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麗
一個社會的許多活動方式,都會對教學形成或明或暗的影響,“微時代”就是如此。微時代的來臨,使得這個社會的現(xiàn)實生活與虛擬生活都發(fā)生著質的變化,從此前的微博、微電影,到后來具有顯著個體特征的微課、微寫作,這些都給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帶來了深刻變化。對于小學語文教學而言,讓學生經(jīng)歷微活動,去書寫微作文,就成為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通過已有的實踐發(fā)現(xiàn),如果僅從經(jīng)驗的角度去設計微活動,并讓學生寫微作文,固然可以收獲一定的效果,但在努力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fā)現(xiàn)明顯的瓶頸,那就是學生的活動再無深刻的體驗,所寫出來的微作文也只在相應的水平上徘徊。那如何突破這一瓶頸呢?在不斷的實踐與學習當中筆者發(fā)現(xiàn),如果從腦科學的角度去進行研究,則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在寫微作文時更多的心理動態(tài),而在腦科學的指引之下進行微活動的設計,又可以讓學生獲得更為豐富的體驗,且可以讓學生體驗更好地轉化為學生的寫作內容?;谶@些發(fā)現(xiàn),筆者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微作文和腦科學的融合進行了初步探究,取得了一些收獲?,F(xiàn)將自己的收獲以及探究歷程總結出來,以與大家分享。
相對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寫作而言,微寫作的最大特征自然就是“微”。“微”意味著“小”,很多時候又意味著五臟俱全,通常都認為微作文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文字少但表達準確、結構完整、邏輯性強的特點,與長篇幅的作文相比,微作文目標明確,結構簡單,所以小學生更容易掌握,能降低寫作難度。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也正是因為這一事實的存在,所以微作文才受到教師和學生的喜歡。那么在超越經(jīng)驗層面而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解讀微作文的時候,又可以取得哪些收獲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學生寫作時的心理動態(tài)開始研究。通常認為,寫作是一個人的自我表征過程。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學生,在寫作的時候第一思考的問題往往是“寫什么”。對于這一問題,成人所做出的回答往往比較理性,比如我國古人所說的“文以載道”,就是一個很好的回答;但小學生的回答通常不是如此,小學生首先想到的是字數(shù)必須符合要求,這就意味著學生在面對作文的時候,大腦的直接反應就是寫作內容的篇幅,而很多時候,教師往往也是從篇幅角度對學生的作文做出直接評價,這一評價會強化學生的這一大腦活動,因此一方面強化了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又固化了學生的思維。
實際上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學生的作文過程,則可以從多個層面獲得更加精細的解釋:其一,學生所構思的寫作內容是實際活動形成的經(jīng)驗或大腦中發(fā)生的想象,在大腦中的認知展現(xiàn),是經(jīng)驗的表征;其二,大腦根據(jù)自身的活動去判斷寫作的需要,并從經(jīng)驗當中提取一定的素材作為寫作的內容;其三,通過大腦活動將提取的寫作內容轉換為語言和文字(此時語言是學生思維的工具,文字則是最后作文呈現(xiàn)的方式)。因此概括起來看,學生寫作時的大腦運動過程,其實就是針對寫作要求形成經(jīng)驗表征,然后生成寫作語境,最后轉化為語言文字。
從這一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微作文過程中的大腦運動,實際上就是在一個相對小的范圍內,基于更簡潔的寫作要求,促使學生形成經(jīng)驗表征、生成寫作語境,最終借助于語言思維工具而轉化為以文字為表達的作文。
通過上述解讀可以發(fā)現(xiàn),實際上語言學與腦科學的研究者對思維與語言的關系極為關注,研究成果也趨于一致——語言與思維是聯(lián)動發(fā)展的,思維水平?jīng)Q定了語言的外在呈現(xiàn)。就可以獲得面向當下小學生的微作文教學重點。這里所說的教學重點自然就對應著三點:一是激活學生的經(jīng)驗并進行充分的表征,二是形成有效的寫作語句,三是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并獲得文字表達。那么如何利用腦科學的研究成果來引導微作文的組織實施呢?下面來看一個具體的案例。
一次微作文教學時,筆者跟學生確立的主題是:結合生活中的一個細節(jié)去寫一篇微作文。要求從實際生活中尋找寫作內容,對細節(jié)的描寫要精確,要有內心的感想,要有打動人的地方。
比如有學生一開始寫的作文是這樣的:今天媽媽不幫我洗頭發(fā),我就決定自己洗。我先倒了半盆水,然后把毛巾放進去,再用毛巾把頭發(fā)弄濕。等到頭發(fā)全部濕了之后,我就將洗發(fā)水擠到手上,然后涂到頭發(fā)上。后來就是用雙手使勁搓揉頭發(fā),接著又把頭發(fā)浸入水中,沖洗了幾遍,最后用另一個毛巾擦干。再把臟水倒掉,用一盆新的水再沖一遍,頭發(fā)就干凈了。
這是典型的流水作文,是學生簡單回憶的結果。從傳統(tǒng)評價的視角來看,這一作文的評價是不高的,但是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一作文的可取之處在于關于洗頭的細節(jié)比較完整,順序也符合生活經(jīng)驗,這說明學生的表象是清晰的。教師的努力應當放在引導學生減少過程描寫、激活學生的感想上。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對此進行了再加工,修改后的作文是這樣的:因為媽媽沒空幫我洗頭,我決定自力更生。在洗頭之前,我認真回憶了相關的程序:倒水、試水溫、浸濕頭發(fā)、涂抹洗發(fā)水、搓揉、沖洗,再用清水過一遍……因為大腦中過程清晰,后續(xù)洗發(fā)非常順利,但也有讓我感觸的地方:看似簡單的洗頭發(fā),也有豐富的過程,也有細節(jié)需要注意。最后看到?jīng)_洗出的清水時,我知道我的第一次嘗試成功了……
上面的教學案例,說明在小學微作文教學中將其與腦科學進行融合,是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分析上面的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該微作文要求如果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解讀,那讓學生到生活當中尋找寫作內容,實際上就是讓學生通過回憶的方式將生活經(jīng)驗重新激活,并且投射到自己的大腦當中。此時學生所形成的印象往往是以表象的形式存在的——這是由小學生所擅長的形象思維方式所決定的。此時的表象越清晰,那么所提取出來的寫作內容就會越清晰;表象是必須要接受大腦的加工的,加工的過程是選擇、判斷與提取的過程,將哪些內容提取出來才可以保證要素是齊全的,同時又是完整的,成為學生此時重點思考的問題。
這一問題得到解決之后,還需要學生在大腦當中借助于無聲的語言進行表達,這是微寫作的核心過程之一,也是大腦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某種程度上講也是印證此前的表象是否清晰的環(huán)節(jié)。大量的教學經(jīng)驗表明,很多時候學生看起來想到不少內容,但就是無法書寫出來,本質上就是這一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了問題。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這一過程實際上還是學生運用抽象的語言去描述形象思維對象的過程。這個過程進行得越順利,那寫出來的微作文就越好——一旦語言組織成功了,那轉換為文字的困難反而并不大。
總之,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寫作的本質就是寫作個體對自我生命秩序的構建,其外在特征是個體獨有的文字符號秩序,內在特征是個體獨有的精神世界秩序,而實現(xiàn)這一構建的心理機制就是大腦對經(jīng)驗加工并轉換成言語的認知心理過程。認識到這一認知心理過程的客觀存在,也就打開了提升作文教學質量的一扇大門。
作者簡介:江蘇省海安市教師發(fā)展中心附屬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