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蕙璇
【摘? ?要】音樂口述史研究活動及其成果,能從許多具體而微的角度組織出整套能完整展示、準確表達和有效溝通的音樂話語;口述音樂史研究在對中國音樂人音樂實踐進行的“口述輯錄”中,能夠全面、鮮活、立體地展現(xiàn)出中國音樂的諸方面現(xiàn)實,將對中國樂派理論邏輯體系的“話語構建”做出不可替代的突出貢獻;中國樂派理念下的“口述音樂歷史”與“音樂話語體系”,也能以一種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狀態(tài)相互印證、彼此支撐而獲得高度融合。
【關鍵詞】音樂口述史? 中國樂派? 話語體系? 賦能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16-0031-06
將音樂口述史研究活動與“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構建并置而論,是因為關注到我國當代方興未艾的音樂口述史研究活動,在對中國音樂人音樂實踐進行的“口述輯錄”中,全面、鮮活、立體地展現(xiàn)出中國音樂生活現(xiàn)實。這些成果也必將對中國樂派理論邏輯體系的“話語構建”,做出不可替代的突出貢獻;同時也可以預見,中國樂派理念下的“口述音樂歷史”與“音樂話語體系”,也將以一種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相互印證、彼此支撐而獲得高度融合。
一、音樂口述史研究活動與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
(一)方興未艾的音樂口述史研究活動
2022年9月下旬,第五屆全國音樂口述史學術研討會在福建廈門召開。這次學術研討會由中國現(xiàn)代文化學會口述歷史專業(yè)委員會和集美大學主辦,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也集中呈示了近年來音樂口述史研究活動所取得的豐碩成果。這些成果,相當大一部分是對我國當代音樂工作者的“音樂歷史當事人”的訪談,以及對其“音樂記憶史實”的采集。
王黎光教授曾說:“中國樂派是以中國音樂元素為依托,以中國風格為基調,以中國音樂人為載體,以中國音樂作品為體現(xiàn)的音樂流派與音樂學派的合稱?!睂ψ鳛椤拜d體”的“中國音樂人”進行口述史研究活動,事實上是一種能夠賦能于“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的學術實踐,這種學術實踐,能對凸顯中國樂派之“中國特色、中國視角、中國表達”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誠如《音樂藝術》李詩原副主編對“中國樂派”理念的概括:“這既是一種學術創(chuàng)新,又是一種理論自信?!?/p>
在文字誕生之前,人類歷史最主要的記憶形式便是口耳相傳,因此口述歷史堪稱歷史學的源頭。口述歷史以對歷史當事人或見證者進行訪談為主要形式,采用拍照、錄音、錄像等方式,以采集、整理、歸納、研究被訪者的“歷史記憶史實”。在“大史學”研究層面,2004年12月由中國社科院中國近代史研究所、當代中國研究所等單位發(fā)起,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于揚州大學成立,進行現(xiàn)代意義和科學意義上的“口述史”深入研究與推廣普及,這是中國大陸首次成立口述史的學會組織。這一口述歷史研究、交流的專門平臺的建成,標志著我國口述歷史研究進入一個新的紀元。
音樂學研究中的口述訪談行為,以一種“工具”或“方法”的形式存在,散見于音樂學各細分門類的研究實踐中,其歷史是漫長的。但這種口述訪談被當作一種音樂史學研究中相對獨立的、重要的方法論,并試圖在此基礎上歸納、豐富為一種現(xiàn)當代音樂史的研究體系,冠之以“音樂口述史”之名,確實是最近十年來音樂學界一種新興的、尚存一定爭議的新理念、新嘗試。畢竟音樂學界對音樂口述史的價值認知存有分歧,對其以草根入史,分享歷史話語權,強化“人文”“主體精神”“主觀性”等心存疑慮,也注定了音樂口述史研究的發(fā)展和完善必然面臨著漫長的過程。
但歷史當事人的歷史記憶是一種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是音樂生活當事人給予后人寶貴的遺產(chǎn),特別是那些高齡音樂人的口述訪談記錄活動,堪稱是與時間的殘酷賽跑。隨著大量口述歷史的研究與應用行為出現(xiàn)在各大學科中,我國當代音樂學家中,也率先走出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們以極其敏銳的學術嗅覺,兼容并包的學術觀念,在音樂學研究的范疇中,引入了“口述歷史”的研究理念。譬如,自2009年起,中國音樂學院謝嘉幸教授等人就基于口述訪談,共計出版了五部中國音樂學院老一輩音樂家的傳記系列《國樂傳承與創(chuàng)新叢書(人物)》;而星海音樂學院羅小平、馮長春等人于2011年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的《樂之道》,也是基于對六位音樂美學家的訪談而成書……在一系列音樂口述史積極實踐的基礎上,同時也在中華口述歷史研究會的指導和幫助下,首屆全國音樂口述史學術研討會于2014年9月下旬在中國音樂學院召開。會議由中國音樂學院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傳承與傳播研究中心”發(fā)起并承辦,協(xié)辦單位包括中國音樂史學會、中國音樂教育學會、中國音樂美學學會、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學會、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會等。會議中最大的成果,是形成了對音樂口述史的意義共識:音樂口述史對各學科的學術建設意義明顯,尤其對沒有文字的少數(shù)民族音樂研究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可充實文獻資料;可重建人文歷史景觀;可形成“效果歷史”;可立體化音樂史研究維度;可幫助建立完善各學科發(fā)展史等。
自此,全國音樂口述史學術研討會走過了如火如荼的八年。八年多來,分別在中國音樂學院(2014年)、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2017年)、嶺南師范學院(2018年)、肇慶學院(2019年)、集美大學(2022年)舉辦了五屆全國音樂口述史學術研討會。各屆音樂口述史學術研討會均在高校召開,有專業(yè)院校,有綜合院校,有首都院校,有地方院校,有南有北,影響廣泛,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聚集起來了,一批新生力量培育起來了,一種學術影響力已逐步形成。五次學術研討會成果累累,成就斐然(音樂口述史學會秘書長丁旭東博士對此進行了較為詳盡全面的總結,此處不再贅述)。
(二)中國樂派的話語體系構建以及完成構建所應具備的前提與原則
黨的十八大以來,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得到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高度重視,黨中央號召要集中注意力講好中國故事,加強中國文化的話語體系建設,讓中國聲音能傳遍世界,從而不斷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向世界呈示一個立體多彩的中國。在文化話語體系中包含著一個國家的核心理論、價值取向和文化密碼,是一個國家巧實力和軟實力的集中體現(xiàn),能增強國際話語權,自信展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體系可以被認為是由口頭的語言和記錄的文本來組成,法國哲學家??抡J為人們對世界的信念和判斷等都離不開人們所處的話語體系所打造的基礎。話語在社會生活中產(chǎn)生后,逐步凝結為話語體系,話語體系既是話語權存在的前提,同時又是話語權得以鞏固發(fā)展的基礎。如果一個國家具備強大的硬實力,其話語權就會得到強化,會直觀地體現(xiàn)為成熟的話語,并且話語體系也會日臻完善。中國樂派的當代話語體系,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科學型話語體系,是體現(xiàn)藝術哲學思想的話語體系。中國樂派的話語體系,應該至少包括內、外兩個方面。對內的中國樂派話語權要爭奪和占據(jù)意識形態(tài)制高點,形成一種主流話語,即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意識形態(tài)基礎的、占主導地位的話語環(huán)境和話語權;中國樂派的對外話語權則是指我國在世界樂壇的話語水平和話語權力。對照構建“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方方面面,音樂口述史研究活動及其成果,因為其遵循的基本原則往往與“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相一致,確實能從許多具體而微的角度使“中國樂派”的話語體系得以充實和豐滿。
鑒于此,在“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構建以及音樂口述歷史的研究中,均應具備一系列基本前提,譬如:立足于當代音樂實踐,體現(xiàn)中國音樂的時代特征;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時代哲學原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音樂思想等;構建中國樂派話語體系,需認準方向,即中國音樂話語的科學化、大眾化和國際化等總體方向,同時,也應遵循主體性、時代性和現(xiàn)實性等基本原則。
二、音樂口述史研究可以實現(xiàn)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的“三個基本前提”
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構建,須有三個基本前提,即立足于中國的音樂實踐與時代特征,秉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時代的哲學原理,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學思想。
(一)促使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立足于音樂的實踐與時代
中國音樂口述史研究的對象,是中國現(xiàn)當代音樂家的音樂實踐活動,是極具當今時代特色的研究形式,是一種與時代同呼吸、共脈搏的大好形勢。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被看作為小小的“地球村”,國際學術交流十分便捷迅速,國內學界希望了解和融入世界,常常熱衷于介紹外來的觀念、體系和成果,滿足于“拿來主義”;在介紹國外音樂的過程中,更往往欠缺認真的思考與斟酌,這就直接造成“話語體系”的“淪陷”,國外音樂話語體系進入國內并登堂入室,隨之帶來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式微”與“零碎”。而中國音樂口述史學者們,以中國近代以來的音樂學術的研究成果為基礎,借鑒國外音樂學家同行們的音樂口述史研究經(jīng)驗,對中國當代音樂史進行了總結回顧、梳理歸納,所討論音樂事件與音樂人物,都圍繞著“中國音樂”的本體,這些“原始”的或經(jīng)過“凝練”的話語,都在無形中充實和塑造著“中國樂派”的話語體系。
(二)促使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時代哲學原理
音樂口述史研究在推動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構建中,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時代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從時空兩個方面確立了在中國哲學的實踐中馬克思主義占據(jù)著決定性地位。在中國音樂口述史研究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哲學根基要繼續(xù)夯實,作為基本原理的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要深入踐行,其產(chǎn)生的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才能使中國樂派話語體系建造得不可動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起來,才能正確回答時代的重大課題。在充分正確地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下,中國化時代化的音樂口述歷史研究所產(chǎn)生的中國樂派話語、所構建的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才能傲然于世、顛撲不破。
音樂藝術作為藝術的一個分支,在一些基本原理和普遍規(guī)律上是共通的,中國思想界、文藝界結合中國社會和文藝現(xiàn)狀對馬克思主義關于藝術的論述所做的諸多解讀成果,是適用于中國音樂現(xiàn)實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極為強大的思想武器,對詮釋中國音樂、解決中國音樂面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命題,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導和實踐意義。由于我國當代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我國現(xiàn)當代的音樂生活和事件中,往往具備著馬克思主義的諸多先進思想與原理;許多關于音樂藝術的本質與特征、音樂的內容與形式、音樂的功能與教育、音樂的系統(tǒng)等命題的若干論述,多契合于馬克思主義文藝觀;與文學相比,音樂等藝術門類,鑒于其藝術規(guī)律的特殊性及其本體理論極強的專業(yè)性和技術性,音樂口述史研究者作為專業(yè)、內行的音樂工作者,對基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具備著天然的優(yōu)勢。
(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學思想
中國音樂口述史研究中,處處體現(xiàn)著從人民中來,服務于人民的治學思想,也符合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基本前提。
表情藝術包括舞蹈與音樂,音樂的特殊性決定了音樂的創(chuàng)作宗旨應該是“能充分引發(fā)人的情感體驗”。作曲家通過深入生活和田野體驗,把對生活的體悟和對社會的認知,與當下社會中呈現(xiàn)的人群情感相整合,最終凝練、物化為賦予了情感因素的藝術作品。這種情感是一種摒棄個人情感,在感性體驗與理性思索后,融匯社會大眾的所思所想、苦樂憂患等,再加上個體的鮮活的情感匯聚在一起而產(chǎn)生的社會總體情感。歷史經(jīng)驗無數(shù)次證明,一位僅僅考慮到個人自我情感的作曲家,是寫不出恢宏大氣、展現(xiàn)時代壯麗畫卷的偉大作品的。也正因為如此,“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的首要任務,是體驗當下社會情感、關注“最廣大人民”的狀態(tài)而絕不能僅僅只有作曲家的內心獨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以強烈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愿、心情、心聲,立志創(chuàng)作出在人民中傳之久遠的精品力作?!边@就對音樂創(chuàng)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即要高度關注當下狀態(tài)的“人”——作曲家要對“最廣大人民”的生存狀態(tài)、精神狀態(tài)和命運前途給予深切“共情”,以全身心投入到滾滾的時代洪流中的態(tài)度,融入“人民”的生活與工作中去,去體驗“人民”的喜怒哀樂,并將由此而生的感觸以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手段呈現(xiàn)出來。當然,這里的“人民”,一定是當今社會中最廣泛的大眾,是作為“江山”而存在的最廣泛的人民。這樣的作曲家,在回顧其創(chuàng)作歷史的“口述”活動中,會表達出豐富的民族情感,流露出對人民大眾的關懷、熱愛,這些音樂口述史成果,將成為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中最具價值的一部分。
音樂表演是講效益的,但要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不能淪為市場的奴隸,更不能與人民所想、時代所需背道而馳。這就需要廣大音樂表演家們,把自己的思想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為一體,把理想、思維、情感沉到人民之中。唯有真正同人民一道感受時代的脈搏,一起追求革命的理想,謳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真正贏得人民的認可與尊重,才能在舞臺上塑造出更多滿足人民文化生活需求,以及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ōu)秀音樂形象。當代德藝雙馨的音樂表演藝術家,都用一生的舞臺實踐在踐行著對人民的承諾,可見,這些表演藝術家的音樂口述史成果,同樣會豐富和充實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構建。
三、音樂口述史研究可以推動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實現(xiàn)“三個基本原則”
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應該遵循主體性、時代性和現(xiàn)實性“三個基本原則”,音樂口述史研究同樣也遵循這三個基本原則,因此,也能對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構建起到推動作用。
(一)音樂口述史研究可以推動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實現(xiàn)主體性原則
構建中國樂派新時代話語體系要強化主體意識。而音樂口述行為正是一種主體在歷史中通過口述呈示認知和實踐邏輯的過程,音樂口述歷史的學科建設必然充滿了歷史與邏輯相統(tǒng)一的主體性。這種主體性原則,賦能于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可以推動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實現(xiàn)主體性原則。
音樂口述主體是話語的言說者,而音樂口述史中的話語的主體是指每一個具體的、現(xiàn)實的人。一般情況下,音樂話語主體的規(guī)模值得關注,因為它決定了其話語的適用范圍。單獨某個人的音樂話語只能算是“自傳”或“獨白”,而音樂口述史研究的話語對象的口述話語才稱得上是“集體意識”。也正是這個原因,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主體是當代中國音樂界最具代表性的、大量的成員——廣大音樂工作者。這些音樂實踐者的表述,由于是長期在相似意識形態(tài)下的音樂實踐活動,已形成了德國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集體無意識”,從而具備了對當代公共音樂生活的共同認知以及最具普遍性的音樂共識。當然,這些“集體無意識”并不是無中生有產(chǎn)生的,而是具備著某些特定的歷史傳承,經(jīng)歷過特定的歷史階段,在特定的音樂實踐中逐步產(chǎn)生和形成的。在歷史傳承中產(chǎn)生的“集體無意識”,造成了豐富的話語多樣性前提下的內在統(tǒng)一。因此,在構建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過程中強化音樂主體的“集體無意識”話語權,把握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歷史背景、形成過程及其現(xiàn)實意義,必須遵循歷史和邏輯相統(tǒng)一的原則。
中國音樂話語體系的構建,是在一個尊重歷史基礎之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邏輯創(chuàng)建的過程,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這一論斷為進一步構建新時代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提供了實踐依據(jù)。
同時,在構建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過程中,還要認識到話語的客觀性,只有那些經(jīng)過實踐檢驗和理性思考,準確反映客觀現(xiàn)實與客觀規(guī)律的話語,才具有被詮釋的可能。因此,要注重“口述音樂史”話語體系的精準性和條理性,要能夠準確揭示和準確描述音樂生活中的特質和特征,確保使用準確有效的話語。構建中國樂派話語體系,還要注重多維度、多視角, 構建邏輯嚴密、有說服力的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確保說得全面、深入。同時,要避免自說自話,注重音樂話語的通約性和有效性,遵循音樂話語形成與發(fā)展規(guī)律,確保通俗易懂。
(二)音樂口述史研究可以推動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實現(xiàn)時代性原則
“音樂話語”可以說是在時代中產(chǎn)生,承載著音樂哲學思想,是對當今時代中音樂有關問題的回應,同時,也濃縮出具有時代感的音樂專門用語,從而形成并被相對“固定”的音樂的語言。構建中國樂派話語體系必須緊扣時代和現(xiàn)實的脈搏,對音樂概念體系進行精準提煉、對音樂理論體系進行科學建構、對音樂價值觀念進行積極塑造,進而滿足音樂的時代之需與時代之問,從話語的提煉歸納走向時代精神的凝練弘揚,與時代同步發(fā)展,在理論與實踐的高度融合中實現(xiàn)話語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有效構建。偉大的思想離不開偉大的時代,偉大的實踐呼喚偉大的理念。新時代呼喚新理論和新思想,作為時代精神的凝練概括,中國樂派話語體系在這個新時代,應該不僅能產(chǎn)生新的音樂思想基礎,還能反映時代精神、引領時代發(fā)展。
(三)音樂口述史研究可以推動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構建踐行現(xiàn)實性原則
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構建要立足于音樂實踐、著眼中國的音樂實際及具體問題,因此,口述音樂史的現(xiàn)實性是構建新時代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要注重問題導向并探索有效方法。在構建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過程中,既要有意識通過音樂口述史建設解決好話語體系的借鑒與創(chuàng)新、傳承與弘揚的問題,也要盡最大努力解決好中國音樂在國際樂壇中“失聲”和“失語”的問題。中國樂派的話語體系,包含解釋和改變音樂世界的理論維度和實踐維度,音樂話語必須能夠準確切中問題和討論問題,在中國音樂實踐中能表述、能解釋,這樣的音樂話語才是中國樂派話語體系中的有效話語,也只有如此踐行現(xiàn)實性原則而構建出來的話語,才能在音樂觀念與音樂生活中,獲得其存在的生命力和產(chǎn)生其寶貴的價值。
堅持問題導向,是構建中國樂派話語體系應該遵循的原則。中國樂派話語體系不能脫離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文化的現(xiàn)實境遇,要體現(xiàn)我國獨特的文化背景和歷史實踐。黨中央曾指出:“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有沒有中國特色,歸根到底要看有沒有主體性、原創(chuàng)性,不能盲目跟隨國外的哲學表述,這樣是解決不了我國的實際問題的?!币虼?,提煉屬于中國音樂的話語,必須立足于中國的音樂現(xiàn)實;解決中國音樂的問題,必須聚焦中國的音樂實踐;避免和摒棄“歐洲音樂中心論”的偏見與執(zhí)念,必須滿足中國音樂的實際需要。在中國口述音樂史的研究中,應該著眼新時代的中國音樂實際,真正解決中國音樂的現(xiàn)實問題。而構建中國樂派話語體系則要探索好的方法,可以說問題導向僅僅是開始,最重要的還是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構建中國樂派的話語體系,是我國音樂在國際舞臺上塑造主體形象的迫切要求。
音樂口述史研究可以幫助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構建,組織出整套能全面呈示、準確傳輸觀念,以及能任意溝通的話語體系。進而在音樂的指導思想領域中,從方法論層面守住意識形態(tài)底線??梢姡瑯嫿ㄖ袊鴺放稍捳Z體系,必須強調音樂話語的現(xiàn)實性,回應對音樂世相的現(xiàn)實關切并解決音樂中的現(xiàn)實問題,而音樂口述史研究成果能為之提供有力支撐。
作為歷史學的一門新興分支學科,口述歷史日益受到學界和大眾的普遍關注。雖然現(xiàn)代意義上的口述歷史研究是從西方引入的,但我國有著悠久的口述歷史實踐傳統(tǒng),其直接形成或影響形成的話語體系在歷史發(fā)展中幾經(jīng)沉浮,產(chǎn)生又湮滅,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也沒有那么神秘或高不可攀??谑鰵v史與“話語體系”都是自“口”而出,“口述”通過不斷重復與印證,而逐步凝練為具共識性與通識性的“話語”,這種現(xiàn)象昭示著“口述”與“話語”正是一體兩面的關系。強化中國音樂口述史研究活動,培育中國音樂口述史的研究成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與中國氣派的音樂口述歷史學科體系,必將能持續(xù)為“中國樂派”話語體系的構建而賦能增彩。
參考文獻:
[1]王耀華,喬建中主編.音樂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
[3]洛秦.音樂中的文化與文化中的音樂[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4]張世英.哲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5]張玉能.美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6]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王黎光.中國樂派及其話語體系建設[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2020(04).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2年度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項目(高等教育專項),項目名稱:基于“新文科”理念的新時代音樂教師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022GXJK522;本文為2022年度廣東省高等教育學會“十四五”規(guī)劃高等教育研究課題,項目名稱:“中國樂派”音樂文化教育與普通高?!靶挛目啤苯ㄔO相融合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2GYB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