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靜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語文教學被賦予了更多的內容與使命。與此同時,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逐漸成為小學語文課堂的重要關注點。從課程標準來看,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包含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等。一般來說,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落實是一個長期且系統(tǒng)的過程,所以,教師要緊扣生本理念,依托具體學情以及教材內容逐步優(yōu)化教學內容,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一直以來,教師將自己視為教學主體并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擬定教學計劃,設置教學內容。然而,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學生經(jīng)常將自己視為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缺乏參與感。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應重構教學理念,堅持生本理念。在此過程中,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參與者不僅影響著教師的授課方向,還決定了教師的授課效率??紤]到學生的學習需求,教師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個體差異,要做到因材施教。
以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為例,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既要掌握生字、多音字的讀法、寫法,還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提出問題:本文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閱讀全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接下來,教師隨機挑選一名學生,讓他以一句話概括故事的內容。該生的回答是:“《賣火柴的小女孩》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在冬天賣火柴最終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顯然,該生的回答并不理想。為了理清文章的框架,教師繼續(xù)挑選學生完善該生的答案。經(jīng)過一系列的師生、生生互動,學生逐步回顧小女孩三次劃火柴看到的場景。“《賣火柴的小女孩》展示了一個怎樣的社會現(xiàn)象?它給人怎樣的啟示?”當學生明晰教材內容時,教師要求他們從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出發(fā)進行深入分析。
新課標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劃分為必要的語文知識、豐富的語言積累、熟練的語言技能、良好的學習習慣、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高雅的言談舉止等6個由淺入深的層次。由于教學內容的差異性,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選擇重點的培養(yǎng)方向。一般來說,教師往往會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及對教材的理解擬定教學計劃,確定教學內容。然而,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化的過程,所以,如何應對轉瞬即逝的教育契機,如何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及反應采用合理的教學策略,這些都是教師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以教學《白鵝》一課為例,在講述大白鵝的叫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在課本中畫出相關的描述。經(jīng)過分析,教師將“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等詞語羅列于黑板上。為了讓學生將以上三個詞匯與生活中的大鵝結合起來,教師在先前的備課中準備了兩種教學策略。其一是將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與圖片相結合。通過生動的圖片,學生能夠理解相應的詞匯。其二是引入肢體語言。在此過程中,學生憑借教師講解,逐一表演厲聲呵斥、厲聲叫囂、引吭大叫。憑借詞匯與肢體語言的結合,學生能夠明晰詞匯的含義,親身感受大鵝的高傲。為了調動課堂氛圍,加強師生互動,教師還擬定了一個教學活動——如果有一天,作者筆下的大白鵝突然可以說話了,當它第一次見到陌生人時會說什么?當它碰到路上的行人時會說什么?”依托具體的情境,學生嘗試將自己的理解融入情境。
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能夠賦予文章以別樣的內涵,語文知識輸入的最終目的就是靈活地應用與遷移。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師既可以憑借生活情境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又可以引導他們將自己的所學所思應用于日常的學習與生活。
以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為例,由于學生在此前已學習過《慈母情深》與《父愛之舟》兩篇文章,所以,教師在課程導入階段邀請學生分享自己對父親或母親的主要印象。為了讓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如果你在考試中取得了好成績,你的父親和母親會有怎樣的反應?隨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紛紛發(fā)言。教師建構這樣的教學情境,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課程,不僅承載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還擔負著傳統(tǒng)文化傳承與弘揚的歷史重任。從新課標的內容來看,文化傳承與理解是一種繼承、理解、借鑒不同民族、地區(qū)文化的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通過教材內容適當拓展教學資源,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引導學生形成文化自覺以及文化自信。
以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為例,在課程講解階段,教師首先就古詩的背景進行詳細的介紹。作為一篇涉及重陽節(jié)的古詩詞,有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講解最終要落實到尊老、敬老等傳統(tǒng)道德的宣傳?!霸姼柚械闹仃柟?jié)有哪些習俗?你的家鄉(xiāng)有哪些重陽節(jié)的習俗?”結合上述兩個問題,教師一邊播放相關視頻,一邊引導學生進行總結與歸納。通過觀察大量的教學資源,學生不僅明晰《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創(chuàng)作背景、重陽節(jié)的基本習俗、詩人的情感,還在民俗的對比中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紤]到文化的多樣性,教師以重陽節(jié)為主題展示多篇描繪該節(jié)日的古詩詞,比如《九月十日即事》《蜀中九日》等。在課程講解的最后階段,教師鼓勵學生在下次重陽節(jié)時親身體驗登高、插茱萸、賞菊等習俗,寫一寫自己的感受,鍛煉寫作能力。
總之,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的語文課程改革已是一種必然趨勢。由于學生間的學習需求、心理訴求各不相同,所以,如何提升他們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成為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積極重構教學理念,依托多元的教學策略逐步探索合適的教學模式,建構高效的語文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