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指向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過程中,審美教育的滲透不可或缺。本文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進行了剖析,并對審美教育的意義進行了探討,進而提出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的策略:語文教師需確定審美目標,整合審美資源,構建多元維度,創(chuàng)設審美情境,拓展審美主題,啟動跨學科教學,并進行審美教育評價,引導學生在審美學習過程中,提高自身包括審美鑒賞、審美創(chuàng)造在內(nèi)的整體語文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高中語文 審美教育 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39
高中語文教師在審美教育期間應當結合構建主義理論,將審美教育內(nèi)容和語文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并且結合多項資源來帶動學生參與遷移性學習探究,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品質和效率。
一、高中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
審美教育作為五育并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文教師需要從審美教育的角度來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遷移性學習,但是傳統(tǒng)教學模式與審美教育存在一系列的分裂與沖突,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側重于講解知識技能,而審美教育往往被視作為輔助手段或附加內(nèi)容,此類教育模式過于強調語文教學的功能化作用,導致審美教育被邊緣化,難以得到充分重視和發(fā)展。網(wǎng)絡短視頻、惡趣味等流俗,對青少年的審美能力有諸多負面影響,網(wǎng)絡視聽強刺激之下,學生審美感受的敏感度降低,語文教學中的審美元素,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再加上現(xiàn)有的審美教育資源看似豐富,實際蕪雜,與教材高相關的恰切的審美資源匱乏,部分教師缺乏豐富審美教學經(jīng)驗,只是從語言文字的角度引導學生對部分優(yōu)美的字詞句做審美鑒賞,卻沒有從藝術、人文、歷史、文化信仰等諸多領域來帶動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后續(xù),由于教師的審美素質參差不齊,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無法引導學生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只是讓學生進行簡單的審美體驗、審美感悟,卻沒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傮w來說,高中語文教師需要對審美教育細節(jié)、過程進行把關,使教育活動能夠提質增效。
二、高中語文審美教育的背景和意義
高中語文審美教育是當前立德樹人視域下帶動學生美學思想、思維發(fā)展的一項關鍵性任務,具體來說,社會的審美需求在增長,人們的審美標準在發(fā)生改變,尤其在當今重智育輕美育,重快感輕美感,審丑流行,審美式微的背景下,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學生需具備基本的審美情感、審美能力,能夠對美的意義價值形成正確認識,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的求真向善,才能夠在審美標準不斷改變,審美內(nèi)容紛繁蕪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跟上時代潮流,把握審美動向和趨勢,提升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例如,審美是從人文精神、思想、藝術、文化認同、身份認同等角度來進行的,學生可以通過在高中語文學習中了解其中的底層機理,從而掌握審美變動的一般規(guī)律,能夠通過外在事物表征,識別其中的審美特征,提高自身審美素養(yǎng)。
審美教育也是新《課標》背景下強化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關鍵舉措,具體來說,教師可通過開展審美教育來培養(yǎng)學生觀察美辨識美的眼光,賞析美探討美的思維,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達成學術性的學習目標。除此之外,審美元素與語文學科其他核心素養(yǎng)密切掛鉤,比如與語言構建與應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均具備有機關聯(lián),學生可以從審美視角對其他核心素養(yǎng)指標進行遷移性學習探究,從而提高自身的語文學習品質和效率。
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的策略
(一)確立審美教育目標
高中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上開展審美教育需優(yōu)先確立審美教育目標和方向,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對美的感知、理解、鑒賞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能夠對美學中的價值觀、思想觀產(chǎn)生認同感,在審美感知領域,教師需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直觀感知能力,使其能夠感知作品中的語言美、形式美和情感美,并引領學生深入理解作品背后的思想、情感、文化等深層次含義,培養(yǎng)學生對作品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需鼓勵學生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將審美體驗轉化為個人的實踐經(jīng)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在此期間,教師需根據(jù)高中不同學段學生的心理認知水平和特征,秉承由淺入深的審美教育原則,設定差異化的教育目標。比如,在高一階段可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和鑒賞能力,而在高二、高三階段可以側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理解和創(chuàng)造能力。學生的興趣和特長也存在差異,教師應當設定個性化的審美教育目標,通過課堂觀察、作業(yè)分析等方式,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審美需求和特點,為其量身制定合適的審美教育方案。在明確審美目標之后,教師便需要將其融入語文教學目標體系中,比如,在閱讀教學中,不僅需要引導學生關注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還需要引導其感受文本中的審美元素,并以此為依據(jù)設計審美教育活動,組織諸如“青春詩會”等文學作品朗誦會、“雷雨之夜”課本劇演出、“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走入自然情景化詩詞品讀、“我的年度漢字”漢字研究、“漢字書法之美”書法創(chuàng)作展、“四時之外”“悲劇之美”等美學微專題研究等項目,引領學生體驗美、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
(二)融入審美元素的教學內(nèi)容
1.整合審美資源
語文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開展審美教育需嘗試將審美內(nèi)容與學術性內(nèi)容緊密結合在一起,做到相互印證,相互關聯(lián),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學習品質,若是將審美元素與語文課程知識簡單疊加,則有可能給學生增加學習負擔。為此,教師需基于構建主義理論,結合遷移性教學思想,幫助學生通過語文學習,遷移美學規(guī)律,通過審美學習來正向遷移探究語文知識概念。在此過程中,教師需挑選那些含有豐富審美元素的文學作品,如古詩詞、散文、小說,引導學生考慮作品的主題情感、意境、語言表達等多方面的內(nèi)容,以作品中美的元素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興趣。
2.多維審美體驗
在選取特定文學作品之后,教師需對作品中的語言美、意境美、情感美進行梳理,指導學生掌握其中的深層次美學含義和意義。在此過程中,學生可采取批注式閱讀學習方法,對文本中優(yōu)美的語言、深刻的情感以及獨特的藝術風格進行批注整理,并借助思維導圖,將相關內(nèi)容梳理下來,領略作品藝術的魅力。還可以參考批注,獲得審美感受的碰撞與啟發(fā)。比如,從語言審美的角度,引導學生品位語言、鑒賞修辭、剖析美學規(guī)律,尤其關注詞句的錘煉、句式的變化,感受其韻律美、節(jié)奏美、意境美,提高學生語言構建與應用能力。而從情感美的角度,可以引導學生剖析文本中對生活、自然、人性的熱愛、關懷和贊美,感受其中情感,使學生能夠理解美的情感內(nèi)涵,培養(yǎng)其審美表達能力。此外,在意境美的層面,可以讓學生對作者的景物描寫、渲染等藝術手法所營造的美學氛圍和境界進行領悟,并鼓勵學生詩意化表達,讓學生感受意境中的韻味。
例如,在高中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選擇蘇軾的《赤壁賦》作為審美教育的范本,這篇文章不僅具有深厚的文學價值,還蘊含了豐富的審美元素,如語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教師通過這篇文章的教學,將審美內(nèi)容與學術性內(nèi)容緊密結合,提高學生的審美品質。學生采取批注式閱讀方式,運用不同顏色的線條和符號,將文本中優(yōu)美的語言、深刻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進行批注整理。
語言美:教師指導學生找出文中的修辭手法、詞句錘煉和句式變化,讓學生感受其韻律美、節(jié)奏美和意境美。如:“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一句,展現(xiàn)了清風拂面的輕盈和水面的寧靜,語言優(yōu)美動人。
情感美: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蘇軾在文中表達的情感,如對自然的熱愛、對歷史的感慨和對人生的思考。學生可以通過朗讀、討論等方式,深入感受文本中的情感美。
意境美:教師指導學生關注文中的景物描寫和渲染手法,如“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等句子,讓學生領悟作者所營造的深遠意境。同時,鼓勵學生通過聯(lián)想、想象和詩意化表達,感受意境中的韻味。
(三)審美主題意義的延伸
語文教師在高中語文課堂上開展審美教育需要嘗試延伸美的主題意義和價值,需揭示審美主題,通過文本的深層次含義,引導學生關注作品中的語言情節(jié)人物,幫助其理解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審美價值,在此基礎之上,教師可以進一步提煉出作品中的審美主題,為學生后續(xù)審美體驗和理解提供指導和幫助。在此期間,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審美主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視野,接觸更多與主題相關的文學作品,通過比較不同作品在表達方式、藝術風格方面的異同之處,理解審美主題的內(nèi)涵和外延。教師還可以同步推薦一些與主題相關的藝術作品,如音樂、電影,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感受審美主題的魅力。此外,審美教育還需要引領學生在生活中對美好事物進行感知和體驗,教師需引導學生將審美體驗延伸到生活實踐中,引導其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最后創(chuàng)造美,比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戶外采風活動,感受大自然中的自然美,或者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xiàn)象,透過文本信息,結合時下熱點話題,挖掘其中的審美元素,并進行分析論證探究。
例如,在《滕王閣序》的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通過滕王閣壯麗景色的描繪、宴會盛況的敘述以及王勃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感受作品的審美魅力。再通過合作與探究,深入理解作品所表達的自然之美、雅集之樂、人生苦短、壯志難酬的感慨。然后整合資源拓展閱讀《岳陽樓記》《赤壁賦》等,引導學生比較這些作品在表達方式、藝術風格方面的異同之處,加深對審美主題的理解。還可以介紹與《滕王閣序》主題相關的書法、繪畫、詩歌、紀錄片等作品,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如果有條件還可以組織戶外采風活動,讓學生親身感受自然之美,用相機記錄美景,用文字記錄感受,并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體會。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現(xiàn)象,結合時下熱點話題挖掘其中的審美元素。例如,討論城市發(fā)展與歷史文化遺跡保護的關系,思考如何在現(xiàn)代社會中保持對自然美的敬畏和珍視等。
(四)啟動跨學科教學
跨學科教學活動可以在審美教育中拓寬學生視野,學生通過分析文學作品的歷史背景,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層次含義和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比如在學習古代文學作品時,教師可以引入歷史事件和人物背景,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深層次含義,從文學歷史的角度,把控時代背景和社會風貌。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同步將美術、音樂等藝術元素融入語文課堂上,結合繪畫、音樂、電影等多種形式,展示文學作品中的場景和情感,以此來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比如,在描寫自然風景的文學作品中,可以引導學生欣賞相關畫作和音樂創(chuàng)作,感受自然之美,在跨學科主題探討活動中,可以圍繞“人與自然、戰(zhàn)爭與和平”,引領學生從不同學科視角來探究其中的美學意義和價值。在跨學科學習任務中,教師需基于構建主義理論,通過合作互動,引領學生在跨學科研學項目中相互帶動、相互學習、相互幫助,提高整體學習品質和效率。通過此類舉措,提升學生的跨學科知識儲備,實現(xiàn)跨學科資源整合。比如,在教學《滕王閣序》時,教師可以從文章的典故中引入歷史知識,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將其中的人文美、藝術美、政治美介紹給學生,鼓勵學生從多元化視角對其中的美學元素進行賞析,從而獲取到遷移性的學習體驗。
(五)開展審美教育評價
開展審美教育評價也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舉措,教師在此過程中可以確定審美教育評價目標,需聚焦于學生的審美感受、審美理解、審美表現(xiàn)和審美創(chuàng)造等核心指標,全面反映出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作為審美教育評價的重要依據(jù),可以引領學生參與多方面探究。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審美理解能力、審美表現(xiàn)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均可以通過審美評價全方位展現(xiàn)出來,教師需要點評學生是否能夠敏銳感知文學作品中的美,是否從中獲取愉悅或啟示;評估學生是否能夠對文學作品進行深入解讀,理解其中的情感主題和審美價值;是否能夠通過語言文學藝術等方式來表達審美感受和理解;是否形成獨特的審美風格。為此,教師可以借助觀察法、作品分析法、問卷調查法、自我評價法進行綜合性點評。
例如,在完成《滕王閣序》的教學之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審美點評,讓學生將文本中的千古佳句進行擴寫,從學生的語言輸出表達中來評估其審美思維的發(fā)展成長狀況;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根據(jù)文章中的歷史典故,發(fā)表各自的看法和見解,以講故事的方式向全班同學講解每一個典故背后的人文歷史意義以及其中的人文價值,剖析其中更深層次的美學內(nèi)涵和意義,根據(jù)學生的點評和故事講述來評估學生是否具備審美表達能力和審美領悟能力。總之,教師需要從多個角度對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行評測,基于多元化點評方法,從多個視角開展審美評價活動。
總體來說,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審美教育可以提高學生的整體學習品質,教師需要對教育方法進行把關,并制定嚴謹細致的教育計劃和方案,使學生的整體學習品質和效率得到提升。此外,教師也應當重構審美內(nèi)容和方法,打造完整的審美教育生態(tài)體系,提高教育水平。
參考文獻:
[1] 韋敏《獨具慧眼,尋美懂美——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語文教學通訊》2021年第36期。
[2] 李素梅《淺談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提問技巧》,《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第3期。
[3] 王滿清《淺談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中的生成資源》,《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4年第01Z期。
[4] 彭素娥《讓學生擁有一雙慧眼——讓薄弱學校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讀書》,《課外語文(教研版)》2013年第1期。
[5] 潘得全《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以〈春江花月夜〉教學為例》,《語文教學之友》2024年第2期。
[6] 王建英《審美教育在高中語文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中的應用》,《亞太教育》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