氣質,增進知識,養(yǎng)成完尚之人格?!保?]148每個人都有美感,但因知識背景的不同,美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教育可以增進人的知識,提升人的氣質,進而培養(yǎng)高尚人格,文人畫正體現(xiàn)了文人的高尚品格。

中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曾在《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中指出:“文化進步的國民,既然實施科學教育,尤要普及美術教育?!保?]“美育屬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標是發(fā)展完滿人性。”[8]陳師曾所指提倡的教育即通過對文人畫的學習來發(fā)展現(xiàn)代“文人”的完滿人性,培養(yǎng)現(xiàn)代“文人”的高尚人格。陳師曾談到:“文人畫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學問、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保?]171人品指文人的品行,品格。畫品即人品,文人畫呈現(xiàn)出來的也正是文人高尚的品行。學問指的是文人的學識、文化修養(yǎng),傳統(tǒng)文人畫兼具詩書畫印一體,也造就了文人兼具詩歌、書法、繪畫、篆刻等多種文化素養(yǎng)。才情指的是文人性靈、神情,是繪畫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文人意境。思想指的是文人所表達感想、精神。因此,文人畫體現(xiàn)的是文人的綜合素養(yǎng),文人畫的價值之高就在于此。無論是蔡元培還是陳師曾,他們都認為圖畫教學有助于實施美育,喚起人們的美感,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涵養(yǎng)高尚精神的目的。

陳師曾所主張的“學習文人畫能夠完善人格”也就由此有了堅實的理念依托與可遵循的學習準則。首先,陳師曾強調人品對于文人畫的重要性,也體現(xiàn)在對自身的要求中。陳師曾教過的學生回憶,“他律己極嚴,教學認真,平時采集標本,總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保?]江南蘋談到:“有時,他發(fā)現(xiàn)自己作品畫得不理想,便立即撕掉,毫不吝惜。我說:‘老師,撕了怪可惜的,留給我作紀念吧。他說:‘不行,藝術家不能敝帚自珍,既然自己不滿意,何必流傳保存呢。不能讓人家學你的缺點,千萬不可貽誤后學?!保?0]可見,這段對話生動地體現(xiàn)了陳師曾嚴于律己的高尚品格正是其倡導文人畫典范的彰顯。

其次,文人畫的價值不僅在畫的表面,更在畫外之功夫。陳師曾認為,中國畫妙在,“然行萬里路,又必須讀萬卷書者,正以培養(yǎng)精神,融洽于客體,以生畫外之韻味也?!保?]98文人畫的價值不僅體現(xiàn)于繪畫的形式,更在于平日的素材積累,巧妙構思與技法運用的過程中姜文人的主觀情思精神寄托于繪畫中。陳師曾指出,“文人的畫不但把意思、趣味放在畫里,而且把寫字的方法也放進去了,所以覺得畫里面很不簡單,不是專在畫的范圍里研究便可了事,還要從他種方法研究,才能出色?!保?]163書法作為中國傳統(tǒng)藝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僅需要很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更需要日復一日對筆法技巧的磨練。文人畫寓書法于畫法,它的文學性與書寫性對品格與學識的要求,決定了文人畫高尚的品格和異乎尋常的高雅趣味與深刻意蘊。如畫家王維,不僅擅畫傳統(tǒng)水墨,更擅長作詩。蘇軾在《書摩詰藍天煙雨圖》中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因此,他的山水畫不僅只是描摹自然風光,更是在畫面中體現(xiàn)出了詩歌的意境,蘊含了王維在人生經歷中堅實的文藝底蘊。因此,通過對文人畫的學習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不同于自身狹隘認知的全新眼光看待世界,從而形成新的認識、新的體會,這樣就自然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文化積淀,使得審美體驗獲得更新而得到了全新的藝術欣賞預期,在下一次體悟時就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知,品味由此提升。

再次,才情體現(xiàn)為一個人的個性精神,影響著繪畫意境的傳達。陳師曾認為文人畫“蓋其精神超于物體之外,而寓其神情于物像之中?!保?]171文人畫體現(xiàn)的是文人獨特的性靈、神情,蘊含在其畫作之中。例如陳師曾自幼學習傳統(tǒng)繪畫、詩文等,但他又融入了自己的個人特色,上師古人又有所創(chuàng)新。陳師曾為弟子俞劍華示范《仿清湘筆意》時談到:“學古人既要有意,又要無意。有意以求深入古人堂奧,無意以脫出古人束縛?!保?1]12因此,這幅作品下半卷似石濤,而上半卷又彰顯出陳師曾自己的特色。再如,“陳師曾畫梅,學金冬心,李晴江,但又別有一番孤高冷峻的風度?!保?1]23由此可見,陳師曾在其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通過學習古人的用筆、構思,不僅體會古人的高尚品格,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也融入了自己獨特的才情。劉開渠先生曾說,“他是國立藝專最受學生歡迎的教員。他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作品對我們的影響最大,他是當時北京最有名望的畫家。”[9]最后,陳師曾認為,文人畫首重精神,將性靈滲透在其思悟之中,思想對于文人畫尤為重要。正如姚華所言,“畫面文章皆精神之所制作,故美不于其形質,而惟精神是求?!保?2]例如文人畫家蘇軾的《木石圖》,借此畫抒發(fā)了蘇軾官場不得意卻曠達不羈的品行,傳達出一種飽經風霜而又安然、超脫的高尚人品。這幅畫的價值正是蘇軾郁郁不得志而又豁達的高尚精神。因此,通過對文人畫的學習可以從人品、學問、才情、思想等四個方面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而這也符合美育要發(fā)展完滿人性的目標。

陳師曾提出:“培養(yǎng)精神上美感教育,養(yǎng)成高尚思想之人格?!保?]148文人是具有完尚人格之人,陳師曾所提及的美感教育也正是要通過對文人畫的學習來培養(yǎng)現(xiàn)代“文人”的高尚人格。陳師曾指出:“雖然,古人之佳境,非不可學而得也。茍能以充分之時間,日浸月染,其不能蒸蒸而上者未之有也?!保?]150由此可見,通過對文人畫長時間的學習,可以體會到文人高尚境界?,F(xiàn)代社會注重提升人們的綜合素養(yǎng),而美育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文人畫不僅蘊含有文人高尚品格,還含有文人各方面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通過對文人畫的學習,可以培養(yǎng)自身的綜合素養(yǎng),進而提升自我的高尚品格。

四、結 語

陳師曾在教育部供職十余年,大力宣揚美育,并親身從事美育工作,致力于培養(yǎng)美術人才,以身作則來教導學生,培養(yǎng)了許多著名的藝術家,如李苦禪、俞劍華、王雪濤、劉開渠等人。陳師曾把文人畫作為一種能夠培養(yǎng)“美感”、提升品格的重要教育方式。文人畫中蘊含文人的趣味,不能僅考究藝術技巧,更要在畫具體形象之外看出文人的思想。而文人平時所修養(yǎng)的品格是高于大眾的,文人畫更是體現(xiàn)出文人的品格,因而能夠呈現(xiàn)出文人的氣質。陳師曾指出:“雖然,《陽春》《白雪》,曲高和寡,文人畫之不見賞流俗,正可見其格調之高耳。”[4]167文人畫也正因格調之高,而曲高和寡,需要提升自身的素養(yǎng)才能夠體會畫外之意。陳師曾在《歐洲畫界最近之狀況》中提出:“中西系統(tǒng)殊異,取法不同,要喚起美感,涵養(yǎng)高尚精神一也?!保?]187中西畫法沒有高低之分,只是技法不同,但都能夠引起人的美感,涵養(yǎng)高尚精神。而文人畫也未將技巧放在第一位,“首重精神,不貴形似”也正是在強調藝術的主觀性。由此可見,文人畫重在畫的內養(yǎng)功夫的強調,而文人畫也正是陳師曾美育思想的實施途徑,通過對文人畫的學習,如古人如何用筆、設色、經營位置,提升觀察力與對美的感知力。同時,學習與欣賞文人畫,體會古人之胸襟,感受高尚品格,提升自我的綜合素養(yǎng)。

陳師曾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面對西方科學思想與藝術作品傳入,以理性的眼光看待西方的文化藝術觀念,堅守本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維護了傳統(tǒng)文化之價值。他以現(xiàn)代的眼光看待傳統(tǒng)文人畫的價值不足,用西方技法來改良,使人們重新認識文人畫的價值。陳師曾認為,文人畫是專門高尚之畫,學習文人畫的過程也是在學習文人的高尚精神。陳師曾在歸國后,一直致力于教育工作,身體力行普及傳統(tǒng)畫的價值。他在《繪學雜志》發(fā)表的《文人畫之價值》《對于普通教授圖畫科意見》《中國畫是進步的》,與在北京八校聯(lián)合舉辦的學術講演會上講述中國人物畫之變遷,都旨在宣傳普及中國傳統(tǒng)畫的價值與意義。陳師曾通過對傳統(tǒng)繪畫價值的宣講,用普及文人畫的方式不僅維護了文人畫的價值,也啟蒙了大眾,提升了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起到了以美育人的功能和作用。

時至今日,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消費主義的泛濫所產生的商業(yè)化、媚俗化等種種不良現(xiàn)象,引發(fā)了人類社會的精神匱乏現(xiàn)象,甚至人與人、人與自身的分裂問題。如何提升大眾的審美水平,培養(yǎng)積極健康的審美品味,涵養(yǎng)高尚的人格,在這個表象繁榮、內里脆弱的浮躁社會顯得尤為重要。陳師曾認為提出的,通過學習文人畫,不僅可以吸收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來飽滿個人的精神境界,甚至可以完善人格,彌合當今社會中處處存在的分裂危機,使人能夠順利發(fā)展成健全的積極的完整個體,而非被異化被遺忘被利用的孤獨機器。陳師曾所提倡的以文人畫興美育之主張,給予了我們以民族性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一視角來重新思考美育體系在當下社會應當如何被建立,為中國美育的內容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支撐,正如他面對西方文化侵襲時不卑不亢一般,中國美育建設在汲取西方基礎架構營養(yǎng)的同時,更應當以自身優(yōu)良深厚的文化內容為填充體系為基點,建構屬于中國的,充滿民族精神與符合時代精神的美育系統(tǒng)體系。

參考文獻:

[1]曾小鳳.危機與轉型: 康有為、徐悲鴻、陳師曾與五四時期的“中國畫”批評[J].美術研究,2021(1):115-122.

[2]郎紹君, 水天中.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文選[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9.

[3]朱良志, 鄧鋒.陳師曾全集: 詩文卷[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16.

[4]李運亨,張圣潔,閆立君.陳師曾畫論[M].北京:中國書店,2008.

[5]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87.

[6]彭吉象.藝術學概論: 精編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9:21.

[7]鄧經儒.“妥協(xié)”的美育: 以陳師曾在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活動為例[D]. 北京: 中國藝術研究院,2021.

[8]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02.

[9]龔產興.陳師曾的生平和藝術[J].美術之友,2005(5):34-40.

[10]江南蘋.緬懷吾師陳師曾: 六十年前從師學藝追憶[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8(10):44-47.

[11]俞劍華.陳師曾[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12]鄧見寬.姚茫父畫論[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6:153.

(責任編輯:陳 婧)

收稿日期:2022-11-11網絡出版日期:2022-12-30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18BC045)

作者簡介:宮 富(1974—),男,內蒙古化德縣人,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藝術美學和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歡
陳師曾感受力觀察力
陳師曾藝術理論及藝術風格
藝術品鑒(2023年14期)2023-06-11 13:13:24
圖示與觀念:陳師曾《讀畫圖》再分析
國畫家(2023年1期)2023-02-16 07:58:20
如何通過線描畫提高幼兒觀察力和表現(xiàn)力
少兒美術(2021年5期)2021-04-26 13:46:36
觀察力、手眼協(xié)調能力
詩與感受力(創(chuàng)作談)
詩與感受力(創(chuàng)作談)
觀察力、手眼協(xié)調能力
陳師曾 納涼圖扇 榮寶齋藏
藝術品(2018年5期)2018-06-29 02:15:15
桑塔格的“新感受力”
小說月刊(2017年14期)2017-12-06 12:37:01
如何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
新課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6:06
八宿县| 平乡县| 长乐市| 湖南省| 岢岚县| 贵定县| 张家口市| 江油市| 固阳县| 西林县| 施甸县| 双鸭山市| 武鸣县| 油尖旺区| 普兰店市| 依安县| 平和县| 泰顺县| 太谷县| 承德市| 杨浦区| 如皋市| 桃园县| 黄石市| 太谷县| 兴义市| 固始县| 富蕴县| 廉江市| 滦平县| 项城市| 顺义区| 新兴县| 澜沧| 滨海县| 揭西县| 大兴区| 吐鲁番市| 察隅县| 宁津县|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