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鳳 盧勤 王鳳 夏春蕾
小學班主任在教育教學中起著榜樣性和領導性的作用。班主任應當在充分剖析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衛(wèi)生方面的教育,潛移默化地發(fā)現(xiàn)學生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并加以引導和教育。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關鍵
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小學生正處于認知能力發(fā)展的初級水平,對周圍事物的認知每天都在發(fā)生變化。只有了解和掌握小學生的心理境遇,及時通過其生活的圈子以及周圍的親朋好友進行了解,盡量與學生打成一片,與其建立起超越師生的朋友情誼,加強深入的交流,才能有針對性地把握學生的心理訴求,加強心理教育的時效性。
樹立平等的教育觀念。班主任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領導者,樹立起正確和有價值的教育理念是開展心理教育的關鍵。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往往在老師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有上下等級的模式,其在保障教育教學秩序和提高知識傳授效率方面起著一定的作用,但當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時,則不利于對小學生心理的剖析和引導,往往起不到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小學班主任須要樹立平等觀念,通過友善和藹的動作和表情,拉近彼此距離,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基礎。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心理輔導。孩子們對同一事物的認知和處理方式千差萬別,因此有必要開展貼合小學生成長環(huán)境的心理健康輔導,選取使其在實際生活中能夠具體帶入的實例,幫助學生人格的成長。例如在正式進入課堂知識學習之前,采用分組的形式,分別用不同的情景假設,讓同學們相互討論,探討的問題既涉及到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nèi)容,又事關班上部分同學在近期所遇到的心理問題,這樣便充分地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有益于學生心理素質(zhì)的提高。
充實和完善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水平是決定其能否很好地開展具有科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教師往往能從學生身上汲取到部分積極因素,此時便是教師進行自我完善的契機。在此過程中,將班主任這一特殊的角色融入到心理教育過程中,讓學生反攻為主,進行身份角色的替換,鍛煉學生對于相似問題的評價和處理能力。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強調(diào)課堂的交往性是現(xiàn)代教育正在逐步重視的內(nèi)容。班主任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課堂中去,指的是班主任利用愉快的課堂氛圍,逐步引導出希望學生了解并引發(fā)思考的心理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