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蓮
李斯的《諫逐客書》從史實入手指出秦國的發(fā)展得益于各國客卿的貢獻,勸諫秦始皇收回“逐客”的成命,文章鋪張揚厲、氣勢雄渾,最終打動秦始皇,李斯也官復原職。李斯原本是上蔡一個籍籍無名的小吏,經(jīng)過奮斗成為秦朝的功勛柱石,為何最后又淪為階下囚?他的悲劇對今天的我們有何啟發(fā)?筆者從文史融合視角研讀《史記·李斯列傳》,探究李斯悲劇的教訓。
李斯是楚國上蔡人,少年時曾擔任故鄉(xiāng)的小官吏,看到廁所的老鼠和糧倉的老鼠境遇大不相同,他感嘆人也如老鼠一樣,環(huán)境不一樣,命運就大不相同。李斯的這一感嘆又被世人稱為“老鼠哲學”,可以說從這個時候開始,李斯命運的齒輪就開始轉(zhuǎn)動了。李斯跟隨荀子學習帝王之術,學成后前往秦國游說秦王。李斯拜別老師荀子時說: “詬莫大于卑賤,而悲莫甚于窮困。久處卑賤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惡利,自托于無為,此非士之情也?!崩钏沟闹鞠蚝妥非?,并非孔子孟子等知識分子主張的“天下歸仁”。孔孟等人追求的是為天下,是個人奔走致力于改變天下;而李斯更多關注的是自己,他游說秦王是為了改變自身處境??梢哉f李斯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或者說太史公也著力刻畫出李斯的這種自私自利的性格特征。
《諫逐客書》中,李斯處處為秦王考慮,引經(jīng)據(jù)典列舉在秦國發(fā)展強大的過程中,來自諸侯各國的客卿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而如果秦王執(zhí)意要驅(qū)逐客卿的話,只會“內(nèi)自虛而外樹怨于諸侯”。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李斯在上書秦王時,已經(jīng)在被逐客卿之列,上書也是為了保全自己在秦國的地位。李斯后來給秦二世上書的奏疏,更是明確地體現(xiàn)出一種自我保全的思想。當時陳勝吳廣起義后擾亂三川,秦二世責備李斯位居三公高位,怎能讓盜賊如此猖獗。李斯擔心自己爵位和俸祿不保,于是“乃阿二世意,欲求容”,上書秦二世要做“深督輕罪”的“賢明”君主,使本已實行殘暴統(tǒng)治的秦二世更加恣意妄為肆行暴虐。身為丞相本來應選拔重用賢才,輔佐君王治理國家,可是李斯不僅不勸阻秦二世的倒行逆施、嚴刑酷法,還討好秦二世顛倒黑白,聲稱“彼唯明主為能深督輕罪。夫罪輕且督深,而況有重罪乎?故民不敢犯也”。秦二世讀了李斯的上書,大喜,“于是行督責益嚴,稅民深者為明吏”,結(jié)果導致“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積于市”??梢哉f李斯一生追求的就是個人的爵位俸祿,韓兆琦評價:“重爵祿三字是李斯一生的病根?!?/p>
李斯追求爵祿本無可非議,但為了個人的爵祿而放棄了底線和堅守,就是為私利而棄大德。在課堂上教育學生明大德,不僅要從正面引導,也要給出反面的例子,在對比中學生能更加深刻地體會大德的內(nèi)涵,更真切地感知“仁以為己任”“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
李斯是一個目光敏銳之人,善于發(fā)現(xiàn)時機也善于抓住時機。他本是楚國人,楚國也是南方大國,可是李斯判斷楚王不能成大事,而秦王有吞并天下、稱帝而治的野心,認為此時恰是“此布衣馳騖之時而游說者之秋也”,所以他抓住時機前往秦國投靠在呂不韋門下,也深得呂不韋的賞識,“不韋賢之,任以為郎”。在上書秦王的奏疏中,李斯建議秦王抓住“滅諸侯,成帝業(yè),為天下一統(tǒng)”的“萬世之時”。李斯能依據(jù)諸侯的強弱判斷天下的發(fā)展趨勢,但是當涉及自身的爵位俸祿時,他就被自己的私心所迷惑,看不清事情的真相。
始皇在沙丘意外病逝,遺詔只有李斯、趙高等人知道,趙高先游說胡亥“廢兄立弟”,轉(zhuǎn)而去找李斯商議篡改遺詔的陰謀。其實身為人臣李斯也深知“廢兄立弟”是不合道義的,知道歷史上因為廢長立幼而引發(fā)兄弟爭位的悲劇,所以先以“此非人臣所當議也”拒絕了趙高。而趙高又以“君侯材能、謀慮……此五者皆孰與蒙恬”勸李斯,并說扶蘇繼位后一定會重用蒙恬為丞相,看到李斯有所猶豫后,趙高接著勸李斯抓住時機,否則會禍及子孫,李斯仰天長嘆“既不能死,安托命哉”,表示聽命于趙高。沙丘密謀是司馬遷著力表現(xiàn)李斯性格的重點段落,李斯有猶豫、矛盾和掙扎,他明知廢兄立弟會帶來禍端,可是聽到趙高 “長有封侯,世世稱孤”的承諾,他就放棄了掙扎向趙高舉手投降,合謀篡改遺詔,立胡亥為太子。李斯面對趙高的利誘和威逼很快就舉手投降,究其原因還是價值追求決定了他面對誘惑時毫無堅守,置道義規(guī)則于腦后,最終成了趙高的獵物。趙高以爵位俸祿誘惑他,又最終因為渴望獨攬大權而拋棄了他。李斯的逐利激勵他前進,可是利益也成為他一生的羈絆,他用投機的態(tài)度、毫無底線的妥協(xié)來保全自己的利益,最終被利益的鏈條絞殺成為犧牲者。
在教學中我們要提醒學生,以名利爵祿為目標,的確可以激勵人前行,但是如果為名利而拋棄道義規(guī)則,不守公道正義,最終會失去一切,所以為人為事一定要嚴守公德道義,堅守底線。
司馬遷評價李斯:“李斯以閭閻歷諸侯,入事秦,因以瑕釁,以輔始皇,卒成帝業(yè),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嫡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太史公既充分肯定了李斯輔佐秦始皇成就帝業(yè)的功績,也指出李斯為保全自己的高官顯爵而無原則地順從討好秦二世,最終諸侯叛亂,李斯自己也遭受極刑。
雖然李斯最終以悲劇結(jié)局,但是首先應該肯定他是一個有眼光有能力的政治家。在秦朝統(tǒng)一前和統(tǒng)一之后,他都提出了很多妙計良策,如《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李斯因說秦王,請先取韓以恐他國,于是使斯下韓?!崩钏乖谇丶娌⑾麥缌鶉鴷r,建議先滅距離最近國力最弱的韓國,阻力較小也可以震懾其他諸侯國。李斯的悲劇并不是能力或才華不足的問題,而在于其價值追求和道德底線的問題,也就是李斯的“德”有問題,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崩钏沟囊簧橇钊烁袊@的一生,建功立業(yè),高爵厚祿,最終卻又遍嘗五刑,牽連家人,夷滅三族。司馬遷在《史記·李斯列傳》中記敘了一個逐利者最終被自己的私欲所埋葬的悲劇人生。我們要教育學生不僅要遵守社會的公德規(guī)范,更要嚴守私德、降低欲望、抵御誘惑,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遠。
李斯從三公至尊跌落為階下囚的遭遇,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今天我們中學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在教學中既要引導學生學習一心為國、英勇獻身的民族英雄林覺民這樣的正面榜樣,也要學習在對待如李斯這般充滿爭議的歷史人物時作辯證的分析,從李斯的悲劇中反思教訓。我們在教學中不是讓學生記住幾個人名、了解幾個故事,而是要在分析中去培養(yǎng)學生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