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姍歡 崔鴻 張秀紅
基金項目:武漢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第六批教師個人課題“高中生物學單元整體教學中的境脈設計及實踐研究”(編號:2022G414)。
摘? 要? 從指向對生命的理解和對生物學的理解出發(fā),生物學學科思想的內涵包括生命觀念和生物學本質兩個方面。生物學學科思想是生物學知識的內核,蘊含著豐富的學科育人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回歸主體的生命性,認識人的自然本質;二是關注主體的系統(tǒng)性,揭示人的社會本質;三是審視生物學的演進,發(fā)展人的精神本質。生物學學科思想觀照下教學的回應體現(xiàn)為:開展單元教學,促進學生對大概念的理解;引入科學史,助力學生形成科學世界觀;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生物學學科思想;教學;觀照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3)06-0072-03
生命科學經(jīng)歷長期的發(fā)展和研究過程,逐漸形成了自身的知識體系和方法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哲學層次上的學科思想。
一、生物學學科思想的內涵
一方面,生物學學科思想應指向對生命的理解。生物學家恩斯特·邁爾認為,生物學的基本任務是研究生命系統(tǒng)的結構、功能,生命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1]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理事會提出,21世紀新生物學依賴于從各個學科整合而來的知識,以促進對生命系統(tǒng)的理解。[2]由此可以看出,生物學學科思想的核心指向是理解生命,回答生命“是什么”、“怎么樣”和“為什么”等基本問題,這一點與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生命觀念”一致。生物學學科思想最核心的是進化思想和生態(tài)學思想。其中,人類是大自然演化的產物,同其他生物一樣是自然界中的一員,而不是凌駕于其他物種之上的主宰。除了進化思想和生態(tài)學思想之外,生物學中還有系統(tǒng)觀、穩(wěn)態(tài)與平衡觀等思想體系。
另一方面,生物學學科思想還應指向對生物學的理解。第一,生物學本質上是一門自然科學,具有自然科學的屬性。生物學知識體系(包括概念、原理等)是相對穩(wěn)定的、可證偽的和重新建構的。生物學也是一種探究的過程,并在探究過程中形成了科學研究特有的思維方式。第二,生物學還具有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學的特點。由于生物學的研究對象是復雜而多樣的生命系統(tǒng),不能用簡單的線性思維去研究。這就要求學習者能對生命現(xiàn)象作多因素、多角度的分析。此外,由于人類是生物學的研究對象之一,因而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和運用往往會給社會帶來一系列倫理和道德問題,如何避免這類問題的出現(xiàn)是研究者們要特別注意的。
總之,生物學學科思想指向對生命的理解和對生物學的理解,其內涵包括生命觀念和生物學本質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相互補充和聯(lián)系,共同建構了生物學學科的靈魂。
二、生物學學科思想的育人價值
(一)回歸主體的生命性,認識人的自然本質
人同其他生物一樣,是受遺傳程序控制的,必定會經(jīng)歷生長、發(fā)育、衰老直至死亡的生理過程。例如,進化思想的重要育人價值體現(xiàn)在對人的生物屬性的認識上。幾乎每個兒童從建立自我意識開始,都會問到“我是從哪里來的?”直到學習有關“生物的生殖、發(fā)育與遺傳”的生物學內容時,他們才認識到自己能來到世界上非常不容易。一個精子從幾億個精子中脫穎而出,跨越重重障礙,最后與卵細胞相遇并融合,二者形成受精卵。隨后受精卵開始分裂、分化,植入母親的子宮內,生活280天左右。在這個過程中,胎兒通過胎盤、臍帶從母體獲取營養(yǎng),繼續(xù)發(fā)育直至成熟。最終,新的生命便在母親的痛苦和欣喜中誕生,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二)關注主體的系統(tǒng)性,揭示人的社會本質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十分強調人的本質的社會性。關于人的社會本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系統(tǒng)觀視角出發(fā)來理解。生命系統(tǒng)具有群體性。人們因為血緣關系和社會分工不同而結成不同的社會關系,參與社會生活,共同解決人的生存和發(fā)展問題。
所以,在中學生物學教學中,教師需加強學生的社會認知與社會理解,即認識到科學、技術、社會(STS)的相互影響,至少應認識到科學與技術的發(fā)展在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要防止因個人功利主義而造成的科學技術災難或違背倫理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對于人的社會本質的揭示應轉化為社會參與或社會行動。為此,應把整個人類社會看作一個“大系統(tǒng)”,每個人是處于社會系統(tǒng)中的一個要素,雖然每個人能作出的社會貢獻是有限的,但由于“整體大于部分之和”,故所有人加起來的社會貢獻總和將是無限的。
(三)審視生物學的演進,發(fā)展人的精神本質
亞里士多德指出,具有“理性靈魂”是人不同于動物的特點,即人的本質除了具備其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外,還包含精神本質。人的精神本質主要表現(xiàn)為人的理性,如求真精神。通過審視生物學的演進歷程,可以發(fā)展人的精神本質。
自然科學的知識體系是人類在一定歷史階段對自然界的認識,具有相對正確性。具有自然科學屬性的生物學亦如此。隨著人類實踐活動的深入,前人認識的成果有可能會遭到質疑甚至被推翻,從而推動科學不斷向前發(fā)展。
例如,羅伯特森根據(jù)電鏡觀察結果把細胞膜描述為靜態(tài)的統(tǒng)一結構,遭到科學家的質疑,最后根據(jù)人鼠細胞融合實驗等實驗證據(jù)得出“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無疑體現(xiàn)了人類求真的精神本質。
三、生物學學科思想對教學的觀照
(一)開展單元教學,促進學生對大概念的理解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高中生物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包括“內容聚焦大概念”[3]。對于“大概念”的理解,需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大概念是一個上層綜合概念,居于學科的核心;其次,大概念的“大”未必表明內容廣泛,大概念可以是一個學科的大觀念,也可以是一個學科單元的大觀念;最后,大概念是抽象的,其習得是緩慢的,是逐漸深化的過程。[4]教師可以從聚焦大概念的視角出發(fā),進行單元教學設計,將大概念蘊含的學科思想凸顯出來。
現(xiàn)以“概念2? 細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營養(yǎng)物質,并通過分裂實現(xiàn)增殖”中抽取的主題“細胞通過分裂實現(xiàn)增殖”為例,說明單元教學設計的流程。首先,從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等維度確定4個學習目標;其次,為達成每一個學習目標,設計針對性的核心問題;接著,為解決這些核心問題,設計相應的學習活動;最后,進行學習評價。如圖1所示,“學習目標1”的表述為“從生命發(fā)生、發(fā)展、延續(xù)和消亡視角,描述細胞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增殖,闡明有絲分裂的意義”,那么針對“學習目標1”的“核心問題1”就可以設計為“細胞有哪些不同的增殖方式呢?其中有絲分裂的意義何在?”為解決“核心問題1”,教師可將“學習活動1”設計為“以人體、蛙為例,討論細胞增殖的方式;分析人體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的恒定機制及意義”,最后引導學生通過“記錄回答問題的表現(xiàn)”進行自評與互評等。其他學習目標的達成也依照上述思路進行設計,詳見圖1。總之,教師可以遵循如下思路“剖析大概念→設計單元學習主題→制訂學習目標→提出核心問題→設計學習活動→評價學習活動”進行單元教學設計;反過來,學生通過參與活動,親歷動腦、動手的體驗與探究過程,完成對核心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科思想的顯現(xiàn),最后深化對大概念的理解。
(二)引入科學史,助力學生形成科學世界觀
《新課標》中提到“科學會受到社會和文化的影響”。歷史上的科學曾隸屬于哲學范疇,每一時期的科學都受到當時哲學的影響,同時又以自己的成就影響哲學,影響著人類對世界的根本看法[5]??梢?,科學史的挖掘對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在講授“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時,教師需補充亞里士多德的貢獻。早在公元前3世紀,他就提出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全部來自土壤中的“土壤汁”。他的觀點源自他的觀察和類比推理,只不過他的觀察不徹底,甚至看到了“假象”。此時,教師啟發(fā)學生認識到經(jīng)類比推理得出的觀點不一定正確,并繼續(xù)追問:如何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是錯誤的呢?學生立即就能回答出用實驗的方法,那么就自然引出比利時科學家海爾蒙特的“柳樹栽培實驗”。他通過歷時5年的澆水實驗證明植物生長依賴于水,這個結論影響了人們對植物生長的認識長達一個世紀,但他沒注意到空氣的作用。
直到100多年后,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通過實驗證實,植物可以更新因蠟燭燃燒、小白鼠呼吸而變得污濁的空氣。1779年,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重復500多次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結果才發(fā)現(xiàn)普利斯特利的實驗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只有綠葉才能更新污濁的空氣?!爸参餅楹文芷鸬礁驴諝獾淖饔??”對這一問題的解決又經(jīng)過了科學家們漫長的探索??梢哉f,生物學史實際上是不同歷史時期的科學家之間進行“對話”的思想發(fā)展史。學習生物科學史能幫助學生“重走”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逐漸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三)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新課標》明確提出“教學過程重實踐”,這就要求教師高度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實踐經(jīng)歷。這里所提出的“實踐”包含實驗活動、模型制作等課堂實踐和社會實踐。在社會實踐方面,教師可以精心設計學習主題,開展研學旅行等活動。比如,武漢某中學生物學教師提出“踐行生態(tài)文明”的學習主題,引導學生搜集關于武漢市青山區(qū)工業(yè)發(fā)展的歷史資料。接著,學生通過開展訪談、研學旅行等活動,走進青山區(qū)戴家湖公園,了解戴家湖公園由粉煤灰堆場化身為城市“綠肺”的方式、過程、意義,能深刻體會到“海綿城市”工程的科學魅力。通過開展這樣的研學活動,學生會發(fā)現(xiàn)青山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日益改善,正從工業(yè)文明向生態(tài)文明轉變。而這一轉變可以用生態(tài)學思想進行解釋,而學生也能自覺地運用生態(tài)學思想指導自身的生態(tài)文明行動。無疑,這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將有效促進學生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綜上所述,對學生的成長而言,學科知識是“思想之種”,教學活動則是“土壤”和“發(fā)育過程”。那么,挖掘生物學知識所凝結的思想要素,通過轉化促進知識的精神發(fā)育,將生動地詮釋人的本質屬性。因此,教師要領會這種觀照并對其作出積極而正確的回應,在遵循生物學學科思想的統(tǒng)攝性和包容性原則的基礎上精心備課,聚焦大概念,精選科學史,重視實踐活動,創(chuàng)造性地將教學的時間、空間進行有效的組織,使“思想之種”在學生心中生根發(fā)芽,切實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王姍歡,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武漢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第一中學,武漢 430056;崔鴻 張秀紅,華中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武漢 430079)
參考文獻:
[1]邁爾.生物學思想發(fā)展的歷史[M].涂長晟,等,譯.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45-55.
[2]美國國家科學院研究理事會.二十一世紀新生物學[M].王菊芳,譯.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14-1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
[4]盛慧曉.大觀念與基于大觀念的課程建構[J].當代教育科學,2015(18):27-31.
[5]蔡鐵權,陳麗華.當代科學本質觀的文化趨向與科學教育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0(7):83-88.
責任編輯:謝先成
讀者熱線:027-6786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