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延庭
摘 要:敘事教學法是順應新課程改革要求而出現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法有利于促進課程內容與現實生活的有機融合,使學生在掌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點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滲透德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揮出“道德敘事法”的價值,合理確定敘事主題、敘事內容、敘事方法,更好地推進道德與法治教學順利展開。
關鍵詞:道德敘事法 小學道德與法治 應用策略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很多教師依舊沒有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教學方法仍較為單一、無趣,無法充分帶動起學生“學”的熱情。隨著新課標的逐步落實,教師應該基于最新的教學理念及時改良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設計,以讓學生在“學”中獲得真切體驗、真實感受。道德敘事是一種歷久彌新的道德教育方式,道德敘事包括“故事”和“敘事”等方面,曾經是中西方傳統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道德敘事法是德育中運用敘事法促進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長、發(fā)展的一種方法。道德敘事法是當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工作中,教師所常采用的一種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主要是依托現實生活案例,通過講解不同的道德事件促進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感知、記憶,從而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教師可以應用“道德敘事”這一新方法,豐富課程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一、科學選擇敘事視角,引領思考方向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各知識點之間具有緊密的聯系,在進行道德敘事時,教師也要基于學科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敘事內容、科學選擇敘事視角,以引領學生的思考方向,使學生在道德案例的分析、理解中獲得全新的學習體驗,促進學生的深層思考、深入探索。
例如,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歡歡喜喜慶國慶》的教學目標為:引領學生有機了解、掌握國慶節(jié)的來源,并認知其中的歷史故事、文化內涵等,促進對學生愛國意識的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基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教學目標選擇合理的道德故事,并選擇科學的視角進行闡述,以優(yōu)化課程教學設計。教師可以選擇《巧渡金沙江》的道德故事,講述紅軍長征中的艱難,引領學生學習、感受紅軍身上不畏犧牲、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品質,引領學生樹立愛國意識。教師還可以講述當前祖國的富強,以此引發(fā)學生的深層思考,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革命先輩的偉大之處,學生認識到當前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引領學生更珍惜生命、更熱愛生活,形成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以此充分發(fā)揮出道德敘事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價值,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
二、轉變道德敘事主體,鼓勵學生表達
在以往傳統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通常是教師占據課堂的主體,一堂課下來往往是教師在“講”,學生在“聽”,學生在此過程中的參與度較低。在進行道德敘事教學時,教師往往會成為敘事主體,無法充分帶動起學生“學”的主動性,導致敘事教學法的作用無法被充分發(fā)揮出來,課堂教學依然沉悶、枯燥。在新課程的不斷改革與推進下,出現了“兒童立場”這一先進的理念,要求教師以“學生”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體現到道德敘事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及時轉變敘事“主體”,鼓勵學生自主表達,引領學生進行敘事,以給予學生更多的話語權,為學生提供更多交流、展示自我的機會,以真正提高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掌握能力,對學生的情感感悟能力、道德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10課《吃飯有講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轉變“敘事”主體,引導學生講一講自己“家”中是如何吃飯的,講一講“吃飯”中發(fā)生的故事。有的學生講述了“除夕夜”的“吃飯”故事,大家聚集到一起,與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吃飯,在吃飯時要等人都到齊了才能吃飯,在吃飯時要等長輩吃了才能動筷;有的學生講述了自己在吃飯前不洗手會被爸爸媽媽說的故事。教師以此方式鼓勵學生的自主表達,并引領其他學生認真地“聽”,使學生能夠在“說”中、“聽”中了解到吃飯時的正確做法,教師再根據學生的“講述”加以針對性引導,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并能夠做到尊重他人、孝親敬長。
又如,在進行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10課《家人的愛》這一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進行提問:“在生活中,你能夠感受到家人的‘愛嗎?他們是如何表達‘愛的?”教師要引領學生進行生活回想,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一說生活中那些有關“愛”的故事。有的學生說到自己生病時父母照顧自己的故事,有的學生說了自己生日時家人為自己慶生的故事。在學生的表達中,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家人對他們的“愛”,基于此,教師可以再引領學生進行深層思考,引導學生在家庭生活中表達自己的“愛”,做到尊重家人、愛護家人。以此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交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交流平臺,促進學生表達分享,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表達”的過程中獲得新感受、新體會。
三、引入生活敘事內容,引發(fā)情感共鳴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以往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只依托教材內容開展課程教學,導致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內容感到“陌生”,在學習中也無法產生“代入感”,無法快速地學習知識。因此,基于小學生年齡小、理解能力弱這一特點,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教師應該積極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從生活中尋找故事素材,以拉近學生與課程知識的距離,使學生能夠從這些生活故事中了解課程教學內容。因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前,要充分做好備課工作,深入地挖掘課程內容與生活的“關聯點”,再在利用道德敘事法時引入生活敘事內容,以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更好地將學生“帶”入道德與法治學習中,引發(fā)學生的深層思考。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融合“生活”中的一些話題,引發(fā)學生的聯想、想象,鼓勵學生暢所欲言,以更好地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使學生形成敢于說出自己想法的良好習慣,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學生之間的討論、溝通。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6課《我家的好鄰居》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引入生活敘事內容,向學生講解生活中的故事,以引領學生共同分析。如:“有一年冬天小明回家忘帶鑰匙,爸爸媽媽又加班還沒回來,小明只能在門口等著爸爸媽媽,這時鄰居外出看到了小明,明白了小明是忘帶鑰匙被困在外面后,邀請小明到自己的家中去坐一坐,還讓小明一起吃飯,小明的爸爸媽媽回來后連忙跟鄰居家道謝并將小明領回了家?!苯淌谝I學生充分感受鄰里間的溫暖。再引入一些生活故事,如:“小明扶著行動不便的王奶奶下樓”“小華的媽媽幫助鄰居收衣服”等,同時設計生活性話題:“你們在平常如何與鄰居相處?”教師引領學生進行生活回想,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敘事教學法的針對性、實效性,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yǎng)得到提升。
四、運用多元敘事方式,營造敘事氛圍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中,教師要想將道德敘事法的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僅僅依靠單純的“講述”是遠遠不夠的,教師應該充分地注重對道德敘事方式的優(yōu)化,通過利用多元敘事方式,豐富敘事內容、增添敘事的趣味性、互動性,從而吸引學生的眼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此過程中能夠認真學習、思考、探究,將“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端正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角色扮演法是當前教育背景下較為流行的一種方法,將其應用到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參與到課程活動中,并通過自身的“表演”直觀呈現、展示道德故事內容,在課堂上營造輕松、自由的學習氛圍,也符合學生模仿能力強、表演欲望強的特點。因此,在應用道德敘事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運用“角色扮演法”,引領學生以“演”的方式將道德故事直觀呈現出來,并在“看”中、“演”中思考、感受其中蘊含的道德內容。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我不拖拉》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課程教學目標,教師就可以選用“道德敘事法”開展教學,并運用多元敘事方式促進學生形成“遵守時間、不拖拉”的良好習慣。首先,教師可以依據課程內容選擇《火車沒坐上》這一道德故事,然后將具體的內容介紹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演”的形式將這一道德故事清晰、直觀地呈現出來,在“演”中、“看”中真切感知“拖拉”可能會造成的后果。在此方式的應用下,學生的主體性能夠得到充分發(fā)揮,且“學”的積極性會變得更高。在學生的“表演”結束后,教師可以再開展“交流”活動,就這一道德故事說一說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說:“雖然可能只是拖拉了一兩分鐘,但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后果。”有的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我之前也因為拖拉趕不上火車,后來沒能出去玩。”有的學生發(fā)出感慨:“遵守時間真重要??!”學生在交流、討論中,紛紛取得了新收獲、產生了新體會,教師要再引導學生站在故事“主人公”的視角上進行總結,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遵守時間”和“做事條理”的重要性。以此更好地豐富課堂活動內容,使學生在自主表演中感知“拖拉”的危害,并對自己日常的行為進行反思,有利于促進學生形成“不拖拉”的良好習慣,也有利于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質量、效率的大幅度提升。教師以此能夠充分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局限性,也有利于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重難點,使學生不再覺得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一門枯燥、乏味的學科,能夠充分地帶動起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得學生更輕松、更自由、更容易地獲取課程知識點,也能夠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的喜愛程度,促使學生在今后以更積極、認真、主動的態(tài)度投入到課程學習中。
五、注重敘事總結環(huán)節(jié),感知道德內涵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運用道德敘事法主要是為了引領學生認知、感受故事背后蘊含的道德內涵,能夠促進學生良好價值觀的形成,促使學生形成優(yōu)良的道德品質。在道德敘事法的應用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注重引導學生對道德故事進行分析、理解,還要有效設立敘事總結環(huán)節(jié),并鼓勵學生進行自主總結,對敘事案例進行有機評價,以此更好地強化道德素養(yǎng)培養(yǎng),使學生在總結、評價的過程中能夠深入挖掘、感知其中蘊含的道德內涵,進一步促進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充足提升,促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充分注重學生在組內的交流、合作,以更好地增添課堂教學的互動性,增進學生之間的互相合作,促進學生綜合學習素質提升。
例如,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6課《我們神圣的國土》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以“我的祖國”為主題開展實踐教學活動,先將班級中的學生按照學習能力、發(fā)展水平合理地劃分為一個個學習小組,再以“組”為單位開展實踐搜集活動,引領小組中的學生共同合作、交流,通過“繪畫”的形式描述祖國“疆域”的遼闊,并搜集相關的故事資料。在此活動開展完畢后,教師再開展“展示、交流”活動,引領學生互相展示、交流,先展示自己小組的合作成果,然后再說一說自己在本次實踐活動中搜集到的道德故事,并說一說自己的感想、體會,以進一步升華學生對“祖國”的情感。教師再引導學生小組之間進行互相評價、交流,并進行針對性總結,使得學生在此過程中充分認識到祖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又如,在進行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1課《假期有收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可以以“組”為單位引領學生完成“我的假期生活”任務,引導學生通過“路線圖”繪制描述自己假期中的行走路線,以“日記故事”的形式講述自己假期生活中做了什么“好人好事”,并描述出自己當時的感受。在此小組任務完成后,教師再開展展示、交流、討論活動,能夠引領學生互相展示、分享、評價,教師再進行總結,使得學生能夠在此活動中感受到分享假期生活的快樂,能夠真正懂得假期的意義,進而能夠幫助學生對本節(jié)課程內容進行全面了解與掌握,增強道德與敘事教學的實效,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引發(fā)學生的深層思考、深度學習,進一步強化對學生思想感情、道德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促進學生全方位成長。
綜上所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是當前新時代教育背景下的重要任務,而道德與法治學科具有較強的德育功能,教師需要深入挖掘、研究更符合學生發(fā)展需求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道德敘事法在小學德治教學中的運用,旨在引導學生認識故事背后的道德內涵,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其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能夠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以多元生活案例引發(fā)學生的現實思考,進一步幫助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實踐應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靈《道德敘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落地——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西部素質教育》2022年第18期。
[2] 李文?!独劦赖聰⑹路ㄔ谛W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運用》,《教育觀察》2020年第47期。
[3] 李傳港《道德敘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策略研究》,《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年第8期。
[4] 唐敏《道德敘事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應用探究》,《新課程》2019年第6期。
[5] 孟慶東《淺談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道德敘事法的運用》,《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年第3期。
[6] 李惠《論道德敘事法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的運用——從〈喜羊羊與灰太狼〉說起》,《中國教師》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