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晴
我們沿著詩歌的河流一路追溯,你會發(fā)現(xiàn)從生活中提取物象來興發(fā)自我情感,幾千年來一直延續(xù)至今,而且必將一直延續(xù),人與自然的相輔相生是任何時代都割舍不開的?!对娊?jīng)》中反復出現(xiàn)的自然物景、社會經(jīng)驗、勞作場景,采葛、采荇、采蕨、采薇、采蘋、采桑,不斷提醒著我們詩歌是生活生產(chǎn)經(jīng)驗的產(chǎn)物,是情感、所思對生活場景的提煉與鍛造,篩選與總結。換言之,詩歌作為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其實質(zhì)就是人的思想與自然萬象的感通,《易傳》有云:“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竊以為是對思(思考)與得(感悟)的最好概括。當思考與感悟達成某種和諧后,便可抵達“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舒適表達。
繆祥濤這組詩中,苦菜、陽光、月色、風、雨、雪、江水、石頭、桃花、梨花、蒲公英、蘋果花等不斷呈現(xiàn),詩人借助這些抒情錨點,不斷將自然景物揉入生命體驗,提煉概括為自我心境的剪影,非常自然流暢地鋪展出一種個人與萬物互為閱讀的獨特體驗。比如在《獨立的苦菜》一詩中,“不止一次看見薄如菜葉的身影結滿雪花/落葉一樣的咳嗽聲里響滿答案”。鄉(xiāng)村最常見的苦菜,就如同鄉(xiāng)村最常見的老人,他們忠于泥土,低入塵埃,82歲的李大媽,養(yǎng)兒并不能防老,詩人借助苦菜的“苦”,寓意老人一生嘗盡人間清苦的命運,以物喻人,教人不勝感傷,令人喟嘆不已;“人到中年,愛在飄落的時光里撿拾落花/白是一種疼痛,也是一種凋亡”(《又見梨花開》),人到中年,進退失據(jù),童夢和年少已然遠去,時間留給我們的更多是回憶、悵望和責任,詩人面對花開花落的自然規(guī)律,想到自己的乳名,想到青蔥的年少時光,而轉(zhuǎn)身時,遇見的是斑駁的中年,詩人獨自在沉吟中不斷省察自我,用深緩而內(nèi)斂的筆觸抒寫著對時光的嘆謂;在《虎跳峽的虎跳石》一詩中,詩人更是將中年人心中激情未滅,欲“聊發(fā)少年狂”卻又顧忌重重、上下兩難的矛盾情緒層層鋪開,“懷揣一顆未死的心奔赴江河,一塊石頭/要在水上開花”、“披上激流,換一種方式在人間滾動”,很顯然,詩人就是那塊在激流中翻滾的石頭,在命運的漩渦中,他不甘隨波逐流,而是想以身試水,與波瀾相抗。但作為一塊肩扛責任的“石頭”,被命運裹挾著“在人海沉浮”,他?“沒有打撈漩渦的膽量”,沒有“以身封堵波瀾的勇氣”,是他膽小嗎?當然不是,這無奈的嘆謂恰恰彰顯了一個男人的擔當,他按住生活偶爾遞出的激蕩,冷靜審視自己的生命立場,他沒有自我放逐,而是將所有的惆悵、不甘和無奈,都交付給了大地山河不可阻擋的力量,在詩歌的最后他感嘆道:我拿什么來跌落自身的陡峭啊/你聽,金沙江的口氣那么大/石頭的心腸那么硬”;而在《離別歌》《遺落的暗香》《一種審美》《留白》《懸崖上的花》等詩歌中,詩人總是被一些細小的,瑣碎、日常的事物牽動著,落雨、舒蕊、習字、修枝,不管是動的還是靜的,明的還是暗的,隨處都能感受到詩人筆下生命的涌動。?“如果真的有雪落下來,就讓它落在身上/讓潔白落成距離,用一場大雪/給彼此送別,空白即是最好的挽留”,在《大雪》一詩中,詩人借“雪”的空濛與易逝抒發(fā)“歸云一去無蹤跡”的渺茫,抒寫對一切消失不可復返之物的懷念與追思。
繆祥濤詩歌里也絕不缺少對生命的敬畏和探究,愛與悲憫的呈現(xiàn),他的書寫貼近生活,善于將身邊的人和事提煉入詩,他在《蒲公英》一詩中,向讀者呈現(xiàn)了一個面對命運施與的風雨雷霆不妥協(xié)、不認命的女孩,她說“必須承認。我不如一棵蒲公英/她把自己種在輪椅上,用飄搖的肉體托舉雷霆”,他說“不用提及我的平原,蒲公英的內(nèi)心/裝著數(shù)倍于我的遼闊。大風吹過原野/吹動荒蕪中向死而生的一棵”,詩中的蒲公英是一位高位截癱的女孩,她面對命運壓向她的災難并沒有妥協(xié),而是用愛與包容將苦難托舉,詩人顯然是被她的堅強與隱忍感動了,震撼了。是啊,面對如此堅韌的生命,我們怎能不獻出心中的敬佩與頌詞,“當她舉起內(nèi)心的積雪,離春天就近了”,是的,不屈從命運的蒲公英,必會被春風眷顧,開出最明亮的花朵。一個不甘于平庸的靈魂,敢于將江海湖泊、日月星辰掬攬入懷,以此來豐富生命的底色,視草木為友,與鳥獸對話,從不給自己的生命設定下線,這樣的生命,這樣的靈魂,值得我們?nèi)ナ銓?,去仰慕,去贊揚,生命是厚實的、豐沛的、流動的,她的生命足以支撐起靈魂的翅膀,破空飛翔。
詩歌寫作是面向自我和回溯過往的過程,繆祥濤詩歌里不乏情感細膩的紋理與痕跡,他的詩歌善于呈現(xiàn)生存的復雜性和生命的痛感。比如《孤獨辭》《在曼谷》《我的病》《酒吧》等,是對生活的一種叩問和反思,而《麗江別話》《月光落在春天的窗戶上》字里行間又洇滿似有若無的憂傷和觸手可及的柔情。詩歌來源于生活,故土和親人是我們最熟悉的生命和生活現(xiàn)場,也是我們詩歌得以呈現(xiàn)的不可或缺的靈感之源,《小雪夜》《再寫母親》等,訴說著對母親晚年孤獨的痛惜,《大園子》《蘋果花開》《庚子年?清明》則是對父親、大哥離世的悲愴,詩人都在詩中有著深沉而悲痛的陳述。親人的離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重大的生命事件和生命之痛,時時會把你拉回歲月的陰翳中,詩人在對逝去親人的懷念中,看似冷靜的敘述,實則心中潛伏著難以遏制的嘆謂、思念和遺憾,“那天去看他,一棵辣秧/舉著鮮紅的骨血站在墳頭/與我巴巴相望”(《大園子》),故地重游,那些兄弟間親密無間的光陰一波波涌來,只是物是人非、天人永隔,詩人想象著那一株菜地里長出的紅辣秧,是大哥的化身,是親人之間相連的血脈讓他們辨認出了彼此;“當我回來的時候,他就一直裝睡/20多年了,只有小小的蘋果樹站在春天里/開著自身的雪花”(《蘋果花開》),蘋果樹是我和父親一起種下的,如今蘋果樹每年都開花、結果,可父親去了人世的遠方,詩人通過時空轉(zhuǎn)換的處理,二十年前種下的樹,二十年后開滿枝椏的蘋果花,訴說著?“子欲養(yǎng)而親不在”的沉痛與哀思;“不再喜歡熱鬧,除了花開/不再喜歡下墜的事物,落雨除外/雨水灑在后山上,馬纓花才會盛開/墳塘里的父親就會打起精神來/和我對話”(《庚子年,清明》),對父親的哀思詩人控制在冷靜、克制的敘事節(jié)奏中,如靜水流深,內(nèi)省沉郁,兩個“不再喜歡”,點明詩人內(nèi)在的心境已趨于平靜,已不再輕易為一些事物的變化而興發(fā)悲喜,但花開不一樣、落雨不一樣,在雨水的滋養(yǎng)下,馬纓花會盛開,馬纓花與父親之間有著某種隱秘的聯(lián)系,詩人在此沒有特別說明,但正是這種隱秘給我們鋪開了想象的空間,讓閱讀者的思緒得以拓展;“為了遠離塵世的嫌棄/讓罌粟花在背陰處盛開,是他一生的選擇/曾經(jīng)你來不及教他做人,現(xiàn)在/一定能教他做個好鬼”(《庚子年,清明》),大哥的死因在他心上烙下深深的痛的痕跡,他的處理看起來輕靈,實則隱忍著深切的沉痛,同時也指涉了父愛的深沉,“教他做個好鬼”,這真的是能觸及你情感痛點的抒寫,是對親情血緣的觀照與審視,唯有這種痛到極致的“噬心”經(jīng)驗,才會結出心靈之“痛”的沉郁體驗。
我一直相信一個詩人的語境風格與他的心路歷程有著某種不可言說的隱秘關系,繆祥濤的人生經(jīng)歷,相對于許多同齡人來說,更為豐富和幽曲,而他又是一個善于思考且情感表達較為細膩的詩人,故而他善于在日常生活中挑選有效物景入詩,并讓這些物景與自我意識相互成就,引發(fā)他在詩歌場景中鋪展自我真實可感的生命體驗。英國詩人艾略特認為,表現(xiàn)情感的唯一途徑,是要找到客觀對應物。這與我們在漢語語境之下的寫作經(jīng)驗是相吻合的,以我觀物,以物寄情托志,以物象興發(fā)情感。顯然,繆祥濤正是通過這種途徑從生活中提煉出自我的詩意。心靈的廣闊成就了詩歌的廣闊性,他對生活寬廣的體驗和接受,對所經(jīng)所歷的思考和感悟,讓他的詩歌語言呈現(xiàn)出在場感、歸屬感。身處現(xiàn)代社會,我們要去面對各種錯綜復雜的人際交往和生活場景,如何讓自己靜下來,在生活現(xiàn)場中找到靈魂停駐的港灣,讓思想的濾網(wǎng)與生活的萬花筒達成和解,在自然萬物中體味生命隱藏的本真,完成自我的解構與超越,我想這是每一個寫作者在文學這條路上的必修課,我相信繆祥濤也一直在思考、在探尋。惟愿清風起時,我們皆能與之同坐,以一種閑適從容的生命情懷,去找到自我詩學的秘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