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梓倫,楊學鋒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 沈陽 110854)
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的意見》,對加強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工作作出部署;2022年9月2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為各環(huán)節(jié)、全鏈條防范治理電信網絡詐騙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和基本遵循。近年來,各地區(qū)各部門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持續(xù)開展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打擊治理工作,不斷強化“打、防、管、控、宣”等各項工作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1)參見《習近平對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全面落實打防管控措施 堅決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多發(fā)高發(fā)態(tài)勢 李克強作出批示》,載《中國刑事警察》2021年第2期,第2頁。。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39.1萬起,同比上升5.7%;抓獲犯罪嫌疑人數同比上升64.4%;立案數同比下降17.3%;造成財產損失數額同比下降1.3%,實現(xiàn)了破案數、抓獲人數上升和發(fā)案數、群眾財產損失數下降的“兩升兩降”工作目標(2)參見《公安機關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取得顯著成效》,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www.gov.cn/xinwen/2023-01/02/content_5734607.htm,最后訪問時間:2023年8月19日。。雖然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司法機關重拳出擊,有效遏制了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上升勢頭,但是在信息網絡快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電信詐騙仍在不斷升級,整體犯罪形勢依然嚴峻。在加大打擊力度的同時,如何防范電信詐騙,已經成為政法機關打擊治理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課題。
基于中國裁判文書網,筆者以“電信詐騙”“刑事案由”“基層法院”“判決書”為關鍵詞檢索, 對2012 年至2021 年十年間的電信詐騙類刑事判決進行了抽樣調查, 每年隨機收集 40 個樣本, 共獲得 400 份刑事判決書。筆者以此方式對收集的犯罪行為和被告人的特征信息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歸納總結出電信詐騙犯罪行為和犯罪人的特征,并從偵防角度提出打擊防范此類犯罪的對策,以期助力相關部門將“事后治理”變?yōu)椤笆孪阮A防”,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財產安全。
近年來,互聯(lián)網技術發(fā)生了質的飛躍,從最初單純的消息互通到如今對生產生活的全方位關聯(lián),互聯(lián)網技術都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但作為一把雙刃劍,互聯(lián)網技術在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產生的問題也不容小覷,網絡電信詐騙就是互聯(lián)網產生的負面效應之一。電信詐騙犯罪與互聯(lián)網帶來的新型社交模式和新型經濟模式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
在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背景之下,人們的通訊方式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的崛起,使得短信、彩信的市場份額和業(yè)務收入連年下滑,逐漸被微信等新型通訊工具所替代(3)參見張俊:《5G消息絕地求生:盤活短信or擊垮微信?》,載《大數據時代》2020年第5期,第6-11頁。。尤其在當今社會互聯(lián)網高度發(fā)展的背景下,整個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高度發(fā)達的互聯(lián)網文化,使人們的社交領域逐漸從傳統(tǒng)電信領域向互聯(lián)網領域轉移?;谧靼该浇榈淖兓?電信詐騙犯罪作案方式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
互聯(lián)網新型社交模式的重要變化在于,人們的社交模式從傳統(tǒng)的電話、短信轉移到了互聯(lián)網平臺,以QQ、微信等新型社交平臺為主要載體。近年來,陌陌、Soul等新型交友軟件使得這種社交模式更加流行,“網友”“網戀”“網貸”等新型社交詞匯也由此產生。本文將使用QQ、微信等新型社交工具實施的詐騙稱為新型社交手段,對所收集的樣本進行統(tǒng)計研究。在400份樣本中,2012年、2013年兩年使用新型社交手段作案的樣本數量為零。2014年以后,使用新型社交手段的案件逐年增多。2014年,新型社交手段樣本數僅為3例,占比為7.5%;2021年,新型社交手段樣本數達39例,占比高達97.5%(參見圖1)。
圖1 新型社交手段樣本分布
移動支付的問世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并逐漸取代傳統(tǒng)貨幣,成為主要的民間資金流通方式。這種資金流通方式通常需要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作為載體進行貨幣交易。在第三方支付行業(yè)高速發(fā)展的同時,由于立法、監(jiān)管體系相對滯后等原因,隱藏的交易法律風險開始逐步凸顯。特別是在刑事犯罪方面,行為人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實施網絡賭博、盜竊、詐騙、套現(xiàn)、洗錢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情況不斷增加。其中,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實施網絡詐騙就是最為嚴重的一種。犯罪分子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技術、制度的漏洞騙取公民、單位身份信息,非法入侵公民、單位的網絡系統(tǒng),騙取公民、單位錢財。此種犯罪行為不僅侵害了公民、單位的財產安全,而且影響了整個網絡交易行業(yè)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4)參見郭三三:《利用第三方支付平臺網絡詐騙犯罪偵防對策研究》,重慶: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9年。。
電信詐騙的犯罪人和被害人沒有空間上的交集。利用“傳統(tǒng)信息網絡”進行的詐騙活動,通常表現(xiàn)為被害人對犯罪分子產生信任,以銀行卡匯款的形式交付財產?;ヂ?lián)網時代,移動支付的問世使得人們處分財產更加容易,留給被害人理性分析的時間更少。被害人對犯罪人產生信任后,直接通過第三方交易平臺進行貨幣交易,導致電信詐騙發(fā)案率更高,涉案金額更大。本文所稱的移動支付,是指使用傳統(tǒng)現(xiàn)金及銀行卡匯款形式以外的,利用互聯(lián)網支付模式來履行貨幣支付手段的支付方式,多表現(xiàn)為利用支付寶、微信等第三方網絡平臺的便捷支付手段或其他非接觸線上支付的方式,如網上銀行、購票軟件、理財支付交易軟件等。本研究對樣本中涉及移動支付的樣本數量進行了統(tǒng)計。2012年至2015年間,涉及移動支付的電信詐騙犯罪樣本數較少,其中2012年僅有2個,占當年樣本數的5%;2014年僅有1個,占當年樣本數的2.5%,而到了2020年、2021年,使用移動支付的樣本數分別高達35個和39個,占比分別達到了87.5%和97.5%,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占比都處于上升趨勢(參見圖2)。
圖2 使用移動支付樣本數及所占百分比變化
1.犯罪人總體上以年輕人為主
需要說明的是,中國裁判文書網未將所有嫌疑人的出生日期交代清楚,且在電信詐騙案件中,多數案件的犯罪人為兩人或兩人以上?;诖?筆者對各個年份不同年齡犯罪嫌疑人占當年樣本百分比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分析。數據表明,電信詐騙犯罪的犯罪人總體呈現(xiàn)較為明顯的年輕化態(tài)勢。在400份樣本中,占比最大的仍然為80后、90后年輕人,其中80后年輕人占樣本總數的40.8%,90后年輕人占樣本總數的40.6%。2000后嫌疑人的統(tǒng)計數據由于客觀原因無法收集完整,只能收集到2019年以后的數據,但其占比仍高達4.1%(參見圖3)。
圖3 各年齡段樣本比例
2.低齡年輕人犯罪呈上升趨勢
電信詐騙犯罪人的年輕化不僅表現(xiàn)在所占犯罪人總數比例上,隨著時間的推進,不同年份年輕人犯罪所占比例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趨勢變化。從不同年份年齡段整體變化趨勢來看,80后犯罪人和90后犯罪人雖然都在總樣本中占據較大的比例,但80后年輕人所占樣本總數比例呈減少趨勢,由2012年的70.9%變?yōu)?021年的21.5%。相反,90后年輕人所占樣本總數比例卻在逐年增加,2014年所占比例為40.5%,隨后有一定下降趨勢,但從2016年開始逐年上升,于2021年達到最高值67.7%。
同時,2000后年輕人參與電信詐騙犯罪的現(xiàn)象也不容忽視。進入信息化時代以來,接觸信息網絡犯罪的人員越來越呈現(xiàn)低齡化特點。青少年辨識能力差、法律素養(yǎng)低的特征,使得他們容易受到他人的唆使,甚至變成犯罪行為的骨干分子(5)參見安俊衡:《電信詐騙犯罪防控路徑探析》,載《警學研究》2020年第2期,第50-59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裁判文書網對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予公布,且裁判文書網對案例的公開具有滯后性,通常較實際發(fā)案年份延后一年,因此2000年后出生的犯罪人群自2019年起才能夠在裁判文書網查閱到。數據顯示,自2018年起,2000后年齡段的嫌疑人實施電信詐騙的情況呈現(xiàn)一定的上升趨勢,2019年2000后犯罪樣本數占全部樣本比例的0.8%,2020年達到了20%;2021年雖然有所下降,但占比仍達到9.2%(參見圖4)。
圖4 不同年齡段在各個年份樣本數占比
在互聯(lián)網高速發(fā)展的背景下,電信詐騙犯罪對犯罪人使用高科技設備的能力要求和對專業(yè)知識的掌握程度也逐漸提高。如前文所述,犯罪人越來越呈現(xiàn)低齡化趨勢,與之相對應的是犯罪人普遍較低的文化程度。但本文發(fā)現(xiàn),隨著電信詐騙犯罪趨向科技化,犯罪人的文化水平出現(xiàn)了逐漸提高的新趨勢。
1.電信詐騙犯罪人以初中學歷為主
需要說明的是,裁判文書網對文化程度和年齡的公開信息并不全面,僅對大多數犯罪人的文化程度進行了公開。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犯罪人文化程度仍然以初級學歷為主。對400份樣本中能夠采集到文化程度信息的樣本進行匯總分析,文化程度為初中的犯罪人所占比率最大,占比為57%;文化程度為小學的犯罪人占比也達到了15.5%;其他學歷的犯罪人占比相對較低,其中學歷為高中的犯罪人占比為10.5%,學歷為中專的犯罪人占比為6.6%,學歷為大專的犯罪人占比為7.3%,學歷為大學的犯罪人占比為2.7%。文盲占比僅為樣本數量的0.4%(參見圖5)。
圖5 文化程度占樣本容量百分比
2.電信詐騙犯罪人文化程度具有提高趨勢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電信詐騙的主要媒介從電話、短信息逐步向移動互聯(lián)網轉移,使得電信詐騙犯罪呈現(xiàn)出智能化、專業(yè)化等特征,對犯罪人專業(yè)知識的熟練掌握、相關設備的熟練操作要求不斷提高,傳統(tǒng)的低學歷犯罪人已經無法應對高科技的犯罪模式。2019年以前,文化程度為初中的犯罪人歷年都占據當年樣本數的最高比例,但自從2019年起,這種趨勢明顯有所下降。2019年文化程度為初中的犯罪人占比為63.2%,2020年初中學歷犯罪人所占樣本比例降至52.5%,2021年繼續(xù)下降至43%。相比而言,文化程度為大專的犯罪人從2019年起所占比例有所提高。2019年大專學歷犯罪人占比僅為1.5%,2020年增至16.1%,2021年占比為13.8%。大學學歷犯罪人占比也發(fā)生變化,2015年以前的樣本中沒有發(fā)現(xiàn)文化程度為大學的犯罪人,2016年起出現(xiàn)大學學歷的犯罪人,且占比逐年增加。2019年和2020年,大學學歷的犯罪人占比分別達到6.25%和6%(參見圖6)。
圖6 文化程度為初中、大專、大學所占樣本百分比
近年來的反詐工作實踐表明,精準高效的防范是應對電信網絡詐騙最有效的策略。特別是在電信詐騙跨國跨域特點愈發(fā)突出的形勢下,被動跟進進行事后治理,遠不如事先防范更能節(jié)約資源、提高產出。要堅持面上宣傳與精準宣傳同向發(fā)力,讓群眾抬頭看到、手機收到、經常聽到,確保眼前一亮、低頭一想、腦中不忘。要切實推動“大水漫灌”式宣傳防范向“精準滴灌”轉變。反詐中心應當每日安排專人及時梳理重大、高發(fā)警情,回溯過程、解構手段,并第一時間向重點群體宣傳推送。針對學生、老年人、企業(yè)財會人員等易受騙群體,量身定制針對性工作方案,進一步提高宣傳的精準性和實效性,全力保護重點人群不受侵害。要開展“以案識詐”宣傳,及時復盤既遂電詐案件,深入總結電信詐騙犯罪新規(guī)律、新特點、新伎倆,全面梳理易受騙人群,針對性開展反詐防騙宣傳,真正做到精準施策、靶向發(fā)力。要強化大要案件集中報道,第一時間向社會公眾發(fā)布重大戰(zhàn)果,彰顯公安機關打擊電信詐騙犯罪、維護群眾利益的決心。要開展“進網入圈”宣傳,克服傳統(tǒng)宣傳滯后性高、時效性低的弊端,充分利用網格化管理優(yōu)勢和微信群聊傳播效應,確保反詐宣傳大范圍轉發(fā)擴散、高頻次點擊觀看,全面放大宣傳輻射效應。要開展“以點帶面”宣傳,針對易受騙領域、群體,深入推進“無詐社區(qū)、無詐企業(yè)、無詐校園”系列創(chuàng)建活動(6)參見呂雪梅:《洞察與進化:電信詐騙犯罪被害人預測分析》,載《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23年第1期,第83-90頁。。針對財會人員、院校學生定期發(fā)送提醒短信,組織專場培訓,提前打好反詐“預防針”。發(fā)動群防群治力量,成立“反詐聯(lián)盟”“反詐先鋒”,以點帶面,以群體帶動群眾,努力形成全民防詐反詐的濃厚氛圍。此外,還要抓好技術反制,通過技術保障加強防范效果。要緊盯犯罪手法新變化,不斷升級完善反制措施,提高感知、預警、截斷水平,加強與轄區(qū)通信管理局、三大運營商溝通協(xié)調,進一步查找反制漏洞,加快攔截系統(tǒng)建設,做到搶占先機、以新制新,全面提升克敵制勝、打贏對手的能力水平。
從實踐來看,互聯(lián)網等新興技術極大豐富了電信網絡詐騙的犯罪手段、方式、渠道等,對于這一新犯罪形態(tài)的打擊治理,既要堅持前端防范、預防為先,也要堅持以打開路、以打促防。當前,尤其需要警惕過度重視預防電信詐騙,而相對忽視創(chuàng)新犯罪打擊技戰(zhàn)法、充實專業(yè)打擊力量。在具體方法上,要集中優(yōu)勢資源,突出類案打擊,推動反詐與打詐深度融合,建強專業(yè)人才團隊,落實盯案機制,集中力量、手段、技術等資源,強化情報研判和案件串并,深入研究電詐犯罪手段變化,不斷升級破案打擊策略,持續(xù)發(fā)起集群戰(zhàn)役,努力做到打團伙、端窩點、毀鏈條;要開展“警企”“警?!笨蒲袇f(xié)作,強化基礎性、實用性科研攻關,深化電子勘驗、聲紋等技術手段的建設和運用,為實戰(zhàn)打擊提供更多利器;要主動研究破解跨境打擊難、取證認定難、系統(tǒng)打擊難等現(xiàn)實難題,從嚴打境內團伙入手;要瞄準開辦“兩卡”、引流、跑分、洗錢等關鍵犯罪環(huán)節(jié),以及詐騙APP技術開發(fā)、非法網絡引流推廣、非法服務器等上下游違法犯罪行為,對涉詐轉售租賃、“跑分平臺”、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招募人員、組織偷越國(邊)境等違法犯罪線索,通過多偵同上、合成作戰(zhàn),全面開展經營偵控、深挖擴線,徹底斬斷網絡詐騙違法犯罪及其上下游犯罪鏈條(7)參見張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疑難問題研究》,載《經濟研究導刊》2022年第14期,第159-161頁。;要緊盯網絡端、資金流、關系網,注重全量數據賦能、多維數據作戰(zhàn),形成閉環(huán)工作流程,持續(xù)加強刑偵部門專業(yè)情報工作,聚合信息、技術、人力等情報資源,面向犯罪規(guī)律、案件偵查、人員落地、資金查控開展實戰(zhàn)研判,深度挖掘情報線索,二次形成數據戰(zhàn)果,推出高質量研判產品,全力服務專項打擊、 定向打擊,并以專業(yè)情報為引領,保持情報與偵查、取證、審訊、抓捕無縫對接。
近期,詐騙團伙越來越多地利用“一案一卡”來對抗資金預警,利用蘋果手機FaceTime網絡通話功能逃避常規(guī)攔截系統(tǒng),利用未接入通管局的序列號碼來繞過技術攔截,表現(xiàn)出詐騙手段“反預警”“反攔截”“反勸阻”的新趨勢,也充分表明預警、攔截、勸阻,恰恰是打擊電信詐騙的有效手段。對此,要進一步升級預警、攔截、勸阻的技術水平,提高工作能力,進一步筑牢反詐防詐的“銅墻鐵壁”。一是要提升精準預知預警水平。堅持情報導偵、科技導防,緊盯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手法新變化,不斷升級技術反制措施,切實嚴密技術防范網絡,著力提高感知、預警、截斷、處置水平;加強警信、警銀、警企合作,充分利用各方技術資源優(yōu)勢,深入研究本地警情特點、案件特征,開發(fā)專項平臺及功能模塊,落實每日、每周、每月分析研判,提前預警重點警情、高危人員,動態(tài)感知敏感詞組、異常數據,確保各類涉詐風險隱患快速發(fā)現(xiàn)、精準預警、高效處置(8)參見佟暉,唐衛(wèi)中,蔡家艷等:《電信詐騙態(tài)勢與反詐新思路研究》,載《北京警察學院學報》2020年第6期,第74-82頁。。二是要提升精準落地勸阻水平。根據不同對象、不同場景,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建立針對性落地勸阻工作預案。對所有疑似受害人信息,立即通過短信、電話實行勸阻提醒,同步推送給轄區(qū)派出所,并由民警迅速上門見面,確保在群眾被騙前有效勸阻;對銀行網點非正常匯款人員,全力抓好臨柜陣地防范措施,嚴格落實勸阻、報警等措施,第一時間現(xiàn)場阻斷匯款行為,避免造成群眾經濟損失。三是要提升精準捕捉攔截水平。緊盯重點電詐類案、涉詐高危人群、黑灰產業(yè)鏈條,加強數據模型搭建,積極探索挖掘數據價值的方式方法,加強與社會企業(yè)團隊的合作協(xié)作,聘請企業(yè)專門人才與偵查業(yè)務骨干組建專業(yè)建模團隊,運用各類公安數據庫和社會信息資源,建設涉詐信息“數據池”,開發(fā)電詐類案“模型庫”,建立涉詐人員“污水池”,著力打造以“在線偵查、模型運算、智能推送”為核心的反詐新模式;深入研究當前犯罪手段的變化趨勢,部署涉詐網址全端口識別攔截系統(tǒng),及時更新樣本庫、升級模型庫,從源頭封堵詐騙網站;對 96110 呼叫平臺進行擴容升級,實現(xiàn)市級公安機關、縣級公安機關、派出所三級 96110 專線全覆蓋,進一步提高預警勸防的精準性、及時性和便捷性;瞄準聲紋識別攔截、涉詐 APP 解析封堵、“兩卡”快打模型等前沿技術,盡快取得突破,支撐服務實戰(zhàn);借鑒先進地區(qū)經驗,部署實施柜面二維碼開戶管控措施,從源頭降低新開帳戶涉案風險(9)參見王曉偉:《海峽兩岸合作打擊跨境電信詐騙犯罪研究》,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第71-78頁。。
互聯(lián)網時代的電信詐騙犯罪整治預防已逐漸成為新型的復雜社會治理問題。從近年實踐看,凝聚公安、通訊運營商、金融機構、互聯(lián)網企業(yè)綜合治理合力,以最大力度堵塞行業(yè)監(jiān)管漏洞,提升系統(tǒng)治理水平,是取得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治理成效的重要啟示,也是下一階段優(yōu)化電信網絡詐騙治理的科學思路。對此,應當緊緊依靠黨委政府,凝聚一切必要的力量資源,聚焦打防治理各個環(huán)節(jié),切實把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一方面,要健全電信詐騙犯罪治理工作體系。由黨委政法委、地方金融管理局及公安機關牽頭,研究制定相應的實施意見、配套方案和考核要求,全面壓實各地各部門職責任務,實行項目化管理、清單式推進,堅決打造“黨政主導、部門協(xié)同、公安主打、社會聯(lián)動、網格管控”的綜合治理新格局。建立健全研判會商制度,定期召開成員單位聯(lián)席會議,研判發(fā)案形勢、交流工作經驗、通報存在問題;將“全民反詐”工作質效納入考核體系,制定方案、明確責任、強化督導,有序推進打防管控各項措施落實;公安機關要發(fā)揮好職能作用,針對不同重點人群、時空特點,加強與企事業(yè)單位、學校以及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的合作。另一方面,要壓實電信詐騙犯罪治理工作責任。要深化電信領域整治, 工信部門研究制定更加嚴格的管理規(guī)定,督促運營商嚴格執(zhí)行“實名+實人+實操”規(guī)定,不斷前移管控關口,形成源頭治理、系統(tǒng)治理的整體合力(10)參見肖軍,洪珊珊,林曦:《非接觸性犯罪產業(yè)車間化趨勢及偵查應變——以電信詐騙案件為視角》,載《中國刑警學院學報》2020年第1期,21-27頁。。要深化銀行領域整治,推動金融監(jiān)管部門嚴格督促各銀行及支付機構按照“誰開卡、誰負責”的原則落實主體責任,嚴懲非法買賣銀行卡違法犯罪活動;強力推進“斷卡”行動,定期開展“一人多卡”等存量賬戶風險排查,不間斷地開展循線打擊、集中收網,依法嚴懲“卡頭”“卡販”,全面摧毀涉“兩卡”犯罪網絡,夯實行業(yè)風險防控基礎;持續(xù)完善技防體系,健全資金交易風險監(jiān)測、識別、預警、處理機制,實現(xiàn)對電信網絡詐騙“資金鏈”的有效治理。要深化互聯(lián)網領域整治,推動網信部門嚴格落實涉詐有害信息巡查處置責任,緊盯重點領域、重點平臺、重點環(huán)節(jié)開展集中整治,深入清理有害信息,督促網站平臺加強監(jiān)管,完善行業(yè)自律規(guī)范,著力堵塞監(jiān)管漏洞;組織重點網站平臺加大“全民反詐”宣傳力度,及時發(fā)布預警提示,揭露詐騙手法特點,動員組織廣大網民積極參與,營造濃厚的反詐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