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綺夢
摘 要:本次行動研究以番禺本土飲食文化為主題,結合繪本形式,將本土文化與課本內容聯(lián)結,形成多元藝術教育格局。希望相關實踐和研究能激發(fā)學生對本土飲食、人文風俗的興趣,讓本土文化不消沉于社會發(fā)展中,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小學美術;番禺本土文化;手工繪本
一、本土文化發(fā)展現(xiàn)狀
隨著科技進步和經濟發(fā)展,越來越多省份的人才被引進到番禺定居,促進了當?shù)氐慕洕?、環(huán)境和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使得番禺區(qū)逐漸數(shù)字化、綠色化且向國際化轉型。但番禺的本土文化卻停滯不前,“新番禺人”對于本土文化幾近陌生,甚至部分文化逐漸被取代,消失不見。
粵港澳三地同言同食,作為粵文化發(fā)源地的廣州,現(xiàn)今學生不講粵語、少食粵菜已成普遍現(xiàn)象,“新番禺人”的到來,更是極大地沖擊了本土的飲食文化。
番禺地處珠江三角洲腹地,河涌交錯、水網(wǎng)如織,村落山環(huán)水繞,本土飲食中多以“河鮮”“農家”“清淡”為主,是帶有強烈水鄉(xiāng)風味的田基美食。但隨著城市新移民的到來,飲食結構上逐漸發(fā)生變化,部分老字號店面被口味千篇一律的大型連鎖餐飲取代,種種原因導致番禺本土飲食逐漸消失。
二、本土飲食文化融入美術課堂教學
認識番禺本土飲食文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番禺的人文歷史底蘊,讓“新番禺人”更加容易融入番禺、扎根番禺。將生活的元素帶到美術創(chuàng)作當中,或是將美術元素應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都能夠為學生開啟一扇創(chuàng)新的大門。本文將以自制番禺本土飲食文化繪本作為主要探討內容,設置相應課程,形成相關課例,使得美術課堂變得更為靈動,更富有地域特色。
(一)問卷調查分析
本次行動研究進行了《番禺本土飲食文化知多少》的問卷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學生、家長和教師,發(fā)放共計300份問卷。其中,學生問卷發(fā)放涵蓋了小學各個階段。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對番禺區(qū)本土飲食文化只停留在“早茶”二字。部分家長和教師能寫出“沙灣姜撞奶”“脆皮馬蹄糕”“紫蘇炒田螺”等食物,但對“食在廣州,味在番禺”的概念一無所知。由此可見,番禺區(qū)本土飲食文化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與利用。
(二)美術課堂生活化,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興趣
任何藝術創(chuàng)作都來源于生活,沒有對生活的密切關注與思考,根本無法在繪畫作品中傳達出作者的真實情感,無法深刻理解事物的構造與形象。
番禺菜秉承了廣府菜的風格,夏秋講清淡,冬季講滋補,選料廣泛。得益于地利,隨處可見的水鄉(xiāng)風味美食為此次行動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條件。教師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設美術實踐的環(huán)境,嘗試多種形式的美術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認識本土文化乃至嶺南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認知和藝術素養(yǎng)。
1. 實施興趣教學法
課堂中以番禺十大名菜、十大名點作為導入,引領學生通過課前預學,搜集有關資料。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資料整合以及分享,通過美食介紹的方式激發(fā)學生對本土飲食文化的興趣和學習動力。
2. 因材施教,鼓勵繪畫風格多樣性
在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框架支持下,結合番禺區(qū)“融·樂”課堂的教育理念,教師因材施教,拒絕機構流水線式繪畫教育,幫助學生建構適合自身特點的創(chuàng)作風格。
(三)手工繪本內容與教學策略的研究
1. 制定自制本土美食繪本《味在番禺》的教育教學內容
現(xiàn)今大部分的小學生動手能力相當出色,因此本次行動研究選擇了難度較大、手工較多的自制繪本作為作品載體,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具有本土文化元素、風格迥異的繪本。自制本土手工繪本,不僅訓練了學生資料搜集能力,還鍛煉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了美術鑒賞能力和創(chuàng)作能力。
本次行動研究旨在學中玩,玩中傳承,傳承中學。因此被選定為課程設置的內容都是番禺本土具有代表性的飲食,如光皮乳豬、番禺爬金山、錦繡蓮藕三寶、市橋白賣、大石脆皮馬蹄糕等,豐富了美術課堂中缺少的本土人文板塊內容,課堂教學更貼近生活。
2. 實施自制本土美食繪本《味在番禺》的教學策略
(1)課前預學,實施“聯(lián)系生活”策略
結合番禺區(qū)“融·樂”課堂的教育理念,在課前預學上,教師將引導學生與家人進行實地考察,去當?shù)氐拿朗车晏降?,了解該店傳統(tǒng)美食的歷史、傳承和獨特之處?!叭凇贰闭n堂走出固化教學模式,從“生本課堂”到“素養(yǎng)課堂”,不僅把時間還給了學生,還加強了親子教育,旨在“樂中學”。
學生親身感受、品嘗番禺美食,激發(fā)學生對番禺興趣和熱愛。這對于傳統(tǒng)飲食文化、人文文化的傳承及發(fā)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2)課堂活動,實施“研學后教”策略
在課堂活動操作中,教師將從“分享—歸納—創(chuàng)作—再分享—總結”6個步驟來引導學生。
在分享和歸納中,教師先示范分享,再引導學生分享所見所聞。前期的預學考察,學生已經有意識地學習本土飲食文化和人文文化中的各種智慧,加上課堂中互相分享、互相學習,開闊了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對本土飲食的認知。在創(chuàng)作中,教師帶領學生探究如何將本土飲食文化與藝術表現(xiàn)手法相結合,教師尊重學生繪畫風格的差異性,不限制學生繪畫的工具材料。
在本次行動研究中,“錦繡蓮藕三寶”一課體現(xiàn)了學生的繪畫風格差異性。部分學生選擇使用彩鉛加馬克筆的形式進行繪畫,開始有意識地塑造物體的立體感和質感;部分學生把該菜色做成了手賬食譜,詳細地畫出了每一個制作步驟;部分學生使用無紡布剪出蓮藕的造型,運用超輕粘土做出了配菜,手工制作了一盤精美的菜肴。
無論哪種表現(xiàn)形式,在學生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教師僅充當“助手”一職,偶爾提供技術性幫助。繪本皆由學生精心手繪,細心制作內部細節(jié),最后以精美的畫面、豐富的表現(xiàn)手法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營造一場視覺盛宴。
(3)適當調整課堂,深化探究
教師在每一節(jié)課后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和畫面,了解學生對本土飲食的認知和態(tài)度變化,總結教學實踐的成效和問題,并對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進行反思和討論,適當進行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的調整。
課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按照繪本中的表現(xiàn)方法繼續(xù)創(chuàng)作或改編,深入探究本次行動研究沒有選中的食物,豐富自己的作品,深度了解本土飲食文化和人文文化。
三、結語
本次行動研究中,以番禺本土飲食文化作為主要的研究題材,學生通過預學、實地考察、自制手工繪本等活動,深層次地了解水鄉(xiāng)田基美食,豐富美術課堂中缺少的本土板塊內容,讓本土飲食文化得到了很好的推廣和傳承。同時,學生對自己的手工繪本作品非常滿意,他們會跟家人或者同學共閱自己的作品,分享所見所聞,這也體現(xiàn)了自制手工繪本在教育中的潛力和應用價值。
此次行動研究題材是本土文化中的飲食文化,日后可推廣至本土的節(jié)日文化、節(jié)氣風俗、建筑風格等。藝術應要扎根生活而高于生活,要走出課堂,探索區(qū)域文化,這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及發(fā)展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志明.“融·樂”課堂理念下的美育工作坊實踐與研究[J].藝術教育,2023(05).
[2]鄭麗蓉.“我喜歡的家鄉(xiāng)美食”——美術社團中的繪本自主創(chuàng)作活動[J].東方娃娃·繪本與教育,2023(04).
[3]王佩茜.讀繪本 學繪畫——兒童繪本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小學生(上旬刊),2023(04).
[4]陳欣欣.在小學美術課堂中融入繪本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wǎng)絡教學學報(下旬刊),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