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靜娟
現代詩也叫“白話詩”“新詩”,20世紀初產生,與古典詩歌相比而言,雖然都是有感而發(fā),但現代詩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于修辭運用?!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要求“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但在實際教學中,現代詩卻處在被邊緣化的尷尬境地。
其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和語文教材都很重視現代詩歌,統(tǒng)編版七年級上下冊、八年級下冊、九年級上下冊都有現代詩歌,其中九年級上下冊專門各安排了一個單元的現代詩歌?,F代詩歌教學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文學欣賞和審美能力、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均衡而有個性地發(fā)展。如果教師重視現代詩歌的教學,抓住現代詩歌的特點開展教學,能夠發(fā)揮它的多重功效,對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就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意象”就是作者頭腦中所形成的客觀形象和主觀情趣的有機融合物,也指表現在作品里的、包含著主觀思想情趣的具體形象。要體味詩情就必須解開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讀詩歌的第一步。如戴望舒的《雨巷》,詩人把當時黑暗而沉悶的社會現實暗喻為悠長狹窄而寂寥的“雨巷”,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象征著那種追求而不可得、飄然而逝的希望。除了受到法國象征詩歌藝術的影響,《雨巷》借鑒中國古典詩詞藝術的痕跡也很明顯。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愁心,是中國古典詩詞中一個傳統(tǒng)的意象,如李商隱的“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南唐李璟“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戴望舒顯然是吸收了古詩詞中描寫愁情、創(chuàng)造意境的方法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想象,表現悵惘傷感。
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破解意象、感受意境,來準確理解詩歌傳遞的情感,同時引導學生在文章中善用意象傳情達意。如余光中的《鄉(xiāng)愁》,詩中借助“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四個意象,表達了詩人的戀母之思、夫妻之愛、喪母之痛、故國之思,四個意象單純,明朗,集中,強烈,含蓄而有張力,把本是一種非常抽象的情感“鄉(xiāng)愁”物化、具體化,通過“托物寄情”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詩要出色,必須要有好句子;句子要好,則必須得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字眼”。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便是“煉字”。很多著名作家學習寫作都是從寫現代詩開始,在現代詩寫作中錘煉對字詞選擇的敏感度,進而再開始散文和小說的創(chuàng)作。朱光潛說:“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感情?!?/p>
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反復地有感情地誦讀,從誦讀中使學生“玩索其語氣,規(guī)仿其聲調”,感受現代詩和諧上口、鏗鏘悅耳的音樂美,通過朗讀,品味詩歌遣詞造句、語句含義和語體色彩、藝術構思技巧等,感受現代詩凝練含蓄的語言,培養(yǎng)精練、準確地運用語言的能力。例如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14課是何其芳的《秋天》,第一段“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秋天棲息在農家里”。秋天的清晨是空曠寧靜的,在這種清靜的氛圍里,“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一個“飄”字,描畫出秋的靜美怡然,這丁丁斧聲震落著草木上的露珠,這丁丁斧聲悠悠地飄在山谷,更襯托出秋日山谷的寂靜空闊。用“飽食過稻香”來修飾“鐮刀”,這是一種陌生化語言的搭配,聽起來別有新奇美趣,意思是鐮刀不久前剛剛在田間忙碌,割過稻穗,聞過稻香,它現在靜靜地掛在房檐上,進入了悠閑的時光?!帮柺尺^稻香的鐮刀”這樣的詩歌語言,用了擬人和通感的修辭手法,更體現出現代詩歌語言的含蓄雋永。
現代詩有詩療功能,是指通過詩歌創(chuàng)作(寫詩)和詩歌欣賞(讀詩),來預防和治療心理精神疾病,尤其可以用詩來安慰自己的生活,減少日常生活中的焦慮。這是因為現代詩濃縮了人生思想,蘊含了深刻哲理,可以撫慰現代人的各種消極情緒,獲得心理的平衡與精神的健康。
讀現代詩,就是在讀詩人最深邃的思想。泰戈爾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他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原來有一種比生與死更遙遠的距離,不是時間上的跨越古今,也非空間上的囊括宇宙,而是一種最難逾越的距離——心與心的距離。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他說:“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為你祝福/愿你有一個燦爛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終成眷屬/愿你在塵世獲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詩人心靈坦蕩,胸懷博大,美麗的心靈被幸福的閃電擊中。那樣的頓悟本身就該是幸福的事。詩人愿意天下人都能得到這樣的頓悟和這頓悟的幸福。
在品析現代詩時,要準確把握文字背后深層的意蘊,體悟現代詩抒發(fā)的多重情感。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詩作《未選擇的路》,至今為人們傳頌?!耙苍S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擇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自然界的路既是人生之路的象征,又包含著選擇與承擔的勇氣。人生永遠在“選擇”和“未選”之間抉擇。自然之路可以選擇回頭,而人生卻沒有回頭路可走。
現代詩創(chuàng)作離不開想象和聯(lián)想,現代詩鑒賞也必須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當學生調動自己美好的遐想和情思,“再現”“再造”詩歌的情境,他將走進作品中去認識作者眼中的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性格。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形象思維力。湖南作家曾冬創(chuàng)作的《唐詩素描》《宋詞素描》系列作品,就是以原詩詞為載體,運用豐富的想象、聯(lián)想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營造優(yōu)美的意境,把凝練的詩詞擴展成濃釅的散文,把唐詩宋詞描繪成了精美的圖畫,在散文化的形式下再現了唐詩宋詞的意境、韻味和形象,成了語文教師必備的精品教案和創(chuàng)新作文的經典范文。
詩人寫詩需要想象和聯(lián)想,讀詩亦然。李商隱寫“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他從眼前一個人孤獨的巴山夜雨想象到將來兩個人重逢時的西窗剪燭,他將兩個場景濃縮成了14個字,學生讀詩時需要充分調動想象和聯(lián)想,再將文字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畫面。香港詩人鄭鏡明的《楓橋上的冥想》:“橋下流著的是哪朝代的河/河背著的是什么人家的船/船啊船要劃往哪一條水巷/春深的水巷是誰臨窗眺望/皺眉的眺望祝福遠方行客/匆匆的行客在橋上看倒影。”讀這首詩時,讀者腦海中不斷變換著各種畫面?!皹颉印铩鞔罢摺锌汀獦颉?,詩句的上遞下接造成一種循環(huán)無窮、連綿不絕的意味,這些意象構成了一個首尾相接的圓,正是這首詩最美妙的地方。
現代詩作為一種文學體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師要充分發(fā)揮現代詩在表達情感、錘煉字詞、淬煉思想、想象聯(lián)想等方面的多重功效,培養(yǎng)學生品讀現代詩的興趣,指導學生學好現代詩,既是對詩歌傳統(tǒng)的繼承,又是提高學生文化修養(yǎng)的途徑,也將給學生的語文學習帶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