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谑械诙咝W 文紅衛(wèi)
課堂提問是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教師通過科學設置提問,引導、激發(fā)學生學習思考等方式,使學生有效地鞏固知識。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學的藝術在于如何正確提問,如何引導學生巧妙回答。實踐證明,精準恰當的課堂提問可以啟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優(yōu)化課堂提問,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新課程理念強調“溝通、理解和創(chuàng)新”的教學過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只是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和思考問題,進而把知識轉化為自己的學識。通過課堂提問,教師可以掌握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然而,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有些教師對課堂提問存在著誤區(qū),對課堂提問的作用認識不夠,不知道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提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的教學質量。具體來說,當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語文課堂提問是啟發(fā)式教學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師通過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但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提出諸如“文章的作者是誰?”“課文一共有幾個自然段?”“這是什么句子?”等問題,這種問題學生往往不加思索就能立即回答,長此以往,不僅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性的思考得不到及時鍛煉,課堂教學也難以達到目標。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教師的提問還停留在引領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初步感知的階段,常規(guī)問題多,記憶性的問題多,直接反饋的問題多,啟發(fā)拓展的問題少,導致學生的思維空間小,學習缺乏主動性,不能有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小學語文生成性提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通過提問的教學形式,構筑高效對話的平臺,促成有效的課堂生成,進而優(yōu)化學生的語言學習,進行思想熏陶,達成思維訓練的教學策略。課堂教學中包含著大量的生成信息,需要教師善于捕捉并將其糅合在教學過程中。如教學《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時,當讀到“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動也不動”時,有的教師會問:“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邱少云具有什么精神?”學生雖然可以給出答案,但理解卻不夠深刻。如果把問題換成:“我們學過董存瑞和黃繼光的英雄事跡,作者把他們比作巨人和鋼鐵巨人,充分顯示了他們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可是為什么把邱少云比作石頭呢?邱少云與石頭有什么相似之處嗎?”這種生成性提問設計把學生學到的知識技能、獲得的情感體驗與課文聯系起來,容易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有效生成對邱少云鋼鐵般意志的敬畏和為了戰(zhàn)斗勝利舍生忘死精神的欽佩。
課堂教學的提問應該圍繞教學目標進行設計,但部分教師對課文教學目標缺乏深入理解,提問缺乏目的性,并未根據教學目標和學情設置問題。如教學《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時,有的老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作者是怎樣游覽金華的雙龍洞的?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學生聽到這樣的問題往往會比較茫然,不知如何作答。如果我們把問題具體細化來問:“你能把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地點按順序找出來嗎?”“每到一處,作者都有哪些所見所聞?心情怎樣?”這樣把問題拆分開來進行細化提問,學生很容易根據問題的指向快速從文中找出答案所在,這樣的提問目的明確,有效達成了課時教學目標。
課標指出“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泵總€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獨特體驗、理解與感受,教師在教學中不應以“標準化”的方式來統(tǒng)一學生的思想。但在課堂上還是有為數不少的教師在提問時習慣用既定的標準答案去評判學生的回答結果,認為只有按照標準答案回答才是正確的,對于不按照標準答案進行回答的學生予以否定。例如在《小攝影師》的教學中,老師提問學生:“高爾基為什么喜歡讓小男孩拍照而不喜歡讓攝影師拍照?”當有的學生回答“因為高爾基不喜歡攝影師”或“因為高爾基喜歡小男孩”的答案時,都被老師予以否定,因為老師的標準答案是“因為高爾基關心青少年”,這種過于追求固定答案的操作生硬死板,極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對于課堂教學重點之一的課堂提問來說,如何提出更準確有效的問題,是一個值得我們共同探討的問題。本人通過觀察法、案例分析等方式對小學語文課堂提問進行了初步研究,將影響課堂有效提問的因素歸納為以下幾點:
影響課堂有效提問的首要原因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問題。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認為課堂教學應以教師為主體,當前部分教師仍繼續(xù)貫徹落后的教育理念,未能擺脫傳統(tǒng)教學的條條框框。大多數教師的教學設計仍在師生的“一問一答”中完成,久而久之便嚴重損害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深入思考。
影響課堂有效提問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材內容。小學教材的內容隨著時代發(fā)展不斷更新變化,內容豐富廣泛,不同版本的設計思路不同,不同年級的設計側重點不同,同一學年不同專題的課文也不同。不同的教材生成不同的教學重難點,不同的教學重難點導致不同的教學問題。因而,掌握課本內容,了解教材設計的總體思路至關重要。
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是由教師設計開發(fā)的,教師素質的高低是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決定性因素。正所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不僅要具備學科知識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應掌握課堂提問的技巧。如果教師具備了合格的專業(yè)素養(yǎng),并對課堂提問的技巧有深入研究,就可以把握好提問的頻率以及靈活多樣的啟發(fā)式問題,充分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有利于課堂提問更好地發(fā)揮。
在影響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問題上,學生也是至關重要的因素。小學生的年齡小、經驗有限,理解能力較弱,好奇心強、注意力不易集中,自學能力低,還具有強烈的向師性。教師在課堂設計時應結合學生的能力水平提出問題,問題設計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過于復雜。教師應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通過設計合適的問題,讓學生在課堂中提高能力。
親其師,信其道,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還與師生關系密切程度有關。當師生關系融洽時,課堂提問的互動與交流會更加高效,呈現的課堂效果更佳。反之,倘若學生產生厭師情緒,就不能認真傾聽老師的提問,不會主動思考問題,不與老師交流互動,進而對課堂提問的有效性產生消極影響。
環(huán)境具有很強的育人作用,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教育環(huán)境的重要性。一個安靜整潔的教學環(huán)境對學生專注度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反之,在一個雜亂無章、嘈雜的教學環(huán)境中,會使小學生本來就不高的注意力大大降低。教師應努力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全面發(fā)展。
針對以上課堂提問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優(yōu)化:
對于教師來說,把握好課堂提問的數量和難易程度是非常重要的。老師要充分利用維果茨基“最近發(fā)展區(qū)”原理,根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和難易程度,進行不同類型的問題設置,并且確保數量適宜。問題的設計要低坡路、多臺階,針對不同班級、不同類型學生的能力水平設計不同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回答以達到教學目標,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
例如在教學《那個星期天》時,可以首先向學生表達自己的疑惑:那個星期天為何令“我”記憶猶新?一位學生抓起文章的第一句話,脫口而出:“那是‘我’第一次盼望?!苯處熥穯枺耗莻€星期天“我”盼望了什么?“我”盼望的結果怎么樣?心情怎么樣?心情有沒有發(fā)生變化?這些問題和“我”對那一天記憶猶新有沒有關聯呢?學生回答后,接著問:“我們是不是要好好研究這篇文章才能解決這個核心問題?”得到學生肯定答復后,教師出示問題鏈,進入主題:(1)那個星期天發(fā)生了什么事?(2)“我”在盼望的過程中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3)“我”的情感變化是如何體現的?(4)你讀出了怎樣的男孩兒形象?(5)“母親甩了甩手上的水,驚惶地對我說”,如何理解“驚惶”一詞?(6)“我”對那個星期天記憶猶新的原因有哪些?上述的問題在提問之初并沒有把本課的目標問題一下子提出來,而是使之有層次感、有梯度,讓學生沿著教師設計的梯度,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完整個問題的“路程”,學生經過分析和思考解開心中的疑惑,從邏輯上把課文組成了有機整體。由于提出的小問題鮮活、具體,學生才有興趣去思考、去探究,這樣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還讓學生通過思考探究得到了樂趣,增強了信心,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良好的思維環(huán)境,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不斷提高。
教師要善于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創(chuàng)設多種多樣的問題情境。同時,注重提問的藝術性,可采取直接提問與問答相結合、直接提問與反問相結合、顯性提問與隱性提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提問。即使同樣的問題,由于學生水平不同、班級不同,在課堂上的提出方式也不相同。通過上述方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好奇心,引導其深入探究思考,真正做到把教師想教的內容變成學生想學的知識。
例如在執(zhí)教《湯姆·索亞歷險記》時,圍繞湯姆歷險這個中心事件,可以設計以下問題:讓我們跟著湯姆去“歷險”,感受一場驚心動魄的探險。湯姆到底去了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這樣的問題設計具有較高的思維價值,讓學生聚焦文中歷險事件,激發(fā)學習的興趣,促使其產生疑問,進而探究問題的答案,能夠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中心思想。另外,在教學中也要注重設置學生提問環(huán)節(jié),通過采取學生提問,其他學生回答;學生提問題,教師回答;學生提問題,師生共同討論;學生分組討論和學生自問自答等方式,相互啟發(fā),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提高思維水平,有效促進知識的內化和教學目標的實現。
教師在課堂提問中也需要留有余地,有意識地給學生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間。這樣才能給學生創(chuàng)設思考和填充的空間,從而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融入課堂,激活學生的主觀意識,發(fā)散學生的思維,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以《窮人》為例,文中桑娜抱回鄰居西蒙的兩個孩子后,在漁夫回家前由矛盾到平靜的心理通過省略號被表現得非常充分、透徹。在講到此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讀讀桑娜的內心獨白,關注文中的省略號,圍繞這些省略號提出問題:你認為桑娜還會想些什么?還會擔心些什么?通過引導學生想象桑娜的心理活動,進一步探究桑娜內心忐忑不安的原因,使學生體會到作者人物刻畫的真實、細膩,感受到作者用心理描寫直接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拓寬了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全面、立體地理解桑娜善良、仁愛、富有同情心的性格特點。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不僅是語文教學的基礎環(huán)節(jié),更是體現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課堂提問是教師激發(fā)學生思想、促進學生在課堂上快速理解課堂內容、進行師生感情交流的重要渠道,是幫助學生提高課堂集中度、掌握課堂知識、鍛煉思維能力的重要工具。因此,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有效提問在課堂中的運用,精心設計問題,注重課堂提問策略的有效運用,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開拓學生思維的廣度,讓有效性提問成為學生語文課堂的隱形翅膀,使學生飛得更高、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