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負擔的意見》?!半p減”政策實施以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過重的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得到了緩解,學生的自由成長有了更多空間。2022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進一步為深化課程改革指明了方向。緊緊圍繞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轉變教與學的方式,構建“提質增效”的課堂,是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一、以學科性質為引領,強化鑄魂育人價值
新課標指出,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綜合性、實踐性。政治性、思想性是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規(guī)定,綜合性、實踐性是對課程組織和實施的要求。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而小學階段更是個人形成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充分把握學科的性質,理清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其他學科課程理念的異同,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在教學中培育學生形成正確的政治思想、道德規(guī)范和法治觀念,充分發(fā)揮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作用,強化學科的鑄魂育人價值,用教育行動來回應“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第9課第三課時《紅軍不怕遠征難》一課的教學中,除了要引導學生掌握必要的學科知識,了解長征的歷史背景和過程以外,還要引導學生感受偉大長征精神,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和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激勵學生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斗的志向。
只有始終牢記思政學科培根鑄魂的育人使命,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到立德成人、立志成才的個人實踐活動之中,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砥礪奮斗之中,真正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以核心素養(yǎng)為導向,精準定位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教師應從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角度制訂教學目標,將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使教學目標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方面起到指引性、規(guī)定性的作用。在教研中,我們發(fā)現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過程中遇到不少困惑。一是受到“三維目標”的定性思維桎梏,在教學目標中仍然把“知識與技能”放在首位,傾向“知識”本位的教學。二是無法全面把握道德與法治學科所要培育的核心素養(yǎng)內涵,只將核心素養(yǎng)作為“標簽”放置在教學目標細項當中,沒有把核心素養(yǎng)真正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缺乏有效的教學抓手。三是過分追求面面俱到,目標制定陷入固化思維,教學目標表述籠統(tǒng),沒有根據課時實際情況精準設計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教學的“燈塔”,教師要始終聚焦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落實新課標的相關要求,做到“政治立場鮮明”“價值導向清晰”“知行要求明確”。課程目標的表述整合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強調了三維目標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這種整合性超越了三維目標的分別培養(yǎng)帶來的相互割裂的局面,實現了三維目標的融合?!绷x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實現了對三維目標的超越,教學目標也應實現整合和升級迭代。
教師在制定具體教學目標時,需要深入研究“課程目標、課程內容、學生學情、學業(yè)質量”相關內容,沿著“四位一體”的思路對教學目標進行精準定位。整體把握課程總目標、學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時目標之間的關系,層層遞進,將課標的上位概念落實到教學實踐,建立一體化思維的同時,避免就課時教學而論教學目標,要把教學目標放置在課程育人整體的站位上進行思考??v向考慮課程總目標、學段目標,橫向考慮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將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課后評價作為教學中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統(tǒng)籌考慮,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精準發(fā)力,提高教學質量。
三、以生活實際為基礎,豐富充實教學內容
道德與法治課程政治性、思想性的性質決定了教學需要緊貼時代要求,緊跟時代步伐,及時將黨和國家重大的實踐和理論成果納入教學中,不斷充實和豐富教學內容,做到與時俱進。
在開展教學時,要在深入解讀教材,準確把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增強時事教學。將時事教學自覺融入教學當中,引導學生養(yǎng)成關注國家大事,關心社會發(fā)展,主動了解新時代背景下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偉大進程,從而增強家國認同,自覺把個人的發(fā)展融入國家和社會發(fā)展的進程之中。可以采用課前時政播報的形式,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綜合運用時事素材,開展時政述評、時政分析等活動,引導學生樹立辯證思維,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物,將時政要聞有機轉化為課堂教學內容。
把黨和國家的重大事件和理論成果滲透在教學當中,特別是要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融入教學。例如在五年級下冊《富起來 強起來》一課中,把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學,幫助學生筑牢思想之基,補足精神之鈣,增加信心,增強斗志,為中國式現代化奉獻力量。
兒童的生活是鮮活的,靈動的,因此在教學中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堅持問題導向,捕捉學生生活中最緊迫、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將其融入教學。幫助學生發(fā)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增強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效性。例如在二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大家來排隊》一課中,結合學校午餐排隊領餐的情境,引導學生了解排好隊、守秩序的重要性,將課堂學習最終回歸到生活。
四、以學生體驗為依托,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方法
新課標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要積極探索議題式、體驗式、項目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體驗,促進感悟與建構?!币箤W生在思政課上用心悟、用心學,就要綜合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教師要避免“一言堂”和“滿堂灌”,鼓勵和啟發(fā)學生在探究和實踐中主動思考和感悟,引起學生的共鳴,達到啟智潤心。
在教學中,要基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規(guī)律,用鮮活的語言、生動的案例、真摯的情感,深入淺出地把道理講清楚;創(chuàng)設情境,、關注學生在真實問題情境中解決問題的遷移應用能力,落實核心素養(yǎng);采用角色扮演、模擬活動、課堂辯論等形式,使學生在問題探究和活動體驗中,親歷知識、思維、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的形成過程;聚焦學生不斷擴大的生活場域,關注學生的生活及其個人知識、直接經驗,積極整合學生身邊的生活資源,注重發(fā)現、利用學生熟悉的先進人物模范等榜樣資源,引導學生向身邊的榜樣學習;重視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相連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學習,運用好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學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博物館等校外教育資源;加強信息技術融合教學,開展跨學科綜合學習,積極探索校內外結合、線上線下結合的形式,拓展學科實踐活動邊界。
五、以多元作業(yè)為載體,真正落實知行合一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提高作業(yè)的質量,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方面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部分教師在教學中仍存在過度重視作業(yè)對于知識鞏固方面的作用,而忽略了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作業(yè)設計與評價沒有落實“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教學與作業(yè)設計互相疏離。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讓作業(yè)真正為“減負提質”賦能。一是要緊扣新課標的要求、單元教學目標、課時教學目標來制定作業(yè)目標,精心設計課堂作業(yè)和課外作業(yè),嚴格控制作業(yè)時長。要豐富作業(yè)形式,書面作業(yè)設計要關注情境式、開放式,杜絕“死記硬背”式的重復性作業(yè),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有效減負的同時,提高作業(yè)在知識強化、能力提升、素養(yǎng)形成等方面的效能。非書面作業(yè)設計要積極探索探究型、體驗型、實踐型作業(yè),發(fā)揮“家校社三位一體”協同育人作用,引導學生將學習到的知識與技能遷移運用到生活中,能夠積極解決實際問題。創(chuàng)新作業(yè)評價方式,科學制定評價標準,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結果,充分利用質性分析和量化評定,發(fā)揮評價的引導、診斷和激勵作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弊鳛槁鋵嵙⒌聵淙烁救蝿盏年P鍵課程,在新課標背景下實現“減負提質”需要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把握學科性質,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落實“教學評一致性”,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以新課標為指引,推動思政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積極推動教育高質量發(fā)展,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