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引發(fā)了教育教學的變革,豐富了教育教學的工具和資源,促使教育教學環(huán)境、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發(fā)生改變。那么,如何有效促進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呢?筆者從“課前基于技術支持的學情分析”“課中基于技術支持的情境創(chuàng)設”“課后基于技術支持的檢測評價”這三個方面,探討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策略。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30
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教學資源主要由“教師、學生、課本、黑板”四要素構成。課前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確定,基本上依靠感性的教學經驗,課中師生的互動交流,其主要途徑是依靠對話,課后教學效果的評價,主要來自書面作業(yè)反饋。這就導致教師課前制定的教學目標往往脫離學情,課中對話交流的信息往往無法讓基礎薄弱的學生及時準確地獲取,課后教學評價對學生的個性化指導往往不到位。
一、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場景
隨著教育現(xiàn)代化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已逐步進入教育領域并發(fā)揮出其獨特的優(yōu)勢?,F(xiàn)代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更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良好習慣。
2022年4月,我國正式頒布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教學建議部分,第四條特別強調了“關注互聯(lián)網時代下語文生活的變化,探索新的教與學方式,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同時,該標準也要求教師應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趨勢,積極運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提升教學效果。
目前,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場景十分廣泛,主要為以下幾點: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場景非常廣泛,具體包括:
1.內容呈現(xiàn)與活化:通過多媒體資源如圖片、音頻、視頻等,使語文教學內容更加生動有趣,增強學生的理解和感受。
2.教學資源拓展:利用互聯(lián)網獲取豐富的參考材料、文獻和案例,增加教學資源的多樣性,提供更廣泛的知識視角。
3.互動性強化:應用電子白板、學生響應系統(tǒng)等工具提高課堂互動性,鼓勵學生參與和反饋,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4.個性化學習支持:通過信息技術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要,助力學生自主學習。
5.思維能力培養(yǎng):信息技術輔助的教學活動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6.評價與反饋及時性: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快速的評價和反饋,幫助學生及時了解學習成效,調整學習策略。
7.跨學科整合: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了語文與其他學科內容的整合,形成了更為全面的跨學科學習體驗。
8.遠程教育機會:對于無法到校的學生,信息技術提供了在線學習和遠程教育資源,保障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
綜上,信息技術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扮演了多維的角色,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和質量,還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互動、個性化和跨學科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需合理融合傳統(tǒng)教學與信息技術,不斷優(yōu)化教學策略,以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二、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
1.構建網絡課堂,營造良好氛圍
在當前信息技術水平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很多學校及教師也逐漸意識到信息化教育建設對教學實效性提升的重要價值,為此也有很多的學校專門配備了相應的網絡教室,在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初中語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格外關注優(yōu)質教學資源,充分調動學生對信息化課堂的參與熱情,并基于學生自身的興趣需求構建課堂結構,以此實現(xiàn)初中語文知識的全面化覆蓋,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得到提升。
例如,在七年級下冊《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的教學活動中,語文教師可以將教學重點集中在文章單一的文字描述當中,以這篇課文為例,語文教師可以結合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播放一些抗美援朝時期的影像資料,在播放視頻以前要求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了解,使學生能夠首先在腦海中形成較為立體的故事形象,隨后組織學生觀察資料對知識進行探討,并組織學生開展相關主題的演講,以此有效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使學生樂于接受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除此以外,語文教師還可以將資料搜集的工作交付給學生,幫助學生增加知識儲備。
2.優(yōu)化教學模式,突破教學難點
在當前新時期的教育體系背景下,特別是目前針對教育領域不斷進行優(yōu)化和完善的教育背景下,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教學方式日益豐富,比如微課教學法、慕課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等,為了實現(xiàn)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工作的不斷發(fā)展,初中語文教師應當緊密圍繞相應的教學重難點部分,并挑選科學有效的教學手段,以此完善課堂教學模式。
例如,在八年級上冊《中國石拱橋》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就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要求學生在課前使用信息技術的手段對“石拱橋”的資料進行搜集和整理,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質量,教師還可以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上,語文教師可以要求各個學習小組將提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展示,特別是對比不同石拱橋的特點,隨后進行簡短的評價,以此為基礎為學生引入教學內容,進而使學生能夠切實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并帶給學生良好的視覺體驗,同時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3.尊重學生個性,創(chuàng)設高效情境
為了有效激發(fā)初中生的語文學習熱情,初中語文教師應當積極結合相應的教學內容,為學生制作信息技術教學課件,相較于傳統(tǒng)的PPT課件,信息化多媒體課件能夠為學生營造更為真實、生動的學習場景,并依托沉浸式的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參與熱情,這樣不僅能夠展現(xiàn)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同時更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知識獲取方式,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以此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比如,在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的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將文言文中的場景向學生直觀呈現(xiàn)出來,使學生能夠感受到這一世外桃源的美好靜謐,隨后為學生播放相應的音頻,結合美聲范讀為學生構建情景交融的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直觀感受到桃花源人與世無爭、幸福美滿的生活態(tài)度和狀態(tài)。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理解這篇文章的內涵,從而有效豐富學生的學習思維。
再如,在學習《皇帝的新裝》時,為幫助學生準確把握這篇寓言故事的哲理,懂得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有效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之前準備好的相關視頻素材。視頻結束以后,教師可以請中學生化身為裁判,對視頻中演員的表演情況進行科學點評,如扮演“皇帝”的演員,是否通過語言、動作、微表情等表演出皇帝的昏庸無能,如果有不到位的地方,應該如何改正,這樣一來,學生就在鑒賞和點評的過程中,形成良好的審美能力,這對于其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實現(xiàn)人文素養(yǎng)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
4.翻轉教學模式,提高學習動力
翻轉課堂模式對于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與新《課標》所倡導的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是一致的,只不過對于中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相對較高。為避免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抵觸情緒,語文教師才沒有過多應用。而信息技術的應用,則可以為教師創(chuàng)建高效翻轉課堂模式提供重要的支持與助力,為此,教師可以將信息技術與翻轉教學模式融合在一起,并以合適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以此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
比如,在學習《黃河頌》時,授課之前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制作與之有關的課件發(fā)送到在線平臺上,并附上預習任務,讓中學生通過閱讀資料的方式,逐一完成預習任務,并標出自己存在疑惑的地方。在上課以后,教師可以請學生講述自己對某個知識點的理解,如題目中“頌”的含義是什么?聽完《黃河頌》的感受是怎樣的?針對相對復雜或者多數學生都不明白的知識,教師可以進行詳細講解,以便學生能消除疑惑,實現(xiàn)對文章內容的深層次解讀。此外,對于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如生字詞,教師還可以出示相應的題目,以此檢驗他們的掌握情況。如果多數學生通過,則直接引導學生完成下一項學習任務,這樣一來,就可以精簡教學步驟,從而取得“減負增效”的育人效果。
5.借助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能夠增強學生的心理韌性。面對學習和生活的挫折,學生也會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在挫折中突破、成就自我。借助信息技術,學生可以愉快地學習語文,培養(yǎng)學習興趣。為此,語文教師需結合教學內容,引入信息技術,將抽象、晦澀的知識轉換為直觀、立體的視頻課件,讓課堂更加鮮活,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感官,喚醒他們對學習的好奇心,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以《天凈沙·秋思》為例,由于初中生不懂得積累,自學和鑒賞能力差。面對作品,很多人表示無感。特別是班上的后進生,對古詩詞十分抵觸。依托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制作多媒體課件,以具象化的形式展示古詩。同時,準備與作品有關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學好作品。除上述外,教師也可以引入《經典詠流傳》這檔綜藝節(jié)目,課前播放背景歌曲,為學生提供愉快的學習體驗,喚醒對古詩詞的學習興趣。
6.創(chuàng)建網絡平臺,打破時空局限
利用信息技術,打造網絡學習平臺,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學習,擺脫語文教學在空間上的局限性。教師需要將語文學習相關的視頻課、自行制作的微課視頻存儲于百度網盤中,分享給班上的每位學生,使其在課余繼續(xù)學習。依托網絡學習平臺,課后作業(yè)也不會像從前那般枯燥。同時,學生需要結合個人的喜好、需求,有計劃地安排學習。如推薦學生觀看演講視頻,讓他們學習演講者的口語表達技巧,或是觀看歷史紀錄片,學習解說員是如何把控角色的情感,如何理解事物的,以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除網絡平臺外,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創(chuàng)建班級微信群、家長交流平臺等,認真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也可以在群里發(fā)布教學視頻、紀錄片。利用家長交流平臺,主動向家長分享學生在校的表現(xiàn),講述家庭教育的措施,提醒家長監(jiān)督子女在家中的學習。
7.利用網絡資源,拓寬學生視野
初中語文課上,學生除了學習教材內容外,還應當學習課外知識,打開閱讀視野,獲得全面成長。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當利用互聯(lián)網來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資料,提高思維邏輯能力。在面對事情時,學生要獨立思考,擺脫原有的思維框架,培養(yǎng)思維邏輯能力,實現(xiàn)語文教學目標。以《皇帝的新裝》一課為例,教師課前需要讓學生了解全篇的結構、大意,利用信息技術來播放一段童話視頻。一方面,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另一方面,學生也會對全文有深入的了解。同時,教師需要在課堂上介紹安徒生童話的背景,讓學生對作者有更多的認知,以建立知識體系。除上述外,教師需要瀏覽名師講座或是公開課,逐步提高教學質量,幫助學生開闊視野。
8.制作有效課件,輔助文本講解
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時,應明確教學目標,確保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緊密相關。教師可以利用軟件和各種網絡資源制作教學課件,教師要事先準備好課件,將教學內容進行系統(tǒng)整合,節(jié)省備課的時間。課件還可以將所要學的文章進行逐段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知識。通過把課文內容、知識點呈現(xiàn)在多媒體屏幕上,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地、直觀地看到并理解教學內容。此外,教學課件還可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隨時修改和更新課件內容,保持教學內容的時效性和針對性,滿足學生們的學習需求,為學生們提供多樣化的體驗。
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以用課件展示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圖片,激發(fā)學生對文章的興趣。通過對魯迅個人經歷的介紹,引出對《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講解。利用課件逐段講解文章,讓學生了解三味書屋的背景,分析文章中魯迅對三味書屋的感情,并分組討論魯迅如何通過生動的描寫展現(xiàn)百草園的樂趣。通過魯迅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不同場景的描繪,對比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給魯迅帶來的不同影響。教師利用課件對文章全方位講解,大大幫助學生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總而言之,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教育信息化已開始普及,傳統(tǒng)的課堂講授型教學逐步被新型的“屏幕教學”所取代。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科學運用信息技術顯得越來越迫切和重要。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和信息技術工具,支持學生開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學生的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學習提供條件?!毖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信息化教學已融入初中語文課堂,它以語言、文字、卡通、音視頻等新穎的方式給廣大師生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我們要牢牢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脈搏,采用科學的方式和手段,使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使信息技術為課堂教學服務,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服務。
參考文獻:
[1] 陳希賢《信息技術與語文融合教學的理念與實踐》,《中國電化教育》2019年第12期。
[2] 楊麗翠《科技時代初中語文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策略探究》,《教育現(xiàn)代化》2020年第24期。
[3] 張丹、王琴《初中語文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的策略研究》,《教育教學論壇》2021年第6期。
[4] 王麗《論初中語文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的挑戰(zhàn)與對策》,《教育探索》2023年第10期。
[5] 馬華《科技時代初中語文與信息技術融合教學的策略與實踐》,《現(xiàn)代教育技術》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