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白 (浙江省杭州江南實驗學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標準》)首次提出六大學習任務群的內容組織與呈現(xiàn)方式。其中,“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以比較、推理、質疑、討論等方式,以事實、材料為載體,以學生閱讀思維為導向,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提出較為客觀的觀點。
思辨性閱讀背景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改變了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在語文教材中探索更加廣闊的學習空間,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與遷移。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該從學生的思維能力入手,促使學生的閱讀思維和閱讀能力不斷走向深入。
思辨來自《禮記》中的“學而思辨行”,知識的學習不一定始終記憶,理解方式也會發(fā)生變化,但是思維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一旦形成很難改變。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重點是閱讀,思辨性指思維方法,要求閱讀教學中不僅要關注知識的掌握,還要強調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
注重思辨性閱讀是國際教育的發(fā)展趨勢?!睹嫦蛭磥恚?1世紀核心素養(yǎng)教育的全球經(jīng)驗》報告從核心素養(yǎng)角度闡述新時代人才必備的素質和能力,批判性思維是核心素養(yǎng)之一。而思辨性閱讀是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的重要途徑。《標準》對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要求是“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及其關系。”由此可以看出,思辨性閱讀與思想、思路、語言息息相關,教師組織教學活動時應該從字詞、情節(jié)、結構等角度入手。
文本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載體,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為思辨性閱讀提供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結構是文章的“骨骼”,又稱為謀篇布局,即在審題、立意、選材之后,對材料的組織和結構的安排進行整體謀劃。語文教材選編的文章多為名家代表作品,在脈絡構建、謀篇布局層面具有典型性和探究性。教師應該以文本謀篇布局為切入點,實施思辨性閱讀。
(1)推敲選材,感知文章脈絡。
作者精心選擇文本材料,對材料進行合理布置,旨在實現(xiàn)脈絡的完整性。學生通過概括段落大意,把握材料內容及材料間的關系,能夠理解作者選擇材料、布置材料的緣由,并由此反推文章脈絡的合理性。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統(tǒng)稱“統(tǒng)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小英雄雨來(節(jié)選)》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通讀文章,引導學生概括段落大意:第一部分講雨來家鄉(xiāng)的景色優(yōu)美,他的游泳本領高強;第二部分講雨來上夜校讀書,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第三部分講雨來掩護交通員李大叔;第四部分講雨來與鬼子進行不屈的斗爭;第五部分講蘆花村的鄉(xiāng)親們誤以為雨來犧牲了,非常難過;第六部分講雨來槍口逃生。隨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第一、二部分的選材能換成其他例子嗎?為什么?通過討論,引導學生找出選材間的聯(lián)系。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理解了作者選擇材料、編排材料的緣由,由第一部分的“游泳本領高強”到最后的“槍口逃生”,前后呼應,共同指向小英雄雨來的不屈精神和高超的游泳技巧,深刻體會文章脈絡的合理性。
(2)關注結構,領會情感依托。
情感是思辨性閱讀的動力。教師開展閱讀活動時應該重視情感,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情感。而情感往往隱藏在文本之中,隨著結構的發(fā)展不斷變化,故而教師需要關注結構,指導學生領會情感依托。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按照思維導圖的方式梳理課文,提煉“閏土形象”“初識閏土”“童年趣事”等信息,完成初讀任務。接著,教師抓住課文中的兩處“看瓜刺猹”提出實施思辨性閱讀任務:文章開頭寫了“看瓜刺猹”,課文中間又講述了“看瓜刺猹”的故事,對于同一件事情,作者為什么要重復描寫呢?以此為突破口,幫助學生沖破思維框架,直接面對兩處表達,思考相同和不同之處,形成自己的觀點。通過獨立思維和小組討論,得出雖然兩處內容呈現(xiàn)的畫面是一樣的,但是傳遞出的信息不同:開頭部分的敘述是作者“心”中向往的場景,主人公閏土是積極、陽光的少年,在月亮、大海搭建的舞臺上盡情奔跑,看瓜刺猹,呼吸自由的空氣;中間部分的描寫以對話形式呈現(xiàn),作者以閏土的口吻展示瓜地刺猹的情境,語言表達口語化,現(xiàn)場感很強,讓人沉浸式感受夏夜海邊父子二人看瓜刺猹的故事。開頭部分描寫,突出了少年時期的閏土活潑開朗、機智勇敢、見多識廣,擁有廣闊的天地,強烈吸引著作者。最后,教師向學生講述文本表達的多樣性,促使學生深入理解作者謀篇布局的匠心。在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文本,尋找思辨性閱讀的入口,帶領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作者表情達意的創(chuàng)作手法。
遣詞造句指的是運用詞語組織句子,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語文閱讀教學中選擇的閱讀作品,對詞語的選擇非??季?,一個簡單的字往往包含多種情緒。學生需要先走進文本的世界,理解、體驗詞語和句子的意義及表達的情感,再慢慢發(fā)展閱讀思維,深入理解文本。因此,思辨性閱讀教學應該立足文本,思辨遣詞造句。
(1)激活用詞,增強閱讀體驗。
關鍵詞是指能夠概括文章主旨、解釋文章中心、標示句段關系的詞語。以關鍵詞為閱讀思維啟動路線,有助于完善學生閱讀學習的認知,深化文本情感,從而增強閱讀體驗。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抓住關鍵詞,幫助學生快速理解文章表達的情感。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這篇課文主要講述的是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條件下,省吃儉用,不顧同事的勸阻,毫不猶豫地給我買《青年近衛(wèi)軍》的故事,通過對母親外貌、語言描寫及行為對比,充分表達了深沉的母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標注文本關鍵詞,指出關鍵詞運用的意義。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會發(fā)現(xiàn)文本中出現(xiàn)最多的詞是“我的母親”,其中“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的眼睛……”一句,通過三個“我的母親”進行比較閱讀,母親的動作、神態(tài)前置,強調了“我”所看到的母親是多么疲憊。反復運用三次“我的母親”,突出了這一幕給“我”內心帶來的強烈的沖擊和難以言表的痛楚。通過激活用詞,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得到落實,充分感受到了母親對“我”的情感,進而聯(lián)想到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故事。
(2)探尋特色,回味多元表達。
小學生認知水平有限,生活經(jīng)驗不足,在思辨性閱讀活動中很難抓住文本的精彩亮點,需要教師提供必要支持。對此,教師可以從文本特色入手,鼓勵學生對比分析不同的表達方式,促使學生在“特色”專題活動中探索文本特色,迅速定位文本的閃光點。
例如,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這篇課文中“樹枝不搖了,鳥兒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聽同學們讀課文”一句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樹枝、鳥兒、蝴蝶以人的情感?!痘ǖ膶W?!愤@篇課文中“我真的覺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學校里上學”一句把花兒比作上學的孩子,把花兒汲取生長所需的養(yǎng)分比作做功課,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個擬人句表達上的不同。樹枝的動作、鳥兒的叫聲、蝴蝶的停住形象生動地寫出了窗外的靜,同時也說明了同學們讀課文時的專心致志和全神貫注。“花朵在地下學校上學”具有詩歌的音韻美和節(jié)奏感,描繪了活潑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隨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如此表達的好處,用眼前的景物構成和諧統(tǒng)一、自然天成、意蘊悠長、真實真切的境界。通過探尋特色,讓學生理解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意義,對文章多樣化表達方法產(chǎn)生探究欲望。
閱讀是多主體之間展開對話的過程,學生與文本的交流是實現(xiàn)個性化閱讀的路徑。故事情節(jié)指的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衍生出故事的過程。部分作者會將經(jīng)典事件作為作品的基礎,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構建作品架構。只有梳理清楚故事情節(jié)的安排目的,把握問題間的關系,才能捋順作品結構,讀懂情節(jié)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束,形成科學、嚴謹?shù)拈喿x思維。
(1)質疑問難,完善文章內容。
問題是發(fā)展思維的契機。學生在思索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構建完整的知識結構,學會從不同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情,進而完善課文內容。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時,學生提出問題:江面上大霧彌漫,人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那么諸葛亮如何確保船能夠達到指定位置——曹操大營的對面呢?小組展開熱烈論:草船借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諸葛亮算準了大霧天氣,對方看不清己方的船,才會誤認為人多勢眾,將箭射過來。但是對方看不清己方的船,己方也同樣看不清對方的船,怎樣做才能在不破壞計劃的前提下順利到達曹營?經(jīng)過積極思辨,A 組認為:諸葛亮算準了起霧時間,船隊出發(fā)時江面慢慢開始起霧,行駛方向很清晰,到達指定位置后,霧越來越大,對方看不清船隊的情況,紛紛射出箭來。B 組認為:船隊可以早早就埋伏在附近,做好標記,借助大霧來到曹軍對面。C 組認為:船隊去往曹軍的水寨時,利用順風順水的優(yōu)勢一往無前,到達位置后立即掉頭,造成人影綽綽的假象?!睘閮?yōu)化討論效果,教師鼓勵學生小組互評,評選出最優(yōu)方案。經(jīng)過多輪討論,大家一致表示A組更佳,因為B組提到的提前埋伏可行性不高,C組提到的順風順水會給回程帶來阻礙。如此,學生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都得到鍛煉。教師將質疑問難融入小組合作學習中,促使學生在觀點沖突和方法沖突中迸發(fā)新的知識增長點,有助于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2)辨別真假,探根求源。
思辨性閱讀的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辨別能力,再以辨別能力為起點生發(fā)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jié)給文本帶來不一樣的探究價值,能夠幫助學生拓展思辨能力的提升空間。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田忌賽馬》這篇課文時,學生初讀課文時順理成章地認為田忌采用了孫臏的計謀,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贏得勝利。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教師設置啟發(fā)性問題:難道調換馬的出場順序就一定能取勝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展開討論,提出“如果齊威王也調換馬的出場順序,田忌不會取勝”的想法。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總結調換策略。學生溝通交流后發(fā)現(xiàn),田忌在第一場出的是下等馬,假如齊威王此時不出上等馬,出的是中等馬或者下等馬,三場下來,田忌一定輸。對此,教師鼓勵學生給出其他假設:如果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馬跑得快很多,那么田忌用自己的上等馬對齊威王的中等馬,用自己的中等馬對齊威王的下等馬也不一定會起作用;假如給馬做好等級的標記,那么在比賽時田忌就不能調換馬的出場順序了。面對學生熱烈的討論,教師給予反饋,提出問題:你們的假設在賽馬時真的會出現(xiàn)嗎?學生閱讀課文后發(fā)現(xiàn),齊威王是不可能調換馬的出場順序的。因為他正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馬,根本看不起田忌,當然不會起疑心而采取對策。從齊威王“心慌了”“目瞪口呆了”可以看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輸,又怎么會調換馬的出場順序呢?齊威王被勝利沖昏了頭腦,驕傲輕敵,已失去了防備??戳藥讏霰荣愐院?,孫臏認為大家的馬腳力相差不多,所以調換馬的出現(xiàn)順序就能轉敗為勝。孫臏事前做了觀察分析,了解了雙方馬的特點。課文中還提及:比賽時,他們只是把各自的馬分為上、中、下三等,由此可見比賽規(guī)則很寬松。
初次閱讀文本,學生從田忌的視角分析獲勝的概率,提出“調換馬的順序”唯一性結論。教師以此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思辨多種假設,并通過二次閱讀,對假設進行驗證,最終推翻假設。第二次賽馬,田忌在孫臏的幫助下,絕不是僥幸成功,而是穩(wěn)操勝券。學到這里,學生由衷地感嘆,孫臏是偉大的軍事家,田忌賽馬獲勝的秘訣是策略。
綜上所述,思辨性閱讀是語文教學中的熱點研究問題。在思辨性閱讀指導下,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邏輯思維能力等都能夠得到鍛煉和強化,對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因此,教師應該提高對思辨性閱讀的重視程度,立足文本,加強對思辨性閱讀的理解與把握。圍繞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故事情節(jié)開展思辨性閱讀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和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