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立
[摘 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小學階段大幅度增加了文言文的篇目,為的是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但實際教學中,文言文教學多停留于誦讀和了解課文內(nèi)容的層面,難以達到文化傳承的高度。對此,教師需要在文言文教學的生字學習、文本誦讀、意蘊挖掘、想象補白等不同的層面進行探索,引導學生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文化傳承;引導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28-0036-03
文化傳承與理解作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的一項,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來的。統(tǒng)編語文教材大幅度增加了文言文的篇目,以期通過文言文的學習發(fā)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但一些教師認為小學文言文學習是為中學打基礎的,能夠讀讀背背就算完成任務,無須落實文化傳承方面的要求。這種觀念顯然是片面的,因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樣的表述意味著,小學階段學習文言文的確能為中學階段的進一步學習打好基礎,但這個基礎不僅僅是指文言基礎知識,還指向更高層級的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所以,小學文言文教學中,雖然基礎知識是學習的重點,但也要重視文化傳承。
一、在生字學習中追求文化傳承
文言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哲學和道德思想。通過學習文言文中的生字,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和歷史背景,從而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時,學習文言文中的生字也可以提高學生對漢字的運用能力。文言文中的生字往往比較復雜,需要認真研究其結(jié)構(gòu)和含義,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文字。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比較重視字理教學,通過引導學生感受漢字蘊含的文化信息,提高識字教學的質(zhì)量。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言作品,其中生字的含義可能更接近造字的本義,或者本義在演變過程中已經(jīng)消失,留下了引申義,這些都適宜采用字理識字的方法來教學。教師引導學生適當對生字進行溯源,不僅切合生字所在的具體語境,而且有利于學生把握生字在文言文中的意義。每個生字所對應的甲骨文、金文、篆書等古老的漢字字體及所產(chǎn)生的系列變化,就是漢字文化的一次微型呈現(xiàn)。所以,運用字理識字的方法學習文言文中的生字,本身就具有極其濃厚的文化傳承意味。
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下冊《守株待兔》中“耕”這個字時,教師需要先引導學生分析字的結(jié)構(gòu)——左右結(jié)構(gòu),左邊為“耒”右邊為“井”。接著,教師出示“耕”“耒”和“井”三個字的篆體,引導學生重點看清兩個部件的意思:左邊的“耒”,課后注釋是“古代用來耕田的一種農(nóng)具”,實際上它是個象形字,下面是個“木”字,代表木柄,上面的兩橫表示齒狀的裝置,用于翻松泥土;右邊的“井”也是形象字,早先是水井口的樣子,后來農(nóng)田被劃分成方塊,遠遠地看過去就如“井”字,所以“井”又指田塊。最后,把兩個部件合起來,意思就是用耒在田里干活,可見“耕”是個會意字,表示用耒在地里翻土耕種。這樣的生字學習,不僅讓學生從字理上明白了“耕”的早期意思,而且讓學生接觸了與農(nóng)耕文化有關的一些場景與用具,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
二、在文言誦讀中追求文化傳承
語言的學習非常注重語感,通過誦讀文言文,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言文的誦讀,從讀正確、讀通順,到讀流利、讀出感情,需要學習基本的句讀,也要反復地品味語言文字,以達到背誦積累的目標。在誦讀過程中,教師要從基礎做起: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古今異義字、通假字比較多,必須個個落實讀正確;文言文語言凝練,單音節(jié)詞多,句子長短不一,即使是短句子,根據(jù)語意也需要適當停頓,這是讀通順應注意的地方。有了這兩個方面的基礎,堅持多讀多練,讀流利、讀出感情,學生就能達到抑揚頓挫的誦讀效果。誦讀文言文時,學生也可以與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之乎者也”配合,讀出屬于自己的語調(diào),甚至表現(xiàn)出搖頭晃腦的狀態(tài),以體現(xiàn)文言文誦讀方面的文化傳承。
誦讀過程中,當學生讀不出文言文應有的情味時,教師可以采用品味文字的方法來引導學生體會文言文的韻味。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一課,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有“感受課文風趣的語言”。這一目標在對課文的簡單朗讀中似乎不容易體現(xiàn)出來。有些學生雖然從輔導材料中知道了課文中人物語言有著風趣的特點,但自己卻怎么也讀不出風趣的效果。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一些關鍵詞句來品味,以幫助學生進入文言文獨特的語境之中,從而理解文言文的韻味。如教師選取課文第二句話,用課件出示去掉“乃”的句子,讓學生對比著讀一讀,想一想有什么區(qū)別。學生根據(jù)課文注釋中“乃”是“就,于是”的意思,發(fā)現(xiàn)去掉了“乃”字句子就沒有強調(diào)的意味了。這樣的發(fā)現(xiàn)顯然還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此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古時候大人之間互相拜訪,都是有事相商的,所謂‘無事不登三寶殿。如果對方不在家,都會離開改日再來,會不會與家里的小孩子玩呢?課文里的孔君平不僅沒有離開,反而叫來楊氏之子,這里的‘乃還有什么意味呢?”學生意識到是特意的,由此進一步推理,這是孔君平設的一個局——想出其不意地考考這個“甚聰惠”的小家伙。所以,這個“乃”字在讀的時候,既要讀出那種靈機一動的感覺,又要讀出“看看你有多聰慧”的心理活動。這樣品味語言,文言文多方面的文化意蘊就從字里行間慢慢透出來,使學生受到了文化的熏陶。
三、在挖掘意蘊中追求文化傳承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文言文,有上古神話故事、諸子百家散文、古代名家作品以及經(jīng)典的語段,這些都可以視為體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性作品。學習這些文言文,在誦讀和初步了解課文大意后,教師還應根據(jù)課文所在單元主題學習以及體悟課文內(nèi)涵的需要,引導學生進一步挖掘文言文的文化意蘊,如政治家的胸襟韜略、藝術家的獨到眼光、普通人的經(jīng)驗教訓等,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學生心中逐漸生根、發(fā)芽。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一課,講的是伯牙和鍾子期,一個是著名琴師,一個是樵夫,二人之間原本難有交集,只是偶然相遇,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琴,竟然結(jié)成知音,故事的結(jié)局是鍾子期病故,伯牙“破琴絕弦”。這個故事蘊含著知音文化。但學生受年齡和心理特點的影響,不容易理解和體會,在他們的經(jīng)歷和世界里,還領悟不了“千古知音最難覓”的境界。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需要深入挖掘文本內(nèi)涵,讓學生進入文言文的語境中,逐漸體會和感悟知音文化的真諦。知音文化中,最關鍵的就是“知”,指向了知己、知心。文言文中的伯牙作為著名琴師,他豐富的情感世界都是通過琴聲表現(xiàn)出來的。琴聲作為聽覺感官的對象比較容易消失,不能像閱讀文字那樣可以回讀、反復讀,因而讀懂琴聲很難,加上伯牙的琴聲所表達的情感在細膩、深沉上遠超一般人,所以一直很難遇到能理解自己琴聲的人,他的內(nèi)心承載著莫大的孤獨。在這樣的背景下,鍾子期出現(xiàn)了,他能夠聽出伯牙琴聲中的高雅與精妙,文中用一個“善”字來體現(xiàn):伯牙的琴聲“志在太山”,鍾子期感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的琴聲去追逐流水,鍾子期馬上說出“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這足以說明鍾子期在聽琴時心緒能夠隨著琴聲翻飛舞動,并且能夠捕捉和感知琴弦細微的顫動所帶來的情感流轉(zhuǎn)。在這樣的鼓琴與聽琴之間,兩人已經(jīng)達到妙合無垠的境界,達成了心靈的溝通。知音文化是最富情感的,在課文中,鍾子期病故后,伯牙“破琴絕弦”表達的就是重情的思想。經(jīng)過這樣的挖掘,知音文化的種子就播撒在學生心田。
四、在文化元素中追求文化傳承
文言文中有很多文化元素都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如古代的官職、禮儀、器皿、地理位置、武器工具等,這些文化元素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和了解這些文化元素,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學生通過了解古代官職,能夠初步了解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官僚體系,了解到古代官員的職責和權力,以及官員之間的關系和互動。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學習文言文中的禮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社會文化和道德規(guī)范,了解古代人們的行為規(guī)范和禮儀習慣,以及這些禮儀習慣的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文言文中的器皿包括各種陶瓷、銅器、玉器、石器等,這些器皿不僅是古代人們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古代文化藝術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比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司馬光》一文中寫道:“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這里的甕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器,與現(xiàn)代生活中我們常見的缸很相似。學生將古代的甕和現(xiàn)代的缸聯(lián)系起來,能更直觀地了解到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這些器皿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文言文中有很多地理位置與現(xiàn)在所指的位置不同。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分小俺c曃魃街臼?,以堙于東?!?,這句話中的“東?!辈⒉皇俏覀儸F(xiàn)在所說的“由中國大陸和中國臺灣島以及朝鮮半島與日本九州島、琉球群島等圍繞的邊緣海”。據(jù)《初學記》卷六所述:“東海之別有渤獬,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由此推測《精衛(wèi)填?!分械摹皷|?!睘楝F(xiàn)今的渤海。通過學習和了解這些地理位置的名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古代文化。同時,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解這些地理位置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五、在想象補白中追求文化傳承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多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現(xiàn),畢竟故事對小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大,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學生害怕學習文言文的心理。但因為學生喜歡追逐故事情節(jié),容易忽視故事背后蘊含的道理,加上文言文語言精練、含蓄,蘊含的道理不容易被發(fā)現(xiàn),而這些道理正是學生向文化層面拓展學習的起點。因此,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從故事中領悟所蘊含的道理,就要在文言文的詞句之間找尋其中的留白,引導學生運用想象去還原故事,并借助適當?shù)恼Z言進行補白。這樣,學生就能夠通過故事領悟其中的道理。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精衛(wèi)填?!芬徽n屬于神話單元,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有“了解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學習把握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由于《精衛(wèi)填?!肥且黄?jié)選的文言文,與同組其他課文相比,篇幅短小,故事也過于簡單,以至于故事中最重要的情節(jié)只用一句話帶過。這就給落實單元語文要素目標帶來了困難。對此,教師需要在具體教學中,抓住文中體現(xiàn)故事經(jīng)過的關鍵詞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還原故事情節(jié)。從課文題目來看,故事的重點應該是“填?!?。學生在生活中對填埋一類的事并不陌生,但課文中要填的對象是大海,這一下子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大海要怎樣才能填起來呢?”在課文中,讀來讀去就一個“常”字,看不出大海是怎樣被填的。教師抓住這個“常”字作為觸發(fā)點,引導學生展開大膽、豐富的想象,從時間和結(jié)果的角度進行多形式的補白。有的學生補寫道:“春天里,天剛亮,精衛(wèi)就銜著木石從西山飛向東海;夏天里,烈日似火,羽毛都要被燒著了,精衛(wèi)顧不上在樹林里休息片刻,銜著木石就直飛東海而去……冬天里,北風呼嘯,大雪紛飛,翅膀似乎都要被凍住了,精衛(wèi)銜著木石沖進風雪中,朝著東海艱難地飛去?!边€有的學生補寫道:“木石剛投進大海里,一陣海浪撲來,就消失得無影無蹤。精衛(wèi)毫不氣餒,頭也不回地朝西山飛去,再次銜起木石……就這樣每天無數(shù)次往返西山與大海之間,一次次把銜來的木石堅定地投進大海。盡管看不見木石堆起來,但它堅信,只要每一次都把大海填上一點點,就總有填起來的一天。”在這樣的補白中,中華民族鍥而不舍的精神就清楚地呈現(xiàn)出來。
綜上所述,在小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學生誦讀課文和了解故事內(nèi)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樣不僅能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文言文提供支持,而且能為學生的精神成長夯實基礎。
[ 參 考 文 獻 ]
[1] 彭才華.統(tǒng)編教材中的文言文教什么,怎么教[J].語文教學通訊,2020(30):12-14.
[2] 劉秀.文化傳承:文言文教學的本然樣態(tài)[J].語文教學通訊,2020(33):82-84.
[3] 陳佃紅.識字暢讀文言 復述感悟文化:以《精衛(wèi)填?!方虒W為例[J].語文建設,2020(24):29-30,54.
[4] 曾惠.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古代文化常識的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20(18):64-65.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