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遷臺記憶”檔案是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也是反對“臺獨”分子及其歷史虛無主義的銳利武器。由遷臺、記憶、檔案三個要件有機組成的“遷臺記憶”檔案,真實反映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和兩岸關系的歷史變遷,在鑄牢臺灣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斑w臺記憶”檔案為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精神養(yǎng)料:通過兩岸同胞協(xié)力編修族譜、推動族譜對接等互動實踐,給予臺灣同胞身份認同的信息憑證;基于紀實攝影照片、記錄片等檔案形態(tài),賦予臺灣同胞強烈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記憶。但從目前來看,“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時空壓縮下檔案資源基數(shù)不足與代際傳遞的斷層壓力,檔案治理體系與資源利用不全所引致的功能障礙,以及“臺獨”分子的惡意阻擾等現(xiàn)實挑戰(zhàn)。未來應對這些挑戰(zhàn),須從強化政治引領、健全治理體系、推進檔案業(yè)務、拓展宣介渠道入手,充分發(fā)揮“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綜合效能,從而消除“臺獨史觀”,彰顯反“獨”促統(tǒng)作用。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臺灣同胞;“遷臺記憶”檔案;民族認同;集體記憶;身份認同
中圖分類號:D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378(2024)05-0128-13
一、問題的提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黨全國的一件大事,必須貫穿在對臺工作全過程各方面[ ]。當前臺海局勢復雜多變,尤其是“文化臺獨”及其歷史虛無主義謬論甚囂塵上,凸顯了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必要性與緊迫性。長期以來,臺灣的“文化臺獨”者與“政治臺獨”力量沆瀣一氣,企圖通過篡改教科書、歪曲歷史觀念、污名化歷史人物、破壞歷史紀念場所等錯誤行徑,從多層次多管道解構和重構臺灣的歷史記憶,釀成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結構性失憶”,引致文化上“去中國化”之目的[ ]?!拔幕_獨”勢力倒行逆施,無所不用其極,甚至出現(xiàn)賴清德“洗滌人心”的“文化臺獨3.0”版本[ ]。然而,不管“臺獨”分子施行何種“文化臺獨”樣態(tài),真實意圖都是以歷史虛無主義虛無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反制“文化臺獨”及其歷史虛無主義謬論,引導臺灣同胞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文化觀、民族觀和國家觀,構成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內容。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就兩岸關系發(fā)表重要講話,提出兩岸同胞要“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堅定共創(chuàng)中華民族綿長福祉,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強調了臺灣同胞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角色功能,為糾治“文化臺獨”及其歷史虛無主義謬論提供了重要指導與根本遵循。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指出,要“制定民族團結進步促進法,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完善港澳臺和僑務工作機制”[ ]。這有助于從制度層面為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法治機制保障,促使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形有感有效。
目前,學界也關注到海峽兩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聯(lián)性議題,形成了價值闡釋與實現(xiàn)路徑兩個取向的研究成果,對解決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其一,價值闡釋取向的相關研究剖析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涵意義、價值功能和作用機制等[ - ],指出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遏制“臺獨”分子及其“文化臺獨”謬論,對促進祖國完全統(tǒng)一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 ]。其二,實現(xiàn)路徑取向的相關研究關注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落實機制,認為武陣演武等閩南文化是聯(lián)系兩岸人民血脈與情感的媒介[ ],主張從媽祖信俗文化[ ]、宗教文化與兩岸中華文化認同的角度,構建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助推策略[ ]。
綜而觀之,盡管學界關于海峽兩岸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比較豐富,但這些研究成果多以海峽兩岸區(qū)域及其文化為研究對象,關注“臺灣同胞”的不多,專門聚焦“遷臺記憶”檔案與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聯(lián)性研究闕如?!斑w臺記憶”檔案印證兩岸歷史淵源,承載中華民族記憶,在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中具有重要功能。鑒于此,本文立足“臺灣同胞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研究對象,以“遷臺記憶”檔案為例,解讀“遷臺記憶”檔案的要件及其意蘊,探討運用“遷臺記憶”檔案促進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功能價值與面臨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并提出應對策略。
二、“遷臺記憶”檔案的要件解讀與意涵建構
“遷臺記憶”檔案真實反映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和兩岸關系的歷史變遷,是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記憶媒介?!斑w臺記憶”檔案能夠喚醒臺灣同胞內心深處的集體記憶,并借助對集體記憶的回溯與重構,堅定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意識,成為反對“臺獨”及其歷史虛無主義的銳利武器。在揭示“遷臺記憶”檔案對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功能之前,首先需要厘清“遷臺記憶”檔案要件及其意涵。
(一)“遷臺記憶”檔案的要件解讀
作為社會科學研究的邏輯起點,概念是由部分或要素以一定原則組成的有機整體?!斑w臺記憶”檔案概念可以細分為由“遷臺”“記憶”“檔案”三個要素所構成的意義性整體。
首先,“遷臺”是對空間的指涉,關乎族群及其文化的區(qū)域流動?!斑w臺”表征為一種雙向性的空間流動,先由祖國大陸往臺灣地區(qū)遷移,然后再由臺灣地區(qū)回流到祖國大陸的互動過程。如果說前者是以生存生活為目的的遷徙行動,那么后者飽含著對祖地鄉(xiāng)土的情感回歸。這兩種流動方式不僅賦予“遷臺記憶”檔案空間文化意義,而且揭示海峽兩岸同宗同祖、同文同種、同根同生的血脈關聯(lián)。以閩臺為例,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早在先秦時期,閩越族已經(jīng)陸續(xù)移居臺灣,成為臺灣島的先民[ ]。大陸漢人大規(guī)模渡往臺灣大致始于唐宋時期,至明末逐漸進入高潮,清領臺灣以后則達到鼎盛階段。1763年,臺灣人口已達666 040人,而1782年又增加到912 920人,平均每年增加1萬多人。1811年,臺灣人口高達1 901 833人,30年間增加將近100萬,平均每年增加了3萬多人。而1840年又增長到250萬人,平均每年新增2萬人左右[ ]。至清末,臺灣全島人口已在300萬人以上[ ]。伴隨人口的空間流動,來自祖地故土的生活習慣、民間信俗等地方文化也發(fā)生區(qū)域性流動。這些鄉(xiāng)梓文化不僅為早期先民橫跨臺灣海峽提供精神庇護,而且構成先民們落腳寶島臺灣、維持族群關系等方面的秩序資源,更成為當前臺灣同胞溯源尋根的信息憑證?!斑w臺”不僅是人口的空間流動,而且關乎族群文化延播、在地化與反哺等多元意義,促使“遷臺”行動疊加了文化意義,夯實了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事實基礎。
其次,“記憶”是對過去的指涉,關乎身份識別與族群認同。記憶是指社會個體或集體對過往事件的印象。從廣義上看,記憶除了心理和生理的功能外,還具備社會意義。可以說,記憶是一個特定社會群體的成員共享往事的過程和結果,而且作為個體或集體的記憶都是在特定“記憶的社會框架”下發(fā)生的,形成于個人與個人、與團體或國家的互動過程之中[ ]。在此,人類的記憶與身份認同緊密相關,成為個體身份認同的重要媒介。身份認同是對個人與族群關系的認識,蘊含識別和歸類兩重意義:基于主體視角,回答“我是誰”;基于類別歸屬視角,回答“我屬于哪個群體”。社會個體通過對集體記憶的情感共鳴、意義共享與集體歡騰,容易形成“我群”與“他群”的身份區(qū)辯。同時,我群或他群均以共同體的形式存在。中華民族是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的人們所組成的共同體,可以通過共同體成員的個人記憶和集體記憶加以識別與定位。社會個體通過對共享過去的記憶,能夠增進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遷臺”記憶是對臺灣同胞從祖國大陸遷徙臺灣地區(qū)后又與祖國大陸交往交流交融的真實記錄,不僅呈現(xiàn)個別家族或宗族的記憶,而且是對特定時期國家民族歷史變遷的生動注解,可為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動力支持。
最后,“檔案”是時空疊加的記憶媒介,是呈現(xiàn)集體記憶的信息載體。日常生活中,檔案常常被理解為一種合法性憑證,認為它是對社會個體過往事件的記錄文本,而且以靜默的方式由專業(yè)性的檔案管理機關加以保管。其實,檔案不僅是擁有憑證屬性的文本,而且在建構社會歷史、集體記憶和國家認同方面也具有很大作用[ ]。其功能在于為社會群眾提供一種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體記憶等情感內容[ ]。簡言之,檔案兼具憑證屬性與記憶屬性,發(fā)揮對族群身份與集體記憶的建構與呈現(xiàn)功能。如果說社會是“記憶的劇場”,那么檔案對族群集體記憶的建構則是在“編織記憶”,是在“制作歷史劇”,而在這一織密集體記憶的過程中,檔案完成了對族群集體記憶建構的觸發(fā)、描述、證實等功能,促使族群集體記憶得以“昔日重現(xiàn)”[ ]。在這個意義上,檔案的憑證屬性與記憶屬性合二為一,共同致力于族群集體記憶的喚醒、傳揚與重構。檔案具有的社會功能激發(fā)了檔案管理機關對“遷臺記憶”檔案的保護、開發(fā)與利用,也吸引了臺灣同胞重拾“遷臺記憶”檔案文獻,參與解讀“遷臺記憶”檔案等記憶再現(xiàn)活動。這有利于增進臺灣同胞對宗鄉(xiāng)族誼、家國情懷、民族命運等共享集體記憶的認同感。
(二)“遷臺記憶”檔案的意蘊建構
作為一種檔案實踐現(xiàn)象,“遷臺記憶”檔案的意蘊建構在于回答其“是何物”與“有何用”兩個問題,即內涵結構與功能價值兩個方面。
其一,“遷臺記憶”檔案的內涵結構。結合上述分析,“遷臺記憶”檔案可以理解為海峽兩岸往來過程中直接形成的,印證兩岸歷史淵源,體現(xiàn)兩岸交流交往,承載中華民族記憶,對國家和社會具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這一概念界定是對“遷臺”“記憶”“檔案”三要素的有機整合,呈現(xiàn)創(chuàng)制主體多元化與類型多樣化特點。從創(chuàng)建主體看,“遷臺記憶”檔案涉及原生主體與派生主體。原生主體為檔案文獻的真實經(jīng)歷者,比如遷臺族群、團體和個人以及遷臺群體的眷屬等。正是由于兩岸先民們的互動往來實踐,才賦予了“遷臺記憶”檔案的集體記憶功能。派生主體意指對原生主體生活實踐及其文本記錄進行解讀的相關群體,涵括檔案管理、新聞媒體、研究機構、社會群眾等。原生主體與派生主體分別構成“遷臺記憶”檔案的生產者與再生產者,促使“遷臺記憶”檔案的真實信息得以重現(xiàn)。從創(chuàng)建形式來看,“遷臺記憶”檔案形式多樣?!斑w臺記憶”檔案涉及祖國大陸和臺灣地區(qū)的官方歷史往來文書、非官方歷史往來文書,以及兩岸族群、家庭、個人往來的證件書信等三種類型[ ]。而檔案管理實踐則將“遷臺記憶”檔案文獻細化為往來書信、文件票據(jù)、口述記錄、報刊文獻、影像記錄、其他記錄等六大類[ ],這幾乎涵蓋了海峽兩岸各民族同胞交流交往交融的各個面向。在諸多類型中,兩岸族譜家書、紀實攝影照片、紀錄片等檔案較為典型,便于從多角度展現(xiàn)兩岸交流的歷史過程與客觀事實。“遷臺記憶”檔案類型的多樣性不僅便于面向兩岸同胞征集“遷臺記憶”檔案,而且有助于喚醒臺灣同胞的家國情懷與民族記憶。
其二,“遷臺記憶”檔案的功能價值。“遷臺記憶”檔案不僅具有歷史、學術、收藏等方面價值,而且更具政治性價值?!斑w臺記憶”檔案不僅以客觀憑證的顯性方式為臺灣同胞提供身份確證,而且還借助蘊藏的信息提供某個時刻或整個時期的群體故事與集體記憶。以閩臺族譜對接為例,近年來臺灣同胞掀起了一股來閩溯源尋根浪潮。2022年,已在北京工作4年的臺灣女孩賴賴,通過社交媒體,在臺辦、宗親和網(wǎng)絡等多方力量的幫助下,憑借300多年前清朝留下的“賴氏族譜”中記錄的地址“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深田爐溪社”,找到了祖籍地福建漳州平和縣坂仔心田村。臺灣女孩賴賴激動地說:“今天我?guī)е胰嘶貋砹?!”?]臺灣同胞賴賴認祖歸宗事件并非個例,反映了臺灣同胞溯源尋根與身份回歸的強烈心聲。臺灣同胞的尋根行動表明一個最基本的事實: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認同是與生俱來的基因,經(jīng)得住歲月風霜,任何人任何力量都無法改變?!斑w臺記憶”檔案文獻刻畫了兩岸同胞歷史往來的集體記憶。這種集體記憶以“遷臺記憶”檔案為載體介質得以存儲,一旦觸發(fā),便將積淀為兩岸同胞增進宗情族誼、家國情懷、民族凝聚等社會資本,構成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可或缺的認同力量?!斑w臺記憶”檔案對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促進功能,可為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精神文化養(yǎng)料。
三、“遷臺記憶”檔案為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供給精神養(yǎng)料
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從當前臺灣問題視域下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探索,旨在促成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切認同。這種認同意識的培育建基于臺灣同胞的身份認同與集體記憶。“遷臺記憶”檔案內嵌的憑證屬性與記憶屬性,能夠回應臺灣同胞對于“我是誰”的身份追問與“我屬于何群”的記憶反思,繼而形成其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深切認同。
(一)心之所向:“遷臺記憶”檔案給予臺灣同胞身份認同
“遷臺記憶”檔案的憑證屬性給予臺灣同胞身份認同信息合法性支持。身份認同是臺灣同胞心之所向,而確定性的身份符號促使臺灣同胞得以心安。臺灣同胞確證身份的過程,有助于其厘清“我是誰”的原初追問,糾正“臺獨”分子對兩岸關系敘事的錯誤導向,引導島內群眾形成對祖國大陸的正確觀感和認知。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首先要樹立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中的身份意識。作為一種信息記載方式,“遷臺記憶”檔案具有憑證屬性,是原始且可信的經(jīng)過固化沉淀并以合規(guī)的方式傳承下來的核心部分,可以為臺灣同胞的身份認同提供合法性依據(jù)[18]?!斑w臺記憶”檔案表達臺灣同胞身份認同的類型多樣,其中閩臺族譜頗具代表性。閩臺族譜是指閩臺同宗共祖的血緣群體記載其家族(或宗族)世系繁衍與先人事跡的文獻[12]197。閩臺族譜真實反映了閩臺先民歷史往來的直接資料,是連接海峽兩岸血緣關系的文獻紐帶,成為臺灣同胞溯源尋根的信息憑證。不間斷的族譜編修、尋根對接等社會實踐強化了臺灣同胞的身份認同,接續(xù)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脈絡。閩臺族譜基于族譜協(xié)力編修與族譜尋根兩個途徑,給予臺灣同胞身份確證,為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重要支撐。閩臺兩岸先民協(xié)力編修族譜,奠定后人溯源尋根的基礎;后人的溯源尋根,又接續(xù)了族譜編修進程。二者有機互動,共同給予臺灣同胞身份認同,推動其從族群網(wǎng)絡中定位自我,知其所從來,識其今所在[ ]。
其一,兩岸協(xié)力編修閩臺族譜,構成臺灣同胞身份認同信息的重要來源。閩臺族譜編修發(fā)生于閩臺先民的歷史過程中,至明清兩代,兩岸宗親協(xié)力編修族譜漸成為一種民間習俗。比如,《閩臺關系族譜資料選編》基于福建泉州地區(qū)70余部族譜的分析,記載了福建先民遷移臺灣者就有4 000人之多[ ]?!赌暇概c臺灣》一書顯示,僅漳州府南靖一縣明清兩代至少有53個姓氏遷移臺灣,累計有3 645個遷臺人員于譜有載[ ]。臺灣地區(qū)族譜編修也對遷臺人員做出了記載。比如,《臺灣區(qū)族譜目錄》共收編臺灣地區(qū)族譜10 617種,其中祖籍不明的有2 756種,標明祖籍的7 861種族譜中,祖籍福建者達4 700種[12]211。閩臺族譜編修對遷臺姓氏及其情況的記錄,呈現(xiàn)臺灣同胞對故鄉(xiāng)及祖先的深切思念。誠如一名臺灣粘厝莊宗親的感嘆:“我們中國人,最富倫理精神,最富民族感情。我要發(fā)動擴大祭典,崇敬祖德,迢思源遠同時亦要否定一句‘臺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謬論。居住在臺灣的所有同胞,他們的祖先統(tǒng)統(tǒng)來自中國大陸,就血統(tǒng)、文化、歷史、地理及風俗習慣來說,都是道道地地的中國人,中華民族的人,是不容懷疑的?!保?2]219
其二,族譜尋根對接互動,強化臺灣同胞身份認同的心理體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臺灣同胞回祖籍地尋根溯源成為閩臺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日益占據(jù)媒體敘事的重要位置,涌現(xiàn)出臺北三兄妹林彥辰、林冠廷、林沛瑩[ ]與臺生林彥辰臺胞兩兄弟憑借“半張紙族譜尋根”等感人故事[ ]。與此同時,福建結合臺灣同胞族譜尋根訴求,積極推動閩臺族譜對接尋根活動。福建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自開館以來,先后接待兩岸民眾族譜查詢和對接1 000多批次,不僅建立涉臺族譜信息資料數(shù)據(jù)庫,而且編印《閩臺同名村》《閩臺同宗同名村》等眾多涉臺譜牒書冊。此外,對臺工作系統(tǒng)也創(chuàng)設若干專題性對臺交流平臺。2022年,福建省臺灣同胞聯(lián)合會先后在漳州市長泰區(qū)山重村、平和縣埔坪村、心田村設立“海峽兩岸民間交流基地(同名同宗村)”。2023年,由全國臺灣同胞聯(lián)誼會指導的“海峽兩岸閩籍臺灣同胞社團民間交流基地”在福州揭牌。這些對臺交流基地平臺的主要功能,包括面向臺灣同胞征集“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溯源尋根、文化傳承與民族認同等需求。臺灣同胞基于“我是誰”的身份追問,產生閩臺族譜對接意識,又得益于官方政策的有力支持,完成族譜對接、溯源尋根等實踐體驗,在探尋個體身份來源的同時,強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
(二)情之所動:“遷臺記憶”檔案強化臺灣同胞集體記憶
“遷臺記憶”檔案的記憶屬性,賦予臺灣同胞集體記憶,以形成“我群”與“他群”的記憶區(qū)辯,夯實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心理基礎?!斑w臺記憶”檔案真實記錄臺灣與祖國大陸交流交往交融的歷史事實,刻畫了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同呼吸共命運的集體記憶。集體記憶構成區(qū)分族群差異的重要指標,有了共同的集體記憶,族群成員找到族群共同體給予的安全感與歸屬感,促使族群共同體的凝聚力得到強化。紀實攝影照片、紀錄片等“遷臺記憶”檔案對喚醒臺灣同胞內心深處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記憶具有代表性。臺灣同胞紀實攝影照片、專題紀錄片等檔案題材是“以共同體美學為軸心生發(fā)出嶄新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既完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敘事的實踐探索,也在‘一體多元’的思維框架下實現(xiàn)了民族多元文化的輸出與共通的情感故事的書寫”[ ]。此類“遷臺記憶”檔案通過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兩岸共同抵御外侮等方面的刻畫,有助于引導臺灣同胞樹立對祖國的正確觀感與認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其一,“遷臺記憶”紀實攝影檔案,給予臺灣同胞現(xiàn)實省思,為其營造集體記憶烘托氛圍。紀實攝影是臺灣地區(qū)攝影作品的主要風格,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往往成為臺籍攝影師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不僅為我國各族同胞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提供根基保障[ ],而且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編織了一條“意義蛛網(wǎng)”,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臺籍攝影師深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于臺灣同胞塑造中華民族共同體記憶的重要功能。比如,作品《回娘家》描述了兩位回娘家婦女急切趕路,希望早點見到家人的情景,凸顯了“家”在中國人心中永恒的歸宿。作品《歸路》呈現(xiàn)行走午間公路上的孤單姐弟,姐姐背著弟弟,手中打著一把遮陽傘,路面的孤影與失焦的遠景,營造出畫面中相疊的背影,象征性表達勤儉互助的親情愛意[ ]。作品《祖父與孫子》中,祖父居于照片中心位置,身邊環(huán)繞著十多個孫子、孫女,這一張只屬于一個家庭的全家福,間接流露了中國傳統(tǒng)崇尚“多子多?!蔽幕厣?。又如,作品《頭社的米真香》將鏡頭聚焦農民在稻田里彎腰插秧的瞬間,則是對傳統(tǒng)倫理價值需要播種深耕的轉譯,流露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需要代代相傳的理念[ ]。
其二,“遷臺記憶”紀實影片檔案,推動集體記憶活化展現(xiàn),激發(fā)臺灣同胞的內心震動。以兩岸同胞抗戰(zhàn)事實的專題記錄片為例,有研究指出:“站在民族歷史的高度看抗戰(zhàn),國共軍隊在各自的戰(zhàn)場浴血奮戰(zhàn),以血肉之軀抵抗日本帝國主義,這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史篇,更是應該發(fā)揚傳承的中國記憶?!保?]由臺灣中正文教基金會制作的《抗戰(zhàn):和平榮耀·勝利70年》紀錄片,不僅收錄了《苦干》中對抗戰(zhàn)西南大后方百姓建立新中國的不屈歷程,而且還將《義勇軍進行曲》《長城謠》《黃河頌》等抗戰(zhàn)時期的歌曲收錄其中,整個影片扣人心弦。類似題材的作品還有電影《喋血孤城》《血戰(zhàn)臺兒莊》《生死地:1937淞滬抗戰(zhàn)實錄》等[ ],均有益于喚醒那些處于和平時代的臺灣年輕世代,體悟先輩們團結救亡的國家民族精神,堅定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與民族意識?!斑w臺記憶”檔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涉及兩岸同胞歷史往來與當下生活,能夠為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精神養(yǎng)料。無論哪一種類型的“遷臺記憶”檔案,均凝聚了兩岸同胞的共同記憶,便于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力駁斥“文化臺獨”及其歷史虛無主義謬論。
四、“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在當前兩岸復雜局勢的背景下,“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面臨著檔案資源動力不足、檔案功能彰顯乏力、“臺獨”分子惡意阻擾等亟需解決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一)時空壓縮下的緊迫性
時空壓縮下的轉型社會,誘發(fā)“遷臺記憶”檔案留存與傳承諸多挑戰(zhàn)。這種現(xiàn)實挑戰(zhàn)如果處理不當,將造成臺灣同胞在社會轉型期的“結構性失憶”,使之面臨社會融入障礙、認同障礙以及后代尋根困難,導致“遷臺記憶”檔案助推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松動。
其一,社會變遷誘發(fā)檔案資源基數(shù)不足。隨著社會結構轉型,“遷臺記憶”檔案資源或由于保管不力遭受破壞,或因現(xiàn)代性進程而被遺忘,導致檔案資源基數(shù)變少?!吨袊鴻n案報》的一篇報道使用“福建泉州‘遷臺記憶’檔案文獻搶救保護顯成效”[ ]標題,凸顯當前開展“遷臺記憶”檔案文獻保護開發(fā)的緊迫現(xiàn)實。類似的新聞報道不是奪人眼球的噱頭,而是出于對“遷臺記憶”檔案保護刻不容緩的呼吁。社會轉型是社會物理與社會意識的雙層變遷,加劇對“遷臺記憶”檔案資源保護的壓力。比如,城鎮(zhèn)化建設對那些反映兩岸共同記憶的祖祠祖廟等場所的存續(xù)產生客觀影響。其后果之一便是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文物保護政策體系穩(wěn)定性的質疑,影響了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的認同基礎。2023年6月9日,福建省漳州市檔案館接收了當?shù)嘏_灣同胞珍藏50余年的92冊原版古籍《福建通志》。據(jù)考證,這套古籍通志具有確證海峽兩岸根脈淵源的重要功能,然而如此珍貴罕見的成套古籍,卻曾經(jīng)屈身于雜亂污穢的破爛堆之中,令人唏噓[ ]。
其二,年齡結構失衡引致檔案傳承后繼無人。“遷臺記憶”檔案文獻能夠流傳至今,建基于族群代際接力。族群代際接力促使族譜、家書等“遷臺記憶”檔案能夠為后人溯源尋根提供信息確證。一旦族群代際接力出現(xiàn)斷裂,那么檔案保管、編修與傳承將難以為繼。人口年齡結構失衡是釀成該問題的一大因素。以臺灣地區(qū)為例,“根據(jù)臺灣地區(qū)內部事務主管部門統(tǒng)計,2022年臺灣地區(qū)人口總數(shù)為2 326.46萬人,比2021年減少11.06萬人;2022年臺灣地區(qū)出生人數(shù)為13.9萬人,比2021年減少1.48萬人,創(chuàng)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來的歷史新低;死亡人數(shù)為20.7萬人,比2021年增加2.35萬人,是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以來死亡人數(shù)首次超過20萬人,是繼2020年人口首次出現(xiàn)負增長后,連續(xù)第三年出生人數(shù)低于死亡人數(shù)”[ ]。這種現(xiàn)象將導致兩岸族譜編修、對接等“遷臺記憶”檔案代際接續(xù)鏈條的斷裂。誠如地方檔案館工作人員所言,我們正在與時間賽跑,加緊征集“遷臺記憶”檔案。這個賽道隨時面臨臺灣同胞長者突然離世的無奈,讓我們覺得這個賽道的時間更加緊張。
(二)檔案功能的彰顯乏力
“遷臺記憶”檔案對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助推功能,受制于檔案治理體系與檔案資源利用狀況。檔案治理體系、檔案資源利用通過結構保障與技術支撐,共同影響“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然而,檔案治理體系不彰與資源利用不全的裹挾,極易引致“遷臺記憶”檔案在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功能障礙。
其一,檔案治理體系不彰,導致“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力量不足?!斑w臺記憶”檔案資源治理體系是差異性行動主體基于檔案資源有效開發(fā)利用,采用多元化方式所形成的協(xié)同共治格局。當前“遷臺記憶”檔案治理體系還存在不足之處。有些地區(qū)檔案館主動性強,已先行開展“遷臺記憶”文獻征集、整理與開發(fā)工作,形成有關反映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系列成果,但苦于專項經(jīng)費不足,無法及時向社會宣傳推介。有些地區(qū)的檔案系統(tǒng)對“遷臺記憶”檔案文獻征集、研究與轉化工作重視不到位,尚沒有充分認識到“遷臺記憶”檔案在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政治意義。有些地方雖建有工作機制,但存在對上級工作布置的簡單復制,以及“遷臺記憶”檔案征集對象不精準、開發(fā)研究不深入等問題。這無疑將阻礙“遷臺記憶”檔案對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綜合效能。
其二,檔案資源利用不全,引致“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力度不夠?!斑w臺記憶”檔案資源利用不充分,比如信息孤島化、開發(fā)淺顯化、敘事碎片化等,這限制了其對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推動能力。首先,資源信息缺乏有效整合,出現(xiàn)“遷臺記憶”檔案信息孤島化問題。因整合力度不足導致“遷臺記憶”檔案資料缺失或與實際脫節(jié),有關臺灣地區(qū)與祖國大陸之間血緣關聯(lián)的歷史記憶也可能隨之出現(xiàn)缺失與脫節(jié),降低“遷臺記憶”檔案的信息憑證效度與信度。其次,對“遷臺記憶”檔案資源的利用片面化,產生開發(fā)淺顯化問題。鑄牢臺灣同胞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基于客觀性的信息憑證與共享性的集體記憶,而這需經(jīng)由“遷臺記憶”檔案資源開發(fā)得以實現(xiàn)。然而,有些地方停留于檔案資源的表面展示,尚未形成專題性、系列性布展效果;多數(shù)檔案資源數(shù)字化賦能效果不好,社會影響有限,尤其沒有深入臺灣基層民眾。最后,檔案敘事主體對檔案實體及其整體性背景把握不充分,誘發(fā)敘事碎片化問題。雖然“遷臺記憶”檔案在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需要處理好真相的全面還原與多重聯(lián)系的問題。目前多數(shù)檔案資源開發(fā)的敘事主體往往專注于某一檔案實體,而忽視對其當時歷史背景的總體性理解,影響檔案敘事的客觀性,誘發(fā)檔案服務臺灣同胞溯源尋根信息的證據(jù)鏈條不充分。
(三)“臺獨”分子的設卡阻擾
目前,“遷臺記憶”檔案在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中,還遭受“臺獨”分子的惡意阻擾?!芭_獨”分子不僅對“遷臺記憶”檔案資源征集與展示活動百般阻擾,而且妄圖從根本上切斷臺灣地區(qū)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記憶。
其一,添設交流障礙,恣意限制“遷臺記憶”檔案入島活動。從“遷臺記憶”檔案征集情況來看,目前絕大多數(shù)捐獻者主要是當?shù)嘏_胞臺屬,而直接來自臺灣的檔案捐獻者較少。比如,截至2024年8月,福建省莆田市薌城區(qū)檔案局共接受薌城區(qū)與臺灣社會各界人士捐贈“遷臺記憶”檔案資料1 183件,其中,面向臺灣征集檔案69件,約占不到總件數(shù)的5.8%,數(shù)量偏少。究其根源,除了社會媒體宣傳不深入外,還與臺灣當局的出入境政策存在諸多關聯(lián)。臺灣當局對兩岸“遷臺記憶”檔案展示交流也多加設卡,限制乃至阻止海峽兩岸族譜、歷史文獻等入島布展。此外,臺灣當局對前來祖國大陸參訪交流的臺灣同胞實施返臺傳喚審查政策,企圖通過政治恐嚇、社會輿論等手段壓制臺灣民眾對祖國大陸的向往。有臺灣同胞反映,來祖國大陸參加文化交流活動返臺后,臺灣當局有關部門就要求其到指定地方交代情況,如果沒有及時報告的話,將面臨政治審查后果。這無形中削弱臺灣同胞對祖國大陸文化尋根與民族認同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不利于發(fā)揮“遷臺記憶”檔案對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助推效果。
其二,炮制“文化臺獨”謬論,妄圖撕裂“遷臺記憶”檔案記憶。2016年以來,民進黨重新上臺后,始DLsLHNS2sgHqf3W9lc/WYw==終拒不接受“九二共識”,拒不放棄“臺獨”黨綱,并與“文化臺獨”勢力媾和,倒行逆施,炮制“臺灣主體意識”“臺灣民族意識”等“文化臺獨”謬論[ ]。民進黨當局的“文化臺獨”謬論極力鼓吹歷史虛無主義,用錯誤的歷史結論影射和否定現(xiàn)實,妄圖解構臺灣同胞的中華民族成員身份與集體記憶[3]。比如,民進黨當局倒行逆施,炮制“108課綱”,完全把“中國史”從歷史教科書中抹去,換成“東亞史”,妄圖徹底切斷臺灣地區(qū)與祖國的歷史聯(lián)結;同時,“108課綱”刪除遍及先秦時代至近代的17篇文言文,這就是在搞文化的“失憶化”[ ]。民進黨當局的“文化臺獨”意圖及其錯誤行徑貽害無窮,直接誘發(fā)臺灣年輕世代對祖國歷史文化的無知與無感,造成臺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結構性失憶”。記憶是身份與民族認同的基礎,如果沒有了共同的歷史記憶,“遷臺記憶”檔案的功能價值式微,難以為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基礎性支撐。
五、“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優(yōu)化
針對“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中面臨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未來兩岸同胞須加強合作,不斷創(chuàng)新機制體制,提升“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綜合效能。
(一)強化政治引領:提供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力量
“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呈現(xiàn)明顯的政治性特征[ ]。這種政治性特質的形成取決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對于一個多民族國家而言,其內部存在發(fā)展不一的差異性民族族群,始終面臨著如何將多個民族族群整合于一個國家政治體系的問題[ ]。而要推動這種差異性族群凝聚形成一致性的政治歸屬意識,并整合進國家政治體系之中,則需要一個具有高度威信的使命型政治主體——中國共產黨來完成。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其以強大的組織力與凝聚力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力量。“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過程,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能夠為“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政治保障、引領發(fā)展方向、供給精神力量,從而戰(zhàn)勝各種現(xiàn)實挑戰(zhàn),尤其有助于揭露“臺獨”分子及其歷史虛無主義謬論之面目。
其一,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提升制度效能?!斑w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政治性工程,其依賴于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發(fā)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yōu)勢,提升“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整體效能。其二,創(chuàng)建話語結構體系,把握敘事主動權。要堅持黨對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強領導,加快建構臺灣與祖國大陸之間歷史文化、政治制度、民族復興、社會互動、經(jīng)濟互促等方面的話語體系,并使之與“遷臺記憶”檔案有機融匯,形成對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指引。
(二)健全治理體系:匯聚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主體合力
“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多元行動主體協(xié)力推進的實踐,需要通過健全治理體系,厘清多元行動主體的權責關系,匯聚高效運作的協(xié)同治理合力。
其一,行政高位推動。要堅持以新時代黨解決臺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指導,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工作合力,為“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提供方向引領與組織保障。其二,強化業(yè)務指導。推進將“遷臺記憶”檔案與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內容列入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社會主義學院的培訓計劃。面向涉臺、文博等官方或社會團體,開展有關“遷臺記憶”檔案與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專題性培訓。其三,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加快推動“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各級議事協(xié)調機制、相關政策法規(guī)、專項實施方案建設。地方政府加強對“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工作的領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工作協(xié)調機制,協(xié)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健全“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治理體系,便于解決“遷臺記憶”檔案資源征集難、保管分散、共享滯后、業(yè)務不深等現(xiàn)實問題。
(三)推進檔案業(yè)務:夯實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資源基礎
“遷臺記憶”檔案業(yè)務事關檔案資源的認定、保護與利用,構成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保障。要推進“遷臺記憶”檔案業(yè)務,充分發(fā)揮其對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支撐功能。
其一,開展“遷臺記憶”檔案征集。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題,不斷提煉“遷臺記憶”檔案系列題材征集點,縱深開展家族(宗族)遷移、民俗互動檔案等體現(xiàn)家國情懷檔案的征集。涉臺、文博、檔案等官方或社會團體要密切合作,面向返臺定居臺胞、臺屬、在閩定居臺胞、臺商、臺生等群體,廣泛動員其積極參與“遷臺記憶”檔案文獻征集與研發(fā)活動。聯(lián)系臺灣宗親團體、同鄉(xiāng)會、宮廟團體等社會組織,共同開展“遷臺記憶”檔案雙向征集,增強臺灣同胞與祖國大陸交往交流文獻歷史檔案的完整性。借助電視、廣播、報刊、網(wǎng)絡、小紅書、臉書等新聞媒介或社交平臺,做好新一代“遷臺記憶”檔案資料的征集工作,收集涉臺婚姻家庭故事和實物,保存兩岸居民的幸福記憶。其二,推動“遷臺記憶”檔案活化利用。支持檔案、圖書、歷史、文博工作及其相關領域專家組成的專家?guī)?,?lián)合開展“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與理論研究。鼓勵“遷臺記憶”檔案捐獻者參與解讀檔案資料,撰寫遷臺人物和家族親友感人故事、口述史,通過影音記錄及史料典藏,以情促融,營造“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濃厚氛圍。制定兩岸有關聲音、圖片、動畫影像等“遷臺記憶”檔案資料的統(tǒng)一格式標準,以利于兩岸檔案資料長期的保存和交流。推動“遷臺記憶”檔案館、博物館等場館成為各類各級教育教學基地,服務兩岸各族同胞研學交流需要。
(四)拓展宣介渠道:擴大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長尾效應
拓展宣傳推介渠道,是“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走深走實的重要機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創(chuàng)新涉民族宣傳的傳播方式,豐富傳播內容,拓寬傳播渠道,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講清楚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各民族共同發(fā)展進步的可靠保障,講清楚中華民族是具有強大認同度和凝聚力的命運共同體,講清楚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所具有的明顯優(yōu)越性”[ ]。“遷臺記憶05d7cc6b1ecf87ee32a376fa779861f8”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重視宣介工作,拓展宣介方式,開發(fā)文創(chuàng)作品,從而豐富“遷臺記憶”檔案基礎性資源。
其一,加強宣介工作。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宣傳力度。廣播、電視、報刊、網(wǎng)絡等要拓展傳播渠道,通過新聞報道、開設專欄、發(fā)布公益廣告等方式,增強社會公眾的“遷臺記憶”檔案保護意識,厚植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檔案基礎。樹立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從娃娃抓起的理念,創(chuàng)建兩岸青少年檔案文化交流基地和平臺,確保“遷臺記憶”檔案代際接續(xù)。支持地方“遷臺記憶”檔案場所建設,使之成為臺灣同胞溯源尋根、追憶民族認同的“記憶之場”。其二,推動數(shù)字賦能。要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引領,善于運用數(shù)字技術,努力克服“遷臺記憶”檔案在時空方面的傳播障礙,給臺灣同胞帶來更加生動與直觀的體驗、認知。將“遷臺記憶”檔案中反映臺灣與祖國大陸往來的歷史事跡,通過社交媒介加以傳播,促進“遷臺記憶”檔案承載的民族記憶對臺灣同胞的可及性。加大“遷臺記憶”檔案資源整合力度,推動數(shù)字化建設,建立“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專題數(shù)據(jù)庫和共享平臺。其三,開發(fā)文創(chuàng)作品。要以檔案文獻展示、專題研發(fā)等舉措,打造“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品牌。比如,開發(fā)“遷臺記憶”檔案中的臺灣抗戰(zhàn)題材,在臺舉辦對抗“臺獨”史觀的歷史展覽,喚起公眾對日據(jù)時期苦難歷史的記憶。鼓勵兩岸同胞或社會團體聯(lián)合創(chuàng)作諸如《兩岸家書》《臺灣·1945》《“遷臺記憶”背后的故事》等反映臺灣同胞心聲的影像作品,用影像紀實作品喚起兩岸民眾的共同記憶,推動“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故事走進校園、走向社會、走入臺灣。
六、結語
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遏制“臺獨史觀”建構直至消除“臺獨史觀”、達成反“獨”促統(tǒng)的重要舉措。實踐中,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需要借助一定的具象載體?!斑w臺記憶”檔案反映了海峽兩岸各民族同胞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記錄,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與學術價值,更呈現(xiàn)政治性意義。運用“遷臺記憶”檔案服務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助于臺灣同胞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形成反“獨”促統(tǒng)的有力武器。未來更好地彰顯“遷臺記憶”檔案對臺灣同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助推作用,需要兩岸同胞密切合作、審時度勢,進一步提升其綜合效能。
參考文獻:
[ ] 郝小剛,任志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把握兩岸關系大局的“四個堅定”重要論述的敘事邏輯與內涵意蘊[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4(3):126-137.
[ ] 劉相平.論歷史記憶的重構與臺灣的“去華夏化”——兼論“文化臺獨”者的思維邏輯及路徑選擇[J].臺灣研究,2017(3):1-12.
[ ] 任冬梅.警惕賴清德“洗滌人心”打造“文化臺獨3.0”[J].兩岸關系,2024(7):16-17.
[ ] 鄧觀鵬,顧友仁.歷史虛無主義虛無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樣態(tài)、危害與治理[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4(4):149-164.
[ ] 習近平會見馬英九一行 王滬寧蔡奇等參加會見[N].人民日報,2024-04-11(1).
[ ]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9.
[ ] 朱松嶺.臺灣問題視域下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戰(zhàn)略考量、主要內容和重要意義[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4(4):36-46.
[ ] 陳桂清,吳曉芳.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價值與實踐路徑[J].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研究,2021(1):36-43.
[ ] 陳小艷.在對臺工作中深入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意義[J].兩岸關系,2024(5):8-9.
[ ] 黃江林,郭學松.閩臺同源武陣中的中華民族認同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23(3):134-139.
[ ] 游紅霞,田兆元.媽祖信仰鑄牢兩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基礎與實踐機制——譜系理論的視角[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3):142-150.
[ ] 宣朝慶,高綺悅.民族地區(qū)的文化符號、集體記憶與文化協(xié)同——從北川大禹信仰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凝結[J].民俗研究,2024(3):5-17+157.
[ ] 周雪香.血濃于水:閩臺血緣[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
[ ] 陳孔立.清代臺灣移民社會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8.
[ ] 楊彥杰.閩南移民與閩臺區(qū)域文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1):85-90.
[ ] 莫里斯·哈布瓦赫.論集體記憶[J].畢然,郭金華,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77-80.
[ ] Schwartz,J.M.,and T.COOK.Archives,Records,and Power:the Making of Modern Memory[J].Archival Science,2002(2):1-19.
[ ] 特里·庫克.1808年荷蘭手冊出版以來檔案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影響[C]//國家檔案局,中央檔案館.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文件報告集.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1997.
[ ] 丁華東.檔案與社會記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84.
[ ] 蘇雨晴,吳永寧.“遷臺記憶”檔案的價值和開發(fā)路徑研究[J].蘭臺世界,2023(11):42-45.
[ ] 關于面向社會公開征集“遷臺記憶”檔案文獻的公告[EB/OL].(2022-03-31)[2024-08-05].http://www. fj-archives.org.cn/dazw/bsdt/202203/t20220331_296075.htm.
[ ] 臺灣女孩賴賴攜全家回漳尋根團圓[EB/OL].(2024-02-26)[2024-08-04].http://www.zznews.cn/ system/2024/02/26/031220841.shtml.
[ ] 趙靜蓉.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5:30.
[ ] 莊為璣,王連茂.閩臺關系族譜資料選編[G].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4.
[ ] 林嘉書.南靖與臺灣[M].香港:香港華星出版社,1993:7-8.
[ ] 楊苓妍.同根同源血濃于水——網(wǎng)紅歌曲原型臺灣兄妹的尋根故事[J].臺聲,2022(7):90-91.
[ ] 高天鵝,林彥辰.臺胞兩兄弟“半張紙族譜尋根”背后的故事[J].臺聲,2021(18):92-93.
[ ] 王磊.從民族性到現(xiàn)代性——韓萬峰少數(shù)民族電影創(chuàng)作漫談[J].電影文學,2023(7):114-117.
[ ]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22:236.
[ ] 張照堂.影像的追尋[M].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7:501.
[ ] 羅琳,楊軼男.港臺紀實攝影中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24(1):174-183.
[ ] 記憶的力量——共同紀念抗戰(zhàn)勝利催生兩岸關系發(fā)展正能量[EB/OL].(2015-09-02)[2024-08-12].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2/c_1116451641.htm.
[ ] 臺灣民間最新制作抗戰(zhàn)紀錄片臺北首映[EB/OL].(2015-08-11)[2024-08-05].http://news.cntv.cn/ 2015/08/11/ARTI1439261640757556.shtml.
[ ] 福建泉州“遷臺記憶”檔案文獻搶救保護顯成效[EB/OL].(2024-01-19)[2024-08-09].https://daj. fuzhou.gov.cn/zz/daxw/yjdt/202401/t20240119_4763853.htm.
[ ] 透過檔案 回溯漳臺記憶[EB/OL].(2023-06-10)[2024-08-11].http://zzpd.fjsen.com/2023-06/10/ content_31335484.htm.
[ ] 陳麗珍.臺灣地區(qū)高齡化與少子化的人口結構將何去何從?[EB/OL].(2023-02-06)[2024-08-10].
https://www.huaxia.com/c/2023/02/06/1604971.shtml.
[ ] 鐘厚濤.民進黨當局構筑“文化臺獨”的主要策略及其危害[J].統(tǒng)一論壇,2023(1):42-45.
[ ] 任冬梅.“文化臺獨”侵蝕臺灣社會[J].兩岸關系,2023(12):22-23.
[ ] 嚴慶.政治認同視角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考[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0(1):14-21.
[ ] 周平.多民族國家國家整合的邏輯[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13-23.
[ ]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fā)展[N].人民日報,2023-10-29(1).
責任編輯:楊稀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