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湖湘之地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但由于東西方在文化、審美以及意識形態(tài)等多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目前其對外傳播處于瓶頸,無法實現(xiàn)有效傳播。該文基于實地考察,從湖湘文化翻譯傳播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得出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過程中存在術語譯文不統(tǒng)一、譯者水平有限、缺乏受眾意識,以及傳播形式單一的問題。針對以上實際問題,該文運用多模態(tài)翻譯傳播理論,從翻譯傳播本體、受眾、術語翻譯及傳播形式等四個方面提出文本、圖片、音頻及視頻等多個模態(tài)有機結合的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策略,以期切實有效地提高湖湘文化在國外的接受度,為中國文化“走出去”國家戰(zhàn)略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湖湘文化;多模態(tài);翻譯;對外傳播;現(xiàn)狀分析;對策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8(b)-0154-05
The Study on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ulture in Huna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ity
HOU Qikun, XI Shuhan, LIAO Lujia
(Foreign Studies Colleg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China)
Abstract: Though Hunan Province is rich in culture, it is now at the bottleneck of it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fails to realize efficient cultural exchanges under the impact of Eastern and Western differences rooted in culture, appreciation and ideologies.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of the culture of Hunan, four main problem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ed: term inconsistency, unqualified translators, lack of audience awareness and monotonous communication channel. Targeting at the problems above, multimod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at organically integrate pure text with pictures, radios and videos have been put forward under the multimodal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in an expectation of effectively upgrading the western acceptance of Hunan culture so as to shed light on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promoting Chinese culture to go global.
Key words: Culture in Hunan; Multimodality; Translati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atus analysis; Solutions
湖湘之地,人杰地靈,英才輩出,文化資源尤為豐富。近年來,湖湘地區(qū)也逐步重視起挖掘、發(fā)揚、傳承湖湘文化,促進了湖湘文化的國內外傳播,但在湖湘文化的對外傳播過程中也產生了一些問題,例如文化術語翻譯不統(tǒng)一、譯者傳播意識不足、翻譯傳播形式較單一,以及忽視受眾接受度等。21世紀以來,世界已逐步進入信息高度發(fā)達時代。融圖片、影視、音頻、動畫為一體的多模態(tài)翻譯傳播模式逐漸成為傳播發(fā)展的前沿領域,多模態(tài)翻譯傳播模式下的文化對外傳播也得以脫離單一的文本敘事,使文化故事以更加立體、多樣的形式呈現(xiàn)在大家的眼前。立足于當前的新媒體時代,為更好地推動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廣大譯者應重視傳播客體作用,通過打造多模態(tài)語料庫,提高自身翻譯水平,并從受眾角度結合圖像、視聽等非語言模態(tài)等途徑助力湖湘文化走向世界。
1 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現(xiàn)狀
湖湘文化氛圍濃厚,在近代及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曾涌現(xiàn)出一大批進步人物和革命先烈,湖湘文化中的愛國憂民精神、實事求是精神、偉大斗爭精神、星火燎原精神等都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湖湘文化對外傳播對建立民族自信和增強民族自豪感意義重大,但目前湖湘文化海外翻譯傳播仍存在效果不佳、海外知名度不高等問題。從傳播主客體角度分析,困局形成原因可大致歸納為五點,即關鍵術語不統(tǒng)一、譯者缺乏傳播意識、受眾接受度研究不充分、傳播主體單一及傳播形式單一。
1.1 術語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以毛澤東詩詞為例,其詩詞可視為革命心路歷程的詩意表達。毛澤東詩詞不乏對湖湘經典地標的勾描與著墨,隨著毛澤東詩詞英譯本的對外傳播,這些經典地標也逐漸成為當今湖湘文化中獨具特色的人文資源,因此,如何處理毛澤東詩詞中經典地標的翻譯問題成為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影響力構建的重要因素。以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中“橘子洲”的翻譯為例,長沙市岳麓山風景名勝區(qū)官網將其譯為Orange Isle,美國譯家威利斯·巴恩斯通(Willis Barnstone)直譯成the promontory of Orange Island,中國譯者黃龍將其譯作the Prow of Orange Ait,譯家許淵沖將其譯成Orange Islet。因此譯者在翻譯具有濃厚文化底蘊的文化負載詞時,應當多查詢歷史背景資料,仔細斟酌遣詞,始終注意術語統(tǒng)一,否則易使國外游客或英語讀者產生文化障礙和理解困難,不利于提升湖湘文化對外傳播效果。
1.2 譯者問題
湖湘文化文本通常涉及歷史人物和事件,其特征是術語多,沒有華麗的辭藻,注重文化信息。譯者在翻譯這類文本時需要對文本描述的歷史故事、思想感情等有深刻的理解。真正成功的翻譯過程,譯者應當更加重視雙語文化,而非雙語語言結構[1]。以毛澤東詩詞英譯為例,毛澤東詩詞國外英譯群體分為三類:外國譯者群體、外國譯者與華裔譯者合譯群體以及華裔譯者群體(李正栓,張丹,2021)。因為不同的譯者群體所處的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tài)環(huán)境與中國譯者不同,所以翻譯出的作品也會有所差別。例如毛澤東詩詞《西江月·井岡山》中的“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一句,
美國譯者巴恩斯通對此句的翻譯:
Low on the mountain our flags and banners
and on the peak an echo of bugles and drums.[2]
巴恩斯與華裔學者郭清波(Ko Ching-po)共同合譯了毛澤東詩詞,他們屬于外國譯者與華裔譯者合譯群體。譯者將原文的“山下”譯為“l(fā)ow on the mountain”似乎不太準確,但他們將“旌旗”譯為“flags and banners”表明巴恩斯通在郭清波的幫助下對原文包含的中國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中國譯者李正栓的譯文如下:
Below the mounts flags and banners are seen;
On mount-tops drums and bugles are heard.[3]
李正栓長期研究毛澤東詩詞英譯并出版過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從以上兩句詩詞譯文中可見他的翻譯風格是力求對仗、形式工整,但譯文動詞的選擇似乎未能充分展現(xiàn)出紅軍嚴陣以待的聲勢,略顯平淡。
上述兩種毛澤東詩詞英譯文可謂各有千秋,基本傳達出詩詞原意。在翻譯包含湖湘文化負載詞的文本時,譯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歷史背景和思想感情,可通過英譯文加注釋的方式讓外國讀者明確原文意義,促進湖湘文化對外傳播。
1.3 受眾問題
除開術語問題與譯者問題對湖湘文化翻譯傳播的影響,從受眾角度分析,長期以來我國的對外翻譯活動缺乏對受眾差異性的足夠重視,甚至堅守以我為主的翻譯觀念,并采用較為傳統(tǒng)的單向度傳播模式,缺乏對話意識,囿于自說自話的傳播思維,因此對外翻譯傳播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4]。中西方價值觀、審美習慣、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巨大差異使得湖湘文化對外傳播效果不太理想。
湖湘文化傳播形式單一。湖湘文化的傳播主要有線上、線下兩種傳播渠道。湖湘文化的線下傳播主要湖依托于湖湘地區(qū)旅游文化基地。湖湘地區(qū)旅游資源豐富,但是各種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都主要采用較為靜態(tài)的傳播方式,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小,游客從選擇性參觀中很難切實感受到湖湘文化的真正魅力。湖湘文化的線上傳播主要依靠網絡新聞推介或線上微紀錄片的形式,例如2022年推出《血色瀟湘》十集微紀錄片,2023年清明時節(jié)推出《陳昌:中國共產黨早期“思政育人”先驅》五集微紀錄片等。但這些紀錄片僅在特定平臺播放,且沒有英文字幕,傳播效果不太理想,傳播形式略顯枯燥,使觀眾產生距離感。
2 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策略
為紓解當前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困境,多模態(tài)翻譯傳播理論善于利用新興科技手段與網絡及短視頻等新媒體業(yè)態(tài),積極助力湖湘文化走向世界。多模態(tài)翻譯傳播強調翻譯在模態(tài)之間的轉換和不同模態(tài)之間的合作互動,使得單一、枯燥、扁平的敘述變得更加生動、立體。就湖湘文化“走出去”而言,從多模態(tài)翻譯傳播理論出發(fā),可從以下三方面探討其對外翻譯傳播策略:一是要強調翻譯傳播本體,建設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多模態(tài)語料庫;二是要重視翻譯傳播主體,培養(yǎng)湖湘文化對外傳播參與者的多模態(tài)翻譯傳播意識,不斷增強譯者的翻譯能力,提高翻譯水平;三是要對標翻譯傳播受眾,有機結合多模態(tài)視覺與視聽等多重感官體驗,提升湖湘文化的跨文化交際效能,緊扣翻譯傳播受眾審美意識與接受度范圍,有針對性地調整優(yōu)化湖湘文化對外傳播材料的圖文信息組合及排版方式。
2.1 建設多模態(tài)語料庫
黃立鶴[5]指出多模態(tài)語料庫是指音頻、視頻和文字語料等多種信息集成,研究者可以通過多模態(tài)方式加工、檢索和統(tǒng)計建設相關研究的語料庫。紅色文本具有涉及內容重復率高、行業(yè)及術語眾多、詞匯富有地域性等特點,僅憑人工校譯或借助電子詞典等傳統(tǒng)翻譯模式速度較慢且翻譯質量參差不齊。多模態(tài)語料庫不拘泥于傳統(tǒng)的文字形式,而是通過音頻、視頻等方式記錄語料,譯者在該語料庫檢索時可以得到與待譯文本相同或相似內容的雙語平行文本、圖片和音視頻,可有效提高翻譯質量與速度。
建立多模態(tài)湖湘文化翻譯語料庫新模式,是多模態(tài)理論和湖湘文化語料庫相結合的實證研究。通過應用多模態(tài)湖湘文化翻譯語料,譯員在翻譯湖湘文化的相關內容時能提升翻譯的質量和效率,促進湖湘文化的對外傳播。目前湖湘文化的語料主要以圖片和文本為主,雙語音視頻較少,仍有待進一步豐富湖湘文化多模態(tài)語料庫數(shù)據(jù)。多模態(tài)語料庫是語料庫家族中的新秀,有廣闊的應用范圍和良好的發(fā)展前景,能夠提升譯員的翻譯速度和譯本的準確度。合理運用多模態(tài)語料庫不僅能幫助湖湘文化“走出去”,也有助于其他領域的發(fā)展。
2.2 培養(yǎng)翻譯人才
對外翻譯傳播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譯者的培養(yǎng)。中國要講好中國故事,塑造大國形象,提升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亟需培養(yǎng)造就一批高端翻譯人才。為加強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的效果和力度,以下兩方面值得關注。
2.2.1 建立湖湘文化翻譯傳播培養(yǎng)機構
眾所周知,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能夠反映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狀況。譯者承擔著轉變語言文化能力的義務,湖湘文化具有豐富的精神養(yǎng)分與文化內涵,譯者在翻譯時應該有所側重,突出闡述湖湘文化的鮮明特色。為加強湖湘文化翻譯人才培養(yǎng),可依托省、市各級政府機構,設置專門的湖湘文化翻譯人才培養(yǎng)管理機構,培養(yǎng)選拔一批符合精準對外傳播新要求的具有廣闊國際視野與全球意識的高水平翻譯人才,構建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專業(yè)隊伍。不定期開展相關譯者培訓,使譯者不斷學習湖湘文化知識,了解湖湘文化精神內涵與認知語境,熟悉旅游文化景區(qū)對外接待工作要點,從而在實際工作中主動彌合因中西認知和文化差異引起的湖湘文化翻譯空缺,激發(fā)國外受眾的認知興趣,同時在機構內部設立意見反饋機制,專門收集國外受眾對湖湘文化翻譯傳播效果的意見及建議,并對相關翻譯傳播內容與翻譯策略進行及時整改。
2.2.2 培養(yǎng)譯者多模態(tài)翻譯的能力
經濟全球化催生出文化多樣性,科技進步與人工智能發(fā)展使得人類能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方式更新知識或增加體驗,全新的多模態(tài)認知與傳播時代已然形成。New London Group曾提出Multiliteracy一詞,胡壯麟[6]將其翻譯為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或多元識讀能力。多模態(tài)識讀能力要求譯者不僅能閱讀各種信息,還能勝任跨文化交際任務。翻譯專業(yè)本地化培養(yǎng)方向是一個可供選擇的切入點,學生不但需要學習英語基本語言知識和翻譯理論及實踐技能,還需要掌握諸如編程、網站設計和語料庫等計算機輔助研究工具。在翻譯本地化過程中,譯者不僅要依據(jù)當?shù)貍鹘y(tǒng)習俗與文化習慣對翻譯文本進行深度處理,很多時候還要負責設計圖像、聲音及視頻等多模態(tài)要素的最佳組合方式。因此,我們可以考慮依托湖湘地區(qū)高等院校的獨特區(qū)位優(yōu)勢與雄厚專業(yè)基礎,在高校外語學院的翻譯專業(yè)開設面向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的本地化翻譯傳播人才培養(yǎng)課程,為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提供一批批優(yōu)秀的本地化翻譯傳播人才。例如在高校外語學院的翻譯類課程中增加湖湘文化翻譯模塊,在中國文化通識課程中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在計算機應用能力課程中加強學生的計算機應用技術水平。高校教師也可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開設湖湘文化翻譯實踐拓展課程,布置相應的文化知識翻譯實踐作業(yè)或師生合作項目,強化學生對湖湘文化翻譯傳播工作重要性的認知水平,不斷增強對外翻譯傳播工作的受眾服務意識。例如開展湖湘文化標識語漢英翻譯實踐、湖湘旅游景點宣傳冊漢英翻譯實踐,拍攝湖湘文化漢英雙語宣傳視頻等,這些豐富多彩的翻譯實踐活動使參與者能了解更多語料形式,以便能根據(jù)不同翻譯傳播受眾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喜好禁忌等合理選擇得當?shù)哪B(tài)組合進行翻譯,使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效果最大化。
2.3 增強受眾意識
由于中西雙方在價值觀、審美意識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要提高湖湘文化對外傳播效力,我們不僅要注重信息表達的精準度,還要著重考慮國外受眾的接受度范圍,力求在信息傳達精確度與目標受眾接受度之間達到一種理想的平衡[7-9]。下面將結合多模態(tài)翻譯傳播,從受眾群體角度對推動湖湘文化“走出去”提出可供借鑒的翻譯傳播策略。
2.3.1 結合視聽模態(tài),傳播核心價值
翻譯傳播好湖湘文化,要將翻譯傳播與視聽多模態(tài)相結合,以靈活生動的多媒體形式傳播湖湘文化基因[10-12]。動畫片《那年那兔那些事兒》以動漫形式展現(xiàn)世界二戰(zhàn)史與中國抗戰(zhàn)史,其鮮活的動畫人物、詼諧有趣的臺詞使得這部頌揚中國紅色精神的動漫在海外視頻網站YouTube上引發(fā)國外網友廣泛討論,達到了較好的文化傳播效果。由此可見,在當今的新媒體時代,湖湘文化的對外翻譯傳播必須將圖、文、聲、像等多模態(tài)有機結合,打造以湖湘文化為題材的電影、動畫、舞臺劇等,受眾目標明確,實現(xiàn)湖湘文化的精準對外翻譯傳播,增強文化傳播效果與受眾接受度。
2.3.2 精巧設計配圖,傳達湖湘文化
多模態(tài)翻譯傳播強調語言是傳達信息的最主要模態(tài)形式,圖片、音頻及視頻等非語言模態(tài)也會對意義傳遞起輔助作用。在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過程中,除關注語言表達精準度以外,還需重視文本圖片或視頻剪輯風格是否符合目標受眾的審美偏好。文本插圖對文本翻譯具有輔助理解與補償翻譯功能,對減少中西方文化誤解和烘托文化氛圍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中西審美方面的巨大差異要求我們站在受眾角度,關注讀者的個性化需求,在翻譯湖湘文本時巧妙運用圖片增補讀者的意義空間,烘托情感,引起讀者的共鳴,并對圖片的色彩、布局、風格進行相應調整,使其與受眾的審美偏好相適應。在文本模態(tài)與圖片模態(tài)的積極高效互動下,受眾了解湖湘文化經典的積極性會大幅提升。
2.4 傳播形式多樣化
湖湘文化的傳播形式單一,與當今信息時代多元傳播形式嚴重脫節(jié)。而多模態(tài)傳播理論強調結合運用視覺、聽覺、語言、文字符號等不同的敘事符號進行多模態(tài)敘事,能夠使傳播內容以更加豐富、立體的形式呈現(xiàn)在受眾眼前。在信息時代,要推動湖湘文化走出國門,贏得海外受眾的青睞,必須結合多模態(tài)傳播理論,運用科學技術的力量對陳舊的湖湘文化傳播形式進行改造。
2.4.1 采用VR技術
提高湖湘文化對外傳播的吸引力,要借助科技力量。VR虛擬現(xiàn)實技術結合計算機圖像系統(tǒng),打造出三維立體、可交互環(huán)境,能夠極大地延展人們的視覺體驗,使湖湘文化變得更為立體化和具象化。通過設計與湖湘文化相關的VR游戲,在湖湘文化旅游地投放,讓游客身臨其境地體驗湖湘文化內涵,進一步激發(fā)外國游客對湖湘文化的興趣,使他們跳出枯燥的純文本敘事模態(tài),用更加直觀、立體的敘事模式了解湖湘文化。
2.4.2 打通線上傳播渠道
拓寬湖湘文化的傳播廣度,要打通線上傳播渠道。單純依托湖湘旅游地傳播湖湘文化存在輻射面不廣、效率低下等問題。要擴大湖湘文化的對外影響力,必須打通大眾傳媒等線上傳播渠道。目前中國字節(jié)跳動公司旗下的TikTok全球短視頻社交平臺的全球下載量已經突破30億次,在海外存在一定的影響力。若能通過TikTok平臺采用海外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線上推廣,將有效地加強湖湘文化的傳播力度和世界影響力。
2.4.3 設計湖湘文化旅游紀念品
加深湖湘文化給受眾留下的印象,設計獨具湖湘特色的紀念品。湖湘文化旅游資源豐富,是湖湘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但單純的旅游參觀經歷難以給受眾留下長效的印象。多模態(tài)傳播理論將視覺和觸覺模態(tài)也視為重要的信息傳播渠道。文化旅游紀念品綜合這兩個模態(tài),將湖湘文化具象化,同時具有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若能夠設計為受眾喜愛的旅游紀念品,讓國外游客帶出國門,就能進一步擴大湖湘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3 結束語
湖湘文化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偉大革命精神,是中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湖湘文化對外翻譯傳播不僅有利于提高我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還有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多模態(tài)翻譯傳播強調不同模態(tài)與媒介的積極互動配合,還強調不同模態(tài)在翻譯傳播過程中進行適時的靈活轉換,體現(xiàn)了新媒體時代翻譯傳播的應有之義。多模態(tài)翻譯傳播理論為湖湘文化的翻譯傳播實踐提供了新思路與新策略,將在今后的翻譯傳播工作中接受實踐考驗,并不斷得到改進與完善。湖湘紅色文化與多模態(tài)翻譯傳播理論的深度融合與創(chuàng)新必將煥發(fā)出新的生機,為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 NIDA E. 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 BARNSTONE W, KO C.The Poems of Mao Tse-tung[M].New York: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72.
[3] LI Z. A Refined Translation of Select Poems of Mao Zedong[M]. Toronto:Toronto Education Press,2018.
[4] 吳赟,牟宜武.中國故事的多模態(tài)國家翻譯策略研究[J].外語教學,2022,43(1):76-82.
[5] 黃立鶴.語料庫4.0:多模態(tài)語料庫建設及其應用[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5,38(3):1-7,48,161.
[6] 胡壯麟.社會符號學研究中的多模態(tài)化[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1):1-10.
[7] 曹進,童國艷.符號學三大意義與翻譯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22,43(4):96-106.
[8] 陳柯.媒介生態(tài)視域下紅色旅游文化的對外傳播[J].青年記者,2018(11):127-128.
[9] 董新穎,梁琳琳.多模態(tài)京劇術語庫建設的原則、框架和實踐路徑[J].中國戲劇,2022(5):81-83.
[10]李正栓,張丹.毛澤東詩詞國外英譯群體行為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1,43(3):17-30,59.
[11]潘韓婷.翻譯研究的語言學途徑:從比較語言學到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J].中國翻譯,2022,43(1):18-28,187.
[12]沈成飛,連文妹.論紅色文化的內涵、特征及其當代價值[J].教學與研究,2018(1):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