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 晶
吟誦古詩詞是語文課堂中最常見的教學活動之一。如何生動地朗誦出一首古詩詞,使朗誦之聲洋洋盈耳,是不少語文教師探索的課題。吟誦古詩詞,動聽的聲音只是其中的一方面,飽滿的情感更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飽滿的情感意味著朗讀者對古詩詞具有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并能與古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產(chǎn)生共鳴,即實現(xiàn)對作品的再創(chuàng)造。何來飽滿的情感?以下,筆者通過教學實踐,結(jié)合古詩詞吟誦教學的目的與意義,從激發(fā)想象、合理續(xù)寫以及創(chuàng)設情境這三個方面,探索如何從再創(chuàng)造的角度實施古詩詞吟誦教學策略。
經(jīng)典的古詩詞具有意境優(yōu)美、思想深刻、語言精煉的特點,同時它們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歷史烙印。小學生從小進行古詩詞的吟誦,能夠很好地了解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從小接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這不僅有利于小學生從小夯實語文基礎(chǔ),同時也有利于加強小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對于小學生而言,進行經(jīng)典的古詩詞誦讀,有利于他們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有利于領(lǐng)會詩人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達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這將會在他們未來的成長和學習生活中無比受用。由此可見,經(jīng)典古詩詞的吟誦對于小學生的科學文化修養(yǎng)基礎(chǔ)和思想道德精神建設方面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1]。
有關(guān)研究資料指出:“人的記憶在兒童時期發(fā)展極快,到了十三歲時達到最高峰?!倍龤q就是大部分小學生告別小學,走向中學時代的年齡。所以我們就要利用記憶力的這一特點,讓學生在小學階段多背誦經(jīng)典詩文,不求甚解,但求背熟,記下一些永恒的東西,將其作為一種可供終身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儲備。
首先,吟誦經(jīng)典古詩文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語文文化修養(yǎng)和文字寫作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其次,在吟誦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很好地糾正發(fā)音,發(fā)現(xiàn)并改正自己平時并不標準的發(fā)音,從而有利于普通話推廣。在吟誦的過程中,還能夠提升小學生朗誦水平,在增強口齒清晰度、訓練反應能力、加強自信心和磨練意志力方面都有可觀的效果。對于經(jīng)典古詩文的吟誦,不但可以讓這些經(jīng)典的古詩文在小學生幼小的心靈中不斷反芻發(fā)酵,在潛移默化中開發(fā)小學生的智慧,增強語言感知和對中華文化的理解,還能夠強化小學生的文化自信。
經(jīng)典古詩詞的誦讀,對于豐富小學生的社會知識,擴展他們的社會閱歷,培養(yǎng)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理解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例如,在教學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王之渙的《登鸛雀樓》這首詩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本蜑樾W生提供了兩條社會知識:一是太陽是東升西落,黃河流向大海;二是因為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離地表垂直高度越高,切線越長。也就是俗語“站得高,看得遠”。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边@種充滿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氛圍的詩句,充滿了季節(jié)變化、樹葉凋零、時令變遷……自然之美的詩句,小學生在吟誦的過程中,會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人對自然對生命的關(guān)懷,體驗到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之間的深厚友情[2]。
吟誦課本里經(jīng)典的古詩詞,不僅是要理解這些詩詞的字面意思,更重要的是要融會貫通,在腦海里產(chǎn)生一種畫面和場景的再現(xiàn)。這些畫面和場景除了直觀理解、形象教育、積極誘導、美感熏陶等功能之外,還可以通過自己腦海中所聯(lián)想和想象到的這些內(nèi)容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是課堂隨文練筆的極好素材。即小學生通過對課本上古詩詞的吟誦,在腦海中再現(xiàn)了詩人筆下所描寫的畫面,之后運用小學生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功底,再創(chuàng)作出屬于自己的練習隨筆,從而對于文學作品有自己更加深刻的理解。
例如,《江南》一課:“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边@首古詩詞在吟誦的過程中,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但是,如果文章直譯,就仿佛顯得有點“廢話連篇”,“江南適合采摘蓮花了,荷葉在水中極其茂盛。魚兒在蓮葉間嬉戲,魚兒在蓮葉東邊嬉戲,魚兒在蓮葉西邊嬉戲,魚兒在蓮葉南邊嬉戲,魚兒在蓮葉北邊嬉戲?!蔽淖质蔷哂芯窒扌缘模幸粋€詞語是說“難以言表”,也就是說文字表達的東西是有局限的。如果通過對文字的聯(lián)想和想象,則豐富了文字所不能夠表達出來的那些內(nèi)容。而對于這些聯(lián)想想象后的畫面和場景的再加工就可能得出以下文字:“那是一個炎炎的夏日,水光瀲滟碧波蕩漾,又到了江南適宜采蓮的季節(jié)了。不要說那蓮花池里盛開的朵朵蓮花、豐腴的朵朵蓮蓬,光是看那生長茂盛的蓮葉,一個挨著一個整齊地隨風搖曳著,風吹過來如綠浪一般蕩漾。那是今年采蓮豐收的信號。在這碧浪之下,有魚兒在水中嬉戲。采蓮童子們嬉笑著追逐著魚兒,他們從蓮塘的這一頭把魚兒攆到另一頭,可狡猾的魚兒總能夠輕易在他們手中逃脫。他們又不得不去追那魚兒,而魚兒又帶著他們跑向了另一片荷葉下……”
由此來看,或許這一篇描寫和詩詞所要表達的意思有所出入,但這正是小學生通過二次加工所增添的自己的“原創(chuàng)”。這種練筆能極大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對于很多經(jīng)典的古詩詞都講究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人們往往吟誦之后,還沉浸在詩人所表達的那種氣氛之中,意猶未盡。那么,為什么不把這種“未盡之意”繼續(xù)用語言去表達出來呢?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作此首詩時,柳宗元被貶到永州,精神苦悶壓抑,于是他就借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抒發(fā)自己的高潔之心與苦悶之情。寥寥二十字便營造出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江上是茫茫大雪,扁舟一葉,一漁翁在江心獨自垂釣?!笨墒俏覀兯胂蟮降漠嬅?,僅僅就是這二十個字為止了嗎?肯定不是的。那么,接下來又會發(fā)生些什么呢?這就考驗到小學生的想象能力和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了。因為小學生的文學水平還處于基礎(chǔ)階段,不要求他們對古詩詞的句式結(jié)構(gòu)進行過分仿寫。如果學生有能力,可以按照古詩詞押韻對仗等寫法來進行詩歌的續(xù)仿寫,但基本要求是能夠用白話文來對文章接下來所講述的事情和場景進行續(xù)寫。例如,可以在獨釣寒江雪之后,對其他的景物進行描寫:“這個時候天空中的云彩漸漸消散,慘淡的陽光照射了下來,正好照在了孤舟上的老翁身上。是給這老翁一點溫暖的擁抱呢?還是指引了一種光明的希望?或者是給這位寂寞的老翁一點點孤獨的陪伴呢?”當然小學生也可以從詩人的角度去描寫:“詩人在說完‘獨釣寒江雪’之后,開始感慨天地之間是如此的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而這位老翁的生活是如此的清高,老翁的性格又是如此的孤傲??!可惜我做不到老翁這般清高與孤傲,只能在官場的爾虞我詐中上下浮沉。若是等我老了退休之后,我也要像老翁一樣找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做一場一個人的夢?!惫旁娫~吟誦之后的續(xù)寫要求難度不高,可行性很強,而且,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恰是學生自我超越、自我創(chuàng)新的實踐[3]。
對古詩詞的續(xù)寫角度可以是無窮的,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理解,這樣,不但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現(xiàn),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詩歌的本質(zhì)內(nèi)涵。學生在對不同人物設身處地思考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古人的理解。
在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收錄了許多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和有趣的歷史事件,同時,很多的古詩詞也有十分生動的人物描寫和事物描繪,這些都可以通過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來表演演繹出來[4]。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司馬光》為例:“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這篇文章講了一個在小孩子之間發(fā)生的生動而且驚險的故事,說的是司馬光小的時候和一群小伙伴在庭院里玩,一個小孩子站在大缸的上面不小心滑落到了大缸里面,而大缸里面裝滿了水,小孩子就在大缸里溺水了。其他小孩子看到這個小孩子被水淹沒了,都十分害怕,不知所措,一個接一個跑掉了,只有司馬光沉著冷靜,拿起了石頭砸開了缸。水從中流了出來,小孩子得以活命。對于這一篇課文,我們就可以要求小學生在古詩詞吟誦的過程中,進行動作的表演和場景的再現(xiàn)??梢詫⑺麄冞M行分組。六七個人一個組,有的小朋友扮演司馬光,有的小朋友扮演其他的那些小孩子,還有的小朋友去扮演那個落水的小孩。之后,再用簡簡單單的一些道具,例如用快遞箱作為水缸,用廢紙團作為石頭。之后,就可以邊演邊吟誦了——六七個小同學一起走上講臺,嘴里一起說著“群兒戲于庭”,這個時候扮演落水的小朋友跳到那個道具水缸里,其他的同學一起誦讀下一句“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然后剩下的小孩子都呼啦啦地四散而逃,只剩下司馬光留在了原地,“眾皆棄去”。這個時候司馬光小朋友撓了撓腦袋,撿起了那個表示石頭的廢紙團砸向了那個道具水缸,“光持石擊甕破之”。那個快遞盒開了一個口,流出了一些用小紙條做為道具的水,“水迸”。和很多小紙條一起出來的是那個扮演落水者的小孩子“兒得活”。
如此表演,不僅可以激發(fā)小學生古詩詞吟誦的興趣,而且豐富了課堂的教學形式,能夠讓小學生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中反復去學習古詩詞,更重要的是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表達能力、演繹能力以及舞臺自信感。這可以說是一舉多得,在教學目的之外,還能夠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增強小學生課堂學習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
總而言之,吟誦,不止于音,更在乎情,涉及情,則需懂得。吟誦本身便是讀者對古詩的再創(chuàng)造——吟誦中包含了語言難以傳達的含義以及作者原本無心創(chuàng)造出的意義,將讀者對古詩詞的理解也囊括了進去。古人的心態(tài)、詩詞的意境,或許只有在吟誦時才最能被后人體會。通過加強小學生在古詩詞吟誦方面的教育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吟誦古詩詞模式,能夠更好地加深學生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更有利于小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