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階段是學生各種行為和習慣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對其未來的發(fā)展具有深遠影響。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還需要關注學生思想品格的發(fā)展和各種行為的養(yǎng)成。而作為主要的德育學科——道德與法治,不僅是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學科,更是體現教學實踐性、綜合性和生活性的綜合課程,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十分廣泛的。為此,學科教師應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鐚W科融合教學這一理念為該課程的教學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本文主要分析了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基于筆者的教學經驗提出了幾點促進道德與法治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策略,以期推動該學科的教學優(yōu)化,落實新《課標》的要求。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道德與法治 跨學科融合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20.048
隨著教學設備的豐富以及教學資源的便捷獲取,教育目標正在不斷轉變?,F代教育不僅強調專業(yè)技能的訓練,更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化需求。在新時代背景下,學校教育肩負著雙重使命:既要為社會發(fā)展培育棟梁之材,也要以人的發(fā)展需求為出發(fā)點,設計教學活動和方法。因此,教師們需緊跟時代步伐,深入研究新的教學理念,并在其指引下探索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豐富的學習活動,致力于為學生提供愉悅的學習體驗,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與個性化成長。
一、當下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1.教學目標的設定過于單一
雖然教師普遍認識到道德與法治學科對于學生未來成長的深遠影響,但在實際操作中,他們往往受到應試教育的束縛,過于強調核心考點。這導致教學目標主要圍繞考試內容展開,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學習活動的設計也變得單一,難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2.實踐活動缺乏
盡管教材中融入了豐富的實踐活動案例,意在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但在實際教學中,這些實踐活動往往被忽視或簡化。教師可能更傾向于在課堂上通過案例展示和分析來傳授知識,而未能為學生提供明確、具體的實踐目標和活動。此外,當學生完成實踐活動后,教師也缺乏合適的方法對學生的實踐成果進行評價和展示,這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使得實踐活動的教育價值大打折扣。這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師在實踐活動設計、組織、評價等方面的不足,亟待改進和提升。
二、新《課標》背景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跨學科融合教學策略
1.跨越教材,融合真實生活素材
新《課標》指出,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的課程,是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的綜合課程,要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發(fā)展為核心教學目標。為此,我們的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創(chuàng)新性地使用教材,合理利用生活中的教學素材,要突破教材內容與真實生活的壁壘,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起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為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不僅要探索教材中相關的內容,還需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聯(lián)系,挖掘生活中鮮活的,具有及時性的教學素材,拉近學生與學習內容的距離,讓他們感到熟悉,進而緩解他們的學習壓力。
例如,在部編版教材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節(jié)假日”的教學中,第一課時《假期有收獲》和第二課時《周末巧安排》的核心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意識到時間的寶貴,以及學會科學、合理地規(guī)劃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生活,進而使得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更加美好。教材中列舉的案例雖然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但是案例比較少,也是老生常談的話題,可能無法引起學生的深度思考。對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日常的學習表現來融合其他的教學案例。
例如,在日常上課中,教師要求學生在上課之前將需要的教材、文具等物品提前準備好,這樣就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學習新的內容,與教師和同學進行內容探討。但是在教師和其他同學翻開課本的時候,部分同學還在自己的課桌里翻找自己的教材,教師和其他同學不得不停下來等他們。這樣不僅影響了自己的學習,也對其他班上的同學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通過這樣的舉例,以及引導學生們共同探討這樣的問題,不僅可以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日常行為的重要性,也可以借助此次的教學活動幫助他們改正不良的學習行為和習慣??傊诰蛏钏夭膩碜鳛榻滩膬热莸难a充,是跨學科融合教學背景下基礎的教學要求,也是教師容易達成的教學目標之一。為此,學科教師在挖掘生活素材時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教學目標,確保生活素材的挖掘可以發(fā)揮教育價值。
2.跨越學科,融合其他學科內容
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學內容是相互交錯的,無法完全獨立,這為教師打破學科壁壘,利用其他學科的內容來輔助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提供了機會。同時,這也是新《課標》背景下的跨學科教學要求。通過這些跨學科內容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跨學科思維,還可以促進學生從多維度對同樣的內容進行思考,進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力和創(chuàng)造力,使得學生向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方向發(fā)展。
為此,我們的學科教師不僅僅要提升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上的專業(yè)知識,也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去探索和學習其他領域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和內容。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科學、有效地引用其他學科的內容,使教學更加生動、有趣和富有深度。
以部編版教材小學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家是最溫暖的地方”的教學為例,這一單元旨在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家庭的重要性,意識到父母和家人是如何愛自己的,以及他們表達愛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妙地融合其他學科的內容,以豐富教學內涵,增強教學效果。
具體來說,教師可以結合語文課本中的相關課文來深化教學。例如,課文《慈母情深》通過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母親對子女的深情厚愛;《精彩極了糟糕透了》則通過對比的手法展現了父母對子女的不同期望和關愛方式;《父愛之舟》則以父親為子女的成長付出的辛勤努力為主題。這些課文與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高度契合,可以為教師提供豐富的教學素材。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讀這些課文,讓他們通過閱讀這些感人的故事,進一步體會到父母和家人對自己的愛。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這些課文中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指導學生如何更好地記錄和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描述父母的愛,或者通過寫一封信、畫一幅畫等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
除了語文學科的內容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來豐富教學內容。例如,在數學課上學習到的統(tǒng)計知識可以用來調查和分析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互動情況;在音樂課上學習到的歌曲可以用來表達對家庭的愛和感激之情;在美術課上學習到的繪畫技巧可以用來繪制家庭成員的肖像或者家庭生活的場景等。這些跨學科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和愛的意義,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跨學科思維和綜合能力。
3.跨越學科,融合其他學科素養(yǎng)
在新《課標》的引領下,我們深知學科素養(yǎng)對于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性。學科素養(yǎng)不僅是學生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更是他們適應社會發(fā)展、實現終身發(fā)展的核心要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學科之間的核心素養(yǎng)并非孤立存在,它們在邏輯和內容上往往相互交融、互為補充。為了充分發(fā)揮教學的價值,促進學生各個學科素養(yǎng)的同步發(fā)展,我們需要跨越學科界限,融合其他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進而優(yōu)化道德與法治的跨學科融合教學。
例如,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其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這些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不僅關乎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法律意識,更關乎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國家認同感。而在語文學科中,核心素養(yǎng)“文化的理解和傳承”同樣強調文化自信、文化吸收、人生價值、社會責任。這兩者在內容上有著諸多相通之處,為我們提供了融合教學的契機。
以部編版教材小學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在這里長大”的教學為例。本單元的核心素養(yǎng)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形成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并盡自己的力量為家鄉(xiāng)的發(fā)展出謀劃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與語文學科中“文化的理解和傳承”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目標相契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來融合兩個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家鄉(xiāng)的文化特色和風土人情。如:“你的家鄉(xiāng)都有哪些傳統(tǒng)節(jié)日?在這些節(jié)日里,人們會舉行什么樣的活動?你們是如何度過這些節(jié)日的?”這些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幫助他們回憶和了解家鄉(xiāng)的文化習俗、風土人情。
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相關文本或觀看視頻資料來深入了解家鄉(xiāng)的文化。這些文本或視頻資料可以來自語文課本、課外讀物或網絡資源等。通過閱讀和觀看,學生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家鄉(xiāng)文化的魅力和獨特之處,以及學習如何去記錄和宣傳家鄉(xiāng)的文化。
然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讓他們親身參與家鄉(xiā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例如:“你們可以創(chuàng)作一首詩歌或一篇散文來描繪家鄉(xiāng)的美景和風情;也可以設計一份海報或制作一段視頻來宣傳家鄉(xiāng)的旅游資源和特色產品。”這些實踐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和創(chuàng)作能力,還可以增強他們對家鄉(xiā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這些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促使他們?yōu)榧亦l(xiāng)的發(fā)展出謀劃策。
通過以上措施的實施,我們可以有效融合道德與法治和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思想品格的全面發(fā)展,并使他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內容。同時,這種跨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和綜合素質。
4.跨越課堂,融合其他學習渠道
在今日的教育環(huán)境中,我們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其中最為顯著的是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空內,滿足眾多學生因生長背景和興趣愛好不同而產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應當注重學生的個體化差異,積極推動個性化教學,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們不僅要探索跨學科的教學方法,還要拓展跨越課堂界限的學習渠道,將課堂內外的教學資源有效結合,為每位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fā)展的學習路徑。
例如,在課堂上,教師往往要兼顧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進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學習能力中上的學生的需求。然而,對于學習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說,他們往往難以跟上課堂節(jié)奏,難以充分吸收和運用所學知識。因此,他們在課堂上的學習體驗往往不盡如人意,難以獲得成就感和認同感。為了改善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在課前預習和準備上下功夫。
對于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應制定更為詳細和具體的預習任務。這些任務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保他們能夠在預習過程中明確學習目標,了解即將學習的知識點。同時,教師應積極與家長溝通,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共同監(jiān)督學生完成預習任務。只有當學生在課前有了充分的準備,他們在課堂上才能更加游刃有余,更加自信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
此外,我們還應當充分利用第三課堂這一重要的學習資源。第三課堂是指除了傳統(tǒng)課堂和在線課堂之外的學習空間,它為學生提供了更加多樣化、更加靈活的學習途徑。在第三課堂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內容和方式,從而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取知識。
以部編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做聰明的消費者”為例,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費知識和技巧,感受生活中的浪費現象,我們可以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如家庭消費體驗活動:讓學生與家人一起進行一次購物活動,觀察并記錄家人在消費時使用的技巧和方法。通過這一活動,學生可以親身體驗到消費的過程,了解不同消費策略的優(yōu)勢和劣勢,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消費知識。社區(qū)浪費現象調查:讓學生觀察社區(qū)周邊的垃圾桶,記錄并分享發(fā)現的浪費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關注到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浪費現象,如食品浪費、衣物浪費等。同時,他們還可以思考如何改變這些現象,提出自己的建議和方案。校園環(huán)保宣傳活動:鼓勵學生將所學的消費知識和技巧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參與校園環(huán)保宣傳活動。通過制作海報、發(fā)放宣傳單等方式,向同學們宣傳環(huán)保理念和理性消費的重要性。這一活動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還可以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通過整合課堂內外的教學資源,融合不同的學習渠道,我們可以為每位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和多元化的實踐途徑。這不僅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還可以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綜上所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對于塑造學生優(yōu)良品質,培養(yǎng)健康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師應深刻認識到其重要性,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功能,堅守“立德樹人”的教學使命。在新《課標》指導下,教師應與時俱進,積極探索跨學科融合教學策略,結合生活實例、多元學科內容、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 郭喆《跨學科融合視角下小學語文和道德與法治融合教學研究》,《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4年第1期。
[2] 拜玉虎《初中道德與法治跨學科融合教學案例設計與實踐——以“美好集體有我在”為例》,《新課程》2023年第26期。
[3] 單嬋娟《基于主體性視域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跨學科教學實踐》,《新課程導學》2023年第27期。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3年度常規(guī)課題“新課程視域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跨學科主題學習研究”的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FJJKZX23-192)