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寒
摘要:在新先鋒派第二代舞蹈家眼里,結構和動作本身都受到特別的重視,而情感、表達、煽情及賦予作品的意義都被他們所拋棄,從而去追隨人的本體,重新界定舞蹈的媒介,他們想要突破傳統(tǒng),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顛覆了傳統(tǒng)的表現形式及表演方法,嘗試不同身體、任何動作、各種方法進行舞蹈。在我們的日常舞蹈中,或許缺少的就是一些“大膽創(chuàng)新”,無論是思維、舞蹈表演還是創(chuàng)作等方面。
關鍵詞:創(chuàng)作;反叛;打破;表演
一、反叛傳統(tǒng)的演出形式
主要通過以下兩個方面來進行反叛。
(一)以更激進的姿態(tài)重新界定舞蹈的媒介新先鋒派第二代舞蹈家認為即便是坎寧漢也并未將人真正地從音樂中剝離,并未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舞。因此,他們以更激進的姿態(tài)重新界定舞蹈的媒介。他們認為前代舞蹈家大多躲在劇場中演出,比如瑪莎格雷姆及前代一些舞蹈家一直保持在帶有弧度舞臺前沿的劇場演出。但新先鋒派第二代舞蹈家認為,標準的舞臺面對的是觀眾強化動作的正面設計,這樣影響了舞蹈設計,他們充分運用表演趨勢,打破一般舞臺的嚴格規(guī)律,拋棄了向前方、在中央、在前部的原則,獲得一個自由的空間,運用全部的表演區(qū)進行表演。不僅如此,他們還敢于在任何地方、任何場合、任何舞臺空間演出,比如會在教堂或者公園游覽船上演出,甚至會下臺與觀眾進行互動交流。她們的“激進”深深地影響了舞蹈的表現形式。
(二)追求舞蹈的純粹之美,否定綜合性質
新先鋒第二代舞蹈家們追求舞蹈的純粹之美,否定綜合性質。在創(chuàng)作及完成作品時,她們不依靠音樂、道具、燈光等一系列舞美,就算采用音樂進行舞蹈,也并非一定會選擇與大眾審美相同的音樂作為伴奏,音樂并不都是優(yōu)美、悅耳的。他們的作品將夸張的劇情、精致的服裝和布景、復雜的舞蹈技巧等許多戲劇性的元素予以弱化,從舞蹈的本體出發(fā),不依靠除舞蹈本體之外的一切要素,感覺像是在以舞蹈來展現人體。
例如,崔莎布朗( Trisha Brown),她對所有空間都有著犀利且敏銳的眼光,那些角落、公園、大樓墻壁等被舞蹈所排斥的空間都被她一一選用。她的作品《在墻上行走》 (Man Walking Down th ide of a Building)中,并沒有任何關于音樂修飾,也沒有選擇傳統(tǒng)的舞臺表演形式,沒有“優(yōu)美的”舞姿。她試圖打破人類行走(舞蹈)之常規(guī),讓舞者在墻上倒掛走路,在一個全新的空間內進行表演。在這部作品中運用了滑輪、吊鉤、軌道、繩索,利用了之前所有現代舞者從未發(fā)掘過的空間進行表演,表演場地也與之前大相徑庭。這部作品通過身體與事物的關系來表達,通過場地的變化、觀眾與演員的關系、創(chuàng)作手法的變化等獨特的形式來演繹,不僅強調利用一切可能的“ 場地” 進行“舞蹈”,還告訴人們應該大膽創(chuàng)新。筆者猜想她除了告訴人們她的舞蹈的創(chuàng)作理念,還強調出人生活在當下現代社會的狀態(tài),是想告訴人們沒有“不可能”的事情,很多時候換個角度、換個想法,能夠解開所謂的不可能。
關于對舞蹈“美”的理解,筆者這樣有這樣的看法。舞蹈是一種表達方式、一種交流方式,是一種獨特的語言,需要創(chuàng)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來展現。創(chuàng)作能力可以理解為舞蹈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可以理解為對“身體” 的創(chuàng)作,這樣才能更好地塑造角色。表達能力是肢體的表達能力和情感的表達能力,民族民間舞與現代舞的表達是不同的,民族民間舞更多需要情緒的釋放。舞蹈并不是雜技,也不是比誰跳得高,練習基本功的目的應該是為了更好地呈現舞蹈作品,通過身體來展現想要表達的情感、對身體的展現。舞蹈的美并不只有一種,美也是多元的,比如巴厘島的蕾貢舞,最大的特征是眼珠的轉動和手指的表現,而“美”重點也是在于眼部與手部,與芭蕾舞“優(yōu)雅”的審美并不那么相同,訓練方向、訓練重點更不相同。因此,舞蹈的美有許多種,我們的審美也不能只局限于一種,應該多聽、多看、多思考,發(fā)現美的同時,要學會欣賞不同的美,而不是去發(fā)表一些不當的言論。
在我們日常舞蹈時,無論是、跳古典舞還是民族民間舞都在強調動作的美感,還有對舞姿美與不美的身體控制,雖然有時是必要的,但是我們可以在強調美感的同時找尋方法。現代舞課中啟發(fā)性訓練能夠讓我們對“舞蹈的純粹之美” 的理解起到幫助,可以不完全否定綜合性質。在現代舞課堂中,在尋找對身體美感控制的同時,還要去追求舞蹈的純粹之美,即身體內所蘊含的能量。先拋開動作的外形,感受不同力量的釋放形成的不同質感,準確感知身體后更好地運用身體。而音樂可以幫助我們尋找身體的能量,它是一種輔助,可以不將它看作主導因素,探索身體與音樂相互碰撞而產生的火花,打開自己的思維,拓展自己的認知,找尋肌肉、骨骼的能動性,探索身體的張力。
二、打破禁忌的舞蹈方式
依舊為反叛思想:“反對傳統(tǒng)舞蹈表現形式” 。在新先鋒派第二代舞蹈家看來,早期后現代舞蹈家受專業(yè)舞蹈的制約,在劇院舞臺上固步自封,如坎寧漢雖然以機遇分裂了舞蹈,改變了舞蹈空間、時間、身體內容等方面的方向,但仍受形式、布景、音樂等因素的束縛,沒有完全擺脫。于是,新先鋒派二代舞蹈家們對舞蹈的本質、歷史功能及結構進行分析。采用反表演的方式進行舞蹈,他們認為,舞蹈之所以成為舞蹈,人體便是它的主題,于是,現代舞就開始使用自然人體進行表演,運用完全放松日常的身體來表達。所謂自然人體,是采用非職業(yè)和沒有經過舞蹈訓練痕跡的人體參與舞蹈,在必要時甚至會采用裸體來進行表演,以此來進行“反對”。
反表演體現:以相信人人都是舞者的基本理念,將日常生活融入到舞蹈之中,以一種稀松平常的狀態(tài),近乎寡淡的心態(tài)來跳舞,所以催生了即興舞蹈,即興舞蹈變成非常主流的一個訓練方法和編創(chuàng)方法,不跳精神,不跳故事,但是動作是從生活中所引發(fā)。
賈德遜舞蹈不再有傳統(tǒng)舞蹈的外部描寫,情節(jié)、線索、和心里外化,但舞蹈創(chuàng)作的動因,依舊為生活所引發(fā),他們不以表演為目的去舞蹈,只是將身體視為各種日常動作的來源和場所,而不是情感戲劇的傳播者,不將身體作為表達情感的媒介,動作不是用來表達情感,換句話說,就是動作本身即是創(chuàng)作目的?;蛟S這也是有時候我們看不懂現代舞的原因,有時的現代舞并不是表達情感,編導的原意也并不是為了讓我們看懂,而是為了表達動作本身的意義,并不是為了抒發(fā)某種情感去進行編舞,舞者也并不是為了抒發(fā)情感去舞蹈,是一種全新的舞蹈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