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永彩 鄭 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古代詩文的誦讀積累,感受文學作品語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獨特魅力和思想內(nèi)涵,提升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將古詩詞教學與寫作教學相結(jié)合,不僅能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古詩詞獨特的語言風格、豐富的審美意蘊和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而且能促使他們將閱讀中積累的素材轉(zhuǎn)化為寫作的語言素材,為作文增添文采,充分發(fā)揮古詩詞的促寫價值。
熟讀古詩詞者,往往能“妙筆生花”于文章,深度的閱讀、有效的積累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的基石。艾青說:“詩是藝術的語言——最高的語言,最純粹的語言?!?古詩詞的魅力不僅在于其韻律和意境的美,更在于其言簡意賅、意蘊深遠的語言藝術。初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古詩詞鑒賞基礎,但在很多時候,對古詩詞的學習僅停留在表面的背誦,忽略了深入的理解和應用。古詩詞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是經(jīng)過詩人精心錘煉的,不僅體現(xiàn)了詩人的匠心獨運,更融入了他們對人生、自然、社會的獨到見解和深沉感慨。例如,“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用于描述春風的影響——春風是輕柔的,帶有生機和活力的,當它輕輕吹過,萬物復蘇,大地回春。而“綠”字恰好捕捉到了這一動態(tài)過程,讓讀者能夠想象出春風如何使岸邊的環(huán)境從冬天的沉寂中蘇醒過來,變得生機勃勃、綠意盎然。這些詩人精心錘煉的字詞,不僅賦予了古詩詞無盡的藝術魅力,也為學生寫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煉詩意詞句,培養(yǎng)他們在寫作中錘煉語言的習慣,使其文章的表達更加生動傳神,更具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寫作練習有“文從字順”這一實踐要求,是指語言表達清楚明白,行文通順流暢?!拔膹淖猪槨毙枰磸湾N煉作文的詞、句,也是古詩詞寫作的基本準則。本單元的寫作實踐任務是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景或物寫一個片段,需要注意語句的連貫、順暢。教師可以將古詩詞的鑒賞融入寫作教學中,以詩為引,引導學生通過提煉詩意詞句來為寫作潤色添彩,實現(xiàn)“文從字順,言之有物”的表達。首先,教師選取典型詩句,讓學生深入賞析古詩詞文本,分析詩人如何通過字詞的選擇和運用來描繪景物和表達情感。再讓學生嘗試替換古詩詞中的某些詞句,并對比替換前后的差異。如對于“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讓學生嘗試將“大漠”替換為“平原”、“孤煙”替換為“炊煙”、“長河”替換為“小溪”,并進行對比賞析。將“孤煙”替換為“炊煙”,替換后的句子為“大漠炊煙直,長河落日圓”。 “炊煙”通常給人一種溫馨、家的感覺,而“孤煙”則具有孤獨、寂寥的意味。通過對比可以發(fā)現(xiàn),“孤煙”在表達情感上更加獨特,更能夠突出詩人內(nèi)心的孤獨和寂寥。基于以上對比鑒賞,學生對詞、句的精煉應用有了一定的掌握,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寫作任務: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以“窗外”為題,選擇三個關鍵詞(如“雨”“綠葉”“窗框”),并圍繞這三個關鍵詞合理行文,要求寫出景物的特點、觀察視角以及心得感悟。在寫作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巧妙地運用提煉出的詩意詞句,以三個關鍵詞為主線串聯(lián)起整篇文章,同時注意語言表達的連貫性和準確性。在完成初稿后,教師再指導學生進行反復修改和完善,使用錘煉詞句的方法對文章中的表達進行仔細斟酌,嘗試替換文章中的某些詞句,并對比替換前后的差異,提高語言表達的精準度。如此,不僅能夠達到“文從字順”的要求,還能讓學生在修改過程中更好地體會古詩詞的用詞之妙,并將其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增加寫作技能[1]。
在古代文人的筆下,修辭手法是他們用以描繪世界、傳遞情感的工具。擬人、比喻、夸張等修辭手法,不僅賦予靜態(tài)事物以動態(tài)之美,賦予抽象概念以具象之形,也讓讀者能更好地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表達。古詩詞中,詩人常常使用修辭手法來描繪景色、抒發(fā)情感,比如李白的《清平調(diào)(其一)》,使用了比喻和擬人的修辭手法,“云想衣裳花想容”以云彩和花朵來表現(xiàn)楊妃的衣裳和容貌,“春風拂檻露華濃”使讀者仿佛置身于美麗的景色之中。修辭手法的使用可以增強詩詞的表現(xiàn)力,也能使情感表達更加細膩,是學生在寫作中可以學習和借鑒的素材。修辭不僅是一種技巧,更是一種藝術,在寫作中靈活使用修辭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文采,表達豐富的情感。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品析古詩詞中的修辭手法,鼓勵他們在寫作中加以運用,以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2]。
古詩詞是初中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具有深遠的意境和卓越的藝術表現(xiàn)力,更在修辭手法運用上展現(xiàn)出獨特魅力。教材中編選的古詩詞廣泛運用了擬人、比喻、夸張、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為初中生的寫作提供了豐富的可借鑒的素材。例如,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以河水東流不復回比喻人生的短暫與寶貴,使讀者深感時光的無情與人生的短暫。古詩詞中的修辭手法也是詩人情感的載體,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品析古詩詞中的修辭手法,并在寫作中遷移運用,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
例如,教學課外古詩詞誦讀板塊的《晚春》。教師先提問:“詩中哪些詞句使用了擬人修辭?”學生能找出“百般紅紫斗芳菲”一句,然后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要用擬人的手法來描寫花?”啟發(fā)學生思考擬人修辭手法的作用,分析詩詞中運用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即將花朵人格化,賦予其生命,生動地描繪了百花爭艷的場景,傳達出詩人對晚春的贊美和留戀之情。接著教師可以布置改寫任務,讓學生選擇《晚春》中的一句或幾句進行改寫,要求保留原意,至少使用一種修辭手法。在改寫過程中,學生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運用所學的修辭手法進行描寫。例如,“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可以改寫為“花草樹木知道春天即將離去,便紛紛展開各自的花朵,進行一場盛大的比賽,爭奪最后的美麗”。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運用,在寫作中有意識地借鑒這種修辭手法展開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并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再讓學生嘗試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進行寫作練習,布置以下寫作任務:以“春天的公園”為題,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寫一篇短文。讓學生將所學的擬人修辭手法運用到寫作實踐中,在模仿中逐漸掌握修辭手法的運用技巧,提高他們的寫作技能和文學鑒賞能力。教師還可以推薦一些相關的古詩詞和現(xiàn)代文學作品,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進行拓展閱讀和學習,提高其寫作水平,增強其對古詩詞的熱愛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
“詩貴有奇趣,卻不是說怪話,須得至理,理到至處,發(fā)以仄徑,乃成奇趣。”古詩詞的結(jié)構(gòu)精巧,常見的有開門見山、逐層深入、起承轉(zhuǎn)合等,這些結(jié)構(gòu)形式可以為學生寫作提供新的思路[3]。教師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借鑒這些結(jié)構(gòu)形式,使自己的文章更加緊湊、有邏輯,提高寫作水平。可以引導學生解析詩人的構(gòu)思技巧以及詩詞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分析各部分的作用和特點,理解詩詞結(jié)構(gòu)的精妙之處。再布置寫作任務,設定一個話題,讓學生模仿古詩詞的結(jié)構(gòu)形式進行構(gòu)思和寫作,在寫作過程中,讓學生注重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和銜接,使學生能夠真正掌握這一結(jié)構(gòu)形式的特點和應用,讓自己的文章更加緊湊、有節(jié)奏感[4]。
以“起承轉(zhuǎn)合”這一結(jié)構(gòu)形式為例,其中的“起”是引出話題的部分,“承”是承接上文的部分,“轉(zhuǎn)”是轉(zhuǎn)折或者高潮部分,“合”是最后的總結(jié)部分,這一緊湊的結(jié)構(gòu)使古詩詞內(nèi)容完整、脈絡清晰。例如,在《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中,先引導學生分析這首詩的“起承轉(zhuǎn)合”。 “起”為首句的“故人西辭黃鶴樓”,明確地點和人物,交代這是一場離別,直接交代了詩歌的主題——送別;“承”為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承接上句,具體描寫了離別的環(huán)境和時間,煙花三月的揚州,既是友人要去的地方,也是友人此行的背景,給離別增添了幾分詩意;“轉(zhuǎn)”“合”為第三、四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筆鋒一轉(zhuǎn),從對離別環(huán)境的描寫轉(zhuǎn)向?qū)﹄x別情感的抒發(fā),友人的船只消失在水天相連之處,只見長江向遙遠的天際流淌,既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深留戀,也暗含詩人對友人旅途的關切?!捌鸪修D(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形式,完整地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情厚誼,以及離別的無奈和對友人的祝福。再為學生設置寫作任務,續(xù)寫古詩詞,根據(jù)“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形式,續(xù)寫詩詞的后半部分。要求學生考慮原詩的主題、情感和意境,使續(xù)寫的部分與原詩能融為一體。這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在邏輯和情感表達方式,同時提高他們的文學鑒賞水平。或是為學生提供一個與離別相關的情境或主題,如“車站送別”“畢業(yè)告別”等,讓學生借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寫一篇短文,要求文章結(jié)構(gòu)緊湊,情感表達豐富。借鑒古詩詞的“起承轉(zhuǎn)合”,學生在寫作中能夠更好地安排文章布局,使文章更具邏輯性和條理性。
以詩為引,用詩促寫,古詩詞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與實踐,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在認識到古詩詞鑒賞教學對寫作教學的助推和促進作用后,教師應當從錘煉詩詞字句、鑒賞修辭手法和探索詩詞結(jié)構(gòu)三個方面開展以讀促寫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鑒賞和分析古詩詞中的優(yōu)秀語言元素、修辭手法和結(jié)構(gòu)技巧,深入挖掘古詩詞中的審美要素和文化深意,并學以致用,創(chuàng)作出兼具審美價值與文化價值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