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馨晨
[摘? 要] 自工業(yè)革命開始,眾多作家揭示了文明背后的陰暗,探討了西方社會對人性的蹂躪,這些文學作品深刻描繪了人性的丑陋面。毛姆卻在其作品中對如何拯救自我做出解答。毛姆塑造的菲利普作為有身體缺陷、十分敏感并且自傲的角色,再現(xiàn)了毛姆個性的片段。毛姆借助菲利普這一人物,重現(xiàn)了自己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和他身邊之人的命運軌跡,為人們揭示了菲利普人生經(jīng)歷的變遷,見證了他的發(fā)展和轉(zhuǎn)變。在肉體與靈魂的掙扎、理性與感性的碰撞中,菲利普逐漸理解了生命的意義,自我形象日漸清晰,認識到自己的渴求。這種對自我認知及接納的覺醒,是毛姆持續(xù)探討的主題。
[關鍵詞] 人性? 毛姆? 《人性的枷鎖》
[中圖分類號] I106.4?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4)08-0084-05
從古希臘開始,人性問題已成為西方作家關注的中心。這個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讓人不禁好奇究竟何為人性?
文藝復興時期,人性逐漸取代了神性的地位,道德標準常被用來衡量文學作品中人性的重要性[1]。文藝復興時期的人認為,所謂人性,就是人的道德性。一個人被認為是否有道德,取決于他們的道德屬性。盡管一個人可以以人的形式存在,但只有當他具備道德屬性時,才能稱之為具有人性的個體。因此,通常意義上的人實際上是指那些具有人的形態(tài)且具備道德屬性的個體,也就是有道德的人。簡而言之,有道德的人才是具有人性的人。
自19世紀中葉起,人性第二次覺醒的巨浪翻涌,個體的特性開始逐漸取代人在社會中的角色。文學創(chuàng)作生動地描繪了人性被誤解和扭曲的現(xiàn)實。各路文學巨匠在創(chuàng)作中對人性刻畫各有所側(cè)重。毛姆用獨特的視角寫下同時代人的本性與弱點,并因此而頗負盛名,卻也倍受非議。然而毛姆知曉,誠實德行為文人肝膽。奇人異士皆有匠心,于刻畫人性尤需入微。毛姆關注人性本體、理性思辨,而非輕率批判。因此,其著作中對人性黑暗面的細致描繪對比顯而易見,真實地反映了西方文明下人性的本質(zhì)。冷靜、客觀、深刻的剖析是毛姆小說的獨門絕技,他以此揭示人性缺失現(xiàn)象。他夢想拯救靈魂、挽救人性。毛姆最為杰出的作品之一是以他個人經(jīng)歷為基礎創(chuàng)作的半自傳性質(zhì)的小說《人性的枷鎖》[2]。
1911年,毛姆開始著手撰寫這部小說,耗時近4年方才完結(jié)。在創(chuàng)作這部長篇巨著的過程中,毛姆內(nèi)心經(jīng)歷了復雜的情感波動。他曾深陷于唯心主義哲學家叔本華的理念之中,無法自拔地被悲觀主義所影響。他的前半生命運坎坷、曲折跌宕,他突然明白,將人生經(jīng)歷化為文字,才能撫平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毛姆苦心孤詣,決意以文字串聯(lián)起自己人生中的重要瞬間,消解那籠罩心頭的重負,暢快淋漓地釋放內(nèi)心的感受。
一、人性的至善
“人生而自由,卻無所不在枷鎖之中?!边@句話也無比貼合主人公菲利普的思想與精神境界。
1.知識是精神的依托
盡管身體被疾病束縛,但菲利普展現(xiàn)出了對知識和學問的不懈追求。菲利普追求知識的精神在小說《人性的枷鎖》中有多處體現(xiàn)。他對知識的渴望和不斷追求,展現(xiàn)了一個年輕人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發(fā)展和內(nèi)心世界的追求。菲利普追求知識的動機源于他對自由和個人成長的渴望。小說描寫了菲利普在學校里表現(xiàn)出色,老師們對他寄予厚望。然而,他并不滿足僅僅完成學業(yè),還對其他領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種追求知識的動機體現(xiàn)了他對自由思想和個人成長的追求,他希望通過知識的積累和學習來拓寬自己的視野。
菲利普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追求和探索的過程。他通過閱讀各種書籍,包括與學業(yè)無關的書籍,滿足了自己對知識的渴望。例如,在閱讀了一本關于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書之后,他對歷史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開始深入研究這個領域。此外,菲利普還學習了拉丁文和俄羅斯語,通過學習不同語言和文化,他進一步擴展了自己的知識領域。菲利普的學習過程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或滿足他人的期望,更多是出于對知識本身的熱愛和追求。知識對菲利普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通過不斷追求知識,菲利普逐漸成長為一個有思想、有見識的人。他通過閱讀和學習,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和矛盾,這使他變得更加容易理解和寬容他人。此外,知識也為菲利普提供了表達自己的途徑。他通過寫作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將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展現(xiàn)給他人。知識不僅是菲利普個人成長的工具,也是他與他人交流和理解的橋梁。
菲利普追求知識的精神體現(xiàn)了一個年輕人對自由和個人成長的追求。他通過不斷閱讀、學習和探索,滿足了自己對知識的渴望,并通過知識的積累和學習實現(xiàn)了自我成長。知識不僅擴展了菲利普的視野,也影響了他的思想和行為方式。
2.自由是精神的渴望
作家毛姆以冷靜的視角審視這個虛幻的世界,深入挖掘社會和人性的根本特征,致力于尋找一條通往自由的道路,觸達人類心靈的深處。《人性的枷鎖》中,主人公菲利普成了毛姆理性探索的化身,這部作品中的菲利普不僅是作家情感的投射和代表,還是一個追求自由精神的探索者。菲利普和許多普通人一樣,在生活中遭遇了家庭、宗教、情感和金錢等各方面的束縛,這些因素如同隱形的鎖鏈,逐漸侵蝕著人的精神。菲利普憑借其獨立的思想,不懈地擺脫那些加在身上的鎖鏈,最終實現(xiàn)了精神層面的解放。
菲利普追求自由的動機源于對現(xiàn)狀的不滿和對個人發(fā)展的渴望。小說中,菲利普在學校里表現(xiàn)出色,但他不滿足于僅僅完成學業(yè)。他試圖擺脫家庭和社會對他的要求,尋找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需求。這種反抗和追求自由的動機驅(qū)使他開始閱讀各種書籍,擴展知識面,并深入研究歷史和其他領域的學問。菲利普并不是一位幻想家,他通過積極的行動來追求自由。他開始學習拉丁文和俄羅斯語,通過學習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能夠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與他人交流。他參加學生抗議活動,表達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積極參與社會變革。這些行動表明了菲利普不僅是一個有思想的人,還是一個勇于行動的人。
菲利普通過堅持追求自由,取得了個人成長和自由的成果。通過閱讀和學習,他擴展了自己的知識領域,提高了見識和思考能力。通過寫作和參與社會活動,他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為社會變革做出貢獻。在小說結(jié)尾處,菲利普告訴自己的朋友:“我已經(jīng)找到了自己的路,我將繼續(xù)前進,因為這是我的生命。”這句話表明了菲利普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自己的個人成長和自由,他已經(jīng)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將繼續(xù)前進??偨Y(jié)起來,菲利普的自由之路充滿了挑戰(zhàn)和困難,但他通過堅持不懈地追求自由,最終取得了成功。
菲利普的成長歷程就是逐步掙脫重重枷鎖的過程,在不斷地追尋、探索的過程中,菲利普始終秉承對未來生活的希望與激情,最終成為自由精神探索的勝利者,為自己設計了最為理想的人生格局[3]。
總體而言,雖然《人性的枷鎖》揭示了人性的復雜性和困境,但毛姆也通過主人公菲利普展現(xiàn)了一些人性的美好之處。他對知識的追求、人道主義價值的關注以及對自由和個人選擇的堅持,都反映了人性中的智慧、善良和自主性。這些美好的特質(zhì)使得菲利普成為一個飽含人性光輝的角色,同時也啟發(fā)了讀者對于人性的積極面向的思考和探索。
二、人性的異化
1.虛偽
毛姆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深感在金錢和物質(zhì)利益的驅(qū)動下,人際關系充滿虛偽。人們的互動往往只是為了利用對方,真誠的情感難以尋覓。為了防備他人,許多看似道貌岸然的人常常戴上虛偽的面具,以掩飾他們靈魂的丑陋。菲利普在成長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其中不乏虛偽之徒。這些人可能表面上道貌岸然,經(jīng)常標榜自己的無私與奉獻精神,但實際行動與口中所言完全不符,他們展現(xiàn)出的行為背后往往隱藏著各種不堪的目的和動機,而這些目的和動機往往來自以自我為中心的本質(zhì)。毛姆通過這些虛偽的人物揭示了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需要戴著面具生活以更好地融入這個社會的現(xiàn)象,實際上這也是人類社會化的一部分。
在利益至上、錯綜復雜的社會空間和人際關系里,菲利普同時面臨著愛情的壓力[4]。菲利普在《人性的枷鎖》中的愛情經(jīng)歷,是毛姆對人性的虛偽進行深刻剖析的一個縮影。菲利普的愛情經(jīng)歷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他對米爾德里德的迷戀,第二階段是他對薩利的愛情。
在第一階段,菲利普對米爾德里德的迷戀體現(xiàn)了他對愛情的盲目和虛偽。米爾德里德是一個粗俗、自私、狡猾的女性,她利用菲利普的感情,不斷地向他索取金錢和關愛,卻對菲利普毫無真心。然而,菲利普卻陷入了對她的深深的迷戀,他不顧一切地追求米爾德里德,甚至為她放棄了自己的原則和尊嚴。在遇到米爾德里德并陷入對她的熱戀之后,他意識到現(xiàn)實中的愛情與想象中的相去甚遠,這種心理上的落差進一步加劇了他的痛楚和絕望[5]。這種愛情是虛偽的,因為它不是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菲利普的幻想和欲望之上。菲利普的虛偽表現(xiàn)在他對米爾德里德的過度美化,他不愿意面對米爾德里德的真面目,而是選擇性地只看她的優(yōu)點,忽視她的缺點。這種虛偽的愛情最終導致了菲利普的痛苦和失敗。
在第二階段,菲利普對薩利的愛情則體現(xiàn)了他在對待愛情方面的成熟和真實。薩利是一個善良、真誠、獨立的女性,她和菲利普之間建立了平等和真實的感情。菲利普在和薩利相處的過程中,逐漸學會了如何去愛,他不再追求虛幻的愛情,而是追求真實的感情。菲利普的虛偽在這個階段得到了治愈,他開始面對自己的真實感受,不再掩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他和薩利之間的愛情是真實的,因為他們彼此真誠地面對對方,不再有任何虛偽和欺騙。
菲利普的愛情經(jīng)歷,反映了他對愛情觀念的逐漸成熟。他從最初對米爾德里德的盲目迷戀,到后來對薩利的真實愛情,經(jīng)歷了從虛偽到真實的過程。這個過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必要的,因為它讓菲利普認識到了愛情的真諦,也讓他學會了如何去愛。菲利普的愛情經(jīng)歷告訴讀者,真正的愛情是建立在真實和真誠的基礎上的,任何虛偽和欺騙都無法帶來真正的幸福。
菲利普在經(jīng)歷了人際交往和愛情中的種種挑戰(zhàn)與磨難之后,終于達到了自我成長的最后一個階段——頓悟。從此,他擺脫了自卑的束縛,轉(zhuǎn)變成了一個無畏懼困難,勇于直面人生的人[6]。毛姆在這部作品中探討了虛偽對個人成長的影響,以及人們在面對虛偽時尋求自我救贖和成長的過程和路徑。
2.自私
生活在欲望與現(xiàn)實的糾纏中,人們總是在尋覓那難得一見的幸福,卻發(fā)現(xiàn)在他們觸手可及的時候,幸福已經(jīng)消逝無蹤。因此,他們變得恐懼、懷疑,甚至走向極端的自私。毛姆的作品中充滿了人性的私欲和貪婪表現(xiàn),人們對物質(zhì)欲望的癡迷常常讓人瞠目結(jié)舌。
人際關系的維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方需求的互相調(diào)和,而真誠無我的愛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難以存在。在父女、母子、夫妻、姐妹等親密關系中,原本溫馨的親情常常被個人的利益沖突和私心所淹沒,導致曾經(jīng)深厚的人情味逐漸淡薄。作品中菲利普為了獲得長者和朋友的關注和同情,不惜故意撒謊。盡管道德感讓他想要解釋清楚一切,但最終他還是沒有說出真相,讓朋友困于愧疚的泥潭,他自己則通過告解的方式減輕了內(nèi)心的罪惡感。從這個角度來看,宗教在某些情況下確實成了人們逃避道德責任的借口。而人們似乎天生就具有渴望得到他人同情和關注的心理需求。這種扭曲的心理反映了人性的復雜。為了滿足自己的需求,人們往往無視他人的情感和利益,過于強調(diào)個人的欲望,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破裂、親情消失。
毛姆的作品揭示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虛偽和自私現(xiàn)象,從而引發(fā)關于道德、倫理和自我的反思。人們?nèi)绾卧谟c理性之間找到平衡?如何面對各種人性的枷鎖和挑戰(zhàn)?小說中,菲利普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波折,幡然醒悟,開始尋求生命意義,努力擺脫每一種枷鎖,最終走向了精神解放和成熟。在這個繁華世界中,人們需要對自己誠實,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努力尋求內(nèi)心的平衡,真實地面對人生的考驗。只有在不斷探索和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人們才能擺脫人性的枷鎖,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和價值。
3.虛無信仰
菲利普9歲時失去母親,伯父威廉將他撫養(yǎng)成人,菲利普在教會附屬的皇家公會學校接受教育。然而,他很早就體會到了那里的虛偽。從母愛的溫馨懷抱跌入冷酷陌生的世界,伯父雖然嘴上談仁義道德,內(nèi)心卻是自私的。菲利普感到不快樂,唯有在書本世界里才能尋得一絲平靜,然而書中構(gòu)建的夢想?yún)s讓他的現(xiàn)實生活顯得更加凄涼和痛苦。
不久之后,他進入了寄宿學校,在那里他因為腿部的殘疾而成為被嘲笑的對象,這使得他變得更加孤獨。隨后,學校里涌起了一股宗教熱潮,菲利普由于自己先天的缺陷,開始將希望寄托于宗教[7]。他先是從《福音書》讀到,后在大教堂牧師講道中聽聞有關真誠信仰能移山的教導。圣誕節(jié)回家后,經(jīng)伯父闡述,菲利普深信上帝具有無上神力。年輕的菲利普每天都滿懷渴望地向上帝禱告,希望新學期開始時能獲得一雙健康的腿。隨著日子臨近,他的祈禱變得更加誠懇。隨著新學年的腳步逼近,菲利普在冷冽的冬夜里,無畏地脫去衣物,赤身裸體地跪在冰冷的地板上,不停地向上帝祈求。盡管他的懇求如此誠心,但他的雙腿依然保持著扭曲的姿態(tài),上帝并未響應他的祈禱。菲利普想起了逮鳥的故事:如果有人把鹽撒在鳥尾,便可一把抓住鳥。不過誰也無法靠近鳥。信仰或許也如此,任何人都永遠無法靠近上帝。因此他醒悟過來,宗教一直戲弄他。他拋棄了以基督教義為基礎的道德倫理觀。菲利普由對宗教的忠誠到后來堅決丟棄,揭示了作者本人對宗教的立場[8]。
《人性的枷鎖》這部作品深刻地描繪了主人公菲利普三十年的生活歷程,敘述了一個青年是如何從痛苦、困惑、失望和挫折中不斷追求,逐步解除種種限制,追求生命的意義,并最終成熟起來,實現(xiàn)了精神上的自由的[9]。
這部作品以其精確且深具洞察力的語言聞名,成為毛姆創(chuàng)作生涯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部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它通過主人公的人生旅程——他所遭遇的各種挑戰(zhàn)、對精神自由和生命意義的追求,以及他的持續(xù)成長歷程——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框架下那些限制個人發(fā)展和自由的制度。菲利普的人生枷鎖既有外界的教育制度和虛偽教義,也有對性愛的過度熱衷和沉迷,還包括對伯父的經(jīng)濟依賴、生活的困窘和因身體殘疾帶來的心理壓制[8]。不僅如此,菲利普的經(jīng)歷還具有強烈的象征性,他的掙扎和深入的自我反思,都是對社會各種壓迫和束縛的有力抨擊。菲利普的探索和成長,揭示了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渴望,以及對精神自由的追求。這部小說深入挖掘了人性的各種復雜性,不斷挑戰(zhàn)并反思著既有的價值觀和社會規(guī)范。
三、結(jié)語
無論是展現(xiàn)出人性的至高美德,還是暴露出情感的缺失,或者是追求自由精神的探索者,《人性的枷鎖》的主人公菲利普始終體現(xiàn)了作家毛姆的個人風格,對人性的根源進行了深刻的探索[10]。這部巨作《人性的枷鎖》概念深厚、視角獨特,揭示了宗教、教育、貧窮以及社會習俗對個體成長所產(chǎn)生的束縛。作品鮮活地呈現(xiàn)了人生的情感波濤,作者不斷地探索和思考生活的本質(zhì)和意義,生動展示了多元豐富的社會生活與歐洲大陸的自然城市景觀。
除此之外,作品也闡明了毛姆面對生活、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倫理道德、政治及社會等相關問題的思考和立場。然而,受限于悲觀主義思想,作品內(nèi)彌漫著壓抑的氣息,可能會造成部分讀者閱讀時的理解困難。即便如此,人們并不會視此為弱點,反而認定這是作家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味。從文學和藝術的視角來看,它無疑是一部現(xiàn)實主義杰作,展現(xiàn)出了卓越的文學價值。毛姆的作品向讀者展示了人生的魅力,混合著人性的疾苦淚水,讓人們感受到他對社會的高度使命感、深切仁慈之心以及對人生歷程的深入洞悉。
參考文獻
[1] 侯秀杰.缺失與拯救——試析毛姆對人性的探索[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11).
[2] 侯維瑞.現(xiàn)代英國小說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3] 丘雪帆,余柳娟.《人性的枷鎖》主人公菲利浦的分析[J].海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3).
[4] 蔡書夏.從空間批評角度對比分析《圍城》與《人性的枷鎖》[J].名作欣賞,2023(21).
[5] 曹祎.《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的創(chuàng)傷痊愈之路[J].西部學刊,2021(22).
[6] 代心怡.成長小說視域下《人性的枷鎖》菲利普成長歷程的研究[J].文化學刊,2022(1).
[7] 籍曉紅.毛姆小說《人性的枷鎖》解讀——淺談小說的主題及深層含義[J].晉東南師范??茖W校學報,2000(2).
[8] 趙騫.解讀毛姆小說《人性的枷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7(11).
[9] 毛姆.人性的枷鎖[M].張柏然,張增建,倪俊,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10] 陳曦.《人性的枷鎖》中菲利普的多重身份探究[J].語文建設,2016(14).
(特約編輯 劉夢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