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鳳 福建省漳州市長泰區(qū)第三實驗小學
現(xiàn)階段,幼兒在進入小學之后,因無法及時調整心態(tài)和學習狀態(tài),往往會有很大的學習壓力。一些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甚至會產生厭學和懼學的心理。為了有效解決幼小銜接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就必須要掌握小學教學和幼兒園教學之間的共性和區(qū)別,以全面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為前提,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和有效規(guī)劃。同時,還要考慮學生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個性化和綜合化的學習需求,全面挖掘與整合語文教學內容;加強對課堂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把握幼兒園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之間的銜接點和關鍵點,明確實際的教學方向和目標,將現(xiàn)代化教學方法應用到語文課堂教學當中,并根據學生的具體表現(xiàn)調整教學策略和方式。教師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實踐狀況,科學借鑒幼小銜接教育經驗和小學語文教學案例,立足學生現(xiàn)狀和教學需求,從不同角度入手改進和完善教學,科學構建符合幼小銜接教育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體系。
剛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生的語文基礎和學習能力相對較弱,很難快速適應驟然提升的學習難度和繁重的小學語文學習任務。而且,一些小學教師習慣于根據教材設計課堂教學,或是結合教學大綱要求規(guī)劃與設計教學。其中,教學內容相對單一,且部分教師為了不使小學生分散注意力,往往不會引入過多的課外元素。小學生的年齡較小,自身活潑好動且對新奇有趣的事物很感興趣。幼兒園的學習內容更多是以圖片和簡單文字為主,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的文字篇幅較大。以此為依據開展語文教學,不僅會增加學生的學習壓力和負擔,還會使學生對枯燥乏味的課堂教學內容產生抵觸和厭倦的情緒。幼兒園階段與語文相關的教學內容相對簡單,教學方向和教學目標與實際的小學教學存在一定的差別。但有的教師在整合課程內容時,沒有充分地考慮幼小銜接特性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導致引入了難度過高或難度過低的語文教學內容,或是所引入的教學內容過多,從而使學生混淆了學習的主次。這不僅難以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會對幼小銜接教學的開展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與制約。
受以往語文教學思想和理念的影響,部分小學教師為將教學重心放在語文課堂教學方面,會通過單向灌輸式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學習相關知識,使得課堂氛圍沉悶,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長此以往會使其形成固化的語文思維。一些教師認為,幼小銜接只是幼兒園的工作,本身對其關注度和重視度不足,沒有結合幼兒園的實際情況來做好幼兒園和小學教學方法的過渡和銜接,驟然接受新的教學模式,學生往往難以適應,學習過程當中將會存在較多的矛盾和問題。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狀態(tài)和學習動態(tài),其課堂教學的流程相對固定,即便運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也只是利用數字化的手段來展示固有的教學內容,沒有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學習規(guī)律,從根本上來調整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這不僅難以有效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體效率,還會使幼小銜接效果大打折扣。
與以活動和游戲為主的幼兒園教學模式相比,小學語文教學更加嚴謹、規(guī)范,對學生的約束和要求更高,且受到語文課時和其他因素的限制:教師很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互動時間;學生本身的學習能力還不強,這使得學生的學習難度大幅增加;不同層次學生之間的差異明顯,但教師在設計語文實踐和互動環(huán)節(jié)時,沒有從幼小銜接的維度出發(fā)進行整合,語文實踐缺乏個性化和創(chuàng)新化,難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與實踐需求,甚至還會影響學生實踐參與度和主體性的提升;有的教師為了不過多干涉和影響學生,往往只是在學生完成相關的實踐任務之后才進行總結;由于剛進入小學的學生本身的實踐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弱,自身的語文水平和語文能力較為有限,若缺乏教師的引導或指導,實踐過程中很容易存在較多的矛盾和問題;當學生通過合作的方式無法解決相關的實踐問題,其自信心和主動性將會受到打擊,進而嚴重影響幼小銜接模式下的語文實踐教學效果的提升。
在新形勢下開展語文教學,教師必須要從幼小銜接的層面出發(fā),了解相關的教育政策方針,掌握幼兒園教學和學生學習情況,在全新教學目標的指導之下對小學語文教材進行研究,明確語文教學當中的難點、重點、要點。結合學生的興趣傾向和能力層次進一步挖掘與整合,利用更加有趣、生動的內容導入語文課堂教學,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主動參與到語文學習當中。同時,教師需要加強對語文學科教學和學生生活之間的關注,科學引入一些能體現(xiàn)語文教學主題、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和興趣的生活化教學內容,并借助信息技術對其進行處理之后,在恰當的時機引入課堂教學中;也可以利用大數據技術收集網絡上的海量教學資源,或訪問基于幼小銜接教育的語文教學資源數據庫,根據教學主題和學生培養(yǎng)目標進行提取。在豐富和補充語文教學內容的同時,全面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
例如,在進行“烏鴉喝水”的教學過程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渠道來收集相關資料,利用以烏鴉為謎底的謎語來導入教學。借助幻燈片課件向學生直觀介紹烏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和認知,談一談對烏鴉的感知和理解,通過交流和探討更好地認識和了解這種動物。教師也可以結合教材課文和學生的興趣傾向,如利用《烏鴉喝水》的電子繪本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后,再加入一些拓展性和趣味性的知識點,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展示《烏鴉和狐貍》《烏鴉報恩》《烏鴉反哺》《烏鴉與孔雀》等故事,引導學生利用自己感興趣的方式進行閱讀和學習,以拓寬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還可以圍繞課文內容,讓學生思考:“除了用小石子之外,烏鴉還可以用什么方法喝到瓶里的水?”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和理解進行探究,大膽地各抒己見。在全面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同時,使實際的課堂教學更加活躍、生動,并達到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溝通能力的目的。此外,教師也可以在了解學生個性化學習要求的前提下,推薦其閱讀與動物有關的故事,如《猴子撈月》《斷了尾巴的狐貍》《公雞和山雞》《聰明的兔子》《梟鳥搬家》等繪本,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入手來進行有效學習和閱讀,以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當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注意小學教學方法和幼兒園教學模式的銜接,考慮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情況,從學生的發(fā)展規(guī)律、興趣愛好、能力水平、學習需求等方面入手,以先進教學手段為依托,對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構建學生喜歡的動態(tài)化、交互化、多元化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還需要圍繞實際的課堂教學主題,創(chuàng)設具有幼小銜接特性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情境,設計具有導向性和啟發(fā)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以此為切入點,在相應的情境和環(huán)境下進行學習、思考、分析。這樣不僅能提升幼兒園教學模式和小學教學模式的融合度,還能確保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成效。
例如,在進行“端午粽”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看《端午節(jié)的由來》的動畫,借助有趣的畫面和聲音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其認真觀看,并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故事,以使學生對端午節(jié)和粽子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接著,教師結合主題提出問題:“除了端午節(ji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為什么要吃粽子?”“不同地區(qū)的人過端午節(jié)時的風俗和習慣有什么區(qū)別?”“作者是怎樣介紹粽子的?”“文中的‘我’為什么沒吃粽子?”“外婆包的粽子有什么特別?”……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下進行趣味性閱讀,通過有效討論和分析解決上述問題。在介紹粽子時,教師可以制作時長在3~5 分鐘的微視頻,直觀向學生展示粽子的特征和包粽子的方法,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掌握程度進行討論、揣摩、學習,或讓學生根據情境當中所展示的過程,自主準備相關道具,在教師的指導之下進行包粽子游戲,讓學生根據視頻引導和文中描述進行操作,并對學生包出的粽子進行評比,以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在教學完成之后,教師也可以設置“粽香端午節(jié)”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通過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閱的方式,了解更多端午節(jié)的風俗和習慣,自主進行總結和分享。這樣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節(jié)日魅力,同時也能進一步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了解幼兒園語文教學的游戲教學法和活動操作模式,掌握在玩中學習的方式。結合小學階段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基本要求,優(yōu)化和調整語文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應科學調整語文課堂教學結構,在恰當的時機引入更受學生喜歡的知識競賽、成語接龍、拍手兒歌、語文游戲、角色扮演等活動。通過信息化手段營造相應的環(huán)境和氛圍,使學生能快速集中注意力,并能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互動和學習,以全面提升學生對小學語文課堂的喜愛度和參與度。教師要關注不同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個體特質,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根據幼小銜接要求和語文教學需求,將4~8 個學生分為同一小組,確保小組當中學生的優(yōu)勢、能力、性格、水平、思維的互補,并結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情況和教育培養(yǎng)目標,科學設置難度適中的實踐任務和學習任務,并結合學生表現(xiàn)來調整實踐難度,以確保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潛能和主體性,有效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和不適感。
例如,在進行“比尾巴”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收集自己生活當中常見的動物的照片,在小組內部進行交流和探討,并在課堂上展示本小組的成果,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總結動物尾巴的特點;對表現(xiàn)優(yōu)異的小組和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全面調動學生的自信心和主體性,使語文實踐氛圍更加活躍和輕松。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用對話的方式閱讀課文,借助教材的插圖和文章描寫,更好地掌握孔雀、鴨子、公雞、松鼠、兔子、猴子等動物尾巴的特點;也可以為學生設置“森林比尾巴大賽”,借助信息設備展示活動情境,向學生介紹比賽的規(guī)則和要求,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動物的尾巴,動手制作相關道具,并分角色朗讀。教師還需要參與到學生的游戲和活動當中,引導其根據游戲規(guī)則來進行互動和交流,使學生能學會利用多種方法來描述動物尾巴的特征。在全面加深學生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同時,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完成后,教師也可以為學生拓展“比耳朵”的活動,引導學生參考課堂實踐自主設計和策劃活動,并在教師的協(xié)助下進行有效的互動和實踐。這樣不僅能使小組中的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提升和成長,也能全面促進幼兒園實踐教學和小學語文實踐的融合與滲透。
綜上所述,小學教師必須要全面重視幼小銜接,充分掌握當下小學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方向和趨勢,制定具有創(chuàng)新性、針對性、可行性的幼小銜接式語文課堂教學方案,有效引領語文課堂教學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展。教師必須要樹立全新的幼小銜接教學思想,利用各種方式與幼兒園教師進行深入溝通和交流,掌握幼兒園教學情況和學生特質,結合實際小學語文教學標準有效整合教學內容,增加幼小銜接教學內容。教師還要對以往的語文課堂教學進行進一步的反思、總結,了解教學當中存在的弊端與局限,將現(xiàn)代化的教學模式和幼小銜接教學方法進行有機組合,構建全新的小學語文高效化課堂,利用更加直觀、生動、有趣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和探索;還可以在考慮學生的綜合學習需求和幼小銜接教學要求的前提之下,設置綜合實踐活動,營造輕松、愉悅的互動氛圍和環(huán)境,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實踐參與度和主觀能動性,這樣才能為新形勢下的幼小銜接教育和小學語文教學同步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