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王船山道論與《老子衍》解讀

2024-04-06 00:44:07李天新
理論界 2024年1期
關(guān)鍵詞:道生船山老子

李天新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世稱船山先生)集大成的理論體系中,《老子衍》看似一本并不起眼的小冊子,然而其解讀難度與重要性頗值得留意?!独献友堋返难芯恐饕щy在于王船山對《老子》本身的定位和解讀?!独献友堋肥谴阶钤缙诘恼軐W(xué)著作之一,初稿與《周易外傳》完成在同一年(1655 年),在船山思想體系的形成中應(yīng)占有一定分量。然而船山在不同著作中對待老子的態(tài)度復(fù)雜,并伴隨船山慣有的艱澀文句分外難解,諸如在《周易外傳》和《莊子解》中老子多作為被反駁的一方出現(xiàn),但《老子衍》中少有直接批評老子的言論,如果要承認船山著作體系的貫通性,則不得不找出這種去取揚棄的標準。

探究這個問題繞不開《老子衍》開篇《自序》,船山自言衍老的動機在于“見其瑕而后道可使復(fù)”,〔1〕并提取了“載營魄抱一無離”“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沖氣以為和”三句作為衍釋《老子》之綱領(lǐng)。〔2〕值得提問的是,在諸多顯赫的命題中,船山何以選擇此三句認定為“老之自釋”,〔3〕實際上這種裁度正是出于船山自身道論的建構(gòu)。如此構(gòu)成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一是解讀《老子衍》需要以船山道論作為參考系,二是《老子衍》中的衍釋及論證亦成為船山道論體系的一環(huán)。故而需要從船山氣學(xué)視角切入,理解船山對道物體用、道體有無動靜等命題的論證,以此推進對《老子衍》三綱要及衍釋立場的解讀。

一、《周易外傳》中對老子思想的去取

“道,體乎物之中以生天下之用者也”是《周易外傳》全書首句,〔4〕此句最為集中蘊含了船山對道物體用、有無、動靜的觀點,展開論述則形成道貫體用、道在物中、道體本動等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命題,故可以視為船山道論之總綱。以此為語境,才能理解《老子衍》晦澀文風(fēng)下的思想義涵?!暗溃w乎物之中以生天下之用者也”,從體用角度看,道體物之中而生物之用,由物的實存性確認陰陽的實存,故而道貫體用、由用顯體、離用無體,絕無懸空的道立于物之前生出萬物,這是船山的堅定主張;從有無角度看,船山提出“乾坤并建”的結(jié)構(gòu)骨架實現(xiàn)有無到顯隱論說方式的轉(zhuǎn)換,否認“無”能生有,認為萬物的生滅變遷是氣的聚散;從動靜角度看,因為道往來于萬物之中,萬物雖有生滅而數(shù)量保持恒定,故道體本動而生生不息。

首先應(yīng)當剖析的是船山“道體乎物之中”主張嚴格意義的“道在物中”,即道物不離、物外無道。直接表述如《老子衍》中所云“物與道為體,而物即道也”,〔5〕如《外傳》所云“群有之器,皆與道為體者矣”〔6〕以及“陰陽與道為體,道建陰陽以居”,〔7〕三句形成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命題組。在《外傳》無妄卦的注解中可以清晰看出船山論證“陰陽與道為體”的思路:

夫以為妄,則莫妄于陰陽矣。陰陽體道,道無從來,則莫妄于道矣。道有陰陽,陰陽生群有,相生之妙,求其實而不可亟見,則又莫妄于生矣。不生而無,生而始有,則又莫妄于有矣?!?〕

此段船山以慣用的反證法切入,“妄”即非真實存在,如果以器物為妄,那么構(gòu)成器物的陰陽二氣是妄;如果陰陽是妄,則陰陽氣化所體之道最為妄。更進一步,道有陰陽,陰陽二氣蕃變?nèi)f物,這樣化生的過程不可以驟然看到實際結(jié)果,那么生本身也是虛妄的。沒有生的狀態(tài)是無,因為生而開始有,那么最虛妄的又是有。以“妄”為前提就會得出器物、陰陽、道、生、有都是虛妄。而轉(zhuǎn)化為順暢的思路,正是肯定承認現(xiàn)在“器物”的真實性、有用性,可以推知陰陽、道、生化都不是虛妄的,都是歷由此時此刻而得以確證的“無妄”。〔9〕

所謂“物與道為體”之“物”是最廣泛義的“物”,即一切由陰陽構(gòu)成的可睹可聞的現(xiàn)實存在,等同于“群有之器”的含義范圍,而“物與道為體”或“群有之器,皆與道為體”根源在于“陰陽與道為體”,此“與”非并列關(guān)系,而是陰陽氣化流動即是物的成形、生長、消亡,且唯有在物所展現(xiàn)的生長消亡再生長中才能真實體道。

因此,推究到最根本的結(jié)構(gòu)性表述即船山獨具一格的“乾坤并建”說,以此完成對道物從有無到顯隱的論說角度轉(zhuǎn)變。“乾坤并建”可謂船山哲學(xué)的骨架,本于《系辭》“乾坤毀則無以見《易》”,〔10〕船山由此反證推出必由“乾坤并建”方知易,易即知天人之道、萬物生生之理?!扒げ⒔ā痹诖秸軐W(xué)中涉及面較廣,本節(jié)主要著眼“乾坤并建”與老子道生天地說相關(guān)部分:

夫道之生天地者,則即天地之體道者是已。故天體道以為行,則健而《乾》,地體道以為勢,則順而《坤》,無有先之者矣。體道之全,而行與勢各有其德,無始混而后分矣。語其分,則有太極而必有動靜之殊矣;語其合,則形器之余,終無有偏焉者,而亦可謂之“混成”矣。夫老氏則惡足以語此哉!〔11〕

船山將“道生天地”的說法扭轉(zhuǎn)為“天地體道”,道體現(xiàn)在天則是乾卦,德行是行健,道體現(xiàn)在地則是坤卦,德行是勢順,道與天地萬物無先后之分別。船山所反對的“混成”是“先天地生”而從無生有的“道”,船山所贊同的“混成”是萬物終不離道體,若以分論則太極必有動靜差別,成就現(xiàn)象萬殊,若以合論則形器無一不是道,由此可見船山逆轉(zhuǎn)了老子“混成”的義涵。

船山反對道的生出義是為了消解從有到無這種本體生成的模式?!啊肚贰独ぁ凡⒔ㄓ谏?,時無先后,權(quán)無主輔,猶呼吸也……無有道而無天地,而曰‘一生三,道生天地’,其說詘矣。”〔12〕“乾坤并建”體現(xiàn)在每卦的六爻十二位中,十二位半隱半顯,故陰陽在時間上無先后之別,如同呼吸一樣連續(xù)不斷而相輔相成,故而道不先于天地而蘊含于天地之中。船山肯定經(jīng)驗可感知可把握的“物”,以此推究循環(huán)流動中陰陽的顯隱生化,此外別無“道”作為先驗性、超越性本體存在。

本節(jié)以《周易外傳》“道體乎物之中以生天下之用”作為總綱,以期理解《老子衍》的論說語境。船山以氣為實存的立場主張道在物中、道貫體用,反駁道在天地之先生成萬物的說法;萬物本于道而生,并無懸空的道在時間之前以生物,而只能由生成的萬物來體察道體,基于道往來于萬物之中,由生生見道體之本動;其理論總體趨向是以“乾坤并建”為骨架,實現(xiàn)“有無”到“顯隱”的論說視角轉(zhuǎn)化。

二、王船山衍釋《老子》的三句綱要

正是基于“道體乎物之中以生天下之用”的原則,船山在《老子衍》中對諸多命題加以去取、轉(zhuǎn)化、吸納。以船山提取核心來看,由“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沖氣以為和”“載營魄抱一無離”三句組成的線索串聯(lián)起其他章節(jié)的解釋:“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說明道的無邊界性、超越對待性,以及在此范圍內(nèi)道物有間無間的問題,是后兩個命題的基礎(chǔ);“沖氣以為和”是氣化生成展開的結(jié)構(gòu)性說明,是對“道生一”生成模式的消解;“載營魄抱一無離”基于前兩個命題在工夫論境界論進行闡發(fā),同時與《莊子解》中“兩行”“游于環(huán)中”緊密相關(guān)。

1.“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出自《老子》第三十四章,主旨是道不恃有、不為主,船山注解:“天地者,與物為往來而聊以自壽也。天地且然,而況于道?荒荒乎其未有畔也,脈脈乎其有以通也;故東西無方,功名無系,賓主無適,己生貴而物生不逆。”〔13〕天地在物的生息往來中自保長久,道更是無邊無際而通達物中,所以沒有必定的方向,功名無所系留,賓主無規(guī)定,物我相通。

船山提取“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扭轉(zhuǎn)的恰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說法,這兩個命題直接面對的都是道如何生成萬物的問題。以《老子》原文脈絡(luò)來看,“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無”,〔14〕“無”超越言語、不可名狀,亦即造化現(xiàn)實事物的本體根源。而船山反對老子式的道體,根本原因在于這種超越性造成的斷裂,即“體用殊絕”的說法,〔15〕所以船山選擇“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來消解老子原本明確的由體生用等說法。

如上節(jié)所述,船山道論核心是道在物中、道貫體用,從“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到“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的扭轉(zhuǎn)即體現(xiàn)在無間之道乘有間之物的詮釋方面?!靶蜗笥虚g,道無間。道不擇有,亦不擇無,與之俱往?!薄?6〕道可左可右即道的遍在性,有物時體乎物中以生用、無物時隱微以藏用,此即道超越具體形象的有無而能往來萬物的原因。船山對有間無間提升到兩種觀物視角來衍發(fā),“視之不見名曰?!保ǖ谑恼拢┳⑨屧唬?/p>

物有間,人不知其間;故合之,背之,而物皆為患。道無間,人強分其間;故執(zhí)之,別之,而道僅為名。以無間乘有間,終日游,而患與名去?;寂c名去,斯“無物”矣。夫有物者,或輕,或重,或光,或塵,或作,或止,是謂無紀。一名為陰,一名為陽,而沖氣死。一名為仁,一名為義,而太和死。道也者,生于未陰未陽,而死于仁義者與!〔17〕

這是船山衍文最令人費解的文段之一,如果不審查題眼,很容易理解為通篇的反諷,則失船山本意。此段題眼就在于“物有間”“道無間”,船山認為物的存在是有間隔的狀態(tài),而一般的人不了解物的間隔,強行迎合或背棄而以順逆的方式去改造物的形態(tài),在這種對待中,物就成為憂患隱禍;而道是無間隔的,一般的人強行分別,所以要執(zhí)掌道、要拆分道,此時道也淪落為名頭而已。正確的觀點是以無間乘于有間,以無形無象不可睹不可聞的道游于物與物中,此“游”應(yīng)與“道之游于虛”〔18〕“席虛以游天下”〔19〕并聯(lián)理解,道超越對待分別,并且不執(zhí)掌具體之道以趨利避害、趨吉化兇、趨貴棄賤。只有拋卻道作為權(quán)術(shù)的面向,才能做到“患與名去”。既然不把道當作掌控物的術(shù),也就不會將無方所無定形的道困于名中,去“名”則去“患”,憂患與利害功名一并滌除,所以真正能做到“無物”。“夫有物”是轉(zhuǎn)折??梢暱陕牽蓜幼鞯膶ο蠹词俏?,輕重、光塵、作止,紛紛然殊別而不貫通?!耙幻麨殛帲幻麨殛?,而沖氣死”,這句“一”應(yīng)解作“一旦”,表示對無間之道的割裂,一旦稱為確定的陰和確定的陽,“沖氣”這個概念則變得多余而失去本義;同樣一旦定名為仁和義來割裂太和,太和的概念也變得不必要?!暗酪舱?,生于未陰未陽,而死于仁義者與!”是反問,因為錯誤的理解會以有間的物割裂無間的道,而道在不同側(cè)重時義涵等同于“沖氣”與“太和”,所以這樣的話,道就成為被陰陽割裂、被仁義架空的無意義字眼。沖氣死、太和死、道死,都是人強行以有間乘無間的后果,而不是真的無間乘有間。顏色、聲音和空間可以施加視覺、聽覺和感觸,所以物有間而可察,而道是“?!笔恰耙摹笔恰拔ⅰ?,不立形象不可分析,如果用確定具體的定名方式來固化道,道淪為虛名而死。船山主張道在物中、道貫體用,除卻已經(jīng)顯現(xiàn)的物之外別無道可尋,唯有在物中才能體道,這亦是船山學(xué)說的顯著特征。

2.“沖氣以為和”

“沖氣以為和”最為集中地闡明了道生萬物的關(guān)系。較為特別的是,與另外兩句綱領(lǐng)作為老子原章第一句不同,“沖氣以為和”出自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但是船山顯然是用“沖氣以為和”來解“道生一”,從而對老子這一重要命題進行了扭轉(zhuǎn)的闡釋?!独献印吩模ɡㄌ栔袨榇诫S文之注):

道生一,(沖氣為和。)一生二,(既為和矣,遂以有陰陽。沖氣與陰陽為二。)二生三,(陰陽復(fù)二而為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0〕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其言詞的簡潔而增加了語義的復(fù)雜,歷來注解此段的代表性觀點是,道自然蘊含陰陽,“一”和“二”是說道統(tǒng)合陰陽,是一(道)生二(陰、陽),三就是沖氣、陰、陽?!?1〕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船山堅決反對以“生出”解釋“生”,所以實際上并不存在“一”(沖氣)生出“二”,而是說“和”本身蘊含陰陽和合,因此“二”不是兩個實體。

如果以船山的理解來看,“道”與“一”都是沖氣太和狀態(tài),〔22〕“二”是未分化之沖氣與分化之陰陽。值得留意,船山并沒有將陰陽二氣解釋為“二”,而是以氣的兩種樣態(tài)為“二”?!岸毙∽肿ⅰ瓣庩枏?fù)二而為三”,這句最有船山之特色也最難解釋。結(jié)合“復(fù)”在《老子衍》語境中通常只有復(fù)歸、恢復(fù)到本然狀態(tài)這層含義,那么船山顯然是在用一種閉合的鏈條來解釋此句,所謂“復(fù)”是指分化的陰陽之氣復(fù)歸于渾淪未分的沖氣,所以“三”是過程與階段,即道從未分化到分化再復(fù)歸渾淪的一、二、三步驟循環(huán)。船山解釋的不僅是道生萬物,更是萬物復(fù)歸于道。就此來理解,船山所注解的“一”“二”“三”都不是截然區(qū)分的單獨實體義,也取消了道作為實體去生成陰陽的這層含義,陰陽氣化流行所體現(xiàn)的道體不可以說道體于陰陽是二,也不可說陰氣與陽氣截然是二。

只有把握住“沖氣以為和”,才能理解船山此段注解。“和”是道體氤氳,即無間之道,如果認為道有間斷那么陰陽仁義便都有如物一樣有止境有死亡,〔23〕這是人不能審察道所導(dǎo)致的誤解。“沖氣”(“和”)呈現(xiàn)陰陽,而呈現(xiàn)為顯隱動靜的陰陽可以復(fù)歸為沖氣,這應(yīng)該是船山所理解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是總量無增減的呈現(xiàn),這成為《周易外傳》中反駁“有物混成”等觀點的關(guān)鍵。由此可見,船山偏離了《老子》原章的含義,而取“沖氣以為和”代替“道生一”作為道論生成模式。

3.“載營魄抱一無離”

“載營魄抱一無離”的注解體現(xiàn)了船山對老子學(xué)說可能流于功利面向的消解,亦可見船山對老子原有命題的分析與化用。船山認為老子在雌雄之間知曉強勢而以弱勢為手段要挾強勢,其空、虛、弱都是以偽裝的手段來獲取實際的利益,結(jié)果就是以機變?yōu)樵p取,所謂“矯激權(quán)詐之失”,〔24〕船山對老子最深刻的批評無過于此?!拜d營魄抱一無離”出自《老子》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25〕

以“愛民治國,能無為乎”為例,原文所想表達的是愛民治國能做到無為嗎?結(jié)合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無為而治”等說可知“無為”方能真正“愛民治國”,順此,必須“無離”才能真正達到“載營魄抱一”,以強調(diào)語氣來看,理解為反問更加貼切?!盁o離”“如嬰兒”“無疵”“無為”“為雌”“無知”,這種見素抱樸的初始狀態(tài)是老子論述的核心,不論隨著增加或減少的種種變化,去經(jīng)歷“載營魄抱一”、去修養(yǎng)“專氣致柔”、去鍛煉“滌除玄覽”、去做到“愛民治國”等等都不是最終的結(jié)果,而是經(jīng)歷這些過程依舊“無離”“無為”。至“生之畜之”是下一層意思,老子本章論述的核心詞是“玄德”,玄德是歷經(jīng)生長、蓄養(yǎng)、作為過程而能不擁有不主宰。

船山注解“營魄”是“魂”,“載者”是“魄”,所以“載營魄”就是魄承載魂、魂營衛(wèi)魄,魂魄相抱為一,其言:

載,則與所載者二,而離矣。專之,致之,則不嬰兒矣。有所滌,有所除,早有疵矣。愛而治之,斯有為矣。闔伏開啟,將失雌之半矣。明白在中,而達在四隅,則有知矣。此不常之道,倚以為名,而兩俱無猜,妙德之至也?!?6〕

“載營魄抱一”中載是魄,營魄是魂,魄載魂則已經(jīng)相離;因為氣散所以需要專,因為柔去所以要招致,所以專氣致柔恰是因為非如嬰兒;為了滌除瑕疵所以是有瑕疵的;因為愛國愛民而治理則已經(jīng)陷入有為;天門關(guān)閉開啟已經(jīng)失去雌守;明白則有知。所謂“此不常之道”則是轉(zhuǎn)折,“此不常之道”中“此”字指代的正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等句,不然則無法理解船山注文。引“道可道非常道”之義中無定形無定名的道才能避免陷入二的境地,即真正“載營魄抱一”需要“兩俱無猜”,“無猜”即不避,近乎莊子“兩行”之義。船山解“兩行”曰:“無不可行者,不分彼此而兩之。不分彼此而兩之,則寓諸庸者,彼此皆可行也,無成心也,不勞神明為一也,不以無有為有也?!薄?7〕這段與“載營魄抱一”完全可以并參理解,只有消解成心不求一才能“抱一”,而真正的“抱一”是無彼此、無對待,故而兩端皆可行,此即是“兩俱無猜,妙德之至”。

通過這一段還是可以鮮明體會到船山的注解風(fēng)格,對比老子原文與船山衍文,二者確實不盡相同。船山直接從六個問句引入到不常之道,多增添出老子本章所沒有的其他章節(jié)內(nèi)容,但是這種引發(fā)并非割裂的,而是將此章六個問句作為一截,說明刻意求則失之,強求魂魄抱一則導(dǎo)致魂魄分離,所以船山在后半段引入不常之道、兩俱無猜,就是要消解刻意的手段,以道觀之則無二不一。鄧聯(lián)合認為“妙德之至”是船山“對老子的嘲諷”?!?8〕而張學(xué)智認為:“忘其二而為自然本有之一,忘其離而為自然本有之合,忘其為而為自然本有之‘無為’,才符合道,才是理想狀態(tài)。此即‘兩俱無猜,妙德之至也’?!б皇窃斓赖幕緱l件?!薄?9〕船山提煉的《老子》三句綱領(lǐng)相互發(fā)明,共同組成了船山道論的正面命題。故而船山注解不必以反諷來看,其法眼在于道論。

船山的衍文應(yīng)當貫通來看,雖然其文詞晦澀且多反問句式,但注解文段前后一致,把握題眼則無太濃重的反諷姿態(tài)。船山注解《老子》并非嚴格按照章節(jié)段落疏解文義,而是提取綱領(lǐng)后灌注進對于其他章節(jié)的詮釋,“載營魄抱一”“大道泛兮”“沖氣以為和”都表示出道的無對待性,抱道之渾淪為一以觀萬物生化流行,在道的視角下去消泯差別,從而真正清靜無為自正,實現(xiàn)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如第二十章絕學(xué)無憂,船山從善惡對待的根源發(fā)掘至“食于母”,即守于天下生物之初(第五十二章),在道的視角解“絕學(xué)無憂”,方才不淪為淺薄的反智或?qū)θ寮业脑g毀?!?0〕總體來看,船山反對的是道作為先于天地的實體獨立存在,即反對“妄立一體而消用”,〔31〕是指責(zé)老子立道于天地先而滅生生之德、尊無而棄眾有之實然。一旦審察船山在《外傳》對老子的批評,再反觀《老子衍》中的注文,其實船山的著作體系具有一貫性,船山對《老子》的注疏體現(xiàn)出在其自身道論基礎(chǔ)上的批判與去取。

三、王船山對《老子》的批評、轉(zhuǎn)化與吸納

厘定義涵、見瑕復(fù)道,是船山衍老的方法與意圖,與其將《老子衍》視作船山對老子思想的扭曲和諷刺,不如將《老子衍》納入船山道論形成的視角加以分析。在宇宙構(gòu)成論方面,船山以“沖氣以為和”扭轉(zhuǎn)“道生一”的論述,確定了道體于萬物之中的實有性,并且是船山較早期對萬物生成且復(fù)歸于道的論述,這與其晚年《張子正蒙注》對太虛與氣與萬物的關(guān)系論證可并參以見其一致。在道體動靜方面,船山在《老子衍》中注釋“反者道之動”比任何其他著作中都明確“道體之本動”這一觀點,說明在生生不息的天道運作層面船山彰顯“動”的永恒性,“反”被理解為陰陽分化向沖氣的復(fù)歸,也與“沖氣以為和”形成關(guān)聯(lián)性闡釋。在修養(yǎng)工夫論方面,船山以道觀物的思想也尤為明顯,為了克服老子以弱勝強、以虛奪實可能流于機偽的弊病,船山重視“抱一”“可左右”來消泯對待,坐于壘中見此一與彼一同,達成的正是船山在《莊子解》中最重視的“齊物”“兩行”“游于環(huán)中”之義。

作為明末清初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xué)者之一,王船山對《老子》的注解本身融匯著復(fù)雜的立場,既不是簡單否定反諷,也不是直接采用。船山衍老并非在具體文段中以暗諷來寓意,而是整體抽出自己所重視的命題而統(tǒng)貫性解釋。但是不論“載營魄抱一無離”等三句的正面性闡釋,還是“有物混成”等句的扭轉(zhuǎn)性注解,船山的道物論受到《老子》中重要命題的刺激是不可否認的??梢赃@樣說,正是在船山氣化實體的語境中,在諸多著作的對比研磨中,方能對《老子衍》的文義內(nèi)涵有精準把握;而《老子》中“沖氣”“其可左右”等體現(xiàn)氣的渾全性與健動性的命題,亦在明末氣學(xué)思潮中被彰顯發(fā)揚而賦予新義。老子乃典型的“有生于無”道體論的代表,而船山正是在對老子不斷反思不斷批評的過程中確立了道貫體用、道在物中、道體本動等重要命題?!?/p>

猜你喜歡
道生船山老子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船山與宋學(xué)關(guān)聯(lián)的再探討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7:06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張船山 社日樸園齋中詠燕》
中華詩詞(2017年4期)2017-11-10 02:18:49
代數(shù)中的從特殊到一般
道生說法,頑石也點頭
智者老子
從“道生”與“神說”看中西經(jīng)典詮釋思想之異同*——以《道德經(jīng)》和《圣經(jīng)》為例
從“道生”與“神說”看中西經(jīng)典詮釋思想之異同*——以《道德經(jīng)》和《圣經(jīng)》為例
唐君毅先生之船山人性論淺釋(下)①
——探《船山之尊生尊氣與尊情才義》
石狮市| 洛浦县| 舞钢市| 长泰县| 台中县| 高唐县| 皮山县| 德安县| 措勤县| 郯城县| 韶山市| 澄城县| 谢通门县| 乌兰浩特市| 尖扎县| 鄂托克旗| 虎林市| 瑞安市| 鄱阳县| 桃源县| 麻江县| 潍坊市| 准格尔旗| 广平县| 昂仁县| 美姑县| 清远市| 灯塔市| 山阳县| 平定县| 扎囊县| 江西省| 汉源县| 宣恩县| 唐山市| 杨浦区| 仁化县| 青川县| 道孚县| 开平市| 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