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活力課堂”的理解,需要超越“認識論”,走向“生命觀”?!盎盍φn堂”是真正地走向兒童生命深處的教育。區(qū)域推動“活力課堂”,就是力促區(qū)域教育真正地關注兒童的生命成長,激活兒童的生命活力。因此,需要從整體發(fā)展、愛的能力、在否定中生成等關鍵要義,深刻把握“活力課堂”的“生命意蘊”,并由此生成各美其美的學?!盎盍φn堂”的豐富樣態(tài)。
【關鍵詞】“活力課堂”;生命意蘊;愛的能力;整體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C"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14-0022-04
【作者簡介】呂林海,南京大學(南京,210063)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活力課堂”并非一個新的提法,查閱網(wǎng)絡數(shù)據(jù)庫可知,圍繞“活力課堂”的相關研究已有二十年的時間歷程。然而,大量有關“活力課堂”的研究,幾乎轉換成了對十分具體且明確的教學策略之研究,如激發(fā)興趣的研究,創(chuàng)生情境的研究,問題任務的研究,辯論式學習的研究,等等。盡管上述方面的確有助于“活力課堂”的生成,但它們未必就是“活力課堂”的本然特質。這些具體的教學策略,的確是打造“活力課堂”的有效路徑,但或許也是打造“生本課堂”“生動課堂”“探究式課堂”等“其他課堂”的可選方案。這里所體現(xiàn)出的不唯一性其實也在要求我們,“如何從更高的角度認識‘活力課堂’、解讀‘活力課堂’”,使“活力課堂”真正地煥發(fā)出“活力”。
南京市秦淮區(qū)著力從區(qū)域層面推進“活力課堂”,這是一次深化探索、推進實踐的良好機遇。通過深刻把握“活力課堂”之特質,有助于區(qū)域內(nèi)的各所學校把準實踐方向,凸顯校本變式,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區(qū)域教改樣態(tài),打造出一個生機勃勃、聚合共生的秦淮教育“活力”生態(tài)。
正是基于上述考量,筆者在本文中將對“活力課堂”進行更深入的本質解析,以助力區(qū)域各校的實踐推進。
一、回到原點:“活力”之“生命意蘊”
毫無疑問,“活力課堂”的關鍵詞是“活力”。根據(jù)《辭?!返年U釋,“活力”一詞來自“活力論”,亦譯為“生機論”。對“活力課堂”的深刻理解,需要從“生命的視角”來展開,需要從兒童的“生命特質”和“生活特質”來加以分析。
“活力課堂”之“生命特質”,其實是對傳統(tǒng)課堂“認識范式”的更高超越。所謂傳統(tǒng)課堂的“認識范式”,就是把課堂教學更多地看作是一種“特殊的認識機制”,把兒童在課堂上所經(jīng)歷的過程更多地看成是一種“認識的過程”。但是,僅僅把“活力課堂”看作是探索、發(fā)現(xiàn)、理解等“活躍的認識活動”,這顯然是不夠的。“活力課堂”更凸顯的是一種“生命范式”,這是一種把生命以及生命所經(jīng)歷的生活在學校教育中彰顯、復歸的課堂教學活動。此時,兒童的認識過程是深深扎根于每一個真實的教育生活之中的,“此時的認識和學習,才是真正有根的”。這種扎根于生命與個體生活體驗的課堂,才是真正的“活力課堂”。
一個人的生活體驗,就是他的生命歷程,生命的活力展現(xiàn)于個體對于自身生活的體驗、感悟、接納與擁抱之中。在這一點上,杜威的觀點發(fā)人深省:“在真正的生活之中,人才學會了對這個世界的認識,這是他深層的生命體驗?!币虼?,人的認識是無法和人的生命活動相剝離的,也是無法和一個人真實的生活體驗相分割的。哲學家懷特海也持一種生命視域下的教育哲學觀,他深刻地指出,“對教育而言,唯有一個主題——那就是豐富多彩的生活”。在他看來,只有每個人所經(jīng)歷的真實而精彩的生活,才是每個人生命體驗的關鍵成分。教育的力量只有在這樣的生活關涉之中,才能真正散發(fā)出來。
綜上可見,無論是杜威所認為的“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還是贊可夫所主張的“學校教育就是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美好的生活”,他們的思想深處,都彰顯了“活力課堂”的“生命主張”和“生命意蘊”。生命在經(jīng)歷著生活,在生活的時間之流中,每一個孩子形成對世界的認識都是他形塑自我的過程。學校教育與課堂的真正活力,就在于“超越了具體知識學習之后”,在生活的體悟之中塑造出“每一個你自己”?!盎盍Α笔敲恳粋€生命的“主體體驗”,是每個個體蓬勃而深刻的“自我感受”,他在教育過程中體會到了“自我”,感悟到了“自己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我們應當看到,“活力課堂”也有各種知識的學習,“認識論”意義上的“活力”也同樣需要得到張揚。但是,“知識的學習”與“認識的過程”必須指向“讓學生過一種他滿意的生活”,“滿意的生活”才是真正“活出自我生命的歷程”?!皾M意”,意味著滿足自我,意味著自我作為生命的“充足生長”。由此觀之,作為“認識過程”的“課堂上的探究”也許很熱鬧,但很可能并不一定讓學生滿意,因為沒有走入學生的生命情感深處。真正的探究,不論形式如何,其本質上是“為探究而存在的”,是一種讓探究者感到“滿意”與“滿足”的生活,他在探究過程中實現(xiàn)了“自我生命的充足生長”,此時的他,必定是充滿活力、全身心投入的。這樣的探究,才是真正的“活力探究”。所以,“認識論”意義上的學會探究、學會思維、學會學習,只是教育的開端,教育最深層的意義就是思考自己、做自己,為自己內(nèi)心中的生命感召而行動,此時的教育才是“向內(nèi)的”——指向“成為你自己”。正如葉瀾教授所指出的,“我認為,必須突破(但不是完全否定)‘特殊認識活動論’的傳統(tǒng)框架,從更高的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它所期望的實踐效應就是: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
二、整體發(fā)展——“活力課堂”的指向
從人的存在與發(fā)展的生命性來看,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是作為一個人及其生命的完整性而發(fā)展的。每一次課堂生活,都是他完整生命歷程的一個片段,這個片段中涵養(yǎng)的是他自身綜合而完整的素養(yǎng)。
在一個完整的生命世界中,理性是包裹在情感、意志、態(tài)度、交往、價值、感知之中的,理性的發(fā)展是各種要素彼此互嵌之后的完整發(fā)展。扎根于每個個體生命和生活中的“活力課堂”,需要以“素養(yǎng)視角”來進行兒童課堂經(jīng)歷的構劃,并由此超越布魯姆的“認知目標分類視角”。
指向“素養(yǎng)”的課堂,必然是一種指向生命性的課堂。因為素養(yǎng)之“素”,是一種本質性、底色性,是一種沉淀于個體生命深處的修養(yǎng)。傳統(tǒng)的課堂,強調一種對知識的認識,但這種認識所賦予個體的,只是一種“工具”,個體利用“工具”來解決問題。只有當個體在運用“工具”的過程中,遇見了困惑、經(jīng)歷了挑戰(zhàn)、形成了洞見、生成了感悟,從而包裹了個體豐富的經(jīng)驗,滲透了個體復雜的情感,浸潤了個體深層的感受。此時的“工具”或“知識”就真正地“嵌入”到了個體的生命深處,形成了一種見地、一種視野、一種心態(tài)、一種格局,構成了個體生命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我們應當注意,“活力課堂”并不是不要“知識的分類”,而是不要“分類化的知識學習”,這樣的學習是一種“工具化的學習”。本質上而言,分類的每個知識點,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的認識世界、解釋世界的“透鏡”,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智性力量之展現(xiàn)。所以,每一個知識點的學習,其實都是“在生活中”的學習,所以學習是無法“被分類化”的,而只能“關聯(lián)化”“整體化”“超越化”。
三、愛的能力——“活力課堂”的動能
愛,是一個人作為人的本能。愛他人、愛知識、愛自然……一切“非自我”的“他者”都是一個“真正的生命主體”渴求、好奇、追問、理解的對象。指向個體生命發(fā)展的“活力課堂”,需要從一個人“愛的能力”處啟動。
所謂“愛”,就是承認“他者”(他人、知識、自然、世界等)的“獨一無二性”,承認“他者”對于“自我成長”的重要意義。正是在這些“承認”中,生命主體開始不斷地反思自我、改變自我、發(fā)展自我,將“他者的異質性”轉化到“現(xiàn)在的自我”之中,自我的生命由此獲得成長。
“活力課堂”就是一種由“愛”驅動的課堂。這樣的課堂的一個關鍵要素在于“傾聽”,即塑造一個“傾聽的課堂”。這里的“傾聽”,不僅僅是感官意義上的,更是情感意義和思想意義上的,即真正地、發(fā)自內(nèi)心地接納“他者”,“擁抱他者”“向他者學習”?!盎盍φn堂”,本質上就是一個“對他者接納的課堂”。
“活力課堂”旨在讓學生恢復一種“愛的能力”,鼓勵學生打破“一人視角”,讓學生的生命活力從對他者、對別處的注視中重燃、激活。在哲學家安德烈·布勒東的眼中,“愛的能力是語言和存在的詩意的、革命的媒介,它是創(chuàng)新力量的源泉,是一種革命性的渴望”。對于真正的智者來說,如果缺失了愛的能力,他的理性也會變得枯竭且無力。沒有愛,思考就失去了活力,變得重復和被動。真正的愛刺激了思考,使人有意愿去追求、接納和擁抱“獨一無二的他者”。
四、在否定中生成——“活力課堂”的機制
“活力課堂”源于一種“對他者的愛的能力”,表現(xiàn)為“對他者的包容、接納和熱愛”。那么,“接納他者”之后,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這就進一步觸及“活力課堂”的機制了。
對“他者”之愛,其實就是一種對“不同于自我”的“否定性”之愛?!八摺彼哂械?,一定是有著與自我的不同之處,“他者”意味著“否定性”。“否定”則進一步意味著“對自我而言”的“新穎的東西”,吸納這樣的“新穎性”才能使個體不斷成長?!盎盍φn堂”正是因為有了來自“他者”的否定性,才會讓學習者顛覆已有的深層經(jīng)驗,才會重構經(jīng)驗,由此形成新的經(jīng)驗,最終讓學習者煥發(fā)出生命的活力。在課堂上,當學生為一個觀點,激烈研討之時;當學生為一個難題,苦思冥想之時;當學生為一篇課文,感動不已之時……這些都是成為他真正開始學習與成長的機遇。
更為重要的是,“活力課堂”打開了每一個個體無限的“精神空間”。此時的課堂,涌現(xiàn)出的必然是“豐富多彩”“充溢著各種教育細節(jié)”“極具個性化”的課堂氛圍。因此,“活力課堂”一定是有著“豐富的生成”之場域。這里的“生成”,是“每一個”個體的“生成”,它是動態(tài)、變化、難料的,但卻充滿著教育的機遇與豐富的各種可能。對于教師而言,關注“生成”,其實就是關注了“每一個”學生。此時的“每一個”,不是統(tǒng)計學意義上的,而是生命意義上的?!懊恳粋€”學生在激發(fā)著教師,讓教師擁有了一種“耐心傾聽的能力”和“教育的豐富想象”。正是有了這種“源自內(nèi)心的傾聽”和“浸潤著移情與接納的想象”,教師才能突破慣常的認識框架,并生成“真正”的師生互動。這里的“真正”,意味著教師在互動中把學生看作是獨特的、成長過程中的人,他努力幫助學生不斷超越自己的獨特經(jīng)驗,并追求與眾不同、有著各種可能性的幸福人生。
真正的教師,是一個能激活“每一個”學生的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才真正創(chuàng)建了“有生命活力的課堂”?!盎盍φn堂”的真諦,恰在于此。
【參考文獻】
[1]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