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斌
華夷秩序自古以來就存在,由秦漢至明清貫穿于整個封建王朝的始末。但華夷秩序的真正確立也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直到明成祖時通過鄭和下西洋才最終建立起一個較為完整的華夷秩序。
從漢朝開始,中國封建王朝在與周邊鄰國交往過程中,逐漸把與它們的關(guān)系納入到華夷秩序的建構(gòu)中。從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就為“華夷”秩序建立了一個前提框架。至漢代,中華與“蠻夷”之間,逐步發(fā)展起一種古代類型的國際關(guān)系體系。但此時的“華夷”秩序尚處于雛形階段。盛唐雄強一時,文明璀璨輝煌,對周邊及遠方的國家和民族有著強大的影響與吸引力,“華夷”秩序在比較正規(guī)意義上形成了。宋代中華四大發(fā)明多在此時向外傳播,“華夷”秩序得到進一步充實。明清兩代,“華夷”秩序終于具備了清晰的外緣和日臻完善的內(nèi)涵。
明成祖在其統(tǒng)治的1402至1424年間,曾向東南亞國家頻繁地派遣使團。其中,向占城(位于今越南中部)派遣使團14次、向真臘(今柬埔寨)派遣使團3次、向暹羅(今泰國)派遣使團11次、向爪哇(位于今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派遣使團9次、向浡泥(位于今加里曼丹島北部及文萊蘇丹國一帶)派遣使團3次、向滿剌加(位于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州一帶)派遣使團11次、向蘇門答剌(位于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西北部的亞齊一帶)派遣使團11次。而在明成祖派遣到東南亞以及整個海外國家的所有使團中,鄭和使團則最為突出,一是規(guī)模大到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左右,二是次數(shù)多達六次(另外,明宣宗也曾派遣鄭和下西洋一次),三是所訪問國家眾達三十余個。
在鄭和等明朝使節(jié)的積極推動下,東南亞諸國對于明朝也做出了積極的外交回應(yīng)。據(jù)統(tǒng)計,永樂時期來自東南亞地區(qū)主要國家的使團情況如下:占城18次,真臘7次,暹羅21次,爪哇17次,滿剌加12次,蘇門答剌11次,渤泥9次。顯然,永樂時期明朝與東南亞地區(qū)之間的政治關(guān)系,達到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潮。
明成祖即位之初就考慮向四夷布“德”,顯然要通過主動的外交行動在四夷中樹立自己的美好形象。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他在奪得帝位70余天后就向安南(位于今越南北部)、占城、暹羅、爪哇等國送去了自己即位消息的詔書。他在詔書中表明了兩點立場,一是對于早先明朝在與這些東南亞國家交往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不愉快事件,他要采取既往不咎的立場;二是他要從“四海一家廣示無外”的立場出發(fā),來建立明朝與上述國家之間關(guān)系的新秩序。
永樂七年,他在派遣鄭和出使海外諸國并由鄭和帶交給海外諸國王等人的《皇帝敕諭》中,則明確表達了他的“天下共主”理想:
皇帝敕諭四方及海外諸番王及頭目人等: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體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載之內(nèi)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yè),不致失所。今遣鄭和赍敕譜諭朕意。爾等祗順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事太平之福。若有攄誠來朝,咸錫皆賞。故茲敕諭,悉使聞知?。▍⒁姟睹魈趯嶄洝穂M] 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1968)
由此可見,他交給鄭和向海外諸國宣布的這份“敕諭”,實際上是一份描述他要構(gòu)建的華夷秩序的藍圖。
當然明成祖時除了鄭和幾次下西洋,將幾乎全部海上絲路商道上的邦國,即亞非大陸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濱海而居的民族和國家,一齊吸納到“華夷”秩序中來,在東北亞方面,明代所建“華夷”秩序曾一度達到其最高點。在朝鮮半島,李成桂于13 92年奪取了高麗王朝的天下,建立了李朝。李朝時期的朝鮮和明朝時期的中國之間,建立了 “華夷”秩序中從觀念到體制上都堪稱楷模的關(guān)系。
同時,琉球(今日沖繩)同中國的關(guān)系,在明代有了飛躍。據(jù)記載,這個長期以來“不通中華”、“未嘗朝貢”的琉球王國,卻后來居上,在明朝時期不僅進入“華夷”秩序圈,而 且與中國交往頻繁,體制詳備,幾乎同朝鮮、越南并駕齊驅(qū)。計有明一代267年(1368—1644 年)里,琉球?qū)χ袊挢暦?82次。
最值得重視的是,日本在明初曾一度、恐怕也是日本歷史上唯一的一次主動、明確地加盟“華夷”秩序。1403年,朱棣篡位成功, 改元永樂,日本幕府足利義滿即以“日本國王源道義”的名義,遣使來賀,稱臣入貢,以屬國自居,還接受“大統(tǒng)歷”,表示愿意奉明“正朔”。
至此,明成祖時的大明帝國,以鄭和遠航事業(yè)為代表,終于在前代的基礎(chǔ)上織成了一張古代世界空前規(guī)模 的“華夷”秩序的國際關(guān)系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